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2框爱在家人间
- 格式:ppt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17
《爱在家人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某某号考生。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亲情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框。
在本单元第一框学生已经学习过家的意味,对于家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为本节课学习家庭亲情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课让家变得更美好做了铺垫,只有与家庭相处和睦才能让家庭变得更美好。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但是处于青春叛逆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本节课的设置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家庭之间的亲情以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节课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此主要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亲子冲突的危害,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技巧。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沟通传递爱。
能以恰当方式化解父母的冲突。
五、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爱在家人间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中的内容,包括体味亲情、爱的碰撞以及沟通传递爱,本课主要引领学生处理好与家人发生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矛盾。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生转化为初中生的角色,由于青春期的逐渐到来,学生的特殊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他们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父母过多的管教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就需要与父母多沟通,化解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亲子矛盾的危害,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以及掌握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2)能力目标: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与矛盾,增强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父母的苦衷,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孝顺父母与长辈。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2)难点:如何理解父母的苦心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一则课前小调查来导入,提问:同学们是否在家与父母吵过架?某青少年研究所曾对1600多名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151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有45.8%的学生承认自己与父母或家长吵过架或打过架,15.8%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中与父母发生了两次到5次摩擦,11.8%的学生与父母吵架达5次以上。
爱在家人间弥漫,但爱的碰撞也时有发生。
(二)讲授新课1、播放《小别离》视频,引发学生的共鸣。
视频中亲子冲突主要体现在:个人隐私、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交友问题……提问:这样的碰撞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2、与父母有了碰撞,就必须要沟通,因此我们要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技巧:关注事实、把握时机、留意态度、选择方式、考虑环境3、爱的寄语: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2022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课时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依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本课内容“爱在家人间”旨在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感受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开始对家人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家庭关系有所疏离。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关系,理解亲情之爱,感受家人间的关爱,培养家庭责任感,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亲情之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家人间的关爱,培养家庭责任感,弘扬家庭美德。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关系的认识,亲情之爱的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学会与家人沟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人间的关爱。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案例、图片等教学素材。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家人间的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故事,交流亲情之爱的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亲情之爱。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爱在家人间》一、教材分析本次的教学设计内容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二框题,课题是《爱在家人间》。
本课时首先通过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家人间的亲情之爱,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其次,结合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说明家人之间爱的表达形式虽然各不相同,却不可否认其存在。
再者,结合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到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与家人之间产生冲突,既有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心理之间矛盾的原因,又有代际之间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的原因。
帮助初中学生掌握呵护亲情和解决冲突的方法,进而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
这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中亲情与亲子冲突的认识,起到‚承上‛的作用,同时也为下一课构建和谐家庭内容作铺垫,起到‚启下‛作用。
所以,《爱在家人间》在本课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中学阶段的学生渴望得到爱,更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现实却恰恰相反,父母与初中学生关系紧张的现象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初中学生逐步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培养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既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同时,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他们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本课时就是针对中学生这种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的,通过教与学、活动与体验等,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学会与父母沟通交往,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从而健康成长。
三、课程标准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感受家庭的温暖,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的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识框架。
设计意图: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培养和强化知识迁移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环节八、放松心情,书写亲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导我们写出对家人的爱写出温暖,(展示或者等待下课)
板书设计:
个
体味亲情之爱割舍不断;表现各不相同
爱的碰撞产生原因独立与依赖共存(逆反心理)
审视、质疑、挑战
代沟
沟通技巧
如何处理处理亲子冲突接纳、理解
换位思考
克服逆反心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