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sas)听课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4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数学活动》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性质、判定及应用的理解,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几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有趣的性质吗?”•简要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内角和定理、全等和相似的判定等,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提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角度大小等。
•回顾并讨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心理准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和启发式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也为后续的数学活动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构建三角形教师行为:•分发给学生不同长度的木棒或纸条,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用这些材料构建尽可能多的不同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有的组合能构成三角形,而有的不能?”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动手尝试构建三角形,并记录每次尝试的结果。
•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过程点评:•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亲身体验了三角形的构建过程,深刻理解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种学习方式既直观又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
(二)活动二: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行为:•提供给学生三角形、四边形等形状的纸板模型,要求学生尝试对它们施加外力,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稳定性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三角形比其他多边形更稳定?”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对不同形状的纸板模型施加外力,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稳定性表现。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节:习题训练》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构建的全等三角形知识体系,强调判定方法的重要性。
•展示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说明这些习题将涵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提示学生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运用。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回顾和说明,思考自己在上一节课中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善,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解题中。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习题训练做好了准备。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分发习题集,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第一部分基础题,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巡回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后续讲解。
•10分钟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给予点评和纠正。
•接着进行第二部分提高题的训练,这部分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同样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
•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积极参与分享环节,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并认真听取教师和同学的点评和建议。
•对于提高题部分,学生更加专注于题目的分析和解题步骤的推导,努力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标题:全等三角形习题训练•基础题:•题目编号及简要描述(如“1. 已知两边及夹角,求证两三角形全等”)•解题关键步骤提示(如“根据SAS判定方法”)•提高题:•题目编号及简要描述(如“2. 构造辅助线证明两三角形全等”)•解题思路引导(如“首先观察图形,寻找可能的全等条件;其次,考虑是否需要构造辅助线;最后,运用判定方法证明”)•错题集:•记录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纠正方法(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作业布置•完成习题集上的剩余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并自我检查。
第1篇听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听课地点:XX中学八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听课人数:15人一、课堂基本情况今天上午,我有幸观摩了张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
张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二、课堂亮点1. 导入环节:张老师通过提问“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图纸、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过程:- 直观演示:张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角形全等的特征,如边长、角度等。
- 小组合作: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课堂练习:张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解题能力。
3. 总结环节:张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不足之处1. 课堂互动不足:虽然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效果有待提高。
2.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课堂练习环节耗时较长,导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未能全部完成。
四、改进建议1. 加强课堂互动:在小组合作环节,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优化时间安排: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五、个人感悟通过本次听课,我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课题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云南省澄江县第五中学数学听课记录课题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的复习授课教师王宏英听课人马东听课班级初三168班听课时间2012年月日重点用三角形全等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有关问题难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精炼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教学内容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②性质①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①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②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③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4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5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③判定方法①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全等三角形②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二、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②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③“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④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
MF ECB A教学内容 三、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例题1、如图1:AB=AC ,ME ⊥AB ,MF ⊥AC ,垂足分别为E 、F ,ME=MF 。
求证:MB=MC 。
例题2、已知图2,△ABC 和△ECD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 ,C ,D 在一条直线上。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十二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五种基本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并能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两组三角形图片,一组明显不全等,另一组看似相似但不确定是否全等。
提问:“如何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根据已有的知识给出初步答案。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对比鲜明的图片和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1. 引入判定方法教师行为:•逐一介绍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通过图示和实例详细解释每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和步骤。
•强调每种判定方法的关键词(如“三边对应相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等),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词和要点,尝试在脑海中构建每种判定方法的模型。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条理分明,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每种判定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教师行为:•设计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使用不同的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巡视各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尝试给出证明过程。
过程点评:•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 特殊直角三角形判定(HL)教师行为:•引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情况——HL判定(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1篇一、活动背景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几何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还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数学组于2021年10月20日开展了全等三角形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对全等三角形教学策略的深入探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时间2021年10月20日三、活动地点我校数学教研活动室四、参与人员数学组全体教师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全体数学教师对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分析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观摩为提高教师对全等三角形课堂教学的把握,本次活动安排了两位教师进行教学观摩。
第一位教师以“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主题,通过实例讲解、演示、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第二位教师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主题,结合几何画板,展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交流研讨观摩结束后,全体教师针对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交流研讨。
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设计:教师们对两位观摩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改进意见。
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增加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可以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2)教学方法: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评价:教师们就如何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讨论。
全等三角形评课记录
一、本节课的优点
1、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心思尽快地转移到数学课中来,刘
老师首先采用“火眼金睛”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起来。
2、导入环节,刘老师设置了利用八路军战士测量到碉堡的距离,引出对称型全等三
角形,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理解。
3、在课堂导入后,刘老师要求学生用三角板拼对称型全等三角形,旨在进一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的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为了巩固成果,进一步通过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穿在两个全等三角板演示的图形中.
4、本节的达标练习刘老师精心设计,对每一种全等图形都配以最恰当的习题,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迅速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的做法。
5、本节课刘老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探索方法;
自己发现规律;自己获得知识。
课堂上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显著。
二、可以该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题目难度虽然控制了由低到高,但是高层次的题目设计还比较欠缺,学生活动可以适当在增加一些。
从多媒体的使用来看,学生使用多媒体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增加学生的操作,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会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