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6.19 KB
- 文档页数:4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预防措施近年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现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途径1.1 橡胶粉针剂的膠塞配液前仔细观察液体的澄清度,统一用9~12号针抽加配液。
维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将300例进行输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粉针玻璃瓶橡胶塞为一组,直接抽吸加安瓿针为一组,直接输药液为一组,配液操作都在一般的治疗室进行。
对输液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其结果显示,加安瓿水针剂和直接输药液无一例发现有不溶性的微粒,而加橡胶塞粉针剂中300例中就有240例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微粒浮于液体上,占80%,这证明不溶性微粒来源于各种橡胶粉针剂的胶塞。
1.2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对不溶性微粒污染也有一定的原因,虽治疗室每天消毒,但使用后会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者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不消毒,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空气不洁净,另外,病房中尘埃、细菌、微生物含量就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1.3 护理操作因素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2.1 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配液前洗手,污染后再洗手。
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后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
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会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检查。
护士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2 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选用8~9号为宜,另外,减少联合用药来减少注射器反复多次使用,减少细菌、尘埃、微生物的污染。
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患者使用了静脉用药的治疗方法,但有研究者发现在输液制品中存在微粒。
本文做一综述讲解静脉输液中不溶性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来源,讲解能够减少静脉用药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对策。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的微粒;危害;对策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都使用了静脉输液,在1962年澳大利亚的研究者首次发现静脉输液制剂中的微粒,在1966年美国华盛顿举行“安全输液大会”,提出了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情况,从而使静脉中的微粒问题引起世界关注[1]。
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会对患者造成危害。
因此,众多的研究者研究探讨如何减少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方法。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不溶性的微粒是一种无法溶于水,肉眼不可见,且不能够被吸收和代谢的微粒。
在静脉输液制剂中的不溶性的微粒主要有碳酸钙、橡胶塞屑、玻璃屑、氧化锌、细菌、纤维素、金属屑、药物微晶等。
这些不溶性微粒在进入人体后,会长时间甚至终身停留在人体中。
很多学者经过实验研究发现,静脉输液制剂中的不溶性微粒与环境的空气污染、药物的相互作用、静脉穿刺针头斜面导致的胶塞脱落,以及玻璃安瓿在一次性物品的生产过程中带上的未塑化的分子微粒异物等有较大关系 [2]。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根据我国药典规定,在静脉输液的制剂中,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直径超过10u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粒,直径超过25u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粒[3 ]。
正常人体中的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um-12um,如果不溶性微粒的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的直径,身体中的毛细血管会被不溶性微粒填满,从而产生局部血管血栓甚至坏死,患者会出现静脉炎、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血小板的减少症等。
其中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中的玻璃微粒具有特殊活性,进入人体后,容易引起肝脏的结节性硬化以及广泛破坏肝窦,造成患者的肺组织出现矽肺样病变,肺组织的肉芽肿型硬化,心肾等器官的重量下降的情况。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摘要目的:分析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现状及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用药。
方法:分析近年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相关国家标准和研究文献,探讨各环节可行的有效防范措施。
结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控制注射剂生产、配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推广精密输液器等措施,可有效防范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结论:加强用药指导、提升相关标准、规范和改进输注器材可有效减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关键词不溶性微粒注射剂预防措施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由各种途径产生或混入的微粒性杂质,粒径在1~50 μm、肉眼不可见,但因其可随血液流动却不能被代谢而可能对人体造成难以发现和潜在的严重危害。
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并于60、70年代间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随后不溶性微粒控制被纳入注射剂质量标准,且其检测方法得到不断改进。
现在,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观念已为临床广泛接受,过敏反应、静脉炎、血管栓塞、微循环堵塞、动脉硬化、热原反应、肉芽肿、肺栓塞等多种与不溶性微粒有关的不良反应都会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及防控措施。
1 研究现状1.1 注射剂过度输注和不合理配伍与其他剂型相比,起效迅速是注射剂的最大特点。
也正因为这样,注射剂给了患者“起效快”、“好药”的印象,成为其被过度使用的重要推手。
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院共用掉104亿瓶输液,相当于13亿人每人每年输注了8瓶输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年均2.5~3.3瓶输液的水平。
这个数字在药学人员的眼中尤其觉得触目惊心。
有报道称,发达国家注射剂的使用率仅占0.12%~5.00%,而国内北京地区几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射剂使用率达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甚至75.6%的处方含有注射用药[1]。
临床上如此普遍地使用甚至滥用注射剂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输液反应是危害性最大、最令人担忧的后果。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发表时间:2012-11-29T10:32:05.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卞德轩[导读] 改良止血带可显著减少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
卞德轩(河南省鹤煤公司总医院药剂科河南鹤壁 458000)【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
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363-02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静脉输液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问题,同时分析其原因,寻找良好对策。
笔者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药典》对输液微粒的要求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中直径>10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1]。
微粒指各种输液中50 μm以下的不溶性微小颗粒[2]。
临床上常见橡皮微粒、玻璃屑微粒、棉纤维微粒、塑料薄膜微粒、细菌微粒、尘埃微粒、药物晶体微粒等。
2 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2.1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
玻璃屑微粒常常是加安瓿类药物时产生的。
棉纤维微粒是在棉签消毒瓶口、安瓿时遗留在橡皮瓶塞或安瓿颈上,通过加药过程进入瓶内。
临床经验总结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局 居晓伟 (天津300162)关键词 输液 微粒 医疗质量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仅影响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长期叠加的微粒可导致许多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引起新的疾患,甚至造成死亡。
以下报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
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注射剂中漂浮或沉降的黑点、色点、纤维、结晶等为异物。
含异物的注射剂可通过肉眼的澄明度检验而去除,避免流入临床应用。
但是注射剂中还存在大量的肉眼不能发现的不溶性微粒。
对200多例输液后微孔滤膜截留微粒的显微镜计数表明,每张滤膜的微粒数均在几万甚至几百万以上,其中2~5μm为98193%、5~10μm为0191%、25~50μm为0111%、60~100μm为0105%1。
对于装量超过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国家规定在澄明度检验符合规定后还必须增加不溶性微粒的检验,并制定了具体质量标准及操作方法2,3。
除另有规定外,每1ml含10μ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50粒,并且大于20μm以上的不得超过5粒。
英国药典也有严格规定。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注射剂外,还来源于输液全程的污染4。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含大量不溶性微粒的输液进入人体可直接造成热原质样反应。
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但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微粒在某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其严重的远期后果至今未引起临床重视。
微粒进入微血管直接造成阻塞。
人体毛细血管的管径只有7~12μm,因此即使检验符合的注射剂中的异物,一旦进入这种极细的血管中可立即引起阻塞,造成损伤或坏死。
如果发生在眼部和肺部可造成眼中央视网膜动脉和肺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
微粒刺激发炎、形成肉芽肿。
不溶性微粒包括纤维、玻璃屑、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结晶体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
患者长期反复输液由于微粒在局部组织大量堆积、反复刺激可引起炎症形成肉芽肿。
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综述【摘要】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会对人体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肺动脉高压、输液反应等不同程度的危害。
但是,如果能从药液生产,药液的配置,药液的输入三个环节进行严格的防范,就能降低微粒所造成的危害, 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重点综述了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危害,分析了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措施。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危害控制1输液微粒污染概述1.1.概述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
过去医学界对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很少考虑,近30年来,对微粒进行了广泛研究后认为输液微粒造成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应引起普遍关注[2]。
1.1.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
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有:①引发输液反应。
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
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3]。
②造成血管阻塞。
较大的微粒可直堵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障碍。
③肉芽肿的形成。
研究表明,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等到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
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赵翔[4]将3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在推注 2、10、30和60min 时分别测量肺动脉压,发现不同粒径的输液微粒都可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升高,持续数分钟后恢复,其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微粒数有一定关系。
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2.1 液体生产过程药液在生产过程中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 达不到药典规定的限量标准, 就可能造成微粒污染。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作者:付文焕王斌施孝金来源:《上海医药》2012年第21期摘要目的:分析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现状及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用药。
方法:分析近年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相关国家标准和研究文献,探讨各环节可行的有效防范措施。
结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控制注射剂生产、配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推广精密输液器等措施,可有效防范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结论:加强用药指导、提升相关标准、规范和改进输注器材可有效减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关键词不溶性微粒注射剂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9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1-0029-04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由各种途径产生或混入的微粒性杂质,粒径在1~50 μm、肉眼不可见,但因其可随血液流动却不能被代谢而可能对人体造成难以发现和潜在的严重危害。
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并于60、70年代间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随后不溶性微粒控制被纳入注射剂质量标准,且其检测方法得到不断改进。
现在,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观念已为临床广泛接受,过敏反应、静脉炎、血管栓塞、微循环堵塞、动脉硬化、热原反应、肉芽肿、肺栓塞等多种与不溶性微粒有关的不良反应都会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及防控措施。
1 研究现状1.1 注射剂过度输注和不合理配伍与其他剂型相比,起效迅速是注射剂的最大特点。
也正因为这样,注射剂给了患者“起效快”、“好药”的印象,成为其被过度使用的重要推手。
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院共用掉104亿瓶输液,相当于13亿人每人每年输注了8瓶输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年均2.5~3.3瓶输液的水平。
这个数字在药学人员的眼中尤其觉得触目惊心。
有报道称,发达国家注射剂的使用率仅占0.12%~5.00%,而国内北京地区几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射剂使用率达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甚至75.6%的处方含有注射用药[1]。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关键词】静脉输液;微粒【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19-02静脉用药是临床治疗抢救患者的常规手段,随着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提高,加强对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得到了医院和病人的重视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只有1~15μm,也可为50~300μm或更大的颗粒。
肉眼只能见到50μm以上的微粒。
1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1.1 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
1.2 玻璃屑:切割安瓿而产生。
1.3 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1.4 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另外pvc内的添加剂的渗析也是药液的微粒来源。
1.5 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湿度变化、ph值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
1.6 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
1.7 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
2 微粒产生的原因2.1 药液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药品质量、容器、输液器具、操作规程、输液技术及操作环境不洁净等。
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原料、生产条件的动态变化均可能对药液中微粒的含量产生影响。
在国内,中草药注射液由于配备工艺不够理想,所含成分复杂,受ph值、贮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澄明度往往发生变化,药液中存在大量的不溶性胶体微粒2.2 输液器具方面:2.2.1 输液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产生微粒污染,如:车间空气洁净度过低。
2.2.2 空气过滤装置质量低,空气污染是造成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多种药物合并用药注射引起ph值变化,而形成不溶性物质及物质结晶微粒。
2.4 输液环境及操作过程中引起的微粒污染:2.4.1 在执行无菌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治疗室空气污染,可使液体中微粒增加2.4.2 药时安瓿颈未消毒就锯割掰开,因玻璃的脆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随瓶内负压而吸入安瓿造成污染。
减少静脉药液配制中不溶性微粒的探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静脉用药是许多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已为人们共识。
现就国内护理界、药剂界人士在减少静脉药液配制中不溶性微粒方面的探讨概述如下。
1不溶性微粒的来源不溶性微粒是指不溶于水,不能被代谢,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静脉用药中的微粒主要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玻璃屑、金属屑、细菌、药物微晶等。
这些微粒一旦进入人体,可终身存留。
许多学者通过实验测定证明,静脉用药穿刺的针头斜面、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一次性物品在生产过程中带有的未塑化的分子微粒异物,均为不溶性微粒。
2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我国2000年版的药典规定,静脉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毫升液体中含直径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直径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
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12μm,当微粒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时,毛细血管将被填塞,从而引起局部组织的血栓和坏死、静脉炎、热原反应、癌反应、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症等。
玻璃微粒具有特殊的活性,随静脉入血后可引起肝脏结节性硬化及肝窦性广泛破坏、肺组织发生矽肺样病变及肉芽肿型硬化、心肾等器官重量下降。
输入体内的微粒越大、数量越多,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性越严重。
3在配制静脉药液时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措施3.1静脉输液无菌配置中心:采用万级洁净间加有效的层流工作柜,使洁净间的水平层流台空气滤除率达99.97%~99.99%,微粒大小被限制在0.3μm以下。
目前临床治疗室及病房的净化除采用30W功率的紫外线灯照射外,应定期用5%过氧乙酸加热进行空气熏蒸消毒,还可采用电子灭菌灯达到空气灭菌作用,使空气含菌量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3.2安瓿的正确锯割与消毒护理人员在操作中应避免用物品敲开安瓿颈口,用75%乙醇消毒安瓿颈部及切割处是关键。
还有人认为倾斜45度角掰开,也可有效减少玻璃屑对药物的污染。
3.3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时改变安瓿倒置的抽吸方法,将针头置于安瓿的中下部抽吸药液,可使微粒污染减少。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已引起重视,但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
本文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报导进行收集、整理,对静脉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加以阐述,以引起临床医师、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 ml以上)注射液,具有作用快、疗效高等特点。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电解质混乱、失血、失水、休克药物治疗等均通过静脉输液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1],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有时发生输液不良反应,产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进行材料分析,发现其中与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增多有关。
自1962年澳大利亚首次在输液剂中发现微粒,1966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安全大输液研讨会”上公开提出输液的微粒问题,从此静脉用药中的不溶性微粒引起了医药界的重视[2]。
如何加强对静脉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控制,逐步减少不溶性微粒对病人的危害已成为药品生产、使用及国家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课题。
1 不溶性微粒的定义、来源1.1 不溶性微粒的定义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气泡外,随机存在于液体制剂包括灭菌粉针剂所制成的液体中的可流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其粒径在50μm以下,肉眼看不见,具流动不溶性,在肌体内不能代谢[2]。
在应用于人体的输液中,最道德的微粒限度是“零”微粒,但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1973 年英国颁布的《药典》规定,500 ml 以上的注射液中,直径大于2μm 的微粒每毫升不得超过1 000 个,直径大于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100 个[2]。
2005年版中国药典光阻法要求100或100 ml以上静脉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 ml中含10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过3粒。
以下静脉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中含10 ml以上微粒不得过6000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过600粒[3].1.2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药品生产、临床配药操作及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及因使用的输液器不合理所引起的等多个方面。
安瓿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近年来,与玻璃安瓿相关的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污染已引起医护人员的广泛重视。
不溶性微粒指不溶于溶媒且在体内无法降解的微小异物,如尘埃、橡胶塞屑、纤维素、砂轮磨料、玻璃屑及药物结晶等,直径多在50m以下,肉眼不可见。
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机体的危险性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当经静脉注射混入不溶性微粒的注射液时,会破坏血小板,引起血小板异常凝集和血栓形成,并对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1]。
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旨在对玻璃安瓿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原因,特别是安瓿开启前后污染的相关因素作以总结,以期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注射液污染、预防输液相关并发症。
一、安瓿开启方式按照第四版《基础护理学》要求,洗手、戴口罩并核对药物后,在安瓿颈部划一锯痕,75%乙醇棉签消毒安瓿颈部,折断安瓿[2]。
上述方法否定了部分医护人员使用硬物敲击安瓿乳头等不规范做法,但叙述较为笼统,并未对锯痕工具、锯痕方法、消毒细节以及掰折细节作具体说明,故各医疗机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技术指南,造成医护人员损伤和药液的浪费与污染,故应着重总结安瓿开启过程中的相关细节。
1.锯痕工具:目前锯痕工具以砂轮为主,砂轮由刚玉等磨料黏合制成,硬度高于普通玻璃,通过摩擦安瓿颈部使局部玻璃壁厚度小于颈部其他部分,掰折时,锯痕部拉伸应力最大,因而最易断裂。
但摩擦过程中会产生玻璃磨屑,同时金刚砂可因磨损脱落而附着于安瓿颈部,成为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来源。
临床工作中,在开启安瓿时如无砂轮,常使用另一只支安瓿底边摩擦安瓿颈部,但因二者硬度相近,划割效果不及砂轮理想。
2.锯痕方法:玻璃安瓿在制造过程中,密封时需通过加热在安瓿内形成负压。
在安瓿颈部锯痕时,可产生玻璃碎屑粘附,同时由于玻璃材料本身具有脆性,在掰折时也会产生大量破碎玻璃微粒,上述微粒均可被负压吸入安瓿内部污染注射液。
目前临床常用玻璃安瓿多为色环易折安瓿或刻痕色点易折安瓿,可省去锯痕步骤,但制造工艺所限仍需再次人工锯痕,而安瓿在掰折前锯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微粒污染药液的风险越高,故多数文献认为锯痕长度不宜过长,以小于安瓶颈的1/4周长为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