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地构造演化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广西大地构造演化
广西地处滨太平洋与特提斯-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复合部位,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南端。西北部与扬子准地台在早古生代具有过渡性质。加里东运动后,由地槽转化为地台,并与扬子准地台连成一体。自晚三叠世以来,成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组成部分。本区无论在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等方面,均具有多旋回的特点。
标签:广西 大地构造 演化
中元古代以来,广西地壳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化过程,其总趋势是,由活动性的地槽向相对稳定的准地台演化。然而,由于地壳运动的不均衡性,致使这一演化出现复杂交替的历程,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或者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却有着不同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构造型相,地质构造特征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别。
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广西属于华南地槽区的范畴。该地槽在广西运动以后大部分转化为准地台,但桂南钦州—玉林一代在晚古生代则成为残余地槽,直到东吴运动才褶皱回返。桂西、桂西南地区早泥盆世晚期因地幔上隆,海底发生微型扩张,同时产生较强烈的中—基性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地台逐渐解体并向地槽演化,至早—中三叠世发育成为右江印支再生地槽。印支运动后,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联合作用,全区地壳隆起,成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地质构造的演化特点,大致可将广西大地构造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元古代—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准地台发展阶段(其中包括钦州残余地槽和右江再生地槽的形成和发展);晚三叠世—第四纪陆源活动带发展阶段。
太古—元古代,华南业已形成至少不小于现今的大陆块。在此基础上,元古代以来,广西及邻区经历了3大发展阶段。
1元古代—志留纪裂陷阶段—扬子裂陷阶段
裂陷盆地发育为主要演化特征,先后形成3世代裂陷盆地。
1.1四堡裂陷盆地
早中元古代(四堡期),桂东北出现走向近东西的四堡陆内裂陷盆地,一度局部发展成陆间小洋盆和局部沟一弧系,以四堡群复理石建造—火山岩建造和非典型俯冲杂岩为代表。经四堡造山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四堡造山带。
1.2雪峰裂陷盆地
晚元古代早期(雪峰期),桂东北再度出现陆内裂陷盆地,走向北东,局部呈现洋壳和形成沟一弧系,以丹洲群复理石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和非典型俯冲杂岩为代表,以雪峰造陆运动而告终。
1.3华南裂陷盆地
震旦—志留纪(广西期),华南东部(江南隆起及其以东)发育了华南大陆边缘弧后(亦称弧背)大陆裂陷盆地,陆缘盆地,形成具有地台型地壳的陆表海。大陆边缘弧位于现今闽粤平潭—南澳一带。广西大地构造发展史已知最强烈的造山运动,广西造山运动,造就了雪峰构造层—广西构造层同步褶皱,广西褶皱,华南造山带。低级单元划分时常考虑基底差异,特别是广西褶皱基底参照较多,需要略微提及。广西期陆缘弧后裂陷盆地存在分异,大抵平行盆地走向的隆起与拗陷相间。隆起部位称盆隆,沉积层较薄。裂陷盆地主要隆起通常近盆中,称盆中隆。较深拗陷部分称槽谷,沉积厚度大。广西部分可区分出3个单元:
(1)大明山—海洋山槽谷。大致位于田东—平果—宾阳—象州—江永(湘)以北,震旦—奥陶系发育较齐全,绝大部分缺失志留系,最大累积厚度5500~12000m,局部存在隆起,称槽隆,如永福槽隆,缺失奥陶系。
(2)西大明山—大瑶山盆中隆。分布于大明山—海洋山槽谷以南,横县一平南—梧州以北,仅发育了震旦—寒武系,缺失奥陶—志留系。
(3)云开火山槽谷。震旦—志留系发育齐全,累计厚度达2万余米。
2泥盆纪一中三叠世地台阶段—江南地台阶段
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华南广泛发育了地台盖层。在一定地史时期,局部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形成与地台阶段平行交错发展的局部阶段。
2.1钦州裂陷盆地
华南陆缘弧后盆地在钦州一玉林一带局部保留裂陷盆地的大地构造环境至早二叠世末,经钦州造山运动形成钦州褶皱。
2.2右江裂陷盆地
早中三疊世(右江期),右江及邻区处于陆缘弧后裂陷盆地发育时期,形成巨厚复理石建造一火山岩建造。右江盆地构造层与地台盖层同步褶皱完成于中白垩统新隆组沉积之后。
3晚三叠世以来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南华双向陆上造山阶段
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是一次造陆运动,奠定了华南及邻区中新生代
大地构造演化新格局,结束了地台的大地构造环境,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开始了。
晚三叠世以来,中国南方(华南—东南亚古板块的中国部分)的南西和南东两部分分别居于中新生代特提斯构造域和中新生代北西太平洋构造域控制之下。构造域系指特定板间或板内不同部分相互作用、或特定壳幔间相互作用所影响到的区域。
陆上造山带与海浸复理石(地槽环境)造山带在大地构造环境、性质、特点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前者是历代构造层在陆上无海浸的情况下发生变形,通常褶皱轻缓;后者是海浸复理石等建造(地槽型建造)发生褶皱变形,褶皱强烈。在2个方向的汇聚板块边缘形成的中新生代南华双向陆上造山带,在形成机制、性质、特点诸方面都不同于世界已知著名造山带,如加里东、阿巴拉契亚、等造山带。南华造山带在构造变动序次、盆地发育世代、岩浆活动期次成矿序列等方面,在两构造域里,总趋势向洋变新,强度增大,造就了世界上独有的呈羽状对称的大地构造。
在我国地质界,华南通常是指扬子地台及其南东广大区域,晚三叠世以来,主要受控于中新生代北西太平洋构造域,与库拉—太平洋板块相关联,表现出2个不同发展时期:
(1)晚三叠世至中始新世(以丹霞群与罗佛寨群之间不整合所限定的上时限),为东南大陆边缘弧发育时期,形成了华南地史无前例的、宽阔的、强烈的构造岩浆岩带,形成了众多内生多金属矿产。这一构造岩浆岩带,向北东延伸至俄罗斯远东地区,长达6000km。
(2)晚始新世以来,华南大陆与东南大陆边缘弧和北西太平洋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演化史相关联,在陆上无海浸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发生多次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导致江南地台盖层和上覆盆地层同步—类同步褶皱,属于南华造山带的构成部分。华南的南西部,居于两构造域过渡部位,明显受控于中新生代特提斯构造域。广西恰恰处于过渡部位,使之具有两构造域的大地构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