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哈姆莱特(节选)》全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
3. 品味精彩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4. 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冲突,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命运。
2.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3. 学会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鉴赏戏剧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重要片段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介绍。
2. 《哈姆莱特》(节选)剧情简介,主要人物关系和冲突分析。
3. 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命运探讨。
4. 作品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形象分析,如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5. 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哈姆莱特》(节选)剧本,理解剧情,把握人物关系和冲突。
3. 分析人物: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哈姆莱特等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形象特点。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根源。
5. 鉴赏方法:教授学生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背景知识,阅读剧本。
2. 第二课时:分析哈姆莱特矛盾性格及其悲剧命运,讨论作品主题思想。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复仇心理和道德困境。
3. 品味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 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识记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复仇心理。
3. 品味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4. 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分析。
2. 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关于《哈姆莱特》的评论和研究文章。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的复仇心理和道德困境。
4. 学生分组讨论,品味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6.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意义。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观看电影《哈姆莱特》的节选,比较舞台剧本和影视作品的差异,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困境。
3. 邀请戏剧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讨论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读后感,表达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对主人公性格的分析。
3. 单元测试:设置有关《哈姆莱特》的题目,测试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复仇心理?2. 学生对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的品味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3)能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戏剧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台词和行为,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动机;(3)通过戏剧表演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同情心;(3)培养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2. 人物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的分析;3. 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戏剧手法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2. 课文中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哲学思考;3. 戏剧表演和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2. 阅读:学生自读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探讨人物的动机;5. 欣赏: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戏剧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6. 实践: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和写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回答相关问题;2. 学生能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表达自己的观点;3. 学生能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戏剧手法,进行有效的评价;4. 学生在戏剧表演和写作中能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哈姆莱特(节选)》全文文本。
2. 相关资料: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介绍,关于《哈姆莱特》的评论和研究文章。
3. 戏剧表演器材:舞台、道具、服装等。
4. 写作器材:纸张、笔、电脑等。
七、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自读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哈姆莱特(节选)从容说课《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悲剧,被称为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忧郁王子”,课文节选了第三幕的第二场,教授本课时如局限于课文,不足以窥见戏剧全貌,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哈姆莱特》的魅力,因此,本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电影《哈姆莱特》,从直观上把握全貌,然后再结合课文节选部分进行文本分析。
本文将采取鉴赏式,探讨式,评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拟定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背景,整体把握《哈姆莱特》全剧,概括基本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概括课文情节要点,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更深入地分析哈姆来特的性格,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戏剧的悲剧根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看《哈姆莱特》的剧本与电影。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戏剧冲突,并从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鉴赏戏剧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观赏感受,通过影视与剧本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
2.分析揣摩,懂得分析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昨天的电影好看吗?生(齐声)好。
师哈姆莱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留给世界戏剧人物长廊中最为经典也争论最多的形象,不是有句俗语叫做——生(齐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师是啊,每一个读者对哈姆莱特都有他自己的理解,这说明了这个人物形象魅力十足,宛若天上的群星,璀璨夺目,至今许多文学家哲学家还在津津乐道地评论阐释这个人物。
今天我们就随着莎士比亚的如椽巨笔去探索哈姆莱特灵魂深处的魔力,当然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作者及背景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这个人物。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3)能够把握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表演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爱好;(2)体会作品中的人性探索和道德观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3)认识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 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复杂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关系;2. 课文中深刻的哲学思考和道德观念;3.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哈姆莱特》;(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2)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综合测试: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节选)》;2. 参考书籍:莎士比亚全集、相关评论和研究著作;3. 网络资源:莎士比亚官方网站、相关影视作品、学术论文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了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能力,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思考人生意义;(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复仇、暴力等不良行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了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3.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解读;2. 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3. 长期效果:观察学生在欣赏戏剧文学、思考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进步。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哈姆莱特》节选文本;2. 相关资料: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介绍、戏剧文学鉴赏指南;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戏剧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八、课时安排本节课共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介绍背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用于课堂讲解、练习与拓展。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哈姆莱特(节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哈姆莱特(节选)》优质课公开
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哈姆莱特》主要故事情节,了解莎士比亚及其著作,掌握戏剧基本的文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人物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情节冲突中体现人物的典型性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哈姆莱特的多重性格,感受本文的戏剧风采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看过悲剧吗?你认为何为悲剧?(自由讨论)
(1)定义
悲剧,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整体感知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2、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教学后记】
用心爱心专心 1。
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通过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难点:深入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特点和文学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关系。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节选部分,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莎士比亚其他作品,推荐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节选部分,传授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3.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共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讲解课文节选部分,第二课时用于讨论交流和拓展延伸。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节选)》。
2. 参考资料:莎士比亚生平介绍、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沟通等。
八、教学内容1. 课文节选解析:详细讲解《哈姆莱特》节选部分的剧情、人物关系和文学特点。
2.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
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作品中的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及其意义。
九、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讲解课文节选部分,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学课题《哈姆莱特》(节选)课型新授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对莎士比亚有简单的了解,但对《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较为懵懂,加上本篇属于节选章节,学生若要更好的把握情节内容和理解人物形象,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加深对人物的解读。
经过《窦娥冤》《雷雨》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对戏剧作品的理解能力,能够自觉地从情节、语言中梳理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但仍处于较浅层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其深入分析。
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把握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及其疯癫言行的含义;对哈姆莱特的言行进行评价。
3.探究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本文通过曲折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来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难点:1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复杂性。
2 感受本剧的悲剧意蕴。
教学准备1、PPT2、《优化方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西方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法国你不了解拿破仑,你就不是法国人;在英国你不了解莎士比亚,你就不是英国人。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英国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哈姆莱特》曾被文学评论界评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姆莱特》。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到要读懂一首诗,就要了解它的作者。
这叫知人论世。
现在,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这条经验也一样适用,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莎士比亚。
二、知人论世1.知人➢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叙事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第10课哈姆莱特(节选)本课话题——感情和理智一、从课本中积累“命运的虐待和恩宠,你都是受之泰然,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
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那样的人是有福的。
给我一个不为感情所奴役的人,我愿意把他珍藏在我的心坎,我的灵魂的深处,正像我对你一样。
”二、从生活中积累清华大学高材生严冬冬本可以拥有高薪工作,过许多人追求的都市生活,可他却选择了做前途渺茫甚至毫无先例可循的“自由登山者”。
2012年7月9日,严冬冬在新疆登山下撤时不幸遇难。
他是首个登顶珠峰的清华学子,连续三年荣膺国内最佳攀登成就奖。
他曾说,我不愿让爱好沦为谋生的职业。
他是清醒的追梦者,是率性而活的真勇士。
三、从历史中积累1.“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
2.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
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
3.北宋神宗皇帝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11世纪最杰出的改革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四、从名言中积累1.要想让一切都服从你,你就必须首先服从理智。
——塞内加2.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地驶入了深海,找不着碇泊处。
——西塞罗3.感情从前门进来,理智就会从后门离去。
——托·富勒4.不能使感情与理智分离,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偶然现象;而且你也会毁灭!——高尔基5.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郁达夫6.温馨的人情足可享受。
但不要企盼用人情来支撑自己的人生!——刘心武一、作者简介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哈姆雷特》这部文学巨著,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阶段,教学时间为15课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作品年代、丹麦历史背景等。
2.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深入剖析《哈姆雷特》的主题思想,如复仇、疯狂、悲剧、忠诚等。
4. 欣赏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如诗意盎然的词句、丰富的修辞手法等。
5.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哈姆雷特》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悲剧情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伦理道德、人性等问题。
3. 分析法:细读重要片段,剖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五、课时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哈姆雷特》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
2. 第3-4课时: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第5-6课时:探讨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的人物形象。
4. 第7-8课时:解析《哈姆雷特》的主题思想。
5. 第9-10课时:欣赏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
6. 第11-12课时:分析《哈姆雷特》中的悲剧情节。
7. 第13-14课时: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人物分析:哈姆雷特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犹豫不决、矛盾心理、复仇决心等。
2. 探讨哈姆雷特复仇的原因和过程,及其在复仇中付出的代价。
3. 引导学生思考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1. 回顾哈姆雷特的背景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其性格特点。
2. 细读有关哈姆雷特复仇的片段,分析其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3. 讨论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其付出的代价。
《哈姆雷特》(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理解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通过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3.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难点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3.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为一部旷世杰作——《哈姆莱特》而成为千古名句。
(设计意图:由名句引出名著《哈姆莱特》,激发学生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相关资料1.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2.学生口述剧情梗概。
3.学生介绍《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上检验预习效果,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资料。
)三、预设问题,探讨交流1.课文节选部分是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
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征?2.节选中国王和波洛涅斯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
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哈姆莱特也只得装疯卖傻,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
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
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4.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我们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5.哈姆莱特的个性为什么这么复杂?讨论明确:1.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哈姆莱特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
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
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五、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1、剧中人物哈姆莱特王子克劳狄斯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乔特鲁德王后波洛涅斯大臣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王子挚友奥斯里克大臣罗森格兰兹王子同学,背叛王子吉尔登斯吞王子同学,背叛王子2、讨论人物关系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六、跳读,把握跌宕起伏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赏析精彩片段。
1、概括主要内容。
填空:这篇文章讲了“和的故事”?明确: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奚落,嘲讽。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说说“比剑决斗”这个情节中有哪些矛盾冲突?明确: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实现复仇——实行毒计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着哪些悬念?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明确:“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①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②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③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好处: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4、在“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
这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明确: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
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七、(一、)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
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
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二、)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明确:对于国王,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奥菲利娅之死。
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安,于是便把一切归于不愿意。
接连遭遇巨大灾祸的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死。
他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
相信天命也与哈姆莱特的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三、)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明确: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八、精读,欣赏视频,注意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从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解说:这一段视频由五段视频合并而成,分别是①哈姆莱特丧父之后,克劳狄斯假惺惺地劝哈姆莱特不要悲伤。
②新国王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密谋③奥斯里克跟哈姆莱特说比剑的事④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⑤比剑前国王克劳狄斯再一次表现他对哈姆莱特的关爱1、提问:人物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明确: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在哈姆莱特面前装出亲热和善的样子,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举例分析……哈姆莱特: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坦诚。
奥斯里克: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2、在课文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明确:课文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
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九、全文总结为什么复仇在哈姆莱特眼里会变得那么复杂?他犹豫什么?他顾忌什么?明确: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
他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的思想制约了他的行动,她对母亲的爱制约了他的行动。
十、作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这句话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作业:哈姆莱特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之称,一般人认为,忧郁、延宕是他性格的两大特点,请课外阅读《哈姆莱特》全文,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