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通史版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3.19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通史篇)注意打“★”为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重点。
第1课鸦片战争一、知识结构:1、时间:1840.6—1842.82、侵略者: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5、结果:签订《》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二、重点内容提要: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⑴时间:1842年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⑶内容:①割给英国。
②赔款万元。
③开放、厦门、宁波、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逐步沦为社会,是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知识结构:1、时间:1856.10—1860.10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二、重点内容提要:★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都的第一次陷落。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⑴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年,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
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
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⑴1878年,收复了除以外的新疆地区。
⑵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⑶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与世界(二轮通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一)中国古代历史大系
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政治上: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2.经济上:工商业奴隶制经济发展
3.文化上: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新高考)1. 重要更新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与以往不同,历史考试的重要性将被提升。
在新的高考方案中,历史科目分值占比将提高至30%,并将出现单独的历史综合试卷。
针对这一变化,考生们应该加倍努力,充分备战历史科目。
本文档是新高考方案下历史科目的一轮复习建议,适用于全国各省。
2. 总体框架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采用老教材,结合了新高考的特点,分为五部分进行复习。
复习顺序依次是:人类史、中国古代史、中国中世纪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当代史。
建议考生在每个部分中,先通过历年真题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历年真题还可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考生在复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阅读,完整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对于学习知识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议的复习计划在本文档中,我们建议考生在高三上学期的前8个月中完成一轮的历史科目复习。
建议以下计划可供参考:第一阶段(1-2月)•通过历年真题及练习题,对人类史知识点进行回顾。
学生可以配合老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复习;•阅读相关资料,对人类史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阶段(3-4月)•回顾古代中国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历史时期。
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古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第三阶段(5-6月)•回顾中国中世纪史,包括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中世纪史的认识。
第四阶段(7月)•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第五阶段(8月)•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完成对复习内容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聚焦与纵横拓展。
4. 高效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考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点外,还需要养成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第30讲中古时期的世界课时规范练一、选择题1.(2022辽宁大连一模)中古时期西欧的封臣效忠封君:“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
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最关键因素是( ) A.农奴 B.武器C.封土D.爵位,西欧封建制中最关键的是封土,是封臣经济实力的关键,故选C项;农奴是封建制的剥削对象,不是封君封臣的纽带,排除A项;武器与封君封臣制度无关,排除B项;爵位代表着封臣的地位,与封土的多少直接相关,D项不是最关键因素。
2.(2022辽宁锦州一模)有学者认为,权力是跟着土地走的,一旦一块土地分封出去,无论它是大是小,权力就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转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点。
在这种制度下( )A.民族国家初步形成B.西欧陷于长期分裂C.基督教的权威丧失D.民主制度日益完善,实际指出了封君封臣制造成了西欧分裂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
封君封臣制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错误。
封君封臣制不涉及基督教的利益,C项错误。
西欧的民主制度是近代建立的,D项错误。
3.(2022山东临沂高三期末)9—13世纪,西欧庄园盛极一时。
下面是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
该图表明庄园( )A.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B.实物地租成为主体C.成为王权的经济基础D.逐渐发展形成城市,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西欧封建庄园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故选A项;庄园采取的是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不是实物地租,排除B项;庄园经济是西欧中古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王权的对立面,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无法发展成城市,排除D项。
4.(2022山东泰安期末)在中古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布列塔尼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这反映了中古时期的欧洲( )A.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B.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C.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D.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古时期西欧人的身份认知中,对国家或民族的身份认知排在最后一位,说明当时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故选C项。
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纲要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总体特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世界古代史通史专题复习资料古代世界(远古——16C)古代希腊、罗马阶段特征:1、政治:古希腊罗马文明被奉为西方文明之源,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
在统治和扩张过程中发展出罗马法律,为人类文明留下宝贵遗产。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3、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重大历史事件:①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基础。
②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③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④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运动⑥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 ⑦罗马帝国:前27~395年⑧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知识点:1、古代希腊城邦特征是,民主政治的特征是,实质是。
2、公元前5世纪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
3、是罗马法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所以被称为。
4、罗马帝国在扩张后,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5、在6世纪时期,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6、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主张:7、苏格拉底(1)思想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已有的美德。
(2)意义: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的学问。
8、亚里士多德:被称为。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自然界中,是最高级的。
答案古代希腊、罗马1、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奴隶主贵族的民主2、伯里克利、黄金时期3、《十二铜表法》、公民法4、万民法5、《查士丁尼民法大全》6、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7、人8、人。
第6讲⎪⎪唐宋时期的经济知识点一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2)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知识点二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商业的繁荣(1)城市商业繁荣。
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
(2)商业的繁荣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市场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
(3)在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甚至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