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课时计划第1/6 课时年月日课题说“木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边城》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长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
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情景加以引导,力争拉近距离。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2、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1、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2、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典型环境的深意,把握小说主题。
1、多媒体课件;《边城》电影片段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和边城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有一位作家,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对他有如此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有一部作品,美国学者金介甫曾盛赞其“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自己的子女看的”;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也称之为“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
这就是沈从文先生和他的代表作《边城》。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部作品,去把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去体会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语言美和人性美。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走进作者,了解湘西: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分析”复习教学设计成都市玉林中学王晋芳一:学情分析:现在高考语文卷的前三题都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因为论述类文本专业性强,考生多少有点陌生感甚至排斥感,所以很难静下心来去读文本,面对题干中由专家精心设计的陷阱,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很难判断,往往草率作答,凭运气得分。
这次高新区高三月考,全班56人,前三题全错者占一半以上,随便你再教他什么方法、什么技巧,如果考生读不懂文本,他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思辨力没有得到提升,始终是舍本逐末,难以得分。
所以这堂课我不太侧重对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认真读懂文本,同时结合我校《指向学科方法的问题导引式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和提升”,希望能从论证分析的角度让学生找到些自信。
二:教材分析:学生所用的《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在逐年研究高考中已经日臻完善,针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教材用了4个板块来进行详细的解读,并配有真题训练,学生如果能完全理解教材编定者的用意,这一块应该会有很大提升。
但是我所选的分析文本论证这个板块,所给的题很少,无法让学生在实战中通过丰富的经验,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所以我要通过学案来补充有针对性的例题。
三、考纲分析“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作为高考语文科的必考内容,主要考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判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其中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考点的命题特点和一般规律。
2.通过问题导引的教学方式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重点:1、明确此考点的命题特点。
2、明确此考点设题的常见陷阱。
五、教学难点:1、读懂文本,准确理解文本。
【优课】高中语文必修五3边城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中的第三单元《边城》,具体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阅读与理解,深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2. 领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环境描写对主题的衬托。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湘西风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城环境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翠翠、傩送、天宝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4. 环境描写的作用:讲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主题的衬托作用。
5. 例题讲解:以课后习题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翠翠、傩送、天宝等2. 环境描写:湘西风光、边城风俗3. 主题思想:亲情、爱情、责任、担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关系,谈谈你对翠翠形象的认识。
答案:翠翠是一个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孩,她在亲情和爱情之间矛盾徘徊,最终选择承担起家庭责任。
2.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边城环境的理解。
答案:边城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为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边城》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使学生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2.能力目标: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难点: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四、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学生,已具备简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他们在语文第三册时已经学过屈原的《离骚》,所以,他们对屈原已是有所了解,这对于今天《渔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必修5)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设计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或议论中国诗歌这一体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
学习本文,要注意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的论证方法的使用,培养自己“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精神。
《说“木叶”》可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是“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形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谈中国诗》是议论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
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揭示出中国诗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等重要特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解读,能使学生对我国诗歌的鉴赏提升一个理论高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阅读和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提升思想境界和鉴赏水平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三、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艺评论和随笔2、学习论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
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
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2.掌握站在不同的力场、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多浮于表面。
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2.高中生具有一定思辨力,但是全局观念稍弱,希望通过对课文中钱先生缜密思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思辨技巧,以指导将来的议论文写作。
重点难点重点:1.阅读文章,根据文章批驳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诗歌的态度的写作背景,理解写作思路,梳理文章内容;2.结合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鉴赏钱先生的写作风格,论证方法及思辨力。
难点:1.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语言风格,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诗歌分享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