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反应结晶
- 格式:ppt
- 大小:401.00 KB
- 文档页数:39
反应结晶实验一、 实验目的(1)考察间歇反应器内反应沉淀结晶过程操作条件(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加料方式、陈化时间等)对产品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1)掌握间歇反应器的特性及操作方法。
(2)掌握工业上反应沉淀结晶过程的操作要点。
(3)认识反应沉淀结晶过程的成核过程和生长过程规律。
二、 实验原理粒子从液相析出过程,实质上是反应沉淀结晶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复杂的传质、传热过程,在不同的物质及化学环境下,沉淀形成的机理可能不同,但其一般由以下三步组成:(1)由反应过程产生过饱和度;(2)形成晶核;(3)晶核成长为可分辨的大小。
由反应结晶理论可知,粒子的形成可以分为晶核形成与晶体长大两个过程,该过程也是一个相变过程。
成核过程,相变驱动力为自由能变化:σππ2334r Vg r G +∆⋅-=∆ (1) 式中:△G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r :成核胚芽半径。
△g :摩尔相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V :摩尔体积。
Σ:比表面能。
由Gibbs-Thomson 关系式,临界晶核大小:SRT V r c ln σ2= (2) 式中:R :气体常数。
S :过饱和度。
成核过程可以看作是激活过程,成核所需的活化能为:ST R V G E c c 222321434ln ⋅⎥⎦⎤⎢⎣⎡=∆=σπ (3) S G E c c 21ln ∞∆= (4) 可见,提高溶液中反应结晶过程的物质的过饱和度S ,可以大大降低△G c 使r c 减小。
式中:r c :临界晶核半径。
△G c :临界自由能变化。
成核速率J 可以表示为:)/exp(kT G J ∆-Ω=,S T k V G 22223ln /βσ=∆ (5)上式可以写成:002201A A J S S A J )()]ln /[exp()ln /exp(Ω=-Ω=-Ω= (6)式中:ß:形状因子,J :核化速率,Ω:单位时间,单位速率的有效碰撞次数。
22230T k V A /βσ= (7)可见,成核速率J 对过饱和度非常敏感,过饱和度超过某一程度(临界过饱和度),成核速率迅速增大至极限。
2020届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豆第八章回复与再结晶第一节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与性能变化一回复与再结晶回复:冷变形金属在低温加热时,具显微组织无可见变化,但其物理、力学性能却部分恢复到冷变形以前的过程。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被加热到适当温度时,在变形组织内部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逐渐取代变形晶粒,而使形变强化效应完全消除的过程。
二显微组织变化(示意图)回复阶段:显微组织仍为纤维状,无可见变化;再结晶阶段:变形晶粒通过形核长大,逐渐转变为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
晶粒长大阶段:晶界移动、晶粒粗化,达到相对稳定的形状和尺三性能变化1力学性能(示意图)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粗化严重时下降。
2物理性能密度:在回复阶段变化不大,在再结晶阶段急剧升高;电阻:电阻在回复阶段可明显下降。
四储存能变化(示意图)1储存能:存在于冷变形金属内部的一小部分(〜10%)变形功。
「弹性应变能(3〜12%)2存在形式J位错(80〜90%) 1I点缺陷j 是回复与再结晶的驱动力3储存能的释放:原子活动能力提高,迁移至平衡位置,储存能得以释放。
五内应力变化回复阶段:大部分或全部消除第一类内应力,部分消除第二、三类内应力;再结晶阶段:内应力可完全消除。
第二节回复一回复动力学(示意图)1加工硬化残留率与退火温度和时间的关系ln(x o/x)=C o texp(-Q/RT)x o原始加工硬化残留率;X—退火时加工硬化残留率;C0一比例常数;t—加热时间;T—加热温度。
2动力学曲线特点(1)没有孕育期;(2)开始变化快,随后变慢;(3)长时间处理后,性能趋于一平衡值。
3高温回复:位错攀移(+滑移)f 位错垂直排列(亚晶界)+多边化(亚(0.3~0.5Tm )晶粒)一►弹性畸变能降低。
三回复退火的应用去应力退火:降低应力(保持加工硬化效果),防止工件变形、开 裂,提高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