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8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21课的课文,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山居秋暝》。
下面是《古诗三首》的原文和解释。
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释: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苏州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释: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3、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起伏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枫桥下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诗人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来描绘夜晚的氛围。
这一景象让人感觉到夜幕的降临,周围的环境变得寂静起来。
接着,诗人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夜晚枫桥下的景象。
江岸的枫叶随风摇曳,倒映在江水中,与渔夫点着的火光交相辉映,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思绪。
接下来,诗人改变了描写的角度,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
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他离家在外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楓葉落時枫桥孤”反映了一个人夜晚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枫桥夜泊》以其细腻婉转的词藻和深情款款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感慨故乡之情的真挚之情。
别董大“别董大”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抒怀之作,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离去的无尽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词人直接将寻常的情境转化为诗的对象,用“明月别枝惊鹊”来描绘出离别的气氛。
明月高悬于枝头,惊起的鹊鸟在夜空中惊扰的场景生动形象。
接着,杜牧写道“清风半夜鸣蝉”,这里他将清风与夜晚的鸣蝉联系在一起,表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尽的思绪。
诗的第三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以写景的方式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场景,同时也表示了词人祝福朋友未来生活顺利的美好期望。
最后两句“听取蛩声知夜半,萤火虫辞晓飞”反映词人夜晚的寂寞和世事的无常。
整首诗以简洁的句式和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了杜牧对友人离去的深深思念之情。
暮江吟《暮江吟》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夕阳下长江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喜爱。
诗的开头,刘禹锡用“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夕阳将长江染上一层金黄色的美丽景象。
接下来,他写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描述了江风吹拂下江水的波澜之势,以及江面上红艳的景色。
再之后,诗人用“瑟瑟”悦耳的杂音来表示波浪的声音,展示了刘禹锡对长江江风特有的美景的独特感受。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教课方案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前四句经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败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岁月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只抒胸臆,劝戒人们珍惜岁月,提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陡然痛惜。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期间的诗人曹植。
前两句描述了然萁煮豆这一平时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心里的悲忿,他明显是在责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何要这样苦苦相逼?《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境。
全诗反应了作者对驻守边境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怜悯,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停息边塞战争,使国家获得平和,人民过上平定生活的美好梦想。
二、学习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认识诗歌粗心,感觉诗人的诚挚感情。
三、教课要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古诗。
2、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惹起心灵饿共识。
四、教课方法:自主研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五、教具准备:1、采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
2、采集相关古代军人戍守边境的图画。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意会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难点:1、认识古诗的境界,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课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家。
中国的古文学积厚流光,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向来绽放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会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会诗中描述的雄伟、优美的境界。
大家曾学过许多古诗,那就把你最喜爱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导读:本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
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人因何而愁呢?(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五年级《古诗三首》五年级的《古诗三首》分别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泊船瓜洲》。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深秋的夜色中,月亮落下,寒鸦啼叫,满地白霜,江边的枫树摇曳着,渔船上的灯火映照着,使愁绪难眠。
在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里,半夜时分敲响了清脆的钟声,悠悠地飘到了客船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作,描绘了枫桥夜泊时的景象。
诗中使用了富有深秋特色的景物,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忧愁的氛围。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和愁思。
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通过描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钟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愁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
2.《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路向榆关那边行进。
入夜时分,已是深夜千帐灯火。
风雪交加,一直未停,这种声音吵得人难以入眠。
我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山水、风雪等景物,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
同时,“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等句子的描写,突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京口和瓜洲之间的距离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小学五年级古诗50首全1.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8.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9.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 《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12.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3.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4.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 《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16.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7.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8. 《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天端。
19.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0.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1.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2.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23.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小学五年级的必背古诗词小学五年级的必背古诗词古今中外的文学家用丰富的词汇、审美的语感、神奇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无数不朽表现人丰富精神世界的'艺术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的必背古诗词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小学五年级的必背古诗词1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4.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5.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6.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山居秋暝《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长相思《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
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暮江吟》内容,认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2.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暮江吟》
1.按以上方法小组自学。
2.交流讨论
(1)作者及写诗背景。
(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
(4)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根据诗人描绘的意境,小组共同讨论画一幅画。
三、课堂讨论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思考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3.根据诗意,进行情境描写、续写或绘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针对这个重点,首先从解题入手,理解题意,接着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进行解释词义,理解诗句的训练,然后把四句诗意串联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境,从而悟出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是: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解释、理解、串联等阅读程序尝试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
学习后,再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