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思修第四章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68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
加强道德修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做一个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道德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努力锤炼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道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