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4、王韬办报情况: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
社长、总编辑是邓拓。
(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
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青年》:(第⼀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15⽇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在新⽂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从创刊到1922年7⽉⽌,共9卷。
陈独秀主编。
1918年与李⼤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第4卷第1号开始,实⾏轮值主编制。
主编⼈有陈独秀,钱⽞同,刘半农,胡适,李⼤钊,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有哪⼏个⽅⾯? 答:《新青年》⾼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学提倡新⽂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化运动。
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系列政论:《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并在《通信》栏对尊孔⾔论“词⽽辟之”。
他以袁世凯称帝的事实理论指出“主张尊孔,势必⽴君,主张⽴君,势必复辟”。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切⿊暗愚昧现象。
陈独秀撰写《偶像破坏论》⽀持此观点。
③发起⽂学⾰命,提倡新⽂学反对旧⽂学,提倡⽩话⽂反对⽂⾔⽂。
胡适的《⽂学改良刍议》拉开了⽂学⾰命的序幕。
紧接着陈独秀的《⽂学⾰命论》,提出⽂学⾰命的三⼤主义。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代青年。
2、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主编、主要撰稿⼈。
1918年与李⼤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
⼴⼤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3、《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化的束缚,提出六⽅⾯要求:①⾃主的⽽⾮奴⾪的;②进步的⽽⾮保守的;③进取的⽽⾮退隐的;④世界的⽽⾮锁国的;⑤实利的⽽⾮虚⽂的;⑥科学的⽽⾮想象的。
事件1.《苏报案》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P97—P99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主笔和撰稿人,发表了许多鼓吹反清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革命军”宣传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影响最大。
这些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清政府的仇恨。
经过,结果:1903.7,清政府以《苏报》刊载了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抵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捕房逮捕了苏报的一些负责人,主编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等人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经过十个月的审讯,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传媒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了中国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涨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P106性质:是辛亥革命前夕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
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简单地说是革命,还是保皇?这是论战的中心。
2.是实行民主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要不要平均地权。
经过、结果:《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民报》方面参战的主要有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等,《新民丛报》方面披挂上阵的主要是梁启超,梁启超尽管威风不减,无奈大方向错了,终于改变不了被动,失败的局面。
1907年11月,江河日下的《新民丛报》宣告停刊,论战终以革命派取得显赫胜利,改良派惨遭失败而结束。
意义:首先,革命派击退了保皇派的进攻,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其次,培养和锻炼了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再次,革命派通过论战,扩大了舆论阵地。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P154—P155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问答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2、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 3、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情况。
4、试述邸报的基本特点。
5、简述街桥⼩报在宋代产⽣并盛⾏的原因。
6、简述《万国公报》业务的变化过程。
7、如何看待汪康年、梁启超在创办《时务报》时发⽣的分歧? 8、评述梁启超戊戍政变前后的报刊思想。
(梁启超提出的办报原则是什么?有⽆现实意义?梁启超早期的报刊思想与中期的报刊思想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9、简述梁启超1895年到1902年间的办报活动。
10、为什么说王韬是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拓者? 11、王韬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有哪些主要贡献? 12、简述王韬的办报主张。
13、“夷情备采”思想是由谁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14、《时报》报刊业务改⾰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5、简介章太炎的报刊活动。
16、对兴中会时期的报刊应该如何评价? 17、“苏报案”是怎么⼀回事? 18、“癸丑报灾”是怎么⼀回事? 19、评述19世纪后半期发⽣在《申报》与《上海新报》、《新闻报》之间的报刊竞争。
20、同样是外商报纸的《上海新报》与《申报》,其主要区别是什么?表现在哪些地⽅? 21、《申报》创刊伊始在经营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2、简介⾟亥⾰命前《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的⼤论战。
(论战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论战的意义) 23、简述“五四”运动前《新青年》的创刊及其主要内容。
24、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及其报刊思想的意义。
(邹韬奋主编的《⽣活》周刊的历史与特⾊。
为什么说邹韬奋是伟⼤的⼈民新闻出版事业家?邹韬奋创办的三份新闻刊物的名称、创刊时间与地点。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值得我们学习?) 25、简述中国⼴播事业的出现。
26、概述1922到1949年9⽉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刊的发展。
27、简述1931年11⽉到34年10⽉中央苏区的报刊宣传⼯作。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
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
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通讯社是()A. 国闻通讯社B. 新华社C. 中央通讯社D. 申明通讯社答案:A2.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新华社社长是()A. 毛泽东B. 周恩来C. 胡乔木D. 陆定一答案:D3.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由范长江所著?()A. 《中国的西北角》B. 《赛金花》C.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D. 《西行漫记》答案:D4. “文革”期间,中国新闻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下哪项不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A. 新闻媒体被大量关闭B. 新闻内容受到严格控制C. 新闻工作者被批斗D. 新闻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答案:D5.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下哪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A. 新闻媒体数量的增加B. 新闻报道内容的多样化C. 新闻审查制度的加强D. 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A. 党性原则B. 真实性原则C. 多样性原则D. 独立性原则答案:A B C7.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包括()A. 传播信息B. 引导舆论C. 监督政府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8.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新闻事业史的重要事件?()A. 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闻报道B.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C.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改革D.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新闻控制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国家建设的成就,团结人民,教育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同时,新闻事业还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形象,介绍中国政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的任务。
10.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出现了更多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二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深度;三是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四是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事件1.《苏报案》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P97—P99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主笔和撰稿人,发表了许多鼓吹反清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革命军”宣传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影响最大。
这些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清政府的仇恨。
经过,结果:1903.7,清政府以《苏报》刊载了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抵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捕房逮捕了苏报的一些负责人,主编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等人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经过十个月的审讯,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传媒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了中国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涨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P106性质:是辛亥革命前夕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
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简单地说是革命,还是保皇?这是论战的中心。
2.是实行民主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要不要平均地权。
经过、结果:《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民报》方面参战的主要有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等,《新民丛报》方面披挂上阵的主要是梁启超,梁启超尽管威风不减,无奈大方向错了,终于改变不了被动,失败的局面。
1907年11月,江河日下的《新民丛报》宣告停刊,论战终以革命派取得显赫胜利,改良派惨遭失败而结束。
意义:首先,革命派击退了保皇派的进攻,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其次,培养和锻炼了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再次,革命派通过论战,扩大了舆论阵地。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P154—P155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过程、结果: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以“反对空谈”为名,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社会革命。
面对胡适的挑战,李大钊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1920年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针锋相对地表明了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决心。
结果:1919年12月,《新青年》刊出《本志宣言》,确定了《新青年》宣传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意义:这场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4.上海各界抵制《诚言》的斗争 P187在五运动中,上海的一些大报,如《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时报》等,在运动开始时态消极,有些报道轻描淡写,甚至拒绝刊登进一步团体的宣言和声明,却发表了不少主张妥协的言论《申报》和《新闻报》居然刊登帝国主义的宣传品《诚言》激起上海新闻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公愤。
《诚言》是上海工部局出版处编印的种美似传单的宣传品,是帝国主义造谣惑众的一种出版物。
这一严重事件,立即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上海学生联合会立即取消该会在两报所登广告,通电全国以激烈手段对付两报,并在租界以外地区扣留这两家报纸。
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两报不得不承认错误,在报上刊登启事向全国人民道歉,并刊登辟《诚言》的广告一则,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的传单20万份。
这场斗争就这样以胜利而告终。
5.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1944年6月9日,由中、美、英、苏等国记者组成的21人参观团抵达延安,对解放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访问,此后,国内外报刊纷纷刊发各记者访问延安见闻,重庆《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回重庆后,立即写了一系列延安通讯在该报发表,比较真实地介绍了延安的情况,后来出版通讯集《延安一月》发生数万册。
这批访问报道,使全国和世界人民了解到了延安的真实情况,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6.《新华日报》与《大公报》论国事1945年11月20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质中共》,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社评以“要政争不要兵争”、“只有国家有兵,人民不得有兵”,为由要求共产党支出军队。
次日,《新华时报》发表反驳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这就揭露了蒋介石妄图打内战的阴谋和《大公报》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的反动立场。
1946年4月又开始附和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攻势,国共两党军队展开了长春争夺战,4月16日,上海《大公报》发表《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评,指责东北民主联军在进攻中“常常是以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
4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针锋相对予以痛斥。
《新华日报》还以《人民皆曰可耻》为题发表群众来信,批驳《大公报》的反共言论。
名词解释六、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1915)(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其贡献(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旧民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期,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贯串这时期新闻史的一条主干线)《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它的创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内忧外患,政治上袁统治,军阀专政。
思想上操纵舆论,提倡旧文化,复古,阻碍人民觉醒。
帝压迫下,曾追随辛亥革命部分资、小资知识分子认为要实现民主共和政治,须从思想启蒙着手,开展“改造国民性”思想运动,用资民主思代封思,唤起民众)。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刊物。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月刊。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本名。
1917初迁北京出版。
主编陈独秀,曾参加编辑和主撰稿有钱玄同、李大钊、高一、沈严默、鲁迅等。
早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鬼神邪说;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俄十月革命发生后曾积极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后迁回上海,并自1920年9月八卷始,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后改为季刊,成为党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迁广州出版。
1925年7月停刊。
其间曾休刊。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它创办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它创办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一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这是当时《新青年》宣传的主要内容,也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的编辑成员和撰稿人主要在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有后来明显地站在右翼立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胡适,也有后来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等。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尝试集》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圣人”)、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
鲁迅卓越的“随感录”杂文、论文和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青年》上第一次笔名)等的发表。
陈独秀、易白沙、吴虞等批评孔子、打倒孔家店的文章(对解放人思,唤起对民族命运关心,为新文化彻底胜利至关重要作用)。
《新青年》的宣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思想,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后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李大钊、陈独秀先后在《新青年》上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著名论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新》创办来突出宣传马的创举)、劳动节纪念专号(陈,宣传马与工运结合的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新的结合点”)的编辑出版。
这些使《新青年》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种因素不断增长,使《新青年》向无产阶级刊物发展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革命报刊1、工人报刊的新发展(1921)(中共成立后,重视工运,专门成立~领导这方面工作,掀起工运第一次高潮)首先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及其各地支部创办的工人报刊。
主要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劳动周刊》(上海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共41期)及后期的(书记处迁)北京《工人周刊》(“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4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刊物)。
各地支部的机关报有如:《山东劳动周刊》、武汉《劳动周报》等。
还有各地工会组织创办的报刊,如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真报》(京汉铁路全线罢工中,发挥工人喉舌作用。
“二七”惨案后,工运低潮,编辑施祥)、京汉铁路总工会的《京汉铁路日刊》等。
这些工人报刊在我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把工人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斗争同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解释和论证工运意义和必要性,使工运从经济斗争提高到反帝军阀政治高度,有明确政治目标,同五四时的工人报不同)。
2、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的创办(1922)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的创办(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周报,二大,16开,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共201期)。
主编蔡和森。
党的许多领导人为它撰稿。
它大力宣传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打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和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帮人认清帝侵嘴脸,号召反帝;揭军阀丧权辱国,激仇恨;宣统一战线,推动国共合作;批各种错误思,帮人认清路,推动运动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还另创办了两个机关刊物:《前锋》和《新青年》季刊。
前者着重政治经济问题的专门研究,后者着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宣传。
这些机关报刊都曾受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刊物的创办(1922-1923)青年团最早的一批刊物是由地方团组织创办的。
北京的《先驱》(出版时间最长,也是唯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后成为团中央的机关报。
还有青年团旅欧支部在巴黎创办的《少年》等。
周恩来曾指导《少年》的出版并为之撰稿。
(青年团二大后)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的创办。
该刊最重要、最闻名的两位主编恽代英、萧楚女。
1)他们结合青年的实际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青年,(引导走上革命道路),是广大青年读者的良师益友。
2)《中国青年》对毒害青年的各种思想派别积极开展斗争,如反对“醒狮”派(国家主义的《醒狮》周报盗用五四“内除国贼,外抗强敌”,反对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为帝、封统治中国辩解)、反对“东方文化”派的斗争等。
它还在反对违背党的正确路线的思想斗争中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水平。
它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杰出的刊物之一(在舆论上积极支持北伐)。
(文风是热情加说理)(3)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人物,名词解释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