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第一章概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1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教学任务:1、能力目标:能根据婴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剖特点,在幼儿园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
2、知识目标:掌握婴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剖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措施,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好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重点及难点:婴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1、生命的起源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即原始生命是哪里来的?生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2、辩论:先有鸡蛋?先有鸡?新课讲授:一、概述1、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含义细胞:是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般由质膜、细胞质和核(或拟核)构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的种类:神经细胞(寿命最长)细胞的特点:能分裂(生长)但分裂次数有限,癌细胞:无穷分裂细胞,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分析人体细胞的元素组成可发现有如下规律: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O 65% C 18% H 10% N 3% P 1.4% S 0.3% 其他元素少于3%(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 C 55.99% O 14.62% N 9.33% H7.46% Ca 4.67% P 3.11% K 1.09% S 0.78% Mg 0.16%①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是C。
在人体细胞干重中C的含量达到55.99% (鲜重中C的含量达18%)②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有4种:C、H、O、N。
在细胞中这四种元素的含量,占组成细胞元素总量的90%左右。
③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有6种:C、H、O、N、P、S。
第一章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论
课题名称:第一节我国幼儿园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2.明确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文件颁布的时间、内容、意义。
3.增强学生振兴幼教事业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文件
教学准备:各种文件版本
课题名称: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发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了解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及其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
课题名称:第三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熟悉其基本内容2.明确《指导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其具体体现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指导纲要》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案
编号:
在保证游戏愉悦性的前提下,使游戏真正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4. 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要
作为教师,应不断观察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对游戏种类的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根据幼儿的需要组织游戏。
;
五、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作用
(一)幼儿园组织游戏活动的一般流程
【交流讨论】
1、游戏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为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做哪些准备
2、请结合教材31页的案例,请你说说教师为组织游戏做了哪些准备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为幼儿提供预先的经验
3、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就游戏开展情况进行讨论
(二)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1.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首先,教师应创设标识性游戏环境,营造有序的游戏环境。
第二,教师要把握材料投放的尺度,以吸引幼儿持续地参与游戏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兴趣。
第三,教师应善于“变废为宝”,能够挖掘材料的多元价值。
《幼儿教育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理解概念:教育学、幼儿教育学2、明确幼儿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教学重点:幼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幼儿教育学的目的◆教学难点:学生学好本学科的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幼儿教育学概念.【案例呈现】书P5的内容案例1:两个同样大的孩子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
案例2: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幼儿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蔬菜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问题研讨】案例1中,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案例2中,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归纳总结】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
而幼儿教育学则是对幼儿教育规律的总结。
【知识要点】(一)教育1、分类{广义教育概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教育概念: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2、包括{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大学、小学……)3、区别{广义的教育更加零散、不规范,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学校教育:规范、专业、有系统、具有示范性和主导性的作用。
(二)什么是幼儿教育1、幼儿教育含义:对3~6岁儿童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2、特点:特殊性(身心发展从不确定型到定型的过渡时期) 重要性(奠定基础的时期)3、分类{广义的教育含义: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认真、情感、性格)的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幼儿广义的教育。
幼儿园生成课程教案幼儿园生成课程教案【篇一:幼儿园课程教案】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主要介绍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设计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词源(1)我国古代:课业及其进程(2)1861年斯宾塞提出课程,curriculum,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3)curriculum:跑道或奔跑跑道即学程,为儿童设计的轨道;奔跑即学习的过程,儿童对学习经验的认识。
2、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学科(2)课程即经验(3)课程即目标(4)课程即计划二、幼儿园课程的概念1、幼儿园课程定义(1)20世纪20-40年代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经验。
代表性定义:张雪门:给3-6岁孩子所能够做的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张宗麟:幼稚生在幼稚园的一切活动。
陈鹤琴:幼儿园课程就是健康、语文、科学、艺术和社会五类活动。
(2)20世纪50-70年代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所设科目。
(3)20世纪80年代后幼儿园课程是每门科目的教材结构、教学规律和各门之间的关系。
较多重视课程的过程价值。
代表性定义:赵寄石:反映幼儿园某一科目的客观规律的整体教育结构。
虞永平: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学习经验的多种活动的总和。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要素一、课程理念1、浪漫主义理念2、文化传递理念3、进步主义理念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层次(1)课程目标:三年幼儿园教育应达到的目标(2)年龄目标:幼儿园某一特定的教育阶段所期望实现的成果(3)单元目标:幼儿园某一特定教育阶段的某一特定时程所期望实现的成果(4)教育目标(即时目标):幼儿园某一特定教育阶段的某一特定时程所期望实现的成果2、课程目标的取向及表述(1)行为目标定义:以儿童具体、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指向课程实施后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如美术欣赏:儿童能说出环境中东西的颜色、形状、大小儿童能对观看和讨论他们认识的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兴趣儿童能认识和比较不同艺术家的风格等等(2)表现性目标定义:指儿童在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系,目标指向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授课题目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授课班级学前教育专业年级授课时数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幼儿园教育活动视频片段、教学图片学生:完成本节预习任务,并搜集资料。
信息化平台:网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特点。
2.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选择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增强职业认同感。
教学重点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念、特点。
教学难点能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选择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情况调查。
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困难原因调查和感兴趣内容投票选择。
2.课前将本课程的学习资源包在公共邮箱共享,在微信上布置预习任务,分配学生完成资料搜集,同时将资料上传于公共邮箱。
学生通过查阅公共邮箱,实现资源同步共享。
同时,为学生准备不同类别的图片、视频、文章资源,供学生思考讨论。
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加师生互动的紧密性,提升对学生的了解。
图片导入(4分钟)出示幼儿园教学活动及一日活动的图片,请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以下图片内容是否都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借助于图片,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明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探究新知(76分钟)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质(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小组讨论】刚才欣赏了图片,你觉得什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阅读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户外运动是否都属于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师总结】教育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教育性,都应该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不应该只指“上课”。
广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幼儿园中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管理概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幼儿园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实践展开,教材为《幼儿园管理》第一章“幼儿园管理概述”。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园管理的定义、特性、目标、原则、内容以及管理过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幼儿园管理的定义、特性和目标,认识到管理在幼儿园工作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幼儿园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园管理的原则、内容以及管理过程。
教学重点:幼儿园管理的定义、特性和目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幼儿园实际管理案例,引发学生对幼儿园管理的思考。
2. 理论讲解:(1)幼儿园管理的定义、特性和目标。
(2)幼儿园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3)幼儿园管理过程。
3. 例题讲解:(1)分析幼儿园管理案例,让学生了解管理原则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幼儿园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幼儿园管理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2)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园管理定义、特性、目标2. 幼儿园管理原则、内容3. 幼儿园管理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园管理的定义、特性和目标。
(2)谈谈你对幼儿园管理原则的理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幼儿园一周工作计划。
2. 答案:(1)见教材第一章。
(2)学生需自行分析,无统一答案。
(3)学生需自行设计,无统一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了解幼儿园实际管理工作。
(2)鼓励学生参加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学术活动,拓宽视野。
(3)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提高学生理论水平。
幼儿园课程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定义:种类繁多,可从几个维度分1.学科(领域)维度:将课程看作是教学的科目例: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等特点:注重科学体系,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制教材,让学习者进行有系统的学习。
2.经验维度:学生在教室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特点: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驱使任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目标、兴趣、内驱力、理想、信念等都可以成为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
3.目标维度:预期行为的结构化序列。
特点:关心的是结果,而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
4.计划维度: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
特点:一种综合的倾向。
二、课程理论一)、构建:正处于形成状态中二)、基本问题:1.课程的价值取向。
2.一元化课程与多元化课程。
3.分科课程(六科教学)与活动教程(五个领域)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同时存在A.计划性:有计划、有组织←→无计划、无组织B.学习的环境:课堂教学获得←→学校环境获得C.学习结果:获得预期性的知识←→获得非预期性的东西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述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但不同历史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
我国:20、30年代:将幼儿园课程看成是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经验。
50年代:学习苏联的模式。
80年代:重关注课程的过程价值。
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最核心的方面是该课程所依据的教育哲学以及所反映的教育目的。
(南、北方的不同:雪花、爬龙舟等)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幼儿园课程与学校相比,有其内容上的特点:1、多注重个体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2、多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
3、多注重“整个儿童”人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心理学派繁多,较具重大影响的是:1、认知心理学。
《幼儿园课程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概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类型;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了解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动态。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设计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方案;能够运用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对幼儿园课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估;能够结合实际,分析解决幼儿园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课程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学时)内容:介绍幼儿园课程的定义、特点和类型,分析幼儿园课程与其他教育阶段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4学时)内容:介绍国内外主要的幼儿教育理论流派及其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分析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探讨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4学时)内容:介绍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分析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基本要素和策略;探讨如何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动态(2学时)内容:分析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动态;探讨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创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课件、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安排一定的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如课程设计、教育观察、教育调查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幼儿园课程的实际运作和管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幼儿园课程概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原则和目标。
3. 熟悉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a.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b.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2. 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原则和目标a. 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b.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3.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a.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b. 幼儿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设置原则、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设置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教案、教材、教学卡片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
1. 导入:通过展示幼儿园课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园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设置原则、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3. 互动:学生分享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和经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幼儿园课程计划,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
5. 总结:学生汇报实践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作业:布置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学生对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设置原则、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延伸1. 参观幼儿园: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幼儿园,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情况。
2. 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幼儿园课程的相关话题。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2.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会议或家访,了解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和期望。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最新动态。
幼儿园生活课程教案第一章:认识日常生活环境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日常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家庭环境,如卧室、客厅、厨房等。
2. 介绍学校环境,如教室、操场、洗手间等。
3. 介绍公共场所,如公园、超市、医院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各种生活环境的图片,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
2. 实地参观:带幼儿参观家庭、学校、公共场所,让幼儿亲身体验并认识这些环境。
3. 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庭成员、同学、顾客等,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章:学习日常生活技能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
2. 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自我照顾:如穿衣、洗手、刷牙等。
2. 家庭事务:如帮忙整理房间、摆放餐具等。
3. 手工制作:如剪纸、粘贴、绘画等。
教学活动:1. 视频教学:播放自我照顾和家庭事务的视频,让幼儿学习并模仿。
2. 实地操作:让幼儿亲自进行自我照顾和家庭事务的操作,如穿衣、洗手、整理房间等。
3. 手工制作: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手工艺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2. 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
3. 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 按时作息:如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等。
2. 讲究卫生: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3. 健康饮食:如不偏食、不挑食、不吃垃圾食品等。
教学活动:1. 故事讲解:通过讲述有关按时作息、讲究卫生、健康饮食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和接受这些生活习惯。
第四章:学习社交礼仪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2. 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文明意识和礼貌行为。
教学内容:1. 见面礼仪:如问候、握手、鞠躬等。
《罐子叮当响》幼儿园托班的数学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培养托班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十个章节,内容涵盖了数字认知、数量比较、形状识别、空间感知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1.3 教学资源所需教学资源包括:罐子、小球、数字卡片、形状卡片、颜色卡片等。
第二章:数字认知2.1 教学目标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数字1-5,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2.2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认识数字。
2.3 教学步骤步骤1:教师向幼儿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观察数字的大小和顺序。
步骤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数字接力”游戏,将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列。
步骤3:幼儿分组进行“数字配对”游戏,找出相同数字的卡片。
2.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数字的认知程度。
第三章:数量比较3.1 教学目标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3.2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操作和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数量比较的方法。
3.3 教学步骤步骤1:教师向幼儿展示两个装有不同数量小球的罐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个罐子里的球多,哪个罐子里的球少。
步骤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哪个罐子里的球多”游戏,幼儿需用手触摸罐子,判断哪个罐子里的球多。
步骤3:幼儿分组进行“找出相同数量的小球”游戏,将相同数量的小球放在一起。
3.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数量比较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形状识别4.1 教学目标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基本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4.2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展示和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识别形状。
4.3 教学步骤步骤1:教师向幼儿展示形状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形状的名称。
步骤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形状接力”游戏,将形状卡片按名称排列。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课程的概念2、掌握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特点及类型3、辨析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4、理解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游戏的关系5、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产生兴趣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PPT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间相互问好,把最好的状态给学生二、自我介绍三、课程要求三、介绍新学科幼儿园课程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园课程是学习幼儿教育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导出新课。
此不做深入讨论,要着重引发学生的未知学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四、讲授新课通过细致的讲述,让学生知道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众说纷纭,未成共识(一)课程词源的分析:中国——始于唐代,学者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如“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对于教育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执行,一定要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正确之法和自然之法)来保持和执行。
关于这里的课程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1.具体一个人的整个的学习和教育的课程,2.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单独一门学科的课程,广义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教学理念、学习功课的种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课程的编排等;这里的课程近乎是教育的内涵;•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含义接近现代。
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在此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 curriculum名词:“跑道”即“学程”。
即是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
动词:“奔跑”即“学习的过程”。
即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认识。
英国学者斯宾塞(Spencer, H.)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首次提及课程。
这里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科,也可以指学校所有学科。
课程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这里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科,也可以指学校所有学科。
这与我国的一些经验辞书基本吻合。
(二)课程概念界定的维度1.学科维度:课程既学习科目。
可以指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也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及各种教学材料等。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教程”。
合理性: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教程”局限性:1.限制了教师视野;2.只关注“教什么”,不关注“为什么而教”和“怎样教”;3.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所学知识对学习者个人的意义;4.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5.对课程本身的理解仅局限于客观外在的间接经验,忽略学习者在学校生活和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鲜活的直接经验和主体体验。
2.经验维度: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育环境中与教师、材料等的相互作用所获得的经验。
合理性: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是试图要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这种课程的定义是把关注的焦点从“教”转向了“学”,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局限性:学习经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带有主观性、个人性和模糊性,这对于教师来说难以把握实践上很难实行。
3.活动维度:课程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儿童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各种经验的。
活动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形式。
课程应为“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合理性:儿童的经验是学习者在活动中的各种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
局限性:1、把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造成本末倒置,为活动而活动。
2、过分强调一切学习都要从活动实践开始,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并不完全反映学校经验和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4.目标维度: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是预期的,课程要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
合理性:强调目标、结果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将课程重心从手段转移到了目标。
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为这些目标或结构服务,强调与体现课程所具有的预期性和可控性的特征,有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局限性:预期的学习目标与实际发生的事情有差异;将课程的焦点放在预期的目标或结果上,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
5.计划维度:课程即教学计划。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课程与教学的两个概念,将课程看作是培养人的计划,包括课程目标、内容与组织、评价。
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合理性:强调课程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将课程看作培养人的计划,力图纠正“经验说”的失之过宽,教材说的失之过窄。
局限性:遗漏课程实施部分,过分强调静态设计、预成课程,忽视动态设计、生成课程的倾向。
小结:课程的内涵每一种代表性的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都指向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课程所出现的问题,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某种局限性。
对于课程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确认这种或那种课程定义,而是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与之相伴的新问题,然后根据课程实践的具体要求作出明智的选择。
讨论:分析以下现象背后所持的课程观•现象1:•某教师认为一个好老师就是上好课,但每天上完课之后就让幼儿自由活动,对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与区角活动很少进行设计与指导。
•现象2:•某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上完,课堂即使有幼儿提问她也不管,一定要把计划的内容讲完。
当发生意外情况不能完成教案时,她觉得很遗憾。
•现象3:某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她把各领域的教育内容都尽可能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有指导的游戏中获得发展。
•现象4:某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创设一个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让幼儿自由活动。
她很注重区角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当儿童在各个区角进行活动时,她总是会细心地观察与记录。
分析:•现象1:重上课、轻游戏——课程是学习科目•现象2:重预设、轻生成——课程是教案(计划)•现象3:重视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课程是学习过程或学习经验•现象4:重环境创设与儿童的自主活动——课程是活动(三)课程内涵的层次:•美国学者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来分类的课程类型(1)观念层次的课程(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和应该如何开设的课程(2)社会层次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3)学校层次的课程(领悟课程)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4)教学层次的课程(运行的课程)实际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程(5)体验层次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二、课程要素课程目标——前提、基础•课程内容——中介•课程实施——途径与手段•课程评价——价值判断以上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课程是从目标到内容,再到实施和评价的不断循环,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
最核心要素——教育理念,课程的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课程的各种成分就有可能在课程理念的统合之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述问题设计:•观看幼儿园一日生活视频资料•思考:•什么是幼儿园课程?•“你认为幼儿园中幼儿吃喝拉撒的生活琐事是否是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否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有什么区别?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一)我国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历史演变(1)20世纪20-40年代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经验。
代表性定义:张雪门:给3-6岁孩子所能够做的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张宗麟:幼稚生在幼稚园的一切活动。
陈鹤琴:幼儿园课程就是健康、语文、科学、艺术和社会五类活动。
(2)20世纪50—7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的实质是指幼儿园所设科目(3)20世纪80年代后:幼儿园课程是每门科目的教材结构、教学规律和各门之间的关系。
关注幼儿的经验及过程价值代表性定义:赵寄石:反映幼儿园某一科目的客观规律的整体教育结构。
冯晓霞(1997):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李季湄(1997):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虞永平(2001):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的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有益的经验。
•幼儿园课程本质认识上的变化•(1)幼儿园课程重心的转变:•“学科”到“经验”,由重物到重人的转变•(2)幼儿园课程态性的转变:•由静态走向动态•(3)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确立:•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4)幼儿园课程的涵盖性增强了:•一切有教育性的活动(二)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活动倾向的界定。
•定义: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理解•1、幼儿园课程是“活动”:•2、“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3、“各种活动的总和”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问题导入:幼儿园课程与其他阶段的课程相比有哪些不同?它具有什么特点?(一)、基础性:(1)原因分析:幼儿生活经验较贫乏,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理解能力较差,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2)具体表现基础性: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的载体,直接影响幼儿在这一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和发展,从而为其今后甚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具有基础性。
(二)、启蒙性:具体表现:启蒙性:在幼儿园教学中,注重在认识简单的事物和现象中,引导幼儿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注意通过教学丰富幼儿的有益经验,帮助幼儿学习并适应生活,获得粗浅的知识,使他们的经验和视野得以拓展。
(三)、整合性: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高度整合的课程。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
(四)、活动性(1)原因分析:一方面,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有关,由于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对事物的理解依赖情境和形象,以及他们的注意容易分散等等原因。
另一方面,幼儿主要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活动来获得经验,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
所以,幼儿园教学是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中完成的,强调每个幼儿的实践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