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病症特征与刮痧疗法(系列一)
- 格式:ppt
- 大小:303.00 KB
- 文档页数:11
痧的颜色辨证与治疗方法
痧的颜色辨证与治疗方法与传统中医理论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痧是由于气血不畅所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肿胀。
根据痧的颜色,可以辨证施治。
1. 红色痧:红色痧多见于阳明经络,常伴有热痛、肿胀、发热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大黄、黄连等。
2. 黄色痧:黄色痧多见于太阳经络,常伴有寒痛、肿胀、压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3. 白色痧:白色痧多见于少阴经络,常伴有寒痛、肿胀、冷感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桂枝、红花等。
4. 青色痧:青色痧多见于厥阴经络,常伴有寒痛、肿胀、紫绀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痧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等。
根据痧的颜色辨证施治可以帮助调理气血,促进经络畅通,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是,针对具体病情,还需要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辨证施治。
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痧的过程中,应该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刮痧的适用范围刮痧适用范围广刮痧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疗法,是指用特定器具(如玉石、牛角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目的。
中医介绍,刮痧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各系统疾病,如冬季常见的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肺炎,消化系统疾病如反胃、呃逆、吐酸、便秘、腹泻、腹痛等;对于防治泌尿系统感染、尿失禁、膀胱炎和眩晕、失眠、头痛、多汗症、神经衰弱、忧郁症、坐骨神经痛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一定效果。
此外,刮痧对于“运动伤”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网球肘等,还有落枕、肩痛和五官科的咽喉肿痛、急性鼻炎、耳鸣、失音以及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期头痛、经前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缺乳等,也有疗效。
不过,虽然刮痧适用的疾病范围很广,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刮痧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一般来讲,更多地还是推荐用来防病和保健,并不建议其作为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
空腹刮痧不可取虽然刮痧适用的疾病很广,却并非人人适合,比如有较严重心脏病的人就要慎用刮痧。
因为刮痧不仅可以使局部皮肤充血,令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刮痧引起的痛感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反射,增加心脏负担,因此有严重心脏病的人刮痧是很危险的。
另外,患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和急性传染病、传染性皮肤病的人,应慎用刮痧。
刮痧时,应避开新发生的骨折的患部以及刚做过外科手术的疤痕处。
年老体弱者、妊娠期女性和经期女性对刮痧应有所禁忌,空腹状态下刮痧要慎重,存在这些特殊情况时,如想刮痧最好去正规的医院,由医生操作;若选择在家刮痧,一定要由有相关知识及经验的人来操作,且需注意卫生,防止出现意外或因皮肤破溃而引起感染。
出痧不是越多越好医生提醒,刮痧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也影响着刮痧的效果。
因刮痧疗法必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毛孔开泄,所以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避风,否则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不仅影响刮痧疗效,更易引发新的疾病。
刮痴疗法
【适应症】感冒、哮喘、便秘、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禁忌症】患部皮肤破损、溃疡、严重皮肤病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心力衰竭。
【操作】
一、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暴露刮痴部位。
二、将刮痣油均匀抹在患处。
一手持刮戒板,倾斜45°,按气血运行方向,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阳后阴的顺序刮拭。
三、刮后患部皮肤充血,有舒适感,2〜3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治疗。
四、每次刮箱后可饮一杯白开水,以协助排毒。
五、保健强身仅刮颈、背部。
【注意事项】
一、治疗室温暖、舒适,勿冷风吹和寒冷侵袭。
二、刮痣板边缘必须光滑,防止损伤皮肤。
三、刮癌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疲劳等,可立即刮涌泉、百会、人中、合谷穴或稍休息。
21种中医刮痧手法(图文),一看就明了!
一、头部刮法
2.适应证
刮拭头部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作用。
可以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症。
2.适应证
刮拭面部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
主治颜面五官的病症,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
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
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
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受术者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1.循行路线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
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见图8。
2.适应证
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脏腑的病症,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
背部刮痧还有助于诊断
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现压痛或明显出痧斑时,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其他穴位类推。
2.适应证
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女性乳腺炎、乳腺癌等。
2.适应证
腹部有肝胆、脾胃、膀胱、肾、大肠、小肠等脏腑,故刮拭腹部
可治疗以上脏腑病变,如胆囊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呕吐、胃痛、慢性肾炎、前列腺炎、便秘、泄泻、月经不调等。
适应证:本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
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一、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二、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
三、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刮治。
四、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五、湿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颈、肘窝部擦刮。
六、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
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七、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
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八、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约50次。
九、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
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十一、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十二、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
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十三、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
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十四、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十五、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
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十六、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刮治,每日2次。
禁忌症: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应即送医院治疗,禁用本疗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均不能用本疗法,如初愈也不宜采用。
3.饱食后或饥饿时,以及对刮痧有恐惧者忌用本疗法。
中医养生中医刮痧的功效与适应症刮痧是一种源自中医传统疗法的养生方法,通过用特制刮板在人体表面刮擦,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废物排除。
刮痧作为中医养生的一部分,具有多种功效和适应症。
本文将介绍刮痧的功效与适应症,并阐述其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
刮痧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
刮痧可以刺激体表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刮痧还能有效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的黏稠度,防止血压升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刮痧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刮痧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湿邪、热邪,促使人体排毒。
在湿热病症方面,刮痧可以通过排除湿热,改善湿热症状,如湿热痰喘、湿热黄疸等。
此外,在一些感冒、发热等有热邪侵袭的疾病中,刮痧也能够通过汗出表邪,清热解毒,加快病程。
刮痧还可以改善局部循环,活血化瘀。
中医理论认为,疼痛往往是由于气血不畅引起的,刮痧可以通过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此外,在一些外伤、跌打损伤等状况中,刮痧还可以通过活血化瘀,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刮痧适应症广泛,几乎适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问题。
刮痧在肌肉骨骼方面的适应症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
在呼吸系统方面的适应症包括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在消化系统方面的适应症包括胃痛、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
此外,刮痧还适用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刮痧在下列情况下应避免使用:对刮痧有过敏反应的人、严重贫血的人、皮肤破损及出血的部位、皮肤病及传染病患者、怀孕女性的腹部、骨折或近期手术部位。
总之,刮痧作为中医养生的一部分,具有多种功效与适应症。
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刮痧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废物排除,改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刮痧适用于各个系统的问题,但需要注意在某些情况下的禁忌使用。
刮痧疗法及30种常见病的刮痧治疗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刮痧的基本方法?1.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2.刮试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试,胸部从内向外刮试;3.补刮泻刮:一般来讲,顺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即为补刮;逆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试即为泻刮;4.刮痧时间:用泻刮或平补平泻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补刮手法每个部位刮试时间为5-10分钟。
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
刮痧疗法适应症内科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告诉你刮痧美容的秘密我是一块小小的玉石美容刮痧板。
五一收假第一天上班族应知的按摩保健养生法益优网2015-05-04 08:19我要分享在这个越来越注重健康的时代,人们对养生知识的渴求与实践也日益花样繁多。
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保健中,有相当多的人痴迷于穴位按摩。
但认准穴位是个“技术活”,按准了,保健长寿;按不准,则可能适得其反。
本期,我们请专家帮您找了个捷径:掌握以下6个保健区,就算只是随便揉揉,也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最易操作:小腹和脚底揉小腹,有助健脾胃。
肚脐是精气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医里的一个重要穴位“神阙”。
周围分别还有中脘、关元、气海等穴,轻轻揉按,对调整人体气血、改善体内脏腑功能都有好处。
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刘德泉告诉,中医一直提倡“腹宜常揉”的保健方法,讲究的就是在醒后、睡前分别揉按小腹周围,长期坚持,可增加肠胃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湖德建议,还可以在饭后进行腹部按摩,将手心放在肚脐,采用逆时针和顺时针交替的方法轻揉肚脐及四周,对消化有促进作用。
对小腹进行适当的热敷也能达到保健效果。
敷时,可用略高于体温的热水袋或热毛巾,轻轻敷在肚脐上,数分钟后取下,每天坚持敷1-2次。
如果在室外,可把温热的手放在肚脐附近热敷。
捏脚底,促进血循环。
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此处穴位较多,有成千上万个末梢神经,与人体各个脏器的健康密切相关,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张湖德认为,隔两三天用热水泡泡脚,每次半小时,是非常简便易行的一种保健方法,可以起到温经通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如果能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有助气血运行的中药,效果会更好。
如将当归、红花、三七,川穹、丹参各少量包进纱布,做成中药包,提前放入热水浸泡,约半小时后即可泡出药效,而后还可加点白酒或醋。
有失眠问题的人,特别推荐一试。
刘德全则建议,在看电视的同时,用一侧手掌的大鱼际(手掌上大拇指与手腕间的突起处)揉按对侧脚底的涌泉穴,既有保健作用,还能活动手脚。
此外,使用足部按摩器,或弯弯脚趾、经常散步、踩鹅卵石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常见疾病的刮痧治疗(一)项痹病(颈椎病)项痹病是以颈项强痛,向上肢放射,手指麻木,上肢无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多因肝肾不足、外伤劳损、感受外邪,致气血瘀滞、筋骨失养所引起。
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筋活络,通痹止痛。
【操作步骤】刮痧治疗项痹病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头部、颈肩部和上肢。
1.刮头部:患者取坐位。
采用梳刮法,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使头部放松。
注意重点刮拭太阳、百会和风池穴。
2.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低头向前倾;术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顶部,保持头部相对稳定,另一手握持刮痧板刮拭。
①刮颈部正中:用直线刮法轻刮颈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风府穴向下刮过大椎穴下至陶道穴,刮10~20次为宜;身体消瘦、颈椎棘突明显突出者,宜用刮痧板的边角由上向下依次点压按揉每一个椎间隙3~5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②刮颈部脊柱两侧:用直线刮法重刮颈部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区域,从天柱穴向下刮至风门穴,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风门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③刮颈部外侧:用轻刮法、弧线刮法刮拭颈部左右两侧胆经偱行区域,从风池过肩井,每侧刮拭20~30次为宜,肩井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3.刮上肢:患者取坐位,头颈向对侧平旋。
术者用一手牵拉前臂,另一手握刮板,刮拭上肢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区域,由肩上的肩髃向下刮过曲池至合谷,每侧刮10~20次,肩髃、曲池穴位处可重刮,合谷穴处宜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3~5次。
(二)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是以肩部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多因外伤劳损、肝肾阴虚、感受外邪,致气血瘀滞、筋脉失养所引起。
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解痉定痛。
【操作步骤】刮痧治疗肩凝症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颈肩部、上肢和下肢。
1.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
①刮颈部正中:用轻手法直线刮拭颈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风府到大椎穴,刮10~20次即可;若肌肉薄弱,棘突明显者,可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椎间隙,自上而下,每个间隙按压3~5次。
刮痧疗法及30种常见病的刮痧治疗中国刮痧健康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众采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之所长,所用工具是水牛角为材料制做的刮痧板,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自然疗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刮痧方法、经络、腧穴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刮痧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中国刮痧健康法是在古代传统刮痧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
传统的刮痧疗法主要适应证为痧病,所用工具有瓷器类(碗盘勺杯之边缘)、金属类(铜银铝币及金属板)、生物类(麻毛棉线团、蚌壳)等,刮痧部位为脊背、颈部、胸腹、肘窝、腘窝。
所用润滑剂为植物油类、酒类和水,刮拭皮肤至出现紫黑色瘀点为度的一种民间疗法。
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
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
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刮痧疗法发展到现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的面前,中国刮痧健康法是在传统刮痧疗法的基础上的继承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刮拭工具外部构造,表面光洁等方面更加适合人体各部位刮痧的需要,而且以水牛角为材料的刮痧板更加体现了刮痧自然之法的特点,而且亦避免了金属类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伤皮肤、产生静电等不良反应,亦避免了瓷器类、生物类器械易碎、不易携带等因素,还避免了现代化学用品如塑料品给人体皮肤上造成的危害。
中国刮痧健康法不仅在刮痧工具上选择更为合理,而且更在刮痧手法上结合按摩、点穴、杵针等手法,使刮痧成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点穴疗法,不用针刺入肉的类杵针样的针灸疗法,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疗法,用刮痧板的疏经通络的气功导引方法,由于以上特点中国刮痧健康法的治疗范围在传统刮痧疗法主要治疗痧病的基础上大大的扩大,已能治疗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伤科、眼科等十一大类400种病症。
刮痧能治什么病4种常见疾病选刮痧治疗1、感冒感冒是呼吸道常见疾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卫外功能减弱而导致风寒、风热、暑湿外感。
常见有头痛、四肢酸痛、发热、畏寒、乏力、鼻塞、流涕、咳嗽。
部分患者还伴有食欲差、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
刮痧部位:头部:以头顶(督脉:百会穴)为中心,分别向前(至前额神庭穴)、后至枕骨凹处(胆经:风池穴)、左、右刮拭(至太阳穴);:(咳嗽)--由内而外(任脉:天突至中府穴);腹部:(呕吐)--肚脐上4寸(任脉:中腕);小腿外侧:(胃经:足三里穴);颈部:(发热)--第七脊椎处(督脉:大椎穴),屈肘直角横纹外(大肠经:曲池穴);脊椎:(发烧)--脊椎两侧(督脉--华佗夹脊穴),第二胸椎旁开两指(膀胱经:风门穴);手臂:(鼻塞)--手腕横纹桡内侧上7寸处(肺经:孔最穴),点按鼻翼外凹处(大肠经:迎香穴)。
2、头痛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感冒、高血压、颈椎病、发热性疾病、颅内、五官等疾病均可导致。
多为风邪袭入经络,肝阳上亢,气血亏损以及淤血阻络。
神经性头痛系长期焦虑、紧张和疲劳;偏头痛是颅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头痛往往伴随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
刮痧部位:头部:以头顶(督脉:百会穴)为中心,分别向前(至前额神庭穴)、至后后发际边凹处(膀胱经:天柱穴)、左、右刮拭(至太阳穴);肩部:双侧肩周部(从上向下至肩井穴);上肢:双外侧(大肠经:从合谷穴向上至肩部);疼痛重者加阿是穴(痛处)。
》》精彩阅读:刮痧虽有好处但8类人不能刮3、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病毒、细菌感染引起,发热在38c左右或以上者,主要表现为体温高,怕冷、咳嗽、面赤、烦躁不安等。
阴虚症多引发。
刮痧部位:头部:两眉间(任脉:印堂穴),鼻下(督脉:人中穴),十指尖(十宣)放血;颈部:颈椎下第七棘突下(督脉:大椎穴)、肺腧;背部:脊椎两侧(督脉--华佗夹脊穴),第二胸椎旁开两指(膀胱经:风门穴);上肢:手臂外侧屈肘处:(大肠经:曲池穴),左右手拇、食指交叉拇指尖处(大肠经: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