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早读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7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早读材料(第六周)一、知识记忆小说标题类题型1.常见题型:理解标题意蕴题、分析标题作用题(标题的好处)2.标题意蕴题①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②分析标题的深层义(点手法)。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3.小说标题作用(1)情节方面:①贯穿全文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③概括情节(概括主要内容)(2)人物形象方面: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概括人物性格。
(3)环境方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主题方面:突出主题,含蓄或形象的揭示主旨,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读者方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6)艺术效果:标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例如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
二、成语积累61.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
“寥寥无几”侧重数量少。
6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者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鳞次栉比”多搭配房屋、船只,形容其密集、整齐。
“鳞次栉比”侧重整齐、密集。
63.如履薄冰意为像走在薄冰上,形容极为谨慎、小心的样子。
“如履薄冰”强调小心谨慎,为中性词,可用于积极或消极语境中。
64.坐享其成意为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
“坐享其成”侧重于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
65.并驾齐驱比喻力量、地位、才能不分高下,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侧重强调事物之间齐头并进,一起发展。
66.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的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用法“不谋而合”侧重强调事前没有商量,但所表达的观点、使用的方法或行动是一样的。
67.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不知所措”侧重遇到问题时不知该怎么办。
68.裹足不前把脚裹住不再前进。
多比喻有所顾虑而犹豫徘徊、不敢向前。
“裹足不前”侧重因有所顾虑而停止前进。
69.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语文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一早读素材:第十周文章类别:高考研究高一语文必修一早读素材:第十周第十周第一天请在阅读课文《前赤壁赋》第3段以及文下注释的基础上,继续阅读下面的材料:1.字音愀然(qiǎo)正襟危坐(jīn)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旌旗(jīng)酾酒临江(shī)横槊赋诗(shuò)渔樵(qiáo)江渚(zhǔ)麋鹿(mí)一叶扁舟(piān)匏尊(páo)相属(zhǔ)蜉蝣(fúyóu )沧海一粟(sù)吾生(wú)须臾(xūyú)挟飞仙(xié)遨游(áo)骤得(zhòu)2.文言词语【实词】乌鹊南飞: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朝南”。
下江陵:下,攻克,打下。
顺流而东也: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虚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被”。
寄蜉蝣于天地:于,介词,在。
羡长江之无穷: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托遗响于悲风:于,介词,“给”。
【成语】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译文: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③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④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而今天又在哪里呢?)4.名句名段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③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高中语文激情早读(高一必修上)(24)记诵部分一、成语积累(1)青出于蓝:蓝色从蓼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后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3)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比喻能力不强的人只要坚持努力,就能赶上能力强的人。
(4)积善成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善:善行、好事。
德:高尚的品德。
(5)诠才末学: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
多用作自谦之词。
(6)顿学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二、实词积累①读ɡài a.伞: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b.器物的盖子,车盖: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张衡传》)c.遮盖:覆盖.周密无际。
(《张衡传》)d.超过,压倒: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本纪》)e.大概,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f.发语词,用于句首,可以不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报任安书》)②读hé,同“盍”,怎么: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三、素材积累求学,立己达人转益多师,博采众长。
求学为己还是为人,并非冰炭不容,而是相向而行的。
君子求学,立己达人。
首先为己,然后为人。
正如孔子求学,首先是为己,为了内心的清明。
因此他博学以文,约之以礼:韦编三绝以苦读,克己复礼以自修;惟其如此,才使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才能使弟子“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雕宰铸颜,化育三千。
孔子为学,始于立己,终于达人。
正如曾国藩求学,首先正心诚意,慎独自修,道德文章堪为完人,并涵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恢弘之气,而后才可以为人:济世安民,拯救斯文。
可见,求学为己,然后为人,是一种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大智慧。
古人说,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正是此理。
四、文常积累【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初中部分(30篇)早读练习一: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子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2)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子曰:“,可以为师矣。
”(5)子贡问曰:“学而不思则,。
”(6)子曰:“贤哉,回也!,,在陋巷,,。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12)子夏曰:“,,仁在其中矣。
”2.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早读练习二:《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今天下三分,,。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
宫中府中,,,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高一语文早读材料140920一、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rǎng)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翻译:1、是非君子之道2、斯速已矣二、敝帚自珍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翻译:斯不自见之患也三、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②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邻里。
思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翻译: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四、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翻译: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文言文训练楚人养狙楚有养狙以为生①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2013年高一语文早读材料(第13周四用)选文1故乡永在凸凹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
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
至今村里还未曾完全开化,还敬畏着两种东西:一官,二书。
所以,有写书的我和当村长的他在,短期内,石碾是不会被“请”走的。
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
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
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动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
之所以用“挂”而不是用“口”,是因为它虽然叫钟,却没有钟的模样,只是一块完整的铸铁,悬挂着,一有硬物敲击,便传出钟的声响。
但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
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作用。
钟声一响,人们出工;从那一刻起,家居下的私人生活就结束了,而变成了必须服从统一意志的“社会主义”劳动。
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
如果不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歉收,就会挨饿。
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
所以,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
人们因此而敬重它,信任它。
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钟是特定历史的见证。
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
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
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平原、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
”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
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所以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
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
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
我心中很是不快,感到:所谓故乡,其实是相对于游子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但我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
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
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的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
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
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所在之地,也就是故乡了。
思考·探究·练习1.文章第二段说: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
其中“承载着生命的记忆”指的是什么?2.文中称钟在故乡是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原因是什么?3.“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道出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思考·探究·练习(参考答案)1.在最艰苦的年代,正是石碾让“我们”得以吃上经过加工的玉米,从而让生命延续下来。
2.①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②它是温馨的历史记忆;③它是特定历史的见证。
3.第一问:道出了“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状况。
第二问:流露出作者对过去那种官民平等的“和声”的缅怀,也隐含了对当今“官本位”思想的鞭挞。
4.怀旧(怀念故乡的石碾、钟)——忧伤(担心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遭劫)——解脱(认识到了“故乡永在”)选文2从一而终的河流(节选)宋晓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让我以特殊的方式记住了那个特殊的年份。
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啊。
暴风骤雨,劈雷闪电。
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横七竖八地倒伏着。
市里连夜下达了迅速疏散城区人口的紧急通知。
有腿脚勤快的人探子似地飞奔回来报告说:护城河水已经与护城河堤平齐了,光亮亮的,镜子面似的,还不带上金银细软逃离出城,等死吗?于是,人们拖家带口,大包小裹地奔向火车站、汽车站,逃离大水,逃离危险,撤向安全的所在。
妈妈屋里屋外喃喃着,发水了,发水了,像XX年一样,啥都没了,啥都没了……她的声音传递着她的经验,颤颤抖抖的,让我们心里没底,比面对自然的灾难还要没底和恐慌。
我想不清楚,这个小城惟一可供玩耍的护城河,怎么忽然发起了脾气?那么多的水是龟鳖虾蟹、天兵天将连夜调来的不成?莫不是海龙王在发威?想不了许多,带着随身的物件,我们顶风冒雨,汇入迁徒的人流。
具体在乡下那个小山村里躲避多久,我已经没有概念了。
我只记得那时间不厌其烦地长,长得我甚至渴望更大的一场水把我冲回家去。
我们在那个小山村里终日无所事事地逛荡,住在一个黑而窄的小旅店里,吃在一个暗而脏的小饭店里。
妈妈把大票的钱缝在裤子的一个口袋里,缝得很细致。
隔几天,晚上睡觉前,妈妈就要把它重新缝一遍,因为隔几天,我们必须取出来并消灭掉一张大面额的纸票。
其实,在看清渐渐瘪下去的口袋之前,我们对那个每天不得不去三次的小饭店就已经失去了兴趣。
我们每天最重要、也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饭。
妈妈整天整天地叹气,关于大水关于爸爸的消息,只能从小山村的队部里那台电话机中得来。
虽然那台电话乌黑黑的,拥有它的人对着它唾液飞溅,我们还是对它心怀向往,陪着笑脸找熟人领着去听电话,陪着笑脸对队部里出出入入的任何一个人。
那一段时期,正是我刚刚考入技校不久,开学的日期也因此一推再推,听说新盖的教学楼也被住在附近的居民当成了避难所。
我们热切地想家,想家里的饭菜、想院子里的赖瓜、想宽宽平平的硬板床,想得广阔而具体,想得满眼忧郁、没着没落,就差没写出诗来了。
一天晚上,小旅店对面的小剧场前有些骚动,大喇叭里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广大村民们,你们好!今晚七点,今晚七点,上映电影《浪子燕青》,《浪子燕青》,欢迎收看!欢迎收看!这总比枯坐着发愁要好。
我飞奔着买了票。
电影肯定是放映了,而我却没有看到燕青长什么样,谁能猜出是怎么回事吗?我只听到燕青说话的声音,听到打斗的声音,而画面是摄影中追拍的效果,没有一个人是清晰的,没有一棵树是清晰的,拷贝模糊一片,像我心中模糊的期待,乱乱地,糅杂在一起,怎么也无法清明。
我们回到小城,第一件事就是跑上大坝,验证那个“飞毛腿”的话是真是假。
可是,水还是原来的水,它安静地卧在堤坝下,像一个安静听话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镜子面”。
从此以后,尽管水势之大载入地方志,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再相信“飞毛腿”的一句重要不重要的话。
我天真地认为,那条温顺的河,一辈子都是个温柔女子,而决不是粗暴的泼妇。
而且,它永远不老。
谁也不会想到,在全城万人空巷逃离灾难的时刻,一个年轻人,拒绝家人一次次的劝阻和催促,在他昏暗、狭小的房间里,静静地守候着他的未来。
按照算命先生的忠告,他心平气和地坐在黑暗中,蔽光、蔽人、蔽时辰,耐心地等待着那个命相中银河水系的女子,星一样移转到他生命的轨迹之中。
那个算命先生或许真的开了天眼,他知道小城会为一个普通青年的幸福,全城停电(雷击致使城市漆黑一片)。
今天,当我写到这个章节,不禁自我解嘲地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想不到,若干年后,那个青年,成了我的丈夫。
有趣的是,风雨飘摇、洪水肆虐的那个如晦之夜,我们直线距离相隔只有几里远。
但是,就是那短短的几里路,我们却走了之前漫漫的二十年、之后长长的好几年,才相遇……思考·探究·练习1.选出对文章内容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选文极力描写了洪水来临之时人们的惊慌,反映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无助和绝望,逃避灾难的急迫,以及对避难生活的厌恶。
B.文章在细节描写上很成功,如写妈妈的喃喃,妈妈的叹气,小山村住处的鄙陋,以及我对家里的想往,突出地表现了洪涝灾害带给人们的巨大苦难,渲染了本文悲剧的气氛。
C.作者写一个执着的年轻人拒绝离开城市,固守着自己的家,“耐心地等待着那个命相中银河水系的女子,星一样移转到他生命的轨迹之中”。
目的是为了和人们的惊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年轻人的意志坚韧和等待恋人到来的执着。
D.作者引用了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具有让人遐想的言外之意,在遭到洪水围困的小城,就只有一个年轻人,那么倾城之恋就是指对这个年轻人的爱恋。
E.文章的最后写到“风雨飘摇、洪水肆虐的那个如晦之夜,我们直线距离相隔只有几里远。
但是,就是那短短的几里路,我们却走了之前漫漫的二十年、之后长长的好几年,才相遇……”含蓄地表达了错过了认识那个年轻人整整二十年的时间。
2.“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让我以特殊的方式记住了那个特殊的年份”这句话是全文的总领句,其中“特殊的方式”和“特殊的年份”分别有什么含义?请简述之。
3.“我天真地认为,那条温顺的河,一辈子都是个温柔女子,而决不是粗暴的泼妇。
而且,它永远不老。
”请阐述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
4.结合课文,分析灾难来临时人们的种种表现,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给人们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