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向封建社会土地制度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成: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分类: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③小农土地私有制:(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②明朝实行“鱼鳞图册”(4)趋势:土地兼并二、重农抑商政策1、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表现:(1)秦商鞅首倡“重农抑商”(2)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3)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教学过程3、原因:(1)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
(2)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3)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
(4)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分组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影响)学生自由交流派代表发言。
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弊: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
(过渡)历代统治者对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有推行什么政策?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教学过学生交流得出结论:1.背景(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③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④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明朝: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朝: 1.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并强调(严格限制≠绝对禁止)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以史为鉴,与现实结合进行讨论交流。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时事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1.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有和等,而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时期。
为保证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赋税收入,各代均采取政策。
2.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明代初期仍欢迎海外各国来华进行官方贸易。
但是,后来又下令实行海禁。
3.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迁界,实行政策。
4.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妨碍的开拓,抑制,阻碍的滋长。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给诸侯。
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土地,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其主人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加之战争频繁,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日趋瓦解。
(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井田制彻底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1)土地私有制:①形成原因: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进行的税制改革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②形成: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并形成了新的剥削方式;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发展演变: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一直存在。
(2)土地国有制:①曹魏推行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均田制在北魏时开始实行。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 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 ,海禁” iOo【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緞”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 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 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人教版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①②所有制关系)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形状)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2)理解:“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
(3)运用:闭关锁国与中国现在对外开放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1)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阅读法、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正确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了解坚持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总结出“闭关锁国”政策必定造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四、教学方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井田制的特点: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2.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3.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故称井田;4.庶民和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三)春秋时期1、井田制瓦解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B、王室衰微,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2、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3)农民土地所有制:(五)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的措施:1、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
2、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了解有关古代中国王朝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等的基本知识;2.通过文物、插图等深入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史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并力图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习中加强同学间的交流,针对“重农”是否一定“抑商”进行辩论,学会搜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经济政策,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学生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实质;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第三,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教师设问)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及其调整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重农”、“抑商”政策1.学生展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目的、表现和影响。
2.原因(通过史料分析引领学生思考:中国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
)材料一:发展农业可以使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有利于社会稳定。
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清代有何进一步发展?有何影响?)2.结合材料和所学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和缓慢发展的原因材料一清朝前期的商人经常是“以末致财,以本守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卢龙县刘田庄中学蒋永伟[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根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化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才能,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老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进展推理分析,大胆地比拟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拟法、阅读法等讨论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消费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消费力、开展消费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中国后世社会开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开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化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开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一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帝国的衰落?,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古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推行过哪些典型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禁海或闭关锁国政策〕在复习新课前,我们先简单的回忆一下前两节复习的关于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局部内容。
出示投影:?清明上河图?一段图片,学生考虑以下问题:1、从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出什么有效信息?2、你认为驴背上驮的可能是什么?3、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考虑并答复:1、商队之类等2、粮食、土特产品、钱、药材、手工业品、木炭等等3、说明城市商品经济的开展对农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逐渐深化农村,使农村的农业构造、种植构造发生了深化的变化。
同时还说明农业的开展与商业密不可分,所以从理论上讲商品经的存在是对自然经济的瓦解,从理论上来看,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其实是对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下面我们首先就来看一下与商品经济亲密相关的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①②所有制关系)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形状)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3)瓦解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3)抑制土地兼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均田制。
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
③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合作探究】1: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类型与变动趋势(1)基本类型: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变动趋势①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②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合作探究】2: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A主要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实质上属于国王私有,这样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土地国有制、地主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而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中的典型土地制度是均田制。
B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二、“重农抑商”1、原因(1)根本原因: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表现:(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合作探究】3:阅读P17【学思之窗】,思考(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
(1)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2)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合作探究】4: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商业还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手工业发展……(2)统治者为了满足豪奢的生活,需要商品经济;(3)广大农民、手工业者极端贫困,为了谋生也……(4)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某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②历代统治者对外实施开放政策(汉、唐、宋、元)③历代统治者重视水陆交通的修建④北宋政府对“市”的不限制政策⑤唐宋以后的赋税制度改革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3、表现(1)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4、评价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5、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本课小结】【布置作业】:1、本课测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
这些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2)“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2、学习延伸: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展开长期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