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7.01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20041.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即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
1.简述竞技能力与运动训练水平的含义的异同。
①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②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③竞技能力的含义专一而明确,训练水平则是多义词④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当训练水平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更为具体地表达所达到的程度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她)们仍可获世界冠军,请运用运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
①这种现象说明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即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上。
以体操运动员为例,由于运动员自身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几乎所有体操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结构中都有明显的优势与不同程度的弱势,但他们都是建立于发挥优势的基础上。
②举例体操运动员黄力平,虽然在总体竞技能力中力量稍差,但其双杠动作优美,仍能多次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体现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③这种现象在我国优秀选手中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竞技体操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技术模型为:难、新、稳、美。
分析曾经获得七次自由体操世界冠军的李月久、李宁、童飞、楼云的竞技能力结构特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翻腾动作高、轻、飘,但技术风格不同。
李月久、楼云身材短小、粗壮,动作难度大,有绝招;李宁、童飞则身材匀称,动作协调舒展,每一动作都颇具魅力。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构成(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四)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二)各项群训练特点(三)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范围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加以说明(五)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训练特征(六)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的训练特征(七)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的特征.(八)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九)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点(十)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项群的训练特征(十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训练特征(十二)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三)运动状态诊断的作用、基本内容及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学要点(二)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四)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五)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周期类型(六)适应负荷原则的概念及贯彻此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八)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九)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训练方法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二)训练手段的概念、意义及其基本结构(三)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征(四)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五)分解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六)完整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七)重复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八)间歇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九)持续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变换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一)循环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二)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三)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及其结构,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其要求(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三)力量素质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四)速度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五)耐力素质的概念、训练方法及手段(六)柔韧素质的概念、训练方法与手段(七)灵敏素质的概念、训练手段及衡量的标志第七章运动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的概念、原理、动作要素及技术结构(二)影响运动技术的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三)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五)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及指标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的概念、构成及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三)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及其制定的注意事项(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述及训练的常用方法(二)运动智能的概念及其训练的基本方法、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一)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三)基础训练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四)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五)什么叫运动训练的高原现象,导致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加以说明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一)单、双、多周期的安排特点(二)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及计划要点(三)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的安排及其负荷的动态变化(四)赛前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及其负荷特点(五)试论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二)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周的任务、内容及负荷特点(三)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四)训练课的结构及负荷量度(五)试述不同训练小周期的类型和主要任务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一)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二)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及各种关系(三)教练员与运动员在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四)试述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加以说明另:七月七日上午于指定地点补课。
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建立,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他既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
通过项群训练理论这一新的层次把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原有的两个层次紧密地联接了起来。
对众多的竞技项目予以科学的分类,是构筑项群体系,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
田麦久等于1983年根据不同分类体系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中的适用范畴和应用价值,选择了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以及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这样三个主要分类标准,建立了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分类体系,而且在各个体系中所划分的项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例如,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的技术动作都属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又都是通过裁判员给分的方式而评定其运动成绩的高低的。
椐此又选定了决定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为首要的分类标准,将以奥运会项目为主的众多竞技项目分为八个项群,并进而对各项群的训练理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于1998年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快速力量想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快速力量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
主要包括田径运动中的众多跳跃、投掷项目和举重运动项目。
速度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速度能力为竞技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短距离跑(100米、200米、400米),短距离游泳(50米、100米),短距离速度滑冰(500米)和短距离赛场自行车等项目。
耐力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耐力素质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中长距离走、跑、速滑、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公路自行车、划船及铁人三项等项目。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班级:09院队人数:69 时间:3月1、3日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科学意义,理解项群训练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项群训练概念、规律及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项群及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成?如何正确理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实践中正确应用项群训练理论。
教学步骤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的实践。
通常认为,自1964 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等人的《训练学》(TrainingSlehre)一书作为莱比锡体育学院函授教材问世以来,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一般和专项这两个层次的训练理论各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畴。
一般训练理论研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的指导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
但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这一体系己日益表现出其明显的不足,即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巨大的困难;同时专项训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和提高;以及这两个层次中间所出现的明显断裂。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即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及训练的组织这样四个问题而进行。
不同层次的训练理论都担负着在各自层次上回答上述问题的任务。
除此之外,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也应作为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因此,可以把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1项群理论2为什么要建立项群理论(原因和意义)(00/04港)3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4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理论意义)5项群理论的应用(实践意义)6运动技术在不同项群中的作用7不同项群中专项耐力的表现及训练特点(02)8不同项群规则发展的主要趋向9不同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结构特点10不同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09)11三个训练理论层次战术研究的内容12依决定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类13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14依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类(02)15三个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16选一个项目,阐述其竞技能力因素特征、成决定因素特征、训练特特点(04/01/01/00/)17选两个项目,阐述二者竞技能力的(或某子能力)特点、以及训练特点。
(07/00)18选一项目,分析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名次和水平)(02)19选两项目,分析成绩决定因素的异同点(名次和水平)(02/01)20选二项群,分别列出包括项目、和竞技特点的不同(00)21阐述某素质在不同项群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说明不同项群对该素质的不同需求和主要训练方法(099/98/98)22训练理论体系及其关系(06)以往考题06无05无03无09选二项目,说明其训练的基本特点08为什么奥运备战各项目提出要抓本质特点07选一项目说明该项目的训练特点04分析一项目竞技水平与世界水平差别的原因02依运动成绩分类02选二项目分析其专项耐力表现不同(及训练特点)02分析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竞技水平和名次)02分析二项目的比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异同点01分析影响某(2)项目决定因素特点01分析某一(2)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特点(异同)00分析某一项目成功原因,进一步提高该项目竞技水平的建议。
00某(2)项群包含的项目,二者不同的竞技特点00某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异同点,采用何种方法训练提高战术能力00项群理论及其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践意义)99选二项目,对其比赛战术应用的共同点和主要区别99选一素质,说明在不同项群竞技能力结构中作用,及不同项群对该素质需求和训练方法是解释具有统统特点的项目组群的训练规律科学理论。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event-group training theory)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项群训练大体理论和各项群的分类教学重点: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成立及其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组成教学难点: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项群: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称项群.项群训练理论:揭露项群训练大体规律的理论称为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成立及其科学意义1.鲜明地归纳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一起规律2.增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组成1.依决定竞技术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的项目技术主导类:难性,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对抗性,搏斗性的项目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项目多元动作结构:固定组合变异组合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式分类: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得分类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P40)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大体特点概述教学要求:大体把握各项群训练的大体特点概述教学重点: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成立及其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组成教学难点:各项群体能、技术训练的大体特点(请同窗们举例各专项运动员的形态特点、心理特点、训练特点等)一.技术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二.技术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三.技术类搏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四.技术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五.技术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六.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七.体能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八.体能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研讨项群训练理论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1教材结构与知识点分析:本章要紧知识结构内涵:要紧论述了项群训练理论的进展进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进展进程,把握其划分依据,对自己从事的专项和所属于的项群有清醒的熟悉,并能分析其特点,为自己的训练实践作理论指导。
山师考研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二)基本内容: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体能又包含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影响比赛结果的基本因素是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以及运动竞赛结果的评定这样三个方面。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基础上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二、竞技运动基础上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一)竞技运动基础上的分类标准的择定:1、首先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2、选择运动基础上的动作结构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3、造选择运动成绩评定方法,作为竞技项目分类的第三个标准。
(二)竞技运动基础上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和技能);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单一(周期性、非周期性及混合性)、多元动作结构、多项组合结构)3、依运动成绩的说不定方法分类(测量、评分、命中、制胜、得分);(三)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3、同群基础上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1.项群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2.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3.快速力量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快速力量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JJ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土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田径运动中的众多跳跃、投掷项目和举重运动项目。
4.速度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速度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土要包括短距离跑(100米、200米、400米),短距离游泳(50米、100米),短距离速度滑冰(500米)和短距离赛场自行车等项目。
5.耐力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耐力素质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中长距离走、跑、速滑、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公路白行车、划船及铁人二顶等项目。
6.技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技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B2rJ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表现准确性项群、表现难美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同场对抗性项群和格斗对抗性项群五个亚类。
7.陨网对抗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与战术能力中的隔网对抗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人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业类,主要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排球等项目。
8.同场对抗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与战术能力中的同场对抗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出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和篮球等项目。
9.格斗对抗性项群:以运动员技能与战术能力中的格斗对抗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抗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技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摔跃、柔道、跃拳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等项目。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班级:09院队人数:69 时间:3月1、3日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科学意义,理解项群训练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项群训练概念、规律及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项群及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成?如何正确理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实践中正确应用项群训练理论。
教学步骤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的实践。
通常认为,自1964 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等人的《训练学》(TrainingSlehre)一书作为莱比锡体育学院函授教材问世以来,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一般和专项这两个层次的训练理论各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畴。
一般训练理论研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的指导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
但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这一体系己日益表现出其明显的不足,即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巨大的困难;同时专项训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和提高;以及这两个层次中间所出现的明显断裂。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即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及训练的组织这样四个问题而进行。
不同层次的训练理论都担负着在各自层次上回答上述问题的任务。
除此之外,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也应作为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因此,可以把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个项群内部所包含的许多竞技项目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在一些古老的基础运动项目的发展及演变中不断地衍生出一批新的运动项目。
例如,1880 年英国的体育用品制造商,为适应贵族生活的需要,把网球搬到室内桌子上打,便出现了乒乓球。
1860 年的夏天,一批英国足球迷在足球赛后带着足球下水游泳嬉戏,这就是水球的起源。
从古老的德国古典体操中衍生出了现代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技巧、绷床等运动项目。
现代铁人三项则把长距离游泳、长距离自行车骑行和马拉松跑这三个看来似乎截然不同的耐力性运动项目连在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出这些体能主导类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同群性特点。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都是由运动员的心、技、体、战、智五个方面的能力所决定的。
其中,体能又包含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不同项群对于运动成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在速度滑冰、田径、举重等可测量类的运动项目中,人们习惯于把运动成绩理解为可以定量表达的时间、距离、重量、环数等指标的具体数值;而各对抗性项目则直接理解为比赛的胜负。
考虑到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应该给予运动成绩这一概念更为广义的解释。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通过运动竞赛,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创造出理想的运动成绩。
这就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两个主要的构成部分。
如前所述,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从而,也就导致不同项群的训练活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里,既包括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负荷的量度及恢复的措施。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到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而使得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
在各个项群的专题研究及综合的理论研究中,都在不同项群的构成、竞赛及训练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单个项群独有的许多基本特点。
例如,集体组队并排成特定阵形参赛是同场对抗性项群的共同特点。
对六个同场对抗性项目常用参赛阵形的比较,可以给人们以有益的启发。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运动训练学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众多基础理论学科的科学知识综合起来指导运动训练的实践。
而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必须高度地抽象和概括,同时也就衍生地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
理论概括覆盖面的收缩和覆盖项目的相似,必然使得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地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并且更便于对训练实践实施有效的指导。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在几十个独立的竞技运动项目的专项训练理论与以研究所有运动项目共同规律为内容的一般训练理论之间有着一段明显的距离。
翻开国内外现有的一般训练学经典著作,在许多地方郡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建立,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它既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
通过项群训练理论这一新的层次,把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原有的两个理论层次紧密地联接了起来。
例如,关于战术训练问题,按照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根据各自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提出各自不同的战术内容 (表2-7)、战术训练的要求和方法,并且保持相互间的有机衔接,既丰富了战术训练理论的内容,又加强了对战术训练实践的指导。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这一新层次的建立,使得运动训练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整,并且将会有力地推动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对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予以科学的分类,是构筑项群体系、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
(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任何分类都必须遵守相应相称(子项之和等于母项)、同一标准以及按一定层次逐级进行这样一些基本规则(《自然辩证法讲义》,298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这是我们进行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因此,首先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每一个竞技项日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运动技术,熟练地掌握先进的运动技术是发展竞技能力、争取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
因此,选择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
运动训练的效果必须要在运动竞赛中表现为运动成绩,才能够获得和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据此,也选择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作为竞技项目分类的第三个标准。
(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依上述择定的三个主要分类标准,建立了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分类体系,分别用于不同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需要。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以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可将所有的运动项目首先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简称体能类及技能类)两大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吸取马特维耶夫(苏)按动作结构分类基本思想的内核,我们首先把所有的竞技项目划分为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及多项组合结构三大类,然后以各类动作的组合形式为二级分类标准,将单一动作结构类再分为周期性、非周期性及混合性三个亚类,将多元动作结构类再分为固定组合和变异组合两个亚类,将多项组合结构类再分为同属多项组合和异属多项组合两个亚类(表2-9)。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按照各项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可将众多竞技项目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及得分类五大类(图2-2)。
(三) 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以上三个分类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竞技运动项目总体的内部结构。
由于三个体系的分类标准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因此,各个体系中所划分的项群之间也很自然地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表2-10)。
例如,技能主导类表现难关性项目同时都属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又都是通过由裁判员给分的方式而评定其运动成绩高低的。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部属周期性单一动作结构,又都通过准确的计时判定其运动成绩。
因此,在组织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其中一个体系为主,划分不同的项群,进行相应的研究。
由于一切运动训练活动都必须围绕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予以科学地规划和组织实施,所以以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主要的分类标准,将以奥运会项目为主的众多竞技项目分为八个项群,并进而对各项群的训练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无论对一个国家,或是对一个省市、一个地区来说,在制定其竞技体育的发展战咯时,都对正确地选择重点竞技项目给予高度的重视。
这里,项群训练理论可给战略制定者以有益的帮助。
首先,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便于人们从社会学、地域学、遗传学及训练学等不同角度科学地分析造成各类项目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的原因。
(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有序性是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
项群的划分和项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项目这一巨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进而为运动训练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例如,各级体育部门对运动项目实施分组管理,如果我们将统一管理的运动项目尽可能与项群的划分保持一致,则会明显地有利于管理工作与训练组织的协调一致。
(三)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与原有的两层次训练理论体系相比,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这一中间层次的建立,为我们研究、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体内部的训练规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表现在以下方面:——在一般训练学理论中,研究者通常难以注意到和揭示出混处于所有项目之中的一组项目的训练规律,而通过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以一个项目的训练实践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项训练理论,不可能做出具有更为普遍适用性的提炼和概括,而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则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运动项目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某些运动大项 (如田径)的综合性特点,如果只以历史形成的运动项目为单位去认识运动训练的规律,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
田径中的投掷与举重的力量训练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而所有中长距离的走跑项目的训练均与中长距离的游泳、速度滑冰、自行车、划船等周期性耐力项目的训练遵循着同一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