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生育文化研究_唐代盛
- 格式:pdf
- 大小:399.49 KB
- 文档页数:7
羌族文化简析摘要:羌族是我们四川省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9.8万人。
羌族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文化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他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文化。
关键字:羌族,历史,文化一、从“羌”字看羌族历史羌,西戎牧羊人也。
从人从羊,羊亦聲。
早期甲骨文=(羊)+(牧人)+(古代西部民族的独特帽饰),造字本义:以牧羊为生的古代西部民族。
晚期甲骨文省去帽锯饰形状。
早期金文简化了早期甲骨文字形,只保留“丝”。
晚期金文进一步简化。
篆文承续晚期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写成。
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因此羌族自古以来对羊也就有着特殊的情感。
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
现在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很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式的崇拜。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夏代始祖大禹都是羌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羌族经历了种种的演变与发展,直至今日依旧在不断地蜕变中变得繁荣。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实现了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工业从无到有,其他的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也有相应的发展。
二、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进程造就了这个独特的民族,让它在多彩的中华文明中始终闪耀着它独有的民族文化。
(一)、羌族日常民俗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刘筝筝【内容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羌族的思想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研究比如释比、婚葬之俗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
但亦有不足之处,如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
【关键词】羌族;羌族文化;民俗特点【作者简介】刘筝筝,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3-0040-03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从1998年以来,对羌族的研究硕果可谓丰硕。
在此,笔者拟对近十年来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不足之处,在此肯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思想文化方面在研究羌族思想文化方面,高恒天、汤剑波两位先生通过对秦汉时代羌族人民的道德生活方面的研究认为,羌族分离和分立其部落的风尚在促使其支分、繁多、广泛分布的同时,也使其道德生活表现为以崇尚“豪强”为特色的功利主义和“窝里斗”。
在政治权力继承方面,嫡长子世袭已成为新的道德规范;在婚姻道德方面,婚前性自由、一夫一妻制、多妻和转房现象等具有道德合法性[1]。
杨健吾先生却认为,羌族社会伦理思想具有独特的氏族形式,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作品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社会观念以及伦理观念,这些构成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主流[2]。
徐铭先生从解析羌族白石钟信仰方面入手,得出羌人在与汉人的接触过程中,多数人受汉人民间信仰影响,信仰的神灵增多(以前只是白石钟信仰),祭祀也以原来的部落为重转变为以家庭为主,但是其宗教制度与祭仪仍保留羌族固有的特色[3]。
邓宏烈先生从西方传教士的眼光进行考查认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羌族中的传播可谓是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中的一颗流星,基督福音的“圣灵”与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按照各自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和经验认知,对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分别做出不同的阐释[4]。
羌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汉代以前的羌族历史可分为传说中的姜羌、卜辞中的羌和羌方、西戎中的羌及河徨羌等四个阶段。
若以现今的西北地区范围而论,先秦时期当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戎羌族系的戎族和羌族。
羌族的出现似乎要比戎族早,甲骨文中即有大量的关于“羌”的记载。
据研究,羌人和羌族可能在夏初就已出现了。
杨向奎先生认为,“姜族来自羌人,他们与华夏部族的结合,不始于周祖,而始于夏初,也就是说黄帝、炎帝两族之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源远流长,夏族已不是一个单一的部族,其中有羌,即姜族的参加,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鲸与共工等纠缠不清的问题,也无法说明宗周与夏后的关系。
”①这种从古史传说中探讨民族融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道理。
东周时期的神话传说并非完全荒诞不经,这已为疑古时代之后的一些学者所肯定。
李宗侗认为,即便《大戴礼》中的帝王世系为周以后的人所伪造,“但伪造者亦必有较尧舜为后的干史事为模仿,所谓‘欲仇伪者必殷真”’②(《法言重黎篇》)。
夏族鲸I禹的传说始终围绕治水、水神及龙蛇崇拜而展开,姜氏祖先共工亦有类似的传说,这可能是夏姜两个氏族融合的结果。
从夏似与姜的结合到周姬与姜的结合,至西周文王时已有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但《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仍可反映这种融合的痕迹:“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
……从其封姓,故日吕尚。
……西伯将出猎,卜之,日‘所获非龙非酩,非虎非黑……。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
”引文中的“四岳”地望,颇存异说。
若据钱穆③所定义例,类似“太公望”的称谓来自地望,那么“太望”实指太岳即篙高。
倘此不谬,则与夏周结合的姜氏族当为居于篙高区域的羌族人④。
此说可信。
羌人与夏人接触甚早,且于夏商之际已有大批羌人进人中原地区,建立了诸如吕、申、许等小酋邦⑤。
我国古代文献中的“羌”人名称出现很早,《尚书·牧誓》即谓武王伐封时有“庸、蜀、羌、竿、微、卢、彭、蹼”八个部落联盟会于牧野。
一、引言羌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字、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方面,对羌族文化进行总结。
二、羌族历史渊源羌族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殷商时期,羌族就活跃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时期,羌族部落中的冉、马龙等部落在川西北一带定居。
唐宋时期,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和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三、羌族语言文字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羌族服饰饮食羌族服饰具有浓郁的牧羊民族特色。
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头帕,穿自织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色长衫,外套车皮褂子,脚着草鞋。
妇女喜缠青色、白色头帕,身穿拖至脚背的麻布或棉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绑腿,衣服袖口和襟边均绣有鲜艳美丽的花边。
羌族主食有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等。
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豌豆、杂豆等,佐以圆根叶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
常烹制的食物有玉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麦麸馍馍、蒸玉米面等。
五、羌族民间艺术羌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羌绣、挑花、编织等。
羌绣被誉为“云端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审美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羌族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也独具特色。
六、羌族禁忌与习俗羌族禁忌丰富,如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等。
七、总结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挖掘羌族文化的内涵,推动羌族文化的发展,让羌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二十年羌族文化研究综述作者:张云鹏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的羌族文化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收集,希望能够从一神崇拜和多神崇拜、建筑服饰和法器的符号意义、民间信仰和文化构建、原始崇拜四个方面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初步的归纳,希望从这几个方面了解羌族文化的学术界研究现状关键词:羌族;文化;信仰羌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商代就作为族称,并且是西部各族的通称①。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时间了,经过长期的积淀,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羌文化。
羌族是一个对外输血的民族,现当下羌族人口只有三十万左右,集中在川西汶川、茂县和理县等地。
汶川地震使羌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除了抢救包括羌族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之外,对羌文化的抢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这一时期,大量学者进入羌族聚居区展开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得出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在此之前,也有国内外学者对羌族进行研究,期中也包括文化部分,本文谨对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自己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建筑、法器和服饰的符号意义羌族的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千百年来与环境相适应与融合的过程。
法器和服饰也是一样,是羌族对自然环境适应的表现。
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认为:“文化史家的共同基础也许可以这样来表述:他们关注符号(the symbolic)以及对符号内涵的解释。
符号,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从艺术到日常生活,处处可见。
”②相关的研究有张志霞的硕士论文《羌族祭塔的初步研究——以阿坝州茂县祭塔为例》,对祭塔的相关年代、型制、用途进行了概述,并对祭塔的产生经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认为“首先是白石时期,并对白石崇拜进行了相关的探讨,最后结合祭塔的外形、羌族的宗教信仰、祭塔周围的石柱、以及与祭塔相关的其他文物”进行了分析。
并对围绕祭塔的宗教仪式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对祭塔的崇拜,实际上也是白石崇拜的一部分,对于白石崇拜的缘起,则出自神话“羌戈大战”,但从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羌人从中包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如对山的崇拜,如山是由石头堆成的,而羌人的生活资料大多取自大山,所以有了这样的崇拜。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羌族口头传统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羌族口头传统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口头文学、口头传承等各个方面,是羌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羌族口头传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承载着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冲击,羌族口头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和衰落的危机。
对羌族口头传统进行深入研究和传承再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通过分析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文化特征,探讨传承与再造的路径,探讨羌族口头传统在当代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为保护和传承羌族口头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意义羌族口头传统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了解、挖掘和传承羌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
羌族口头传统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历史经验,不仅可以为当地羌族群众提供文化认同和情感支持,更可为整个社会提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资源。
通过对羌族口头传统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羌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同时,羌族口头传统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智慧,也有助于启发人们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在当今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的时代背景下,羌族口头传统的研究意义更加突显。
它不仅有助于丰富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更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对于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是指羌族民众日常生活中传承、保持和发展口头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这一环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刘筝筝
【期刊名称】《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羌族的思想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研究比如释比、婚葬之俗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但亦有不足之处,如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刘筝筝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震后国内羌族文化保护研究综述 [J], 岳成明
2.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J], 刘筝筝
3.近十年宣传片的多模态研究综述 [J], 张乐华
4.近十年高校自媒体应用研究综述 [J], 赵秀丽;岳俊峰
5.近十年国内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J], 郭莹莹;刘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羌族文化调研报告1. 羌族的历史与起源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根据历史记载,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羌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后移居至中国西南地区,并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
2. 羌族的居住区和分布情况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其中四川是羌族人口最多的地方。
在这些地区,羌族人口分布较广,且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
3. 羌族的语言和文字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藏语、门巴语等有一定的相似性。
羌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字,目前仅少数羌族人能够使用传统的羌文进行书写和交流。
4. 羌族的传统服饰与民俗羌族的传统服饰多样且色彩丰富,男性常穿着短领长袍和短裤,女性则穿着彩色上衣和长裙。
羌族民俗活动多样,如赛马、祭祀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羌族的“黄节”、“龙船节”等节日活动。
5. 羌族艺术与音乐羌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织锦、木雕、篆刻等,其中以织锦最为有名。
羌族音乐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常采用民族乐器如箫、笛子、板胡等进行演奏,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与赞美。
6. 羌族的民间信仰与宗教羌族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崇拜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同时也受藏传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7. 羌族的饮食文化羌族人民饮食以牛、羊、猪肉为主,辅以豆类、蔬菜等。
他们还制作独特的羊肉干、牛肉干等食品,具有独特的口味和风味。
8. 羌族的民俗婚礼与节日庆典羌族的婚礼和节日庆典是他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羌族婚礼注重礼仪,如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庆典时常常进行羌族传统舞蹈、歌唱等表演,热闹而喜庆。
9. 羌族的经济活动与发展羌族人民主要以农牧业为生,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同时也养殖牛、羊等家畜。
在现代社会,一些羌族人民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旅游业、教育等行业,有一定经济收入。
10. 羌族的传统价值观与文化传承羌族有着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如强调家族观念、尊老爱幼、重视亲情等。
羌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羌族在青藏高原发育成熟,并取得相当成就后逐渐向外迁徒。
其分布遍及中国西南、西北广大地区。
传说羌人的"炎帝"部落较早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原农业文明的先驱。
"禹兴于西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后氏,也是以羌人为主体并与唐虞两个联盟部族在黄河流域完成的统一大国。
进入中原的羌人炎帝族群,历春秋战国之际与中原其他族群融合,共同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中原羌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而留居于西部地区的羌人,仍保存其传统文化。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后汉书·西羌传》)。
因其畜牧业发达,以"牧羊人"著称于世。
据汉文献所载羌支部族户籍和兵员数额推测,其时羌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相当于汉王朝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其他布区域北达今新疆、内蒙古,南到四川、云南。
他们在这片广阔的高原、山地间放牧牛羊,从事山地农业生产,丰富和发展其传统文化,为祖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进步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以后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羌人若干分支由于诸种条件和因素,逐步发展演变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各民族。
先后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后秦"、"西夏"政权的羌人也渐次融合于汉族中,至今在一些羌支民族中仍部分地保持着羌文化的一些因素,仍自认是羌人的有约100万人。
春秋战国时,以河湟为中心的羌人部落发展了生产,经济发展需要向外扩张,而东阻强秦,只能向西南及西北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已先后迁到岷江上游等;至迟在西汉时,羌人已由西北南下到岷江地区。
秦汉以后岷江上游一带即一直有羌族居住。
之后的宕昌、邓至羌在其势力扩张后都曾统治过岷江上游一带。
这些再度迁入的羌人部落与当地原有的羌人部落,其后逐渐混合共同构成了现在岷江上游一带羌的祖先。
西北羌人南迁,是因强秦压迫,受挫而回撤。
唐代西南氐羌系统民族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唐代西南氐羌系统民族研究
研究背景:
氐羌民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族,其分布范围广泛,尤以唐代时期在西南地区较为活跃。
西南地区被认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氐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唐代时期,氐羌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进行唐代西南氐羌系统民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西南氐羌系统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氐羌民族在唐代时期在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究其民族发展及演变的过程,为今后推动我国民族研究方向的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
1. 唐代西南地区的氐羌历史背景及分布情况;
2. 氐羌族在唐代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作用;
3. 唐代氐羌族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
4. 唐代氐羌族的政治统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5. 唐代氐羌族的消失与衰落原因的研究。
研究方法:
1. 文献调查法: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唐代西南氐羌系统的相关情况,包括文献资料、历史记载、地方志等;
2. 田野调查法:对西南地区氐羌民族的社会实践进行实地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其文化、信仰、生活状态等;
3. 比较分析法:对西南地区氐羌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区别和共性。
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对唐代西南氐羌系统民族的发展和演变有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对于推动中国民族研究方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也将为西南地区氐羌民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意见。
第一节羌族人的发展与羌族的形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羌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羌族共有306072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贵州省的石阡县、汉口县和云南省的文山州等地,尤以茂县、北川、汶川、理县为多。
现代羌族做完古羌人的一支后裔,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羌族不仅为华夏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而且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一、羌人与华夏文明羌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分布很广。
近年来,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一带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就肯能与古羌人有关。
古羌人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就清楚地记载这羌人活动的种种内容,表面那时羌人在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在古老的传说资料中。
有不少关于“羌”和“姜”的记录。
《说文。
羊都》释“羌”为“西戎牧羊人”把羌作为从事畜牧且以养羊为特色的民族;而“羌”应是羌人中最先由游牧转向农耕的一支。
“羌”和“姜”本为一字,“羌”从人,作族名;“姜”从女,作羌人女子之姓。
传说我国农业始祖炎帝即姓姜。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牛首人身,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谓之炎帝。
”“牛首人身”,当是由牧羊转为用牛耕的标志。
《庄子.盗拓篇》说: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可见此时为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的人类处在从游牧到农耕的过渡阶段,一般是男子从事渔猎,女子从事采集和农耕,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从“羌”到神农“姜”,正好反映了这种社会进化过程。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可知黄帝和炎帝为同父母兄弟,各自成为两个原始部落的代表。
两个大部落在长期交往中,关系日渐密切,共同形成了一个更大的部落炎黄联盟。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四川阿坝羌族自治洲文化调查姓名陈骏云学号09011052院系(部所)法学院专业法学任课教师完成日期2010年8月14 日四川羌族特色民族文化摘要:羌族是我们四川省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9.8万人。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文化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他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具有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惯和最具特色的食物、习俗、服饰、歌舞等。
关键词:阿坝州羌族历史习俗歌舞发展现状一、羌族历史发展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历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龙部落就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据1990年人口普查公布,羌族人口为198252人。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古代羌人的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在有人口19.8万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为四川省独有的民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夏代始祖大禹都是羌人,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
元明推行土司制度,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经过改土归流,羌族的土司制度基本废除,羌族社会发展到封建地主社会。
羌族富有革命传统。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羌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羌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习俗传承等方面,探讨羌族的魅力所在。
一、羌族的历史渊源羌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秦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羌族的祖先最早定居在黄河上游的巴蜀地区,后来逐渐向四川东部、青海西部等地扩展。
在历史长河中,羌族与中原文化、藏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民族形成了交融、融合发展的局面。
二、羌族的文化特色1.语言文字方面:羌族使用汉字和东羌语,东羌语属于藏缅语系。
羌族仍保留着一部分传统的羌族文字,这对于研究羌族历史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2.衣着服饰方面:羌族的传统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男子通常穿着翻领上衣和短裙,而女子则着装更加华丽,以彩色的花朵图案为主。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也是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
3.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羌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术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羌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常常伴随着悠扬的歌声,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三、羌族的习俗传承1.婚礼习俗方面:羌族的婚礼十分重视,婚礼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数日。
新娘穿上传统的羌族婚装,新郎则骑马接新娘。
婚礼期间,亲友们围绕着新人开展各种传统的欢庆活动,如舞蹈、歌唱等。
2.节日习俗方面:羌族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盂兰节和鲜花节。
盂兰节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举行,羌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扫墓、跳舞等。
而鲜花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春节后举行,人们会欣赏花朵、品尝美食,亲友团聚共度佳节。
3.礼仪习俗方面:羌族崇尚礼仪和传统美德,重视尊老爱幼、尊重祖先、邻里互助等价值观念。
在羌族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会礼让长辈,重视家族观念,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尊敬和感恩之情。
总之,羌族历史文化的丰富与传承凝结在羌族人民的血脉中。
通过对羌族历史、文化及习俗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羌族生育文化研究刘家强1 杨立壮2 蒋 华3 唐代盛4(1. 3. 4.西南财经大学人口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4; 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收稿日期:2003-10-12作者简介:刘家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立壮,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蒋华,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唐代盛,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摘要: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法,采用典型抽样调查和分层抽样获取原始数据,通过对羌族生育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考察,认为现代文明进程中受经济发展、人口控制的影响,羌族生育文化在生育数量、生育质量、生育目的和意义方面都向着积极的方向嬗变,然而也出现了性别偏好、婚姻模式的逆向选择,羌族原始宗教中所蕴涵的现代生育文化理念受到严重挑战,国家法与羌族的习惯法、民族信仰形成了直接的冲突。
最后,论文提出应从历史的视角与现实的基础为基点,构建利益导向机制,促进羌族现代生育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羌族;生育文化;原始宗教;逆向选择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1)0021)07总25卷 第1期2004年1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sVol 125No 11Jan 120042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5卷第1期刘家强杨立壮蒋华唐代盛羌族生育文化研究23敬长老上方坐,为何要叫坐下方,自古礼统被打破,惹怒祖家罪难逃,父母责备她不改,无可奈何另安排。
从此才把礼俗变,男子娶女到男家。
0这段唱经虽从字面上看是指责妇女的不守规矩,而因此导致改变婚俗,实际上却暗示了羌人由母系向父系转化的过程。
羌族社会形态的更替,由羌族释比的5阿萨补6唱丧葬,5补吾昔6唱婚嫁两段经很朴素地表现出来。
但羌族婚姻制度中仍然保留着一些母系制残余,如姑舅表优先婚;夫兄弟婚;寡妇可再嫁或招赘,不受岐视;羌族的家庭一般是核心小家庭,父亲是家长,由父系继承;母亲主持家务,但儿女婚事必须征询母亲及母舅的意见。
另外,羌族有着入赘的传统,入赘女婿和女方父母形成父子、母子关系,各女方兄弟姐妹形成兄弟、兄妹或姐弟关系,其权利义务由/入赘纸约0赋予并为习惯法所保障,在女方家庭享有同辈人同等的继承权。
一般男子入赘女家,女方家族须全部同意,于此体现家门之权,然后共立契约。
入赘后,男子从女方姓氏,与女方兄弟姊妹同辈,所生子女亦从女方之姓。
综述,羌族原始宗教、发端于母系氏族、入赘的婚俗为羌族在生育观念持有男女平等的观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传统生育观念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三)生育目的、意义折射出的羌族生育文化1、养儿防老依据我们对养老依赖的现实情况以及生育动机的调查,我们进行了统计计算,其结果见表2)4:表2-450岁以上养老依赖统计单位:人依靠自己依靠子女依靠社会依靠他人茂县517--汶川516--从表2)4可以看出,羌族的养老问题主要是依靠子女,也是其生育动机中把养老问题置于首要位置的主要内在原因,见表2)5:表2-550岁以上生育动机单位:人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感情需要社会、家庭压力茂县3181-汶川7163-数据表明:羌族养老问题基本局限在家庭内,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覆盖羌族地区。
因此,羌族地区生育的主要目的还是养儿防老,这必然导致对孩子数量的追求,孩子的数量越多,养老保障的安全系数越大。
2、传宗接代从表2)5可以看出,传宗接代同样是羌族生育最重要目的之一,大部分羌民生育的压力不是来自于社会、家庭,而是源于自身的内心体验,觉得只有有了孩子,才能够实现家族血缘的延续,也才能壮大、发展家族。
当然,他们对血脉的延续不同于其他民族,并不一定要求是男孩。
羌族的传宗接代观念受到祖先崇拜的强烈影响,祖先崇拜是羌族宗教的基本形态,它所反映的伦理思想乃是羌族社会伦理道德上的主要内容。
因此,只有解剖祖先崇拜的伦理道德,才能揭示羌族宗教中对于生育目的的诠释。
羌族群众一般供有家神。
各地家神的类别、数量有差异,但都供奉人类祖先木吉卓(意为/天仙女0)和斗安珠(亦称/燃比娃0、/热比娃0等,意为/野人0)及男祖宗神、女祖宗神、男保护神和女保护神等。
一些人还奉祀历史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如阿爸白构和龙山太子、黑虎将军等;家中有从事特殊行业者,还供奉行业祖师神。
在祖先崇拜盛行的羌区,羌人/个体不仅感到自己通过连绵不断的生育过程与祖先紧密相连,而且认为自身同祖先同为一体。
祖先的灵魂未死,他们的灵魂活着、存在着,这些灵魂将体现在子孙身上并将不断地在以后各代复现出来。
0[2](P.196)因此,羌民信奉只有多生育子女才能够实现祖先灵魂的重现,从尊重祖先的角度出发,就不能绝后,繁衍后代成为羌民必须尽的义务。
(四)生育质量折射出的羌族生育文化这次羌族生育文化调查,其中难度最大的是50岁以上的羌民的调查,就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分群体的素质太差,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难以理解,这使得这部分调查样本数据的误差可能更大一些。
羌民的质量如表2)6所示:表2-650岁以上文化程度单位:人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茂县3181-汶川196312)6表明,茂县和汶川50岁以上的羌民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样本总数的92%,汶川的羌民与其他民族混居,对于其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对于茂县的羌民,其文盲或半文盲率高达调查人数的65151%,据陪同调查的茂县计生委的杨局长介绍,有的时候一个村寨找一个初中生都非常难。
这其中最深刻的原因,在于羌族喜好居住在比较陡峭的山壁,居住模式造成羌民与外界非常封闭,缺少信息交流。
在我们调查的黑虎乡二村,由于羌寨学校集中在乡中心小学,孩子上学一般都要走上八、九里山路上学,最远的孩子24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5卷要走接近20里山路。
因此,一般的孩子小学毕业就不再上学了,因为读初中要到茂县县城,既无足够的资金支持,孩子也觉得辛苦。
羌民从事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生产,这种传统的小农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得/男耕女织0,/男主外,女主内0成为羌族主要的生活与生产模式,男子田间劳作,养家糊口,女子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劳动力有着极大的需求,人口多就意味着劳动力多,收获多,为不断地补充土地需求的劳动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数量的追求必然导致羌民对孩子质量提升愿望的下降。
三、现代文明社会中羌族生育文化的演进(一)涌动的暗流)))妇女地位的下降传统的羌族社会是一个母系社会,因此,与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相比较,羌族妇女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从调查的数据以及调查中与羌民的交谈分析,羌族妇女地位现有下降的趋势。
表3-1是家庭当家人性别的比较表,除开儿女和父母当家的情况外,从不同的年龄层来看,随着年龄的下降,妻子当家的比重是越来越低。
表3-1茂县羌族当家人性别比较30以下30-4040-5050以上丈夫2191213妻子2035户数36132921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首先,传统的母系社会已经在较长的时间内开始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商品经济活动的影响,羌族封闭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受汉文化的影响必然较大。
在传统的汉族生育文化中,女性在家庭中地位一直较低,这不免会影响到羌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其次,文化思维观念毕竟是在生产中形成的,羌族的地理环境状况和生产特征决定了这种变化的现实可能性。
羌族人绝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地带,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主要还得依靠男性劳动力,一家的生计如果没有男性的存在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在缺乏就业选择的情况下,女性的经济地位必然相对要轻得多,经济地位的低下,极有可能导致女性在家庭和家族中地位的下降。
结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我们从分性别受教育程度来看,如果维持现在的发展状况,羌族妇女的地位在未来若干年内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对于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来说,不仅仅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而且会因为点子多、善于处事,使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表3-2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的受教育程度明显要高于女性,这一点在茂县的调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同时,这一点也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也相印证(见表3-3)。
表3-2汶川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其以上合计男性数量416275252比重7.69%30177%51192%9162%31846%100%女性数量1018164048比重20183%3715%33133%8133%0%100%表3-3全国羌族分性别受教育程度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其以上合计男性数量93017506639513121683927139975比重6164%53163%28123%8169%2181%100%女性数量21910752681067191272449119425比重18135%63103%8193%7164%2105%100%(二)进步与倒退的竞争)))婚俗轨迹与子女的偏好选择在羌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因素,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现在还无从谈起,其养老还得完全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农民的选择必然希望以后有子女留在身边以供天年。
在羌族,其婚姻模式主要有男子入赘女方和女方下嫁男方两种方式,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羌人对于生男生女并不十分在乎。
从表3-4中,在比较封闭的茂县调查村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男女一样的人数为58人,占答卷人数的7314%,在汶川选择全要女孩的人数为9人,要高于选择全要男孩的人数。
表3-450岁以下调查户对子女组合的偏好1个男孩1个女孩男女都有全是男孩全是女孩男女一样合计茂县2014145879汶川111039391486但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男子入赘的婚姻模式,出现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羌民地处闭塞致使婚姻模式很难有大的发展。
虽然在绝大多数羌族聚居地,羌民主要还是民族内部通婚,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地带,与外族的通婚特别的少。
但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讯的逐步改善,以及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民族间交往必然会进一步深入和了解,羌族与外族之间的通婚必然会多起来。
我国许多民族重男轻女的思想还较为严重,羌族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这个时候男方倒插门的情况是否随之而改变现在还很难预料。
如传统的婚育文化受外界影响较大并因此而转变的话,这种男方入赘女方的婚姻模式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出于未来养老依赖的考虑,其子女组合的偏好也会相应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