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210.50 KB
- 文档页数:30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一、词汇进展演变的原因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含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含历时的进展中的变化。
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进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与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与制约。
词汇的进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进展促成词汇的进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进展的影响,词汇的进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
甚至能够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能够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进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与变革是不一致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
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类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比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一致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进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
比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
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进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一致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一致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类方言词与行业语的汲取。
当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掌握的语言材料越多、越好,建立起的语言大厦也就越雄伟越辉煌。
不过,话要说清楚,就真正的建筑材料而言,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也有过时的“秦砖汉瓦”,如果在建房的时候,不加选择,不看场合,胡乱地把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与过时的“秦砖汉瓦”混在一起使用,那么,建起来的就会是不伦不类的东西了。
当然,也不是说“秦砖汉瓦”就绝对不能用,假若是在仿古建筑中,或者是在某些作为点缀的地方,适当用些古代的材料也可获得很妙的效果。
语言运用也是如此,如果把古往今来四面八方的词语都不加选择地混用在一起,那么得出来的也不会是好东西。
试想一下,我国历史那么悠久,幅员那么辽阔,方言又如此众多,如果我们现在推广的普通话用词没有一定的标准,那将出现多么麻烦的混乱局面。
普通话定义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这个定语,主要是确定了普通话词汇取词的基本范围——北方话。
但北方方言区本身范围就很大,其中次方言的词汇差异也不算小。
如果对北方方言区内使用的词汇都不加选择、不分雅俗地拿来作为普通话的词汇,那么普通话的词汇规范就建立不起来。
因此,必须确立普通话的词语规范,必须确立普通话规范词的选择标准。
普通话规范词汇的选择,首先是选取北方方言通用的词汇,剔除其个别方言偏用的词语。
比如,大多数北方话都称小孩为“孩子”,四川等地则称为“娃儿”,广西桂林叫作“小把爷”;大多数北方话表示赞同用“可以、好、行”,而河南等地则用“中”;大多数北方话说“借、买”,而大连等地则说“求”,等等。
对于这些,普通话都是取其前者,而后者则作为方言词。
其次,要选取比较文雅的词语,舍弃过于土俗的词语。
比如,下面是北京话中雅俗不同的几组同义词:太阳-老爷儿,小-一丢丢儿,跑-颠儿、撒鸭子。
普通话都是选取前面的,舍弃后面的。
第三,如果几组同义词都是普通话词汇的规范形式,那么就要确立同义词的使用标准——使用的语体和语境等。
例如,“诞辰”与“生日”,“夫人”与“妻子”,两组都是同义词,但它们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前者一般用于严肃的场合和庄重的语体,后者一般用于比较随便的场合和口语语体。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规范化,指的是对汉语的使用进行规则化和标准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成为了中国国内以及国际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避免歧义和误解,规范化成为了必要的措施。
在现代汉语规范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词语的使用。
词语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通过词语的运用,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然而,由于地域、文化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和群体对于同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
为了统一对某一事物的称谓,规范化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汉语规范化中,为了减少歧义和提高表达效果,一些词语会被规定为官方使用的标准词汇。
这些标准词汇通常是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后确定的。
当遇到一个事物或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称呼时,人们可以参考这些标准词汇来进行称呼。
除了对标准词汇和专门名词的规范,现代汉语规范化还包括对一些常用词汇的用法和发音等方面的规定。
例如,近年来,“网络语言”成为了年轻人交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然而,这种语言形式往往短语简洁,缺乏准确性和规范性。
因此,在一些正式场合或者文学创作中,仍然需要遵循传统的语法和规范,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交流需求,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庞大的语言体系,具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规范化的手段,我们能够更好地体现汉语的魅力和深度,使其在国际交流中得以更好地传播。
然而,汉语的规范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现代汉语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
因此,规范化的工作需要不断地跟进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也给规范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不同地区和群体对于同一个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称谓,如何统一和平衡这些差异是规范化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规范化是对汉语使用的一种改进和完善。
通过对词汇、用法、发音等方面的规定,我们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减少歧义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