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仪器频率计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17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引言智能仪器是指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处理、显示和存储各种类型信息的测量仪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智能仪器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
教学目标智能仪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掌握常见的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2.能够使用软硬件平台进行智能仪器的开发和测试;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智能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
1.基本理论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常见的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仪器的硬件平台和程序设计;–软件平台的开发环境和使用方法。
2.实践操作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一些简单的传感器测量实验;–学生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使用Matlab或Labview等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设计并实现基本的智能仪器系统。
教学方法智能仪器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抛砖引玉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1.抛砖引玉,指的是通过讲解基本理论和实验结果,让学生逐步了解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2.启发式教学,指的是通过启发式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智能仪器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1.课堂讲解,指的是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
2.实验操作,指的是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智能仪器的具体应用。
3.课程设计,指的是让学生设计并实现自己的智能仪器系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结智能仪器是智能化时代的重要设备之一。
智能仪器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满足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数字频率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原理与功能,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特定软件或工具进行数字频率计的设计与仿真。
3. 掌握基本的计数、计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数字频率计的搭建。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数字频率计,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并优化数字频率计的设计方案,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数字频率计的仿真实验,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交流、分享,增强集体荣誉感。
3. 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以数字频率计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频率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计数器、定时器的工作原理2. 实践操作:- 数字频率计的硬件组成与电路设计- 软件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 设计并搭建数字频率计的实验步骤3. 教学大纲:- 第一阶段:数字频率计基本原理学习(1课时)- 理解频率概念,掌握频率测量方法- 了解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第二阶段:硬件组成与电路设计(2课时)- 学习数字频率计的硬件组成- 掌握计数器、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分析并设计数字频率计电路- 第三阶段:软件仿真与实验操作(2课时)- 学习并掌握软件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 设计实验方案,搭建数字频率计- 进行仿真实验,验证设计效果4. 教材关联:- 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设计与应用”等章节相关。
频率频率测量仪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频率测量仪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频率测量仪的使用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频率测量仪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以及相关物理概念。
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频率测量仪进行测量,并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频率测量仪的基本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首先,介绍频率测量仪的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频率测量仪是如何工作的。
其次,讲解频率测量仪的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然后,教授学生如何使用频率测量仪进行测量,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最后,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频率测量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其次,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频率测量仪,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频率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首先,教材《频率测量仪使用手册》,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料。
其次,参考书《频率测量技术》,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理论知识。
再次,多媒体资料,包括实验操作视频和动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最后,实验设备,包括频率测量仪、示波器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30%。
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练习情况,包括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占总评的30%。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自顶向下分层设计多功能数字频率计的设计方法。
该频率计采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编程以MAX+PLUSⅡ为开发环境,极大地减少了硬件资源的占用。
数字频率计模块划分的设计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模块单独进行设计、调试和修改,缩短了设计周期。
该数字频率计的测量范围为l0Hz~10MHz,响应时间小于等于15秒;其测试结果由4只七段数码管稳定显示,测量误差小于等于1%。
仿真波形与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通过硬件仿真能够满足数字频率计的功能要求,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实现了电子电路自动化的过程。
数字频率计模块划分的设计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模块单独进行设计、调试和修改,缩短了设计周期。
关键词:VHDL 数字频率计 EDA MAX+PLUSⅡ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课题研究背景数字频率计是电子测量与仪表技术最基础的电子仪表类别之一, 数字频率计是计算机、通讯设备、音频视频等科研生产领域不可缺少的测量仪器,而且它是数字电压必不可少的部件。
当今数字频率计不仅是作为电压表、计算机、天线电广播通讯设备、工艺过程自动化装置。
多种仪表仪器与家庭电器等许多电子产品中的数据信息输出显示器反映到人们眼帘。
集成数字频率计由于所用元件少、投资少,体积小,功耗低,且可靠性高,功能强,易于设计和研发,使得它具有技术上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不论从我们用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DVD,还有我们现在家庭常用到的数字电压表数字万用表等等都包含有频率计。
现在频率计已是向数字智能方向发展,即可以很精确的读数也精巧易于控制。
数字频率计已是现在频率计发展的方向,它不仅可以很方便的读数,而且还可以使频率的测量范围和测量准确度上都比模拟先进.而且频率计的使用已是很多的方面,数字卫星、数字通讯等高科技的领域都有应用,今天数字频率计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小电子产品的发展也是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频率计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趋势。
而从民族产业上来说,我们在这种产业中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将会关系到民族产业的兴衰。
数字频率计课程设计引言数字频率计是一种用来测量波形信号频率的仪器。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将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微控制器的数字频率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将使用Arduino开发板以及相应的传感器和电路组件。
本文档将介绍该课程设计的目标、设计思路、实现步骤以及预期的结果。
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设计一个数字频率计来实现以下功能: 1. 测量输入的波形信号的频率。
2. 将测量结果以数字形式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
设计思路1.硬件设计:•使用Arduino开发板作为主控制器。
•使用一个脉冲传感器作为输入信号源。
•使用一个液晶显示屏来显示测量结果。
2.软件设计:•使用Arduino编程语言编写程序。
•通过读取脉冲传感器的信号来计算输入信号的频率。
•将计算得到的频率值通过串口传输给液晶显示屏。
实现步骤1.硬件连接:•将脉冲传感器的输出引脚连接到Arduino开发板的数字输入引脚。
•将液晶显示屏的控制引脚连接到Arduino开发板的对应输出引脚。
2.软件编程: ```c // 引入LiquidCrystal库 #include<LiquidCrystal.h>// 定义液晶显示屏的引脚 LiquidCrystal lcd(12, 11, 5, 4, 3, 2);// 定义脉冲传感器的引脚 int pulsePin = 7;// 定义变量存储频率值 float frequency = 0;void setup() { // 初始化液晶显示屏 lcd.begin(16, 2);// 设置脉冲传感器引脚为输入状态 pinMode(pulsePin, INPUT);// 设置波特率为9600 Serial.begin(9600); }void loop() { // 定义变量存储脉冲计数值 int pulseCount = 0;// 计算脉冲计数值 while (pulseCount < 1000) { if (digitalRead(pulsePin) == HIGH) { pulseCount++; delayMicroseconds(100); } }// 计算频率值 frequency = pulseCount / 1000.0;// 在串口上发送频率值 Serial.println(frequency);// 清除液晶屏内容 lcd.clear();// 在液晶屏上显示频率值 lcd.setCursor(0, 0); lcd.print(。
频率计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频率计的基本概念,掌握频率计的使用方法。
2. 学会运用频率计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
3. 掌握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方法,并能运用其进行数据处理。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操作频率计,进行实际数据的收集。
2. 培养学生运用频率分布表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欲望。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记录数据的良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初中物理与数学相结合的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频率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2.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
3.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1. 频率计基础知识:介绍频率计的定义、原理和功能,使学生理解频率计在数据收集与分析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 频率计的操作方法:讲解频率计的正确使用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频率计的使用》3. 数据收集与统计:指导学生运用频率计进行实际数据收集,学会制作频率分布表。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数据的整理与表示》4. 数据分析与应用: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五节《数据分析与应用》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频率计基础知识学习,了解频率计的原理和功能。
第二课时:学习频率计的操作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目的智能仪器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旨在培养我们对智能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本次课程设计要求我们设计一款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仪器。
具体要求包括:1、明确仪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2、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微处理器和其他电子元件。
3、设计硬件电路,包括信号调理、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等部分。
4、编写软件程序,实现仪器的功能控制和数据处理。
5、进行系统调试和性能测试,确保仪器满足设计要求。
三、设计方案(一)功能需求分析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我们确定设计一款智能温度测量仪。
该仪器能够实时测量环境温度,并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温度值。
同时,当温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能够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二)传感器选择考虑到测量精度和成本等因素,我们选择了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
该传感器具有精度高、接口简单、易于编程等优点,能够满足我们的设计需求。
(三)微处理器选择我们选用了 STM32F103 微处理器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
STM32F103 具有丰富的资源、高性能和低功耗等特点,能够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四)硬件电路设计1、电源电路设计了稳定的 5V 和 33V 电源电路,为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电源。
2、传感器接口电路根据DS18B20 的接口规范,设计了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连接电路。
3、显示电路选用了液晶显示屏(LCD1602),通过微处理器的 GPIO 口进行控制,实现温度值的显示。
4、声光报警电路当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通过驱动蜂鸣器和发光二极管实现声光报警。
(五)软件设计1、系统初始化包括微处理器的时钟配置、GPIO 口初始化、定时器初始化等。
2、传感器驱动程序编写了 DS18B20 的驱动程序,实现温度数据的读取。
3、数据处理程序对读取的温度数据进行处理,转换为实际的温度值。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6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及其应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描述智能仪器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掌握智能仪器的结构组成,包括传感器、微处理器、显示器、执行器等。
3.理解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4.能够分析智能仪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智能仪器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
6.能够设计简单的智能仪器控制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智能仪器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新兴科技的关注度。
2.培养学生珍惜科技成就,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介绍智能仪器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2.智能仪器的结构组成:详细讲解传感器、微处理器、显示器、执行器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阐述智能仪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4.智能仪器的应用领域:介绍智能仪器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智能仪器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智能仪器原理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简易数字频率计课程设计报告《简易数字频率计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数字频率计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子测量仪器,在工业控制、电信通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一款简易的数字频率计,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字频率计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二、设计内容和步骤1. 学习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介绍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功能、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2. 设计数字频率计的主要电路:通过研究数字频率计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出适用于本设计要求的主要电路。
3. 制作数字频率计的原型:使用电子元器件将电路图中设计的电路进行实际制作,制作出数字频率计的原型。
4. 测试数字频率计的性能:通过对数字频率计进行各种频率波形的测试,验证其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
5. 优化和改进设计:根据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对数字频率计的电路和功能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三、预期效果和评价标准通过本课程设计,预期学生能够掌握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电路设计和制作方法,并且能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优化和改进。
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字频率计原理的理解程度、电路设计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以及对数字频率计性能进行测试和改进的能力。
四、开展方式和时间安排本课程设计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进行,建议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 第一阶段(1周):学习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 第二阶段(1周):设计数字频率计的主要电路。
3. 第三阶段(2周):制作数字频率计的原型,并进行性能测试。
4. 第四阶段(1周):优化和改进数字频率计的设计。
总共需要约5周的时间来完成整个课程设计。
五、所需资源和设备1. 教材教辅资料:提供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原理和电路设计方法的教材或教辅资料。
2. 实验设备和工具:数字频率计的主要电路所需的电子元器件、测试仪器和焊接工具等。
3. 实验环境:提供安全、稳定的实验室环境,以及必要的计算机软件支持。
数字频率计课程设计数字频率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通讯工业以及制造业等领域。
数字频率计通过测量电路中的信号频率来实现不同参数的测试与监测,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十分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数字频率计的课程设计,探讨如何设计电路,实现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测等应用。
一、课程设计目标数字频率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在生产及实际应用环境中,通过培训学生,掌握实验室常用的数字频率计技术,了解数字频率计的原理和基本结构,并利用前沿的技术手段设计和实现数字频率计电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技能。
二、设计思路数字频率计的主要核心部件是计数器和稳幅环,这些部件通过统计信号波形中某个时间内的脉冲数量,来计算出信号的周期和频率。
计数器是用来记录信号脉冲的个数,而稳幅环则可以把信号的幅度调节到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基于此思路,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数字频率计电路:1.信号调制电路。
我们需要一个可以随时控制信号频率的调制电路。
这个电路可以选择使用集成电路,比如CD4016、CD4066等双四通开关,来实现频率的调节和切换。
2.信号放大电路。
信号放大电路是用来扩大信号幅度,提高电路的灵敏度以及准确度。
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开关型放大器(SW amplifier)或运算放大器(OP amplifier)来实现信号的放大。
3.计数器。
计数器可以实现对输入信号的频率统计和计数。
我们可以使用CD4040或CD4060等集成电路,通过它们提供的分频功能,快速实现计数的操作。
4.显示器和控制器。
这个承担数字频率计的显示和调控功能。
可以选择使用LED或OLED等显示器,在页面上实时显示所测出的数据,方便使用者观察。
三、具体实现在实际电路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各种器件,例如数字信号调制芯片、差分放大器、计数电路和显示器等。
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组装和布线的方式,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并使用面包板或印刷电路板等载体进行固定。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作为数字频率计的输入源,通过不断调整方式,提高完成器件间的传输,并逐渐实现对信号的稳定控制。
智能仪器设计实例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设计流程和关键参数。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一种智能仪器(如温度控制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3. 学生了解智能仪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智能仪器系统,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
2.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团队协作等方式,解决智能仪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智能仪器的仿真与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智能仪器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3. 学生了解智能仪器在国家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物理、数学和电子基础知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实际操作和设计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智能仪器概述:介绍智能仪器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智能仪器概述2. 智能仪器原理:讲解智能仪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教材章节:第二章 智能仪器原理3. 智能仪器设计流程:阐述智能仪器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智能仪器设计流程4. 常见智能仪器应用实例:分析温度控制器、压力传感器、流量计等智能仪器的实际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常见智能仪器应用实例5. 智能仪器设计实践:指导学生进行智能仪器设计,包括选题、方案论证、硬件搭建、软件编程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智能仪器设计实践6. 智能仪器调试与优化:介绍智能仪器调试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优化策略。
课程设计 数字频率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电路组成和工作方式。
2. 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出数字频率计的测量范围,并解释相关计算公式。
3. 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数字频率计测量频率时的误差来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字频率计的搭建,并进行简单的调试和测量。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数字频率计的优化设计和创新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频率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对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 学生能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过程的完整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电子技术实践课程,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结合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具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电子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果。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学习。
二、教学内容1. 数字频率计基本原理:介绍频率计的作用,原理及其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3章第2节。
- 电路组成和工作方式- 频率测量方法及误差来源2. 数字频率计电路分析与搭建:分析数字频率计的电路结构,进行实际操作搭建,对应教材第3章第3节。
- 电路元件的识别与选用- 电路搭建步骤及注意事项3. 数字频率计的测量与调试:学习测量原理,进行实际测量和调试,对应教材第3章第4节。
- 测量范围计算与公式解释- 调试方法及技巧4. 数字频率计的优化与创新:针对现有频率计进行优化设计和创新改进,对应教材第3章第5节。
- 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 创新改进,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教学大纲安排:第1课时:数字频率计基本原理学习第2课时:数字频率计电路分析与搭建第3课时:数字频率计的测量与调试第4课时:数字频率计的优化与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进度:第1-2周:学习基本原理,进行电路分析与搭建第3周:进行测量与调试,总结问题与经验第4周:优化设计与创新改进,展示成果与评价反思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数字频率计的基本原理、电路组成和测量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对应教材第3章第2-3节。
智能仪器设计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智能仪器设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智能仪器的系统设计和调试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智能仪器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智能仪器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智能仪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2.智能仪器的设计方法:讲解智能仪器的系统设计流程,包括硬件选型、软件开发和系统调试。
3.智能仪器的应用实践:分析智能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探讨智能仪器的未来发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智能仪器设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智能仪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智能仪器的设计和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智能仪器的组装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智能仪器设计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拓宽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智能仪器设计实验室,提供各种实验设备和工具,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电子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频率计频率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设计任务要求1、根本要求:设计一个3位十进制数字显示的数字式频率计,其频率测量范围在1MHz内。
量程分别为10kHz,100kHz和1MHz三档,即最大读数分别为和999kHz。
这里要求量程可以自动转换,详细要求如下:1〕、当读数大于999时,频率计处于超量程状态,此时显示器发出溢出指示〔最高位显示F,其余各位不显示数字〕,下一次测量时,量程自动增大一档。
2〕、当读数小于099时,频率计处于欠量程状态,下一次测量时,量程自动减小一档。
3〕、采用记忆显示方式,即计数过程中不显示数据,待计数过程完毕以后,显示测频结果,并将此显示结果保持到下一次计数完毕,显示时间不小于1s。
4〕、小数点位置随量程变更自动移位。
二、设计方案1、系统功能〔根本功能和附加功能〕根本功能:显示待测频率,LED灯显示小数点,显示待测频率的量程。
附加功能:实现量程自由变化,通过拨码开关控制待测频率大小。
2、系统设计方案说明1、分频模块:由于测频时不同量程档需要不同的时基信号,分频模块是必不可少的。
系统通过试验箱给定的50MHZ的频率通过分频变成0.5HZ,即1秒钟得计数时间,通过1秒钟的记数时间里待测频率上升沿的数量实现频率测定,待测频率通过分频,多路器等实现各频率的测定2 计数模块:想要实现频率的测定,其实就是在1秒钟的计数时间里对待测频率信号上升沿进展计数,所以计数模块是不可缺少的,本计数器需输出指示超量程和欠量程状态的信号。
3 量程控制模块:对待测频率的量程进展判断,确定量程以后,根据不同的量程,在试验箱上显示,我们的设计是4个量程〔1,2,3量程和超量程〕。
:4 BCD译码模块:用到实验箱SOPC上的6个静态共阳数码管中的后三个数码管,并且试验箱内部有译码器,只需要输入4位数就可以在数码管上显示。
三、各模块程序如下:1、分频模块程序:1〕百分频模块程序:module plj(clk,dingshi);input clk;output dingshi;reg [40:0] counter;reg dingshi;always @(posedge clk)beginif (counter==49) //计数时钟上升沿数量,100次时钟周期begin //输出一周期信号,得到100分频信号。
智能仪器简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智能仪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智能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传感器、数据处理和输出控制。
3. 学会阅读和分析智能仪器的技术参数,了解其性能指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智能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 能够设计简单的智能仪器应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仪器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智能仪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3.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认识到智能仪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智能仪器的概念与分类- 了解智能仪器的定义、功能特点- 学习智能仪器的分类及各类别代表产品2. 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学习数据处理与输出控制的基本原理3. 智能仪器的技术参数与性能指标- 学习解读智能仪器的技术参数- 分析智能仪器性能指标对实际应用的影响4. 智能仪器的应用实例- 介绍智能仪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分析智能仪器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5. 简单智能仪器的设计与制作- 学习设计简单的智能仪器方案- 动手制作智能仪器模型,体验实际操作过程6. 智能仪器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了解智能仪器领域的发展动态- 探讨智能仪器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智能仪器的概念与分类、工作原理第二课时:智能仪器的技术参数与性能指标、应用实例第三课时:简单智能仪器的设计与制作第四课时:智能仪器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智能仪器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设计题目数字频率计设计完成期限自 2009 年 6 月 24至 2009 年 6月 30 共 1 周设计依据已学过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进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设计要求及主要内容1、设计一个3位十进制频率计,其测量范围为1MHz。
量程分为10KHz、100KHz、1MHz三档(最大读数分别为9.99KHz、99.9KHz、999KHz),量程转换规则如下:(1)当读数大于999时,频率计处于超量程状态,此时显示器发出溢出指示。
下一次测量时,量程自动增大一档。
(2)当读数小于099时,频率计处于欠量程状态,下一次测量时,量程自动减小一档。
2、显示方式如下:(1) 采用记忆显示方式。
即计数过程中不显示数据,等到计数过程结束以后,显示计数结果,并将此计数结果保持到下一次计数结束。
显示时间不小于1s。
(2) 小数点位置随量程变换自动移位。
3、对电路进行仿真。
参考资料[1]MAXPLUSII 及 VHDL 使用教程.东南大学[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导教师签字日期目录一、设计任务 (4)二、设计条件 (4)三、设计要求 (4)四、总体概要设计 (4)五、各单元模块设计和分析 (5)六、元器件清单 (7)七、设计总结 (7)八、参考文献 (7)九、附数字钟课程设计仿真图 (8)十、实验心得 (9)引言:数字频率计是用数字显示被测信号频率的仪器,被测信号可以是正弦波、方波或其它周期性变化的信号。
如配以适当的传感器,可以对多种物理量进行测试,比如机械振动的频率、转速、声音的频率以及产品的计件等等。
因此,数字频率计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仪器。
一、设计任务:频率计设计二、设计条件:本设计基于Multisim仿真软件的调试三、设计要求:1、设计一个3位十进制频率计,其测量范围为1MHz。
量程分为10KHz、100KHz、1MHz三档(最大读数分别为9.99KHz、99.9KHz、999KHz),量程转换规则如下:(1)当读数大于999时,频率计处于超量程状态,此时显示器发出溢出指示。
目录1 前言 (2)2 频率计原理 (3)3 设计思想 (3)4 51单片机系统的硬件连接及调试 (3)5 单元程序的设计 (5)5.1 1s定时 (5)5.2 T1计数程序 (5)5.3 频率数据采集 (6)5.4 进制转换 (6)5.5 数码显示 (8)6 频率计系统总体程序 (10)7 程序的调试 (10)8 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智能数字频率计的设计专业:通信工程姓名:赵雷指导教师:万国峰摘要:采用单片机智能控制,结合外围电子电路,设计的智能数字频率计具有测量精度高,频率范围宽,稳定性好的特点,可应广泛用于各种测试场所。
关键词:单片机,控制系统,仿真Abstracts:Intelligent Control of the use of single-chip, combined with the external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 of intelligent digital frequency meter with a measurement of high precision, wide frequency range, stability, good features, can be widely used in a variety of test sites。
Keywords:Single-chip,control systems,simulation1 前言单片机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面向控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模块,具有功能强、体积小、可靠性高、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工业控制、数据采集、智能仪表、机电一体化、家用电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
51系列单片机是国内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8位单片机之一,随着嵌入式系统、片上系统等概念的提出和普遍接受及应用。
51系列及其衍生单片机还会在继后很长一段时间占据嵌入式系统产品的低端市场,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原理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智能频率计院系:电子电气工程班级:电子三班学号:2010061235姓名:刘燕普时间:2012年11月30目录一:摘要二:设计方案三:硬件电路设计四:电路原理图五:程序清单六:总结频率计:在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中,示波器在进行频率测量时测量精度较低,误差较大。
频谱仪可以准确的测量频率并显示被测信号的频谱,但测量速度较慢,无法实时快速的跟踪捕捉到被测信号频率的变化。
正是由于频率计能够快速准确的捕捉到被测信号频率的变化,因此,频率计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中,频率计被广泛的应用在产线的生产测试中。
频率计能够快速的捕捉到晶体振荡器输出频率的变化,用户通过使用频率计能够迅速的发现有故障的晶振产品,确保产品质量。
在计量实验室中,频率计被用来对各种电子测量设备的本地振荡器进行校准。
在无线通讯测试中,频率计既可以被用来对无线通讯基站的主时钟进行校准,还可以被用来对无线电台的跳频信号和频率调制信号进行分析。
频率计的基本原理:频率计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为:当被测信号在特定时间段T内的周期个数为N 时,则被测信号的频率f=N/T(如图所示)。
在一个测量周期过程中,被测周期信号在输入电路中经过放大、整形、微分操作之后形成特定周期的窄脉冲,送到主门的一个输入端。
主门的另外一个输入端为时基电路产生电路产生的闸门脉冲。
在闸门脉冲开启主门的期间,特定周期的窄脉冲才能通过主门,从而进入计数器进行计数,计数器的显示电路则用来显示被测信号的频率值,内部控制电路则用来完成各种测量功能之间的切换并实现测量设置。
设计方案:一,具体方案方案一:先用555时基电路实现震荡电路的功能。
用TLO81实现电路的整形,用74LS13,74LS00,74LS74实现数字频率计的分频。
利用74LS08,74LS175等实现计数与译码等功能。
方案二:用VHDL语言编写程序,然后下载到CPLD芯片当中,以实现频率计的功能。
方案三:采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下载到单片机A T89C51中,利用单片机的数学运算和控制功能,来实现频率计的测量量程的自动切换以及满足的测量精度。
此次设计我采用的是方案三采用分频器对被测信号进行分频后测量电路原理:下图为频率计的方框图电路主要由5部分组成。
①,四个双四位二进制计数器(74LS393 )。
②,闸门电路:由于要求的工作频率较高,闸门电路选用了高抗干扰特性的与非门74HC00,该与非门的Tplh=5.9ns,Tphl=6.2ns,满足要求。
③,时基、门控信号:制作频率计的关键点在于时基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它决定了频率计的计数精度。
一般情况下时基都是单片机通过中断方式获得,由于A T89S51中断方式工作存在有时延问题,这在低分辨率下可以忽略,但对大于100MHZ下1HZ的分辨率是不能忽略的。
所以在设计时基时没有使用中断而是直接用软件延时得到。
门控信号有AT89S51的P3.2脚送出。
若要进一步提高精度,单片机AT89S51的时钟电路可选用恒温晶体。
④,计算显示。
⑤,高频信号放大、分频处理电路。
AT89S51:A T89S51是一个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4k Bytes ISP(In-system programmable)的可反复擦写1000次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 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制造,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及80C51引脚结构,芯片内集成了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ISP Flash存储单元,A T89S51在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AT89S51示意图74LS393:电路图:采用单片机内部计数器计数溢出中断技术对被测信号进行计数:利用单片机中的T0、T1两个定时/计数器分别对阀门时间和被测信号进行同步计数。
当单片机上电复位时,开始定时及计数工作。
定时时间一到,计数器T0中的计数值即为被测信号的频率;单片机输出T0的计数值送到LED显示器上将被测信号的频率进行数码显示。
由于89c51单片机内部的两个定时器/计数器都是16位的,最大技术范围为65536。
在本系统中,阀门时间为1s,则所测信号的最高频率为65536Hz。
为实现频率较高的信号测量,一种是采用分频器对被测信号进行分频后测量;另一种是-。
在本系统中,测量信号的频率范围大多为低频信号,为简化系统电路采用定时器溢出中断计数对被测信号进行频率测量电路图:五:程序清单:采用分频器对被测信号进行分频后测量电路org 0000ajmp q0000Q0000: MOV SP,#60H ;0000 75 81 60SETB P3.3 ;0003 D2 B3SETB P3.5 ;0005 D2 B5MOV P1,#01H ;0007 75 90 01ACALL Q01DC ;000A31 DCMOV P1,#0CH ;000C 75 90 0CACALL Q01DC ;000F 31 DCMOV R0,#0EFH ;0011 78 EF Q0013: NOP ;0013 00DJNZ R0,Q0013 ;0014 D8 FDMOV TMOD,#05H ;0016 75 89 05 Q0019: MOV P0,#0FFH ;0019 75 80 FFMOV P2,#0FFH ;001C 75 A0 FFMOV TL0,#00H ;001F 75 8A 00MOV TH0,#00H ;0022 75 8C 00CLR P3.3 ;0025 C2 B3SETB TR0 ;0027 D2 8CSETB P3.2 ;0029 D2 B2MOV R0,#0AH ;002B 78 0AMOV R1,#32H ;002D 79 32MOV R2,#50H ;002F 7A 50MOV R3,#02H ;0031 7B 02NOP ;0033 00NOP ;0034 00NOP ;0035 00NOP ;0036 00NOP ;0037 00Q0038: MOV R1,#32H ;0038 79 32NOP ;003A00NOP ;003B 00NOP ;003C 00NOP ;003D 00NOP ;003E 00NOP ;003F 00Q0040: MOV R2,#50H ;0040 7A 50Q0042: MOV R3,#02H ;0042 7B 02Q0044: NOP ;0044 00NOP ;0045 00NOP ;0046 00NOP ;0047 00NOP ;0049 00NOP ;004A00NOP ;004B 00DJNZ R3,Q0044 ;004C DB F6DJNZ R2,Q0042 ;004E DA F2DJNZ R1,Q0040 ;0050 D9 EEDJNZ R0,Q0038 ;0052 D8 E4CLR P3.2 ;0054 C2 B2NOP ;0056 00NOP ;0057 00NOP ;0058 00CLR TR0 ;0059 C2 8CMOV 20H,P0 ;005B 85 80 20MOV 21H,P2 ;005E 85 A0 21MOV 22H,TL0 ;0061 85 8A 22MOV 23H,TH0 ;0064 85 8C 23SETB P3.3 ;0067 D2 B3MOV R0,#20H ;0069 78 20MOV R1,#30H ;006B 79 30MOV R7,#04H ;006D 7F 04MOV A,R0 ;006F E8MOV R5,A;0070 FDMOV A,R1 ;0071 E9MOV R6,A;0072 FEMOV A,R7 ;0073 EFMOV R3,A;0074 FBINC R3 ;0075 0BCLR A;0076 E4Q0077: MOV @R1,A;0077 F7DJNZ R3,Q0077 ;0079 DB FCMOV A,R7 ;007B EFMOV B,#08H ;007C 75 F0 08MUL AB ;007F A4MOV R3,A;0080 FBQ0081: MOV A,R5 ;0081 EDMOV R0,A;0082 F8MOV A,R7 ;0083 EFMOV R2,A;0084 FACLR C ;0085 C3Q0086: MOV A,@R0 ;0086 E6RLC A;0087 33MOV @R0,A;0088 F6INC R0 ;0089 08DJNZ R2,Q0086 ;008A DA FAMOV A,R6 ;008C EEMOV R1,A;008D F9MOV A,R7 ;008E EFMOV R2,A;008F FAINC R2 ;0090 0AQ0091: MOV A,@R1 ;0091 E7ADDC A,@R1 ;0092 37DA A;0093 D4MOV @R1,A;0094 F7INC R1 ;0095 09DJNZ R2,Q0091 ;0096 DA F9DJNZ R3,Q0081 ;0098 DB E7MOV R0,#30H ;009A78 30MOV R1,#24H ;009C 79 24Q009E: MOV A,@R0 ;009E E6ANL A,#0FH ;009F 54 0FORL A,#30H ;00A1 44 30MOV @R1,A;00A3 F7MOV A,@R0 ;00A4 E6ANL A,#0F0H ;00A5 54 F0RL A;00A7 23RL A;00A8 23RL A;00A9 23RL A;00AA23ORL A,#30H ;00AB 44 30INC R1 ;00AD 09MOV @R1,A;00AE F7INC R0 ;00AF 08INC R1 ;00B0 09CJNE R0,#36H,Q009E ;00B1 B8 36 EAMOV 2EH,#20H ;00B4 75 2E 20MOV R1,#2DH ;00B7 79 2DCJNE @R1,#30H,Q00F4 ;00B9 B7 30 38MOV @R1,#20H ;00BC 77 20DEC R1 ;00BE 19CJNE @R1,#30H,Q00F4 ;00BF B7 30 32MOV @R1,#20H ;00C2 77 20DEC R1 ;00C4 19CJNE @R1,#30H,Q00F4 ;00C5 B7 30 2CMOV @R1,#20H ;00C8 77 20DEC R1 ;00CA19CJNE @R1,#30H,Q00F4 ;00CB B7 30 26MOV @R1,#20H ;00CE 77 20CJNE @R1,#30H,Q0112 ;00D1 B7 30 3EMOV @R1,#20H ;00D4 77 20DEC R1 ;00D6 19CJNE @R1,#30H,Q0112 ;00D7 B7 30 38MOV @R1,#20H ;00DA77 20DEC R1 ;00DC 19CJNE @R1,#30H,Q0112 ;00DD B7 30 32MOV @R1,#20H ;00E0 77 20DEC R1 ;00E2 19CJNE @R1,#30H,Q0130 ;00E3 B7 30 4AMOV @R1,#20H ;00E6 77 20DEC R1 ;00E8 19CJNE @R1,#30H,Q0130 ;00E9 B7 30 44MOV @R1,#20H ;00EC 77 20DEC R1 ;00EE 19CJNE @R1,#30H,Q0130 ;00EF B7 30 3EAJMP Q016F ;00F2 21 6FQ00F4: MOV R0,#23H ;00F4 78 23MOV @R0,#4DH ;00F6 76 4DDEC R0 ;00F8 18MOV @R0,#48H ;00F9 76 48DEC R0 ;00FB 18MOV @R0,#7AH ;00FC 76 7ADEC R0 ;00FE 18MOV @R0,#20H ;00FF 76 20MOV A,2CH ;0101 E5 2CMOV 2DH,A;0103 F5 2DMOV A,2BH ;0105 E5 2BMOV 2CH,A;0107 F5 2CMOV 2AH,#2EH ;010D 75 2A 2EAJMP Q013D ;0110 21 3DQ0112: MOV R0,#23H ;0112 78 23MOV @R0,#4BH ;0114 76 4BDEC R0 ;0116 18MOV @R0,#48H ;0117 76 48DEC R0 ;0119 18MOV @R0,#7AH ;011A76 7ADEC R0 ;011C 18MOV @R0,#20H ;011D 76 20MOV A,29H ;011F E5 29MOV 2AH,A;0121 F5 2AMOV A,28H ;0123 E5 28MOV 29H,A;0125 F5 29MOV A,27H ;0127 E5 27MOV 28H,A;0129 F5 28MOV 27H,#2EH ;012B 75 27 2EAJMP Q013D ;012E 21 3DQ0130: MOV R0,#23H ;0130 78 23MOV @R0,#48H ;0132 76 48DEC R0 ;0134 18MOV @R0,#7AH ;0135 76 7ADEC R0 ;0137 18MOV @R0,#20H ;0138 76 20DEC R0 ;013A18MOV @R0,#20H ;013B 76 20Q013D: MOV 10H,#53H ;013D 75 10 53MOV 11H,#49H ;0140 75 11 49MOV 14H,#41H ;0149 75 14 41MOV 15H,#4CH ;014C 75 15 4CMOV 16H,#20H ;014F 75 16 20MOV 17H,#46H ;0152 75 17 46MOV 18H,#52H ;0155 75 18 52MOV 19H,#45H ;0158 75 19 45MOV 1AH,#51H ;015B 75 1A 51MOV 1BH,#55H ;015E 75 1B 55MOV 1CH,#45H ;0161 75 1C 45MOV 1DH,#4EH ;0164 75 1D 4EMOV 1EH,#43H ;0167 75 1E 43MOV 1FH,#59H ;016A75 1F 59AJMP Q01A7 ;016D 21 A7Q016F: MOV 10H,#4EH ;016F 75 10 4EMOV 11H,#4FH ;0172 75 11 4FMOV 12H,#20H ;0175 75 12 20MOV 13H,#49H ;0178 75 13 49MOV 14H,#4EH ;017B 75 14 4EMOV 15H,#50H ;017E 75 15 50MOV 16H,#55H ;0181 75 16 55MOV 17H,#54H ;0184 75 17 54MOV 18H,#20H ;0187 75 18 20MOV 19H,#53H ;018A75 19 53MOV 1AH,#49H ;018D 75 1A 49MOV 1BH,#47H ;0190 75 1B 47MOV 1CH,#4EH ;0193 75 1C 4EMOV 1DH,#41H ;0196 75 1D 41MOV 1EH,#4CH ;0199 75 1E 4CMOV R0,#20H ;019F 78 20 Q01A1: MOV @R0,#20H ;01A1 76 20INC R0 ;01A3 08CJNE R0,#30H,Q01A1 ;01A4 B8 30 FA Q01A7: ACALL Q01AB ;01A7 31 ABAJMP Q0019 ;01A9 01 19 Q01AB: MOV R0,#10H ;01AB 78 10MOV P1,#38H ;01AD 75 90 38ACALL Q01DC ;01B0 31 DCMOV P1,#06H ;01B2 75 90 06ACALL Q01DC ;01B5 31 DCMOV P1,#80H ;01B7 75 90 80ACALL Q01DC ;01BA31 DC Q01BC: MOV P1,@R0 ;01BC 86 90ACALL Q01E7 ;01BE 31 E7INC R0 ;01C0 08CJNE R0,#20H,Q01BC ;01C1 B8 20 F8MOV P1,#04H ;01C4 75 90 04ACALL Q01DC ;01C7 31 DCMOV P1,#3CH ;01C9 75 90 3CACALL Q01DC ;01CC 31 DCMOV P1,#0CEH ;01CE 75 90 CEACALL Q01DC ;01D1 31 DC Q01D3: MOV P1,@R0 ;01D3 86 90ACALL Q01E7 ;01D5 31 E7INC R0 ;01D7 08CJNE R0,#2EH,Q01D3 ;01D8 B8 2E F8RET ;01DB 22 ;================================================================== ========Q01DC: CLR P3.7 ;01DC C2 B7CLR P3.6 ;01DE C2 B6CLR P3.5 ;01E0 C2 B5ACALL Q01F4 ;01E2 31 F4SETB P3.5 ;01E4 D2 B5RET ;01E6 22 ;================================================================== ========Q01E7: CLR P3.7 ;01E7 C2 B7SETB P3.7 ;01E9 D2 B7CLR P3.6 ;01EB C2 B6CLR P3.5 ;01ED C2 B5ACALL Q01F4 ;01EF 31 F4SETB P3.5 ;01F1 D2 B5RET ;01F3 22 ;================================================================== ========Q01F4: MOV P1,#0FFH ;01F4 75 90 FFCLR P3.7 ;01F7 C2 B7SETB P3.6 ;01F9 D2 B6CLR P3.5 ;01FB C2 B5NOP ;01FD 00SETB P3.5 ;01FE D2 B5JB P1.7,Q01F4 ;0200 20 97 F1RET ;0203 22 ;================================================================== ========一、总结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了解了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