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过程:[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多媒体演示]强调:1、方向为自西向东;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
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
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主要教学环节、教法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课前提问】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2、区时、日界线的计算技巧?3、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和具体应用。
(举例分析)【新课导入】利用教材“问题”情境,天安门广场不同日期的升旗时刻差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设问思考:升旗时刻为什么不同日期存在着差异?哪天升得最早?哪天升得最晚?与昼夜长短有何关系?有何变化规律?【新课教学】地球的公转特征:学生结合教材P7自学完成以下问题后教师点拨,归纳规律1、公转的定义2、公转轨道(绘图分析)3、近、远日点公转速度特征(在图1-2-2上标注)4、公转周期.完成教辅P11“微思考”,(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球公转的意义: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黄赤交角(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及图1-2-3、图1-2-4后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黄赤交角的概念、形成(教师展示PPT动图、利用地球仪演示,观察黄赤交角的形成。
),一个小组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
[拓展]P11(教辅)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的关系(教师举例分析、加深理解)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师展示PPT,动态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往返运动,学生观察动态演示图,归纳运动规律。
完成教材“活动”图1-2-5的绘制。
教师引导分析图1-2-4,展示图1-2-5。
师生共同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举例定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
教学活动(主要教学环节、教法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生阅读教材P9-10,理清以下问题(分小组讨论,归纳规律)1、太阳高度角的定义;正午太阳高度指什么?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提问学生3-5人,进行归纳分析。
教师展示PPT,点拨引导两个“定义”,在图上判读出两个“角”,理清二者关系。
展示图1-2-6.师生共同解读纬度变化规律,归纳其变化规律特征。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目标预览※1.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课前预习※1.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况2.黄赤交角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生成※【探究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由此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
如图甲所示。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如图乙所示。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如图丙所示。
甲乙丙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典型例题1】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A.6月1日 B.7月1日 C.10月1 日D.元月1日【探究2】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太阳直射点向南北半球的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北半球则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则昼渐短夜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而南半球则昼渐长夜渐短。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昼夜相差幅度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学案版本章节编号使用日期姓名班级小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制作人:郇长鸣审核人:郇长鸣20XX年9月6日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体与天体系统的概念及类型或层次,了解太阳概况及其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会分析资料和图表,并从中获取知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课本相关的插图、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三、预习提示:1、宇宙①概念:②特性:③天体及天体系统:(试画出天体系统结构图)总星系2、太阳及太阳活动①太阳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及其意义四、预习检测题1.有关宇宙和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人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可观测到的各种星体总称为天体B .宇宙是无限的,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会随着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C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D .各种天体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2.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 )A .太阳系B .银河系C .总星系D .河外星系3.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B .耀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C .世界上很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一定相关性D .太阳黑子能释放出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4.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A .太阳系—木星—冥王星B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C .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D .太阳—地球—哈雷彗星5.2000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②前一次太阳活动高峰期约是1989年前后 ③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④太阳的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高速运动,到达地球后容易产生“极光”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④5.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学案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说明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说出四季更替的缘故。
【学法指导】细读教材,深入摸索;动手动脑,用示意图关心明白得问题。
【学习过程】复习回忆:(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在什么位置?什么时段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什么时段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什么时段太阳直点向北移动?什么时段太阳直点向南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有何关系?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段,了解:(1)概念:昼弧。
夜弧。
(2)昼长=昼弧的度数÷15°(小时)夜长=夜弧的度数÷15°(小时)(3)昼夜长短状况的描述:当昼弧大于夜弧时,昼夜长短状况为。
当昼弧小于夜弧时,昼夜长短状况为。
当昼弧等于夜弧时,昼夜长短状况为。
2.读教材图1-3-9,观看:(1)春秋分,全球昼长纬度分布出现什么规律?(2)夏至日,哪些地区显现极昼现象?哪些地区显现极夜现象?南北极圈之间昼长随纬度变化出现什么变化规律?冬至日呢?摸索:(1)春秋分,晨昏线和经线什么关系?冬夏至,晨昏线和极圈什么关系?(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各地昼长随纬度变化出现什么分布规律?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呢?3.读图观看: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地昼长出现什么变化规律?(1)当太阳直射点由①②③④⑤移动时,位于北半球的地点A其昼长在如何变化?位于南半球的地点B呢?(2)当太阳直射点由⑤④③②①移动时,位于北半球的地点A其昼长在如何变化?位于南半球的地点B呢?摸索:(1)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线在如何摆动?摆动的最大幅度是多少?(2)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在如何变化?南半球各地呢?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在如何变化?南半球各地呢?4.规律总结:(1)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邻近地区显现极昼现象;现在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邻近地区显现极夜现象。
地理:1.3.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1)《赢在45分钟》配套教案新课标必修一-地理-鲁教版第二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从成因分析,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I可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旦,后者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涵义;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3.运用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解释生活、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
【学情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案导学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课前自主”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K预习检查-交流展示』“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
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K情境导入•提出H标』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K导学方案-随堂训练』一、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教师板图讲述]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头顶《赢在45分钟》配套教案新课标必修一-地理-鲁教版[动画演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房山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教案 编号:06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2课时)【课程标准解析】1.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2.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3.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五带的分布与界限。
【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教法:归纳、多媒体、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三: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同一纬度地区一年内随季节的变化,如下图合作探究:1、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与夜的长度有什么规律?2、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哪一天最短?哪一天极昼范围最大?哪一极夜范围最大? (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四:通过学生自学完成学案内容合作探究6: 如果地轴与黄道面垂直,地球表面还有没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四季和五带的变化吗?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如何变化?若黄赤交角为0呢?【典例剖析】: (教师精讲) 读2003年某日我国四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3)题。
地点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① 7:18 16:48 ② 6:54 15:30 ③ 6:36 16:50 ④8:2418:56(1)、四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③②① D 、③②④① (2)、此时的地球位置可能是右图的 ( ) A.1位置 B.2位置 C.3位置 D.4位置(3).③位于②的 方向A 、东北B 、东南C 、西北D 、西南 【练习巩固】:读地球公转图,完成下列问题:(1)当地球运行到A 点时,日期是_____________前后,速度_________(快或慢),这时地球的位置接近______________(近日点或远日点)。
(2)当地球运行到D 点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纬线)。
(3)地球公转一周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______________年。
(4)若自3月21日至6月22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AB 、BC 、CD 、DA 四段中的________段,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从赤道起向___________移,一直________移到直射__________。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测试要求:
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
基础知识: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①,②,
③和④。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两个重要地点的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为,晨昏线上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a.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b.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c.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时,正午太阳
高度达最值;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时,达最值。
a.夏至日时: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达最小值;
b.冬至日时: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达最小值;
c.春秋分日时: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
小值之间。
例题1、图11为冬至日光照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适当的位置画出表示太阳光线的箭头。
(2)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为:。
(3)将图中A、B、C、D四个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4)该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大值,如图中的点和点;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如图中的点和点。
(5)此时,C点的太阳高度为,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6)此日过后扬州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短)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所以:
(1)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
(2)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附近出现
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值,而且
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则反之。
图16
(3)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小) 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 昼越 ,北极附近出现 现象;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 值,而且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则反之。
(4) 上终年昼夜平分。
例题2、在下面每一幅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用阴影标出夜半球,并
在夏至日图中画出黄道平面,标出黄赤交角。
春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例题3、图16表示某时刻全球昼夜分布状况,阴影表示夜半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上正确画出..
地球的自转方向。
(2)此时是北半球的 (节气),日期 。
(3)D 点的昼长是 小时,C 点的昼长是 小时。
(4)将图中ABCD 四点的昼长按照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
(5)此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6)此日过后扬州昼长如何变化? 。
4、四季的更替
(1)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 ,太阳高度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
射 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 ,太阳高度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2)北温带国家的四季划分: 三个月为春季, 三个月为夏季, 三个月为秋季, 三个月为冬季。
5、五带
图2 (2)当黄赤交角变小时,热量带的范围如何变化? ; 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热量带的范围如何变化? ; 总结:
四季和五带的成因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图3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情况的是(图中虚线圈为极圈,直线箭头表示光线,弧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
2、图l 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示意图”,正确的说法是( )
A.地球自转是造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主要原因
B .太阳直射点从A 运行到B 的时间是一年
C .太阳直射点从B 运行到C 的速度逐渐变慢
D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四季更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B.度数永远不变
C.随公转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
D.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形成的
读右图,回答4-5题。
4、地球位于A 点时,根据图2中昼夜状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
断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
A .靠近A 点时,角速度较快,线速度较慢
黄赤交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五带划分
四季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B.从A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23º26ˊ
D.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四季更替
6、有关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6月22日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均达到最大值
B.在夏季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夏半年时,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D.劳动节到儿童节这段时间内,昼长夜短,且白昼继续延长
7、如果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四季更加分明
C.两极地区明显变暖 D.北半球中纬度1月份气温将变低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8、假如黄赤交角变小,那么热带范围将会变小,寒带范围也会变小。
()
9、教师节这一天,上海的黑夜时间比北京长。
()
10、北半球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都达一年中最大值()
11、从天文意义来看,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
(三)综合题
12、11、图1-3-4为“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读图回
答:
(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 B
C D
(2)图中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
(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4)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
(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
中最大值的区域为。
(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C
图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