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实践还是实践转向--拉图尔《实验室生活》的哲学审视
- 格式:pdf
- 大小:729.67 KB
- 文档页数:9
“给我一个实验室,我能举起世界”——拉图尔《实验室生活》
及《行动中的科学》简介
赵乐静;浦根祥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1993(15)5
【摘要】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在默顿科学社会学之后,呈现出万舟竞发、百舸争流的
新气象。
以库恩等人在科学哲学、科学史上的突破为契机,欧洲科学社会以其独特
的视角与批判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对此,默顿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巴伯(B.Barber)在其最近的《科学之社会研究》一书中不失公允地写道: “本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成熟的同时有了重要的组织化发展,这领域一个重要的新工作主体出现了。
它主要来自英国,但一些有价值的贡献也来自法国、荷兰和德国,它有多重和多样的智力来源。
【总页数】10页(P26-35)
【关键词】科学哲学;拉图尔
【作者】赵乐静;浦根祥
【作者单位】西南林学院社科部;苏州大学政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相关文献】
1.与拉图尔一起生活在非现代的世界之中——评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 [J], 刘鹏;
2.与拉图尔一起生活在非现代的世界之中——评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 [J], 刘鹏
3.“实验室研究”转向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 [J], 马光川
4.生活世界中的科学--拉图尔《实验室研究》的方法论与哲学立场 [J], 刘鹏
5.转向实践还是实践转向--拉图尔《实验室生活》的哲学审视 [J], 刘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动者网络理论| 新传理论27写在前面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及理论在人文社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议。
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位心理学家问拉图尔:“你相信现实的存在吗?”拉图尔哭笑不得:“我当然相信现实。
”但的确有很多人以为,拉图尔的观点是:现实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拉图尔认为科学事实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构、被生产的——不是原本就存在于自然界中、被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而是科学家通过研究操作,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事实的存在。
科学事实被揭露、被接受的过程中,科学家不是观察者,而是参与者,参与了科学事实的建构。
以生物学家巴斯德为例,在拉图尔看来,并非巴斯德发现了病毒的存在,而是巴斯德在与医生、病人、寄生虫、牲畜等人和物的互动中,产生了人们对于病毒的理解。
这一切要得益于他在实验室中数年的参与观察。
拉图尔根据这些思想,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
先来看一个可以直接用于答题的名词解释: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即ANT),也称为异质建构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和约翰·劳(John Law)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
该基本理论研究了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认为科学实践与其社会背景是在同一整个过程中产生,并不具有因果关系,它们相互建构、共同演进,并试图整合技术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把技术的社会建构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建构扩展。
基本思想是:科学技术实践是由多种异质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网络动态过程。
基本方法论规则是:追随行动者,即从各种异质的行动者选择一个,通过追随行动者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以此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
其实简单来说,以拉图尔、卡龙为代表的巴黎学派主张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与演进都是通过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行动者、互动所组成的网络决定的。
行动者网络理论一:三个代表性人物介绍1、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2、约翰·劳(John law):3、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二: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提出的背景1、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可以从曼海姆的两本著作《知识社会学问题》、《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得到,即:知识经常形成一种社会历史过程,既能巩固现存的啊社会秩序,又能推动社会变迁,知识无法脱离社会现实存在,有其社会根源并且受到社会的制约。
也就是说1、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并非由其内在逻辑决定,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
2、社会存在不仅决定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还直接影响知识的形式和内容。
但这个理论的问题是把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对立起来。
进而导致以莫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的诞生。
2、莫顿社会学及其缺陷严格意义的科学社会学,即由专业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概念,方法对科学进行研究,是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顿在1938年发表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为奠基性的著作。
在批判的继承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莫顿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出现了,他的理论主要指科学的体制化气质和科学的社会组织运行两个方面。
他认为:科学知识是由体制目标所规定的普遍性标准的产物,科学规范则能够保证创造系统有效的知识,社会因素(如科学家的情感、信念、偏好、科学共同体的外部环境或科学活动面对的社会现实)均不会渗透到科学的认知层面,都不会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知识的生产和评价过程。
这个理论只对科学体制方面做了分析,而不讨论科学知识本身的社会学。
也就是说,在莫顿那里,科学知识的认识内容是一个“黑箱”,莫顿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黑箱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但他并不像揭示此黑箱的要素及内部结构,而是侧重于从社会学功能分析的角度探讨科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并没有意识到将科学内容当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行动者网络理论一:三个代表性人物介绍1、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2、约翰·劳(John law):3、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二: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提出的背景1、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可以从曼海姆的两本著作《知识社会学问题》、《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得到,即:知识经常形成一种社会历史过程,既能巩固现存的啊社会秩序,又能推动社会变迁,知识无法脱离社会现实存在,有其社会根源并且受到社会的制约。
也就是说1、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并非由其内在逻辑决定,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
2、社会存在不仅决定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还直接影响知识的形式和内容。
但这个理论的问题是把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对立起来。
进而导致以莫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的诞生。
2、莫顿社会学及其缺陷严格意义的科学社会学,即由专业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概念,方法对科学进行研究,是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顿在1938年发表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为奠基性的著作。
在批判的继承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莫顿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出现了,他的理论主要指科学的体制化气质和科学的社会组织运行两个方面。
他认为:科学知识是由体制目标所规定的普遍性标准的产物,科学规范则能够保证创造系统有效的知识,社会因素(如科学家的情感、信念、偏好、科学共同体的外部环境或科学活动面对的社会现实)均不会渗透到科学的认知层面,都不会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知识的生产和评价过程。
这个理论只对科学体制方面做了分析,而不讨论科学知识本身的社会学。
也就是说,在莫顿那里,科学知识的认识内容是一个“黑箱”,莫顿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黑箱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但他并不像揭示此黑箱的要素及内部结构,而是侧重于从社会学功能分析的角度探讨科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并没有意识到将科学内容当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046《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是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关于现代性批判和对称性人类学的集大成之作。
以拉图尔现代性理论为基点,探寻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当下社会问题的启示和价值。
通过分析拉图尔关于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观念,阐释与思考“作为‘非现代’的我们如何在此生活”的问题。
在纷杂的研究现代性的理论体系中,拉图尔的现代性批判和对称性人类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关 键 词] 拉图尔;人类学;现代性;对称性拉图尔“非现代性”的批判——读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柯睿铭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就成为西方思想和实践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它代表了理性、进步、解放、民主等理想。
然而,现代性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和危机,如环境污染、文化冲突、社会分裂、道德失范等。
因此,对于现代性的本质、意义和前景,不同的学者和流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评价,形成了一场关于现代性的激烈辩论。
在这场辩论中,有一位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其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就是布鲁诺·拉图尔。
拉图尔是科学技术与社会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科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研究,揭示了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和社会性质。
他认为,科学不是一个与社会隔离的纯粹领域,而是一个由人类和非人类(如技术、物体、自然等)共同参与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科学家不是发现自然规律的客观观察者,而是通过各种翻译、转换、联结等行动来创造自然现象的主动参与者。
基于这样的科学论视角,拉图尔对现代性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和批判。
他在其代表作《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且具有挑衅性的论断:我们从来都不是真正现代的①。
亨利·列斐伏尔研究汪原【摘要】亨利·列斐伏尔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理论家。
本文通过对其主要思想的介绍和评论,试图阐明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批判和空间理论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影响,揭示出现存的与空间相关的理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关键词】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空间表象空间Abstract: Henri Lefebv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in 20 century. He addressed intrinsically relevant to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every day life and the nature of space. The article analyses his critical role in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from the 1920s to his death in 1991.Key Words: production of space, spatial practice,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representational space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亨利·列斐伏尔(图1)关于日常生活和空间的理论也许与城市和建筑研究联系的最为紧密。
早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之一,他在《论国家》和《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等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早已被国内学者所熟识,但他关于空间的研究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巨大贡献,却一直被国内研究者所忽略,这一状况与英语世界对列斐伏尔的认识极为相似[1]。
尽管如此,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爱德华·索加(Edward W.Soja)仍然这样评价列斐伏尔:“1950年代以后,他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首屈一指的空间理论家,并成为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最强有力的提倡者”[2]。
‘自然科学史研究“㊀第43卷㊀第1期(2024年):125 128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43㊀No.1(2024)高屋建瓴,泽被后学‘生物学编史学手册“评介付㊀雷(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金华321004)Dietrich ,Michael R.;Borrello ,Mark E.;Harman ,Oren.Handbook of theHistoriography of Biology ,Springer ,2021.ISBN :9783319901183中图分类号㊀N09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0224(2024)01-0125-04㊀㊀㊀收稿日期:2023-07-24;修回日期:2023-11-08㊂㊀㊀㊀作者简介:付雷,1982年生,山东肥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史,Email:ful527@㊂㊀㊀㊀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㊂Handbook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Biology 书影编史学(Historiography)是对历史学的研究,科学编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编纂方法和表述方法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国内也有人称之为 科学史理论 ㊂关于科学编史学的 用处 尚存在一些争论[2],但就培养科学史研究的新手而言,科学编史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㊂这是因为,对于初入科学史研究的新人而言,了解科学史学科的概况㊁发展史㊁主要研究方法㊁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进展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他们更快地实现由新手到专家的身份转换,并在前人基础上做出有意义的新成果㊂美国生物学史家迈克尔㊃R㊃迪特里希(Michael R.Dietrich)等人编写的‘生物学编史学手册“便是这样一本书㊂迪特里希等人策划出版一套 科学编史学丛书 ,除了这本‘生物学编史学手册“,目前确定出版的还有‘拉丁美洲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编史学手册“(Handbook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on the Life Sciences and Medicine ,2022)㊁‘科学编史学手册“(Handbook for the Historiog-㊀126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3卷㊀raphy of Science,2024)㊁‘地球与环境科学编史学手册“(Handbook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24)等分册㊂他们策划出版这套书的目标,是对科学史上主要领域和主要方法的编史学及其未来进行明确评估㊂每一分册都将阐述某个特定领域内历史思想的主要趋势㊁该领域历史学家之间的主要争论,以及可能影响未来学术的新方向㊂同时,每一分册都由该领域的专家为研究生和想要了解该领域历史的其他新手撰写,目的是促进新的㊁有意义的原创研究㊂为此,编者特意选择了丰富多样的主题,且在某个主题下呈现多种方法㊁理论和观点,便于读者在比较中学习㊂‘生物学编史学手册“的编写团队非常专业㊂3位主编中,迈克尔㊃R㊃迪特里希是匹兹堡州立大学(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科学史与哲学教授兼系主任,主要研究进化遗传学和分子进化方面的争议,以及有争议的科学人物,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并出版数部与人合著的生物学史著作㊂马克㊃博雷罗(Mark E.Borrello)是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生态㊁进化和行为系科学史副教授,科学技术史项目主任,主要兴趣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进化论的发展㊂奥伦㊃哈曼(Oren Harman)是巴伊兰大学(Bar Ilan Uni-versity)科学㊁技术和社会研究生课程的主席,也是凡雷尔耶路撒冷研究所(Van Leer Jeru-salem Institute)的高级研究员,教授进化论㊁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以及写作课程,他与迈克尔㊃R㊃迪特里希合著了3本书,并有独著问世㊂书中各章的作者阵容也非常强大,他们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㊁英国剑桥大学㊁法国巴黎第一大学㊁澳大利亚悉尼大学㊁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㊁美国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㊂按照主编的设计,在制定贡献者名单时,将主题领域与在该领域具有既定专业知识的学者相匹配,也就是说每个主题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㊂编写团队的高水平,保证了本书在学术上的高水平和权威性㊂正如编者所言,生物学史的发展性和多样化,是其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的必然标志;同时,生物学史的大量代表性文献令人望而生畏㊂因此,很难做到在一本编史学手册中将其内容全部覆盖㊂本书编写团队高屋建瓴,着眼于生物学史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主题,以及有代表性的不同方法㊁理论和视角,同时又考虑到这些内容是生物学史研究新手应该了解的基础性内容,由此确定了21个专题(或领域)㊂其中大部分是生物学的传统领域,比如遗传学和进化论㊁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㊁分子生物学㊁免疫学㊁脑和神经科学㊁生理学㊁海洋生物学㊁生物技术㊁模式生物等;有的是与生物学有关的学科领域,比如种族和体质人类学㊁植物育种与农业等;还有的体现了研究的方法或视角,比如科学家传记㊁生物学编史学中的女性㊁跨国视角的生物学史等㊂同时,对于文献特别丰富的主题领域,又分了若干章展开评述,比如关于遗传学和进化论的内容,被分为查尔斯㊃达尔文与达尔文传统㊁近代进化生物学的编史学㊁分子进化的编史学㊁乔治㊃孟德尔与遗传的历史㊁遗传学的编史学等多个章节㊂书中每一章的结构基本相同,前面一般有一个简短的目录和摘要,然后分若干话题展开,最后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附有主要参考文献㊂正如编者所言,每一章的作者关注点不同,体现了该作者对该领域或主题的独特视角㊂如关于 乔治㊃孟德尔与遗传的历史 ,作者认为学界关于孟德尔的研究,是科学发现及其接受在时间上截然分开的学术范例,由此选取了3种不同观点的文献进行述评㊂第一种观点认为,孟德尔超越了他㊀1期付雷:高屋建瓴,泽被后学 ‘生物学编史学手册“评介127㊀㊀生活的时代;第二种观点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孟德尔遗传学与20世纪遗传学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代表了一种旧式的研究传统;第三种观点则是文化史视角的,认为孟德尔身处19世纪的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文化之中㊂据此,作者提醒研究者要谨慎地对待生物学史研究中各种 范式 ㊁ 认识论 ㊁ 风格 ,不可高估其连贯性或主导性㊂研究视角的创新,往往伴随着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㊂如在对实验生命科学编史学的实践转向的研究述评中,编者指出,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生命科学史研究发生了实践转向,从此前专注理论㊁语言㊁思想㊁价值观等问题,转向关注生物学研究在实践层面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种研究主要与实验生物学史研究相关,并且已经成为实验生物学史研究的核心㊂在研究的空间尺度上,既有聚焦某一个实验室研究的,也有关注跨国研究机构的;在时间尺度上,既有对长时段的研究,也有对某个时间点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则涉及文本分析㊁人种志研究㊁符号学㊁重演等;研究的关注点除了实验的真实状况,还有实验者的身体实践㊁实验模型系统和模式生物的建构及其作用㊁实验数据库分析㊁生物学视觉表征研究等㊂本节列举了该领域的典型研究,包括拉图尔(Bruno Latour)等人的‘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Laboratory Life: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Fact),霍尔姆斯(LarryHolmes)等人的‘重建工作台:科学史中的研究笔记本“(Reworking the Bench:Research Notebook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等㊂这部生物学编史学手册显然是对若干年来全球生物学史及相关研究的编史学分析,但编写团队并没有贪大求全㊂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述,本书的定位是生物学史的主要研究领域㊁研究方法和生物学史研究新手应该了解的内容,同时每一章的作者也只是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研究趋势;另一方面,编写团队将本书作为开放对话的开始,希望能增加如下内容:博物学和植物学的编史学,或者对古代㊁近代早期和18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也欢迎增加其他主题的生物学编史学研究㊂编写团队显然已经注意到尽可能平衡不同国家和地区㊁不同主题的生物学史研究㊂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多处提到有关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㊂例如,在优生学编史学的介绍中,提到了学者冯客(Frank Dikötter)关于中国医疗知识㊁出生缺陷和优生学的相关研究,该研究从优生学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 一孩政策 ;在生物学编史学中的女性部分,提到了曾在中国长期工作的女生物学家博爱理(Alice Middleton Boring)的相关研究;在植物育种与农业的编史学中提到了中国青年学者姜丽婧对民国时期中国本土生物研究的评论;等等㊂科学史学科在中国已经比较成熟,但生物学史学科相对来说规模还比较小,长期从事生物学史研究的专业学者比较少,亟需发展后备力量㊂国内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也在零星培养生物学史方向的研究生,但能提供给这部分研究生的可资参考的生物学史编史学文献少之又少㊂2023年,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领衔编写出版了‘科学技术史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这是一部由国内学者主持的科学编史学手册,其中与生物学史有关的部分分散在不同章节中,比如分科史中的生命科学史㊁中国科技史中的中国博物学史等,但限于篇幅都没有展开㊂可以预见,‘生物学编史学手册“的出版将有助于生物学史研究生和研究新手较快地熟悉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㊁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其他领域科学史研究者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㊂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学者参与到生物学编史学的研究中,并将中国生物学史的编史学研究融入其中㊂㊀128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3卷㊀参㊀考㊀文㊀献[1]刘凤朝.科学编史学的思想源流与现代走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9(12):31-35.[2]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 科学编史学初论(增订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导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出版座谈会于2月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㊁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发展规划局局长翟立新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原所长陈发虎院士㊁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等几十位来自中国科学院㊁科技史学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该书的学术贡献和出版意义,以及如何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㊂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关晓武副所长(主持工作)主持会议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由白春礼主编㊁数十位资深科技史专家倾力编撰,于2023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㊂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以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与重大科技成就专题的形式,全面梳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脉络,总结七十多年来重大科技成就的形成历史与重大意义,展现国际环境下科技㊁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反映了国家科技体制与战略布局的演进,探求科技发展的规律性特征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㊀曹希敬㊀陈朴)。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作者:陈星池来源:《商情》2014年第35期【摘要】近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将研究目标转变为“实践转向”。
此理论是国际关系发生改变环境下社会学转向研究,是对于国际关系社会性因素进一步探索研究。
主要的实践观念就是对于人类生存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对于人们社会环境以及生存环境本质特点进行阐述。
国际关系最终产物为社会意义、身份、文化等等。
实践是国际关系第一研究对象。
主要是对于国际关系“实践转向”出现的背景、理论内涵以及新的研究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国家关系;实践转向;理论研究0引言国际政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进行国际关系研究时,要将国际行为模式发展作为研究的中心点。
现实主义在结构形式上的转变:“统一形式”到“两者相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
国家行为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改变,有原本的物质权利转变为国际制度,到现在成为了文化观念、社会因素等。
发展这些改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成性问题。
在不断研究环境下,原本的社会学转向国家关系有所改变,变为了现阶段内“实践转向”。
1“实践转向”发展环境1.1通过社会因素诠释国家行为在国家行为研究上,所用的第一种研究方式就是社会因素。
此项方式主要是通过权利意义以及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共有观念和集体知识做组成的。
在行为体角色研究上,是由集体知识文化结构以及观念所组成的,只有通过身份的方式才能决定各个利益之间行为关系,进而组成了国家行为文化选择。
所以说,理性注意理念并不是文化选择能够代替的。
是通过利益生产问题产生以及权利思考所得。
国际关系理论中“实践转向”也是将此点作为实践基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过程中实践问题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义构建变量对于社会性因素生成解答都是需要实践诠释的,这也是“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基础提现。
1.2表象问题研究所谓的表象就是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再现。
通过静态沉思式认知活动展示主体,再将外部世界本质展示出来。
对于理性主义以及主义理论构建表象问题有很大学生进行研究分析,这其中文森特·波略特研究是比较成功的。
科学知识论文范文3篇自然主义科学知识论文一、传统认识论的消解与科学社会学的解构随着科学史发掘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传统认识论过于注重逻辑和理性,从静态的和个体的角度建构知识,完全排除社会、历史和心理因素,忽视知识的产生与证实过程中社会目标和社会规范对它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默顿描述的科学活动因未涉社会,被冠以科学知识的“黑箱理论”之名。
自奎因提出自然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在库恩之后,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张力引起了传统科学认识论的断裂、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的解构危机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二、自然主义认识论的提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1969年,奎因在《自然主义认识论》中为摆脱认识论困境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通过将认识论自然化来拯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他指出:“认识论将继续存在,尽管是在新的背景下并且是以一种清晰的形象出现的。
认识论,或与它类似的东西,属于心理学的一章,因而也是自然科学的一章。
”[3]83他试图从客观事实中寻找认识论原因,并体现出高度的开放性:“自然主义认识论包含于自然科学之中,而自然科学又包含在自然化认识论之中。
”[3]83为撼动科学社会学的哲学基石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库恩等人发起的科学哲学革命,使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成为可能。
随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发表及其历史主义的建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库恩提出一个崭新、动态、非线性、非累积式的科学发展模式,将科学的发展描述为一个进化与革命、积累与飞跃的连续交替变化的过程。
在库恩看来,不同的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因为评判知识的标准不同,范式也就不同。
[4]既然如此,默顿的规范在认识论意义上就难以继续成立。
库恩的历史主义被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吸收,相对主义的成分又被激进地解读,爱丁堡学派代表人物巴恩斯、布鲁尔主张的强纲领将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引入认知层面,象征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他们关注历史、社会及具体的心理过程等因素在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甚至决定性作用,以自然主义及纯粹描述为特征,与科学社会学规范化和规定性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2012年第9期(总第206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9,2012Serial.No.206·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在转向中前进的S&TS刘鹏(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摘要:当代S&TS 是在不断的“转向”中推进自身的。
从历史和逻辑的综合视角看,S&TS 经历了三次核心转向。
社会学转向,主张以经验方法取代哲学的规范方法,以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取代理性主义的科学观;人类学转向,主张以本体论的对称性取代认识论的对称性,进而以实践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取代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应用转向,将S&TS 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推动了S&TS 的技术转向与后殖民主义转向。
S&TS “转向事业”的核心在于回归生活世界中的科学和技术,从实践视角反思科学技术及其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科学技术哲学;当代S&TS “转向事业”;技科学(technoscience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09-0017-04收稿日期:2012-06-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法国科学哲学的历史与逻辑研究”(11CZX017);南京大学“985工程”专项资金项目作者简介:刘鹏(1979—),男,山东潍坊人,讲师,哲学博士,从事法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进入先前由科学技术哲学所占据的领域中。
S&TS 所采取的跨学科研究视角,使得它能够从不同的学科介入中获得新鲜的学术灵感,从而在不断的转向中推进自己的学科朝前沿方向发展。
社会学转向、人类学转向、实践转向、本体论转向、修辞学转向、符号学转向、技术转向、女性主义转向、后殖民主义转向等等,“转向”一词充斥着S&TS 学术文献。
第12卷第3期2021年6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3Jun.,2021科学哲学的实践反思——约瑟夫·劳斯教授学术访谈张毓芳妃[美]约瑟夫·劳斯约瑟夫·劳斯(Joseph Rouse)是美国当代科学哲学界虽具争议但又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其系统而完整的科学实践哲学论纲,彻底颠覆了旧有的理论优位研究传统,赋予了科学哲学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身为SPSP a(Society for Philosophyof Science in Practice,即科学实践哲学学会)会议的常任组委会成员之一,劳斯不曾缺席过任何一次SPSP的会议及报告。
2018年SPSP的分组会议还专门探讨了劳斯的科学哲学思想,这是八届SPSP会议以来第一次以当代研究者的思想为探讨主题的分组会议,由此足以看出劳斯在科学实践哲学界的影响力。
劳斯作为尚活跃在科学实践哲学领域的当代学者,他澎湃的学术热情让其一直产出不断。
无论是2015年的著作《链接世界:概念理解与科学形象》b(Articulating the Worl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Scientific Image),还是其计划要创作的新书《作为生物生态位建构的社会实践》(A Social Practices as Biological Niche Construction),都为广大研究者指明了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值得我们展开持续性的分析。
2019年12月12日,在约瑟夫·劳斯教授位于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的办公室里,笔者有幸对他进行了访谈。
张毓芳妃(以下简称“张”):在中国,您是科学哲学实践转向的代表人物,中国学者习惯用科学实践解释学来概述您的思想体系。
但通过与您之前的邮件交流,我知道您对于用解释学来描述自己的思想似乎不是很赞同。
第2 7卷 第1 2期2 0 1 1年 1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7,No.12Dec.,2011文章编号:1000-8934(2011)12-0057-07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工程哲学意蕴———布鲁诺·拉图尔思想研究汪志明(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从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行动过程展开对科学的研究。
由于这个行动过程的异质性、集成性、组织性,因而实际上是把科学知识的“生产”作为工程来研究。
ANT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外衣”下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工程哲学思想。
探究ANT中的工程哲学思想对工程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工程哲学;行动者网络;拉图尔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05-06作者简介:汪志明(1969-),湖北咸宁人,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以下简称ANT)借助对科学实际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的策略,从动态的实践过程角度刻画和理解科学,认为诸如理性—非理性、主观—非主观、主体—客体、人—非人、自然—社会、理论—对象、可说—不可说等异质性要素,都是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力量,并以此建构起与传统科学观不同的科学新图景。
本文认为,ANT从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行动过程展开对科学的研究,由于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异质性、集成性,因而实际上是把科学知识的生产作为工程来研究,其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外衣”下蕴含着丰富的工程哲学思想。
在多工程哲学的个方面,巴黎学派从实验室研究这一途径得出了与当前我国以李伯聪先生等为领头人的工程哲学研究不期而遇的成果。
1 ANT中本体论层面的工程哲学思想:混合本体论 ANT从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维度去考察科学知识、科学事实、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黑箱”物品的形成,所展示的是一种“颠倒”的说明方向,即不再用预定的自然或社会来说明科学活动,而是考察科学活动如何重构自然和社会,认为只有追踪行动中的科学,才能把握科学的本质。
1.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即排除了与个人心理相关的意识内容之后剩余的纯粹意识。
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在: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
胡塞尔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
2.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3.试述波普尔的否证主义有哪些特点。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1)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
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
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可否证性概念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
首先,它被用来解决科学划界问题;其次,它用于解决归纳问题。
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试错法,试错法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
㊀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84-97学术沙龙STS 实践转向、时间维度,以及在时间尺度上的主体和客体胡㊀甦摘㊀要㊀在STS 学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 实践转向 ㊂通过综述 实践转向 中的经典案例,据此阐明其来龙去脉㊂学界业已关注实践转向的一个本质,即处理主客体二分的困境:外部世界如何能够进入人的认知,认知中的图景如何能被确证是真实无误的?这部分研究对实践行为的关注抹平了主客体㊂同时,进一步把这种主客体消弭的世界图景放置在特定的时间维度下观看:究其根底,集体㊁孤独的主体㊁客体,它们统统处于 实践行为 这个当下的时刻之外,它们是进入了 当下 时间维度的外来者㊂与此相对,当下在实践中的只有行为㊂而在场的行为不再给出那些从时间终点或从原初点投射过来的本体事物,而是让事物和人在当下不断地新生㊂关键词㊀实践转向㊀行动者网络理论㊀主客体二分㊀时间维度中图分类号㊀N09文献标识码㊀A收稿日期:2023-11-20作者简介:胡甦,1986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现代化,后殖民主义,存在论转向㊂Email:husoon2014@㊂基金项目:2023年度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开放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23KFYB007)㊂本文是作者主讲课程 科技与社会专题课 的讲义速写㊂一 前言科学知识归根结底是关于 人 认知 自然 的过程㊂它的落脚点站立在主48客体二元分化的鸿沟之上,犹如休谟(David Hume)在18世纪提到:我们对事物的印象从何而来?印象并非由实际物体所发生,然后投射到人的理智中㊂我们不能判断印象是物体所发出的,还是心灵所创造的,还是上帝赋予的[1]㊂这些问题建立物体与人的认知之间的鸿沟上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STS 理论在实践案例上颠覆了这种客体与主体的二元论㊂伴随着这个鸿沟,产生的严峻问题是 不可知论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偶然的经验,我们从经验中获得印象㊂而一旦知识建立在经验上,就必然引出归纳法:经验是针对当时当刻当地 特定物体 的,对于新的事物则理应重回无知㊂然而归纳法却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延伸和拓展,比如,太阳昨天升起,今天升起,所以明天也应升起㊂换言之,我们的知识不是朝向 存在的事物 本身,而是附着在经验产出的印象之上㊂但是印象却未必是那个事物本身 发出 的㊂因而一切关于 实体 的概念都应当从知识中清除出去㊂休谟提问:这种归纳思维过程的根基何在?他给出一个例子:面包给身体带来营养,由此滋养了身体的运作;其他形似面包的物体,比如形状和颜色类似的东西,也被假设成同样的滋养运作方式㊂前半句是对过去经验的重复;后半句是对过去经验的拓展㊂但这样的归纳法并不被逻辑所认可㊂一个世界持续地停留在不可知的状态中㊂休谟解决不可知论的方法在于:自然最终会胜出一切抽象思考来终结话题,比如,熄灭的太阳最终给 太阳明天升起 的归纳法定论㊂在20世纪80年代,STS 学界出现的 实践转向 却提供另一个方案㊂休谟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是迷途: 对事物的印象从何而来? 这是在二元论中的提问㊂二元论喻示着特定的时间维度㊁以及在这个时间维度上的本体论框架㊂那就是:一个被封闭在逻辑和概念中的 我思 ,处理着在时间中瞬时即变的事物的表象,而在表象之后,则存在着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㊂实践转向带来新的路径㊂ 实践 以一系列的装置与行动者所促成,然而实践却凸显了 行为 行动 ㊂世界不再运作在固定不变的机制中,这也是孟强所总结的: 实践 关注带来了作为动态场的科学[2]㊂本文把STS 中的经典实践转向案例放到 行动 时间维度中观看,而非止步于讨论二元论的消失,后者在学界已有众多理论回顾㊂相应地,本文论述:实践转向以关注 行为 的形式出现,它带来另外一种时间维度,让主体所存在的时间㊁客体所存在的时间消逝㊂不复存在的主体,让那个从主体直观中显现的时间不复存在㊂在行为的时间维度中,作为起点的主体,成为了作为结果的点;曾经被假设作永恒存在的客体本质,成为了不定性的流变过程㊂58胡㊀甦㊀STS 实践转向㊁时间维度,以及在时间尺度上的主体和客体㊀68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简短回顾一下STS实践转向的历史㊂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在‘实践的冲撞“一书中追溯了从科学社会学SSK到行动者网络ANT的历史㊂对此,彭家锋和刘永谋把实践转向之前的知识总结为命题性的知识,把科学当作是对经验和语言进行逻辑构造[3]㊂比如,以SSK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一个社会群体命名㊁分类着一个外部的自然世界㊂然而,仍然是在同一波20世纪70年代的SSK 中,把 社会 维度前置,这或多或少就让研究脱离了 表征 (representative)而指向 表演 (performative)㊂在此表演的维度中,时间维度随之变作偶发性的㊂比如,在爱丁堡学派SSK后期的有限主义(Finitism)中,我看到了一种看似在 遭遇 (encounter)的 当下 时间维度中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㊂有限主义讨论物种分类的社会知识系统的建立,不是关注某种本质先天地决定着天鹅和野鸭的属种,而是关注教师用手指向天鹅,并在连续多次指认后持续地告知学生 这是天鹅 ,由此让学生建立生物分类的知识㊂ 遭遇 和 类比 成为分类的起点㊂但同时,皮克林评论称,SSK又阻碍了对表演维度的研究,因为它专注于人类行为者㊂它不过是把单独的主体更换作了集体的主体,一个 社会 代替了孤独的 我思 [4]㊂爱丁堡学派仍然诉诸 社会 的集体共识:意识形态决定何谓有效论证㊁何谓可读性㊁何谓理性㊁何谓本体的分类种类,于是科学行为回到了二元论的 内/外 之分中,知识的规则与客观世界分割,这也就并未规避 表征 ㊂由此,SSK持续面对着客体/主体的二元论㊁以及自然/文化的二元论,通向物自体的大门仍然关闭㊂SSK持续在本质与表象的时间维度中㊂后文将看到,与此不同的是行动者网络ANT理论㊂集体的 我思 ㊁孤独的主体㊁客体,一切皆消散,它们统统处于 行为 这个当下的时刻之外,它们是进入了 当下 的时间上的外来者㊂在本文中,当下在场并不指向凝滞的永恒瞬间,而是一个引导向行为的发生的时刻㊂当下在场的只有行为㊂而在场的行为不再给出那些从时间终点或从原初点投射过来的本体事物,而是让事物在当下不断地新生着㊂在此,实践转向彻底消解了二元论中的困境㊂通过回顾20世纪80 90年代STS领域的一些经典案例,本文重观 主体 和 客体 在这场转向中进入 行为 的时间维度的过程㊂二 主体二战以来现象学兴盛,此中业已颠覆 存在/表象 的二元论㊂从二战现象学领域的二元论破灭到20世纪80年代STS 的实践转向,历程却并非一马平川㊂此节的追溯简略地从存在主义延伸到结构主义,再到福柯,最终进入ANT 学派㊂时间维度几经变动,而主体的位置相应变更㊂在德军占领法国时期,存在主义顺应现象学的脉络而诞生:面临侵略者,是赴前线参军反抗还是在家陪伴亲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关注 个体 作选择的能力㊂再无神灵根据理念而造人,人无法再确定自身是什么,没有先验的定义或价值标准,但人却无时无刻不在迫于职责而表演着种种范型[5]㊂即,人的选择决定了他/她是什么㊂萨特提出以个人选择为核心关注的存在主义㊂但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史转折是,在20世纪50 60年代,存在主义迅速被结构主义取代了㊂结构主义深刻地质疑:个体真的具有选择能力吗?个体真的具有自身的/本真的意志吗?还是说,个体只是结构的产物而已?结构主义的起始,可以简短地追溯到索绪尔(de Saussure)㊂索绪尔首先打破了语言历史的研究,他不再研究语言用词发音的历史变迁,他研究语言内部构成的状态㊁讨论语言的稳定状态[6]㊂语言指向词与物的一一对映:在能指(signifier,也就是语言中的发音与拼写)与所指(signified,也就是语言所指的事物,比如 鸟 )之间,并不存在自然表征的过程㊂ 鸟 这个词的发音,是否可能必然就与 鸟 这个事物的羽毛㊁翅膀㊁飞翔的能力㊁卵生性质等等对应起来?词与物是没有对应的,它们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㊂从 鸟 的发音并不能推导出 鸟 这个事物㊂换言之,语言体系是什么?它是一套完全自我指代(self-referencing)的体系㊂在自我指代的基础上,词与物失去天生的联系,这个体系成为 自足 的㊂换言之,每一个词,它的定义都来自于其它词在该体系中的邻近关系㊁位置㊂比如,一把 椅子 之所以成为 椅子 ,是由于有对应它出现的脊椎动物 人 ,有脊椎的动物方可 坐下 ,然后 椅子 这个用于 坐下 的器物才成立㊂同时, 椅子 又对应了一个可以被放置其上的平面, 地面 的存在㊂在20世纪80年代的STS 研究中,早期的哈拉维(Donna Haraway)学派①就在这个语义系统里重构了 免疫系统 的概念-巨噬细胞㊁病原㊁抗体等等微生物组织,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它们的功能易变,它们位于索绪尔的多元的㊁关系性的语言系统中㊂免疫学演变成一种新的信息学而非古老的表征理论[7]㊂这是以符号A 和符号B 的互78胡㊀甦㊀STS 实践转向㊁时间维度,以及在时间尺度上的主体和客体㊀①哈拉维的物质符号学转向与ANT 紧密相关,即便它未必是 行为转向 的一员㊂另一方面,哈拉维的时间架构却并非是结构的经典时间维度㊂这一部分不在本文中讲述㊂88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动而确立的意义体系,其中并没有A的本质,也没有B的本质㊂这就是结构概念的浮现㊂这是一个脱离了主体的语言学㊂也就是说,个体的意志被弱化,无论是一个个体的我思或集体的社会共识,把天鹅重新命名成气球,这个偶发的㊁自发的选择行为并不扰乱整个语义结构㊂不论 思想 想要如何把特定的意义赋予特定的词汇,语言作为一套自我指代㊁自我启动的系统,它的意义生成其实无关个体的认知或意愿㊂它是符号互动,是系统中的邻近关系决定着可读性㊁可知性㊂这就是第一步,人㊁或者说认知的集体在语言学中消失了㊂结构主义推崇并非主体,结构主义推崇的是心灵和逻辑的客观结构㊂在这种结构性的思想下,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时间中?结构常被视作是恒定的,结构超越于个体偶发性的经验,它把主体限制在永恒不变的 无时间 之中㊂在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的这种时间性质焕然一新,这缘于谱系学进入福柯的史学分析之中[8]㊂即便福柯的研究时常被视作是结构主义的残余,谱系学改变结构论,它脱离永恒㊁脱离静止的世界,它让 事件 发生的时间得以可能被描述㊂在福柯的案例下,没有自在的㊁自我意志的个体,相反,个体是权力机制的产物㊂而权力机制则是每一次冲突和抵抗事件迸发后的结果㊂本文简短地通过福柯的‘癫狂与文明“来看这个分析路径㊂疯癫的真相是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疯子仍然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出现㊂当时人们对疯癫仍然具有认知㊂但在启蒙运动时期,一系列事件传递着:医院建立,精神病院建立,特定医学理论出现,等等㊂从此,癔症患者被隔离起来,也就是在他们被隔离的这一刻,真相就遗失了㊂福柯讨论中,从疯癫到监狱再到性行为史,科学话语构造了主体㊂这个主体是特定技术下的权力的效应㊂这种特定技术包括如下:监狱的建筑设计的空间,医学对人体的定义,心理学精神病学对心理的定义,等等㊂事件构成了生存的世界㊂当这种特定的科学的权力消散的时侯,也就是这个特定的主体的终结㊂即,在福柯这个分析路径下, 人 是一个新近诞生的事物,当前社会的人是启蒙运动的科学权力下的产物,而随着新的技术㊁新的权力机制诞生,它也可能即将终结㊂这个结论看似与结构论相似:人是一种产物,而非自在自为㊂但同时,这个论述也具有明显的尼采式的谱系学的时间维度:人并非处于永恒的㊁固定的结构位置中,人处于各个事件不断偶发的世界中㊂主体并非福柯分析的起点,结构亦非分析的起点,主体是权力的产物,而权力是一次次事件的结果㊂延续着这个作为 效应 而出现的 人 ,来到20世纪80年代的STS 理论ANT,另一种时间维度顺应而下:从永恒到偶发事件,从偶发事件到当下时刻中的行为的时间维度㊂世界图景由此处于另一种新的境地,主体也被重新放置:在没有行动者的时侯行动,在没有主体的时侯出现主体性[9]㊂然而相比于尼采着重论述现代主体作为一种自我压抑和理智反思的产物[10],拉图尔更强调在主体消散之后所呈现的一种溢出㊂后文将见到:封闭的个体转变成为在网络和力量之中涌现的智思和行动,或者说是主体性㊂在ANT 中,平板化的本体世界出现,让行为者充溢在行动网络的各个元素之上,或,这是行为者分布在其 行为 之中㊂简而言之,人与非人变得均等,二者都成为行动者㊂人不再是那个思想者㊂在某种意义上,法国STS 复兴了尼采的主体性,即,一种 前反思 的存在㊂拉图尔著名的门铃案例足以说明上述的行动者弥漫在网络中的状况㊂门铃成为了行动者,并非由于门铃被赋予了灵魂,并非由于人可以赋情于动物而把它们拟人化㊂门铃成为行动者,是由于门铃的状态(响或是不响)激发了人的反馈行为:门铃响了,人必须决定开门或不开门;门铃不响,则人不必做决定㊂门铃成为行动者,因为它在这个行动网络中约束着人的行为㊂在此,当我们使用行动者(actor)一词时,永远不会清楚地知道什么在行动着(acting),因为 一个在舞台上的行动者从来不独自作动着 ([7],p.46)㊂拉图尔在此引用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书,讨论舞台上的戏剧表演㊂这些表演终将引向一系列问题-这个舞台上的角色和故事是真/假的吗?观众的反应算数吗?灯光效应算数吗?换言之,一旦我们讨论行动者,就必然引向一种错位,这是让行动错位:行动者从一整个连动的网络中升起,又让连动的网络变作静态㊁被动的背景,然而实际的 行动 发生地却就是在网络的各个分布的元素之上,在动态之中㊂一个行动者即是一个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㊂更甚,这不仅是让整个连动的网络回归到视野中,这也是让行为的时间回归㊂ANT 与经典理论在时间维度上的差异可以通过重新考察 理性人 概念进行比较㊂在ANT 中,传统的经济学理性人何在?传统理论中的消费者何在?这些经典的主体,都曾借助特定的时间维度而出现:他们的存在方式即 终点目的 的存在方式㊂一个理性人给自身的偏好排序,可以进行加权计算,然后她/他在时间终点上力图达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㊂经典的时间维度让 主体 变成一个向98胡㊀甦㊀STS 实践转向㊁时间维度,以及在时间尺度上的主体和客体㊀09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内收殓的集合,以向量的方式投射向未来时间的某个点上㊂或者说,这个时间维度让主体变得自我压抑㊁消除自身的自由多元化,而只余一种价值判断[10]㊂然而,拉图尔在书中重新描述 消费者 :在行动中, 主体 是外溢的㊂对于超市中的消费者而言,在那个假定的 人的存在 的背后,其实存在一系列的仪器工具㊂这些工具和仪器给人提供了进行计算的可能性,它们包括标签㊁牌子㊁重量㊁价格㊁消费手册㊁优惠券,这些都是测量的工具㊂一个理性人在行动中是怎么样才被维系起来的呢?理性计算发生在什么地方?ANT的理性人分析显示,计算并不在人身上,也并不是单单在仪器身上㊂换言之,理性人并非 人 的本质,主体并不存在于永恒的时间维度的本质之中㊂人处于实践行为的尺度之上㊂在这个尺度上,理性计算是出于人与 触手可及的工具 相互连动,计算是这种网络连动的结果㊂在这个图景中,在空间上,人并非结构的产物,并非结构的傀儡,而是强调人通过与各种其它事物㊁机制的连系,而变成她/他自身㊂在时间上,人不再是收殓的集合,不再是向量,不再投射向未来估算的时间点之上㊂相反,他/她弥漫在网络中进行着㊂三 客体在经典的表征世界中, 物 只能以它被心智所接收的形态出现㊂一种特定的时间在此承接这样的 物 :本质的永恒,以及现象的转瞬即逝㊂毫无疑问,在此主客体二分㊂在科技史领域,达斯顿(Lorraine Daston)和伽里森(Peter Gali-son)的客观性研究可以算作表征研究的典型案例㊂二人在1992年发表在‘表征“(Representations)的论文研究了自然物的图鉴制作[11]㊂在17世纪晚期,无论是植物图鉴㊁星图还是肢体器官图,制作者都小心翼翼地进行绘制㊂绘图者宣称自然真理,但他们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选择所绘制的现象?哪一个才是自然?当时的难题之一在于:如何从个体图像推导向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图鉴?比如,绘制人体骨架,应该选择男性还是女性?所选的样本的身高应该是多少厘米?什么样的骨架才是 常态的 ?什么样的比例是常态的?他们的解决措施在于:选择典型的㊁特征性的㊁理想型的㊁平均值的现象来进行描绘㊂这一时期,制作图鉴的核心要素就是 选择 自然现象㊂换言之,个体经验和判断能力㊁以及个体的解读是重点㊂而这一点与后期的机械化的客观性背道而驰㊂到了19世纪,机械化的客观性让 物 的表征耳目一新㊂一种崭新的道德观出现,即 自我否定 ㊂客观性直接质疑: 人 如何能够再造自然图像?照相术让 人 这个主体消失,让仪器呈现自然本身的模样㊂即便如此,机械的客观性中仍然出现种种关于表征的争议㊂本文限于篇幅不多着墨㊂一个核心的问题在上述案例中展现出来:不同的认知型主导了不同的表征出现,欧洲在17世纪推崇人的审慎与栩栩如生的临摹技巧,在19世纪则否定 人 的干扰㊂认知范式的断裂性也由此体现在截然不同的表征之上㊂表征千千万万,物自体永远不可及㊂大量STS 就此讨论社会真理的建立 人们如何在形色各异的表征上进行判断,他们如何达成共识㊂正如达斯顿和伽里森延续福柯知识型的脉络,把自然史的表征图像断代,并指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意识形态造就了特定图像的可信性㊂问题随之而来:万千表象的世界要如何运作,而非在不相容的异质性中陷入混乱?答案在于:实践行为替代了认知㊂即便主体消弭㊁逻辑断裂,实践行为却让认知生活再度在这个支离破碎㊁无法统合的世界中有了延续性㊂研究实践行为随之在大致上分作两支㊂其中一支直接讲述断裂中的认知活动,推出伽里森(P.Galison)的交易区(trading zone)以及斯塔和格利斯莫(Star &Griesemer)的边界物(boundary object)概念,把异质性世界的运作涵盖在转译(translation)实践之中㊂另一支则直接推翻断裂本身,揭示一个更深层的本体世界:不仅是某些 我思 在异质性的各个话语与事物之间转译,而是 行为 让主客体的鸿沟弥合㊂无关这两个分支出现的时间先后,二者在学理上一体各表,历史编年不能替代学理分析㊂在某种意义上,它们甚至可最终与福柯的异托邦同脉相连:即,其中看见的是异质性的交汇,一个由 力 生成的世界,并且在这个 力 瞬时的㊁ 遭遇性 的时间维度中,不复有固定客体存在㊂鉴于实践转向的研究出现,20世纪80 90年代的STS 对自然事物的描述与以上表征研究脉络分道扬镳㊂换言之,表征的前提是一种主体和客体面面相对的情况,二者的分化就是谈论表征的前提㊂实践行为的尺度却让主客体的鸿沟弥合㊂笔者就此回顾几份标志性的文章,其中一份案例来自上述第一个分支,提出边界物的概念㊂它驳斥了认知论上的 共识 ,即,在科学知识的诞生中,社会群体毋需在特定表征上达成一致;另一些案例则来自第二个分支,它们直接抛开了客体,也就此不再围绕着客体的表征而展开㊂相反,它们却围绕着行为展开,讨论科学知识如何在行为中诞生㊂19胡㊀甦㊀STS 实践转向㊁时间维度,以及在时间尺度上的主体和客体㊀29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第一篇文章即斯塔和格利斯莫(Star&Griesemer)的成名作, 边界物 (boundary object)[12]㊂二人如此定义边界物:哪怕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社会世界(social worlds),即便不同的人具有不可通约的知识储备,但物体本身是一个足够有力的基础,物体本身足够有力让交流得以进行㊂这个概念推翻了以下这个常识假设:科学合作来源于一种自然施加给所有人的共识/同意(consensus)-普世的逻辑㊁普世的感官功能,让人们最终得以相互同意一个真理㊂而两个作者提出边界物,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知识社群的同意㊂相反,在断裂的认知图景上,转译才是关注点㊂二人的案例关注加州伯克利的生物学博物馆㊂在不同的群体和行为者之间,动物标本被不断地转译㊂对于那些在野外设置捕猎陷阱的人而言-他们对于动物或科学并无兴趣,只是被搜藏家雇佣而捕捉动物,而这些猎人常常有一个习惯,就是扭断动物的脖子来捕杀动物㊂在记录中,自然学家对于这个习惯非常恼火,因为这种习俗无法保存颈骨;而这些猎人记录中的准确性也值得质疑-他们可能在标签上失误,他们进行标记的方式也并不是规训过的㊂对于博物馆自然志学者而言,搜集标本的过程以及标记过程应该是科学的㊂对于标本搜藏家而言,他们即便为博物馆提供标本,但未必保证标本是经历过防腐处理的㊂对于博物馆投资人而言,她要求博物馆是一个对外展示的项目,来表述动植物保育㊂诸多利益㊁目的㊁认知论在此交错㊂博物馆的工作就是在这些不同的社会世界中进行转译㊂有两种方法可以让这些参与者达成一致:第一是方法上的标准化;第二是边界物体㊂第一个方法在STS学界耳熟能详㊂但在边界物体案例上讨论标准化,并非要让所有参与人彼此共享同一种认知方式,他们在理论上和感官上仍然具有巨大差异㊂而是说,在实践方法上标准化,所有人对于本体㊁分类各持一辞,但他们共同管控着 如何进行标本搜集 这件事情㊂比如,博物馆的负责人设立一系列规则:要怎么去做标记,在动物的哪个部位贴标签,标签是否统一发放,标签是否使用统一格式写作,工作者又应该怎么去记录捕获猎物的笔记,以及防腐处理的过程,等等㊂在方法上,各方达成了一致㊂第二个让科学在断裂世界中持续下去的关键,是边界物体㊂边界物体可以是抽象物体,也可以是具体实践的物体,它是一个分析概念,指向那些同时坐落在不同的社会世界中的科学物体㊂它的特质就是具有足够的可塑性,于是它可以适应每一个社会世界的当地需求㊂但它同时也足够牢固,于是这个物体不。
第37卷第6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7,N o .62021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21ʌ收稿日期ɔ2021G08G25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生态散文研究 (14X Z W 011)ʌ作者简介ɔ李茜(1998-),女,陕西西安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批评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物质生态批评的物质观李㊀茜(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20)ʌ摘要ɔ行动者网络理论赋予非人类以能动性,试图建立 行动者网络 的存在方式.物质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第四次转向,非人类物质的施事能力被奉为准则.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生态批评有着理论亲缘性,在物质观的维度致力于万物平等,同时建立了非二元的本体论,具有能动性的物质有自身的话语,人与人㊁人与物㊁物与物共同构成互联的 集体 .ʌ关键词ɔ行动者网络理论;物质生态批评;能动性;互联;物质性ʌ中图分类号ɔI 01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1)06G0036G05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a t e r i a l V i e wo fM a t e r i a l E c o c r i t i c i s mb y A c t o r Gn e t w o r kT h e o r yL IQ i a n(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2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t h e o r y o f a c t o r Gn e t w o r ke n d o w sn o n Gh u m a nw i t ha g e n c y an dt r i e s 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e x i s t e n c em o d eo f a c t o r n e t w o r k .A s t h e f o u r t h t u r n o f e c o c r i t i c i s m ,m a t e r i a l e c o c r i t i c i s mt a k e s t h e n o n Gh u m a nm a t e r i a l a g e n t a b i l i t y as t h e c r i t e Gr i o n .A c t o r n e t w o r k t h e o r y a n d e c o c r i t i c i s mh a v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f f i n i t y a n d t h e y a r e c o mm i t t e d t o t h e e q u a l i t y o f a l l t h i n gs i n t h ed i m e n s i o n o fm a t e r i a l v i e w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t h e y e s t a b l i s h a n o n Gb i n a r y o n t o l o g y .T h e d y n a m i cm a t e r i a l h a s i t s o w n d i s c o u r s e ,s o p e o p l e a n d p e o p l e ,p e o p l e a n d t h i n g s ,t h i n g s a n d t h i n g s f o r ma n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e d c o l l e c t i v e .K e y wo r d s :a c t o r Gn e t w o r k t h e o r y ;m a t e r i a l e c o c r i t i c i s m ;a g e n c y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 ;m a t e r i a l i t y ㊀㊀在21世纪多元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 物质性 一直被提及,肯定了非人类物质的能动性特征.能动者㊁能动性作为高频出现的词汇,不难发现拉图尔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行动者网络理论赋予非人类以能动性,试图取代传统自然和社会的二元论模式.而将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理论资源进行批判吸收,是物质生态批判的重要维度之一.物质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判的第四次转向,其观念植根于环境人文科学中出现的新物质转向的本体论认识论.拉图尔说道: 除了生态,还有什么术语可以让我们欢迎非人类进入政治[1]一㊁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物质生态批评的物质性张力㊀㊀作为不同时期的理论话语,拉图尔有意识地与生态进行联系.生态的包容性可以将非人类物质纳入其中,盖娅强调地球上的所有物质共同构成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人类世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纠缠.生态批评学者近来也将目光投向二者之间的关联.霍利菲尔德 瑞恩(H o l i f i e l dR ya n )将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环境正义生态批评联系起来,让行动者网络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理论在环境正义生态批评的大背景下相互补充,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加入到环境正义的研究方法中,以特定的方式使非人类行动者纳入集体,使之社会化[2].雷维利(R e v i l lG )认为在当前全球环境危机的时刻,人类世需要新的环境政治运动,以便更好地考虑人类和非人类环境过程和实践的复杂联系,而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领域来解决非人类在社会物质环境中的利益[3].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生态批评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尤其与物质生态批评有着明显的粘连.(一)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物质性行动者网络理论有着明确的定义: 对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正如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它的定义是不同的:它并不是指明一个实在的领域或某一特定的东西,而是一个运动㊁位移㊁转换㊁吸收的名称.这是一种实体之间的联系,除了在它们被重新组合在一起的短暂时刻外,以通常的方式无法被识别为社会实体. [4]行动者网络理论反对将世界划分为各自独立的物质实存,它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是物体之间互相交织的形态.行动者网络理论 拒斥传统的人与非人之间的区分,并由此拓展,将政治(或社会)与科学技术(或自然)之间的区分也一并摒弃 [5].拉图尔无疑与整个社会学学科的理论相抗衡.为了认识世界,人类从不同角度对世界进行了划分与研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与理论.在拉图尔看来,社会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巨大网络.但是分析人士㊁思想家㊁记者和决策者将会把所追踪的这一网络切割成很细微的薄片,然后我们就只会发现单独的科学㊁经济㊁社会现象㊁地方新闻㊁情感和性[6].由此,拉图尔展现了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叙述:聚焦于 关系网络 .赋予非人类物质以能动性就是形成 关系网络 的基础.拉图尔将非人类物质纳入行动者的领域中,非人类物质成为能动者,具有能动性,世界成为人类与非人类 杂合 的集体存在.人具有能动性是不言自明的,非人物质的能动性要如何理解?非人的能动性又与人的能动性有着怎样的关系拉图尔举了波义耳所做实验中的一个例子.在波义耳的文本中,我们又看到,一个新的并且也为这一新制度所承认的行动者介入其内:惰性气体,它们没有丝毫的个人意愿,亦毫无偏见,却能够在我们获得可信证据之前,在实验室的仪器上,进行展示㊁指示㊁书写甚至是涂鸦的活动.这些非人类舞台,没有灵魂却拥有意义,它们甚至比普通人更为可靠,因为对普通人而言,他们虽然拥有意愿却没有能力以一种可靠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现象[6].从传统科学窥探,惰性气体不过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又一次发现,而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阈下,惰性气体无所谓人类,它们在实验室的仪器上述说着自己本身,非人类不再是人类符号投射的载体.在这一点上,非人类 微生物㊁扇贝㊁岩石和船只 以一种新的方式向社会理论展示了自己[4]10.存在于生活方方面面的非人类元素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因而,对这些非人类物质的作用既不能贬低也不能夸大,它们本就是世界能动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的非人类具有某些不可思议的特性,因为它们同时既是社会的又是非社会的㊁既是自然的生产者又是社会的构造者[6]127.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人类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两种异质性要索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科学.拉图尔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一方面试图弥合自然化进路㊁社会化进路和解构主义进路之间的缝隙,展现社会本质;另一方面,非人类物质由此跃入研究者视野,并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赋予其能动性.(二)物质转向背景下的物质生态批评物质转向 对 语言建构现实 这种激进趋势有着明显的反映.物质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第四次转向,在 物质转向 的理论背景下,将生态批评在揭示文本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上的兴趣与新唯物主义思潮的洞察力结合起来.唐建南在评介物质生态批评时,将其主要特征总结为三点:物质及其施事能力㊁物质与意义㊁物质与叙事[7].这三点概括了物质生态批评的基本问题.物是不依赖于人存在的,物的所有都是物的书写,是物自身的存在形式,例如,文学故事的产生不仅是人之力,还有物之力.一首诗的物理结构与文本一起出现,我们用墨水在纸上书写,这首诗与这些 物媒介 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割,但之前这些因素都被有意地忽略了.物质性和它本身的意义是连在一起的,意义即结构,结构即功能,功能即价值.在这个概念层面上,由物质充满的世界似乎成为了 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其中人类与非人类物质紧密联系,各种意义之间互相缠绕.因此,人类与非人类物质同为能动者,也不应将物质与意义孤立看待.物质是一个持续的体现过程,涉及并相互决定认知㊁社会建构㊁科学实践和伦理态度[8].人活在水里㊁土里㊁空气里㊁空间中,而这一切都可以归于物.物质除了具有意义之外,还具有普遍存在的叙事能力.物质的世界也是充满故事叙述的世界.物质批评主张我们可以把世界理解为被赋予故事的物质,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描述模式,被称为 故事物质 ,或 物质表达 ,构成了一个具有符号和意义的能动性[8]21.在过去对事物的阐释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但人类在解释世界时,是通过物质认识自己,还是认识了他者?物的叙事性是对生态批评新的探异,物质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个体都在画自己的图像,它只是真实的表达了自己.单一的话语阐释模式被打破,阐释学除了人的维度,还存在着物的维度.物质生态批评主要考察叙事能力的两个方面:第一,非人类自然的施事能力在叙事文本中的描述与再现;第二,物质作为文本在互动中生成意义的叙事能力[8]79~80.解释的粘合度将物质与人类联系起来,这不仅是一个阐释的世界,也是一个构建平等生态网络的世界.如果物质是能动的,并且能够产生它自己的意义,那么从身体到它们的生活环境,每一种物质结构都是 讲述的 .物质生态批评与行动者网路理论所描绘的世界是 活性 的㊁未分化的㊁不确定的㊁敞开的㊁共享的世界,打破等级,同为一命,物物互联,交流无处不在.在 求同 的基础上,我们与整个宇宙都有了更进一步的 亲密感 .二、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物质生态批评的物质观联系㊀㊀有没有可能以一种不假设人类是独立的观察者的方式,将这个世界的故事翻译成可理解的叙事形式,来介入非人类世界?拉图尔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物质生态批评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一)非人类物质的存在本体论在柏拉图时期,物相比人更具有本体性.人能感知物是因为物向人发出了可被感知的信号,物的稳固性相比人的脆弱更加强大.康德哲学对此进行反拨,人的主动性成了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存在,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人的法则.在物理学中,科学家们聚焦于物质的质量,物质之间的运动是引力与斥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且具有人类可以把握的规律.牛顿笛卡尔的机械自然观强调主客二分,强化了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差异.随着量子力学的提出,物质可以被无限切分,物质也变得错综复杂且难以把握.我们无法全知全能地了然物质切分的最小形式,也无法知晓各种切分的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所谓的可把握㊁僵死㊁静态的特征不复存在,这修正了人类对物质的既有理解.行动者网络理论和物质生态批评都将非人类的物质纳入研究范畴,颠覆了以往对物质的看法,但对康德哲学的反拨绝不是回到柏拉图时期单方面强调物的地位.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物质是作为 他者 ㊁人类的背景板与对照物出现,物质无法言说㊁不会移动更显示出了人类理性的价值.物质生态批评释放了理性的约束,打破人内心所设立的界限,将物纳入能动者的范畴中.与一个具有头脑和行为决定力的人相比,物质世界 包括无生命 物质以及所有非人类形式的生活 一直被认为是固执,惰性,无法表达任何独立的意义.这一观点除了限制我们物种的伦理维度,这种二分法的本体论也加强了其他的误解[8]2.本体论的转向进一步解构人之所以为人,任何事物都可运动且充满能量,万物皆有归途与去路,人只是整个宇宙史中的一个小片段,物也可以成为能动者拥有能动性.人早已紧密无间地参与其中.人的手发明工具㊁使用工具,人的能动性的体现是离不开物的.事实上,人的复杂面孔的塑造正是来自于我们对物质世界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切割.人类到底是认识了世界还是仅仅认识了自己?拉图尔声称弥合三条研究进路之间的裂隙,才能还原社会的本质.将社会划分为经济的㊁政治的㊁科学的㊁理论的,只是对其一方面进行了界定,社会成为了被建构的社会.而将物放置于能动者范围之外,更是加剧了这种对真理的遮蔽.(二)具有能动性的非人类物质当我们认识到了世界是由人类社会和所有非人类物质组成的,所有的实体都完全处于同一本体论基础上,人类和非人类物质都具有能动性.物质在所有自然文化过程中一直具有生命力,人类不是塑造世界的唯一能动存在,而只是万物互联集合体中的物质之一.在物质生态批评中,理论家们用物质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了多种物质:那不勒斯的火山岩㊁蜜蜂社群的政治问题以及诗歌创作中的物质问题.以之前机械的观点看待这些很难认为它们是能动者,当我们赋予这些物质能动性,火山岩的多孔性特点存在于 物质和符号层面,这种多孔性促成了物质转化㊁新陈代谢,以及物质㊁能量㊁信息的流动 ,展现了 城市矿物化的各种节奏,是包括有机物㊁物质构造㊁基因㊁语言或思想的持续变化的变体的一部分 [8]74.蜜蜂的觅食㊁归巢㊁民主政治甚至更加复杂,这都与物质的能动性密切相关.同时,物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不是被动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 生成过程 ,这是物质具有能动性的具体表现[8]77.物质之间有相互作用,其自身也在不断运动生成.巴拉德认为,现实是物质和话语过程的对称纠缠.这里的物质一词并不是指独立存在的物体固有的㊁固定的属性,相反,巴拉德承认, 物质 指的是它们正在进行的物化过程中的现象 [9].因此,物质的真实维度不是静态的㊁被动的物质或存在的维度,而是生成性的生成维度.任何物质可以改变自己的状态㊁改变他者的状态,在拉图尔看来这就是一个行动者,就算这个物质没有一个可以表现自身的形象.一旦赋予非人类一些行动自由,能够参与行动过程的行为主体的范围就会大大扩展, 客观化 和 具体化 腾空的空间被准确地填补了.如果行为被先天限制在 有意图的 有意义的 人类所做的事情上,那么就很难想象一个锤子㊁一个篮子㊁一个关门器㊁一只猫㊁一块地毯㊁一个杯子㊁一个列表或一个标签会有什么作用.它们可能存在于 物质 因果 关系领域,但不存在于社会关系的 自反 象征 领域[4]171.所以,行动不应局限与人与人之间㊁物与物之间,人与非人在能动性上并不存在不可通约性.社会关系需要靠物体来维系,所以赋予物体能动性是必要的.(三)万物互联的集体当非人类物质具有了能动性,人类对世界不再是单方面的 输出 ,世界早已与人类紧密互动㊁纠缠.我们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感知着非人类物质,重新书写人类在世界的存在位置:世界是万物互联交织而成的巨大网络,我们不过是其中的微小组成部分.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人类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两种异质性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科学,人和物㊁主体与客体㊁自然与社会互相杂合,构成网络.不论生态批评在不同的理论浪潮㊁时代背景中如何转向,其理论导向一直是共建绿色㊁生态㊁共享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㊁生物圈和谐共处.实现此目标的前提除了赋予人与物质能动者平等的地位之外,更要求编织一张万物互联的生态之网.在之前三次的生态批评转向中,虽然理论视野不断扩大,但总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弥合的认识鸿沟.物质生态批评追求万物平等与和谐共生.如果物质是能动的,并且能够产生它自己的意义,那么从身体到它们的生活环境,每一种物质结构都是 讲述的 .物质生态批评涵盖了所有人类物质话语和非人类事物:水㊁土壤㊁金属㊁病毒㊁电等等,这些所有的事物不是相互分离的,他们共同组成了 世界 这个复合体,人类的能动性与非人类事物的能动性交织在一起,正如拉图尔称这些能动性的交叉点为 集合 或者 集体 ,注重人和物之间的交流与共振.社会是在不可还原的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而建构的,而该互动发生于一个关联㊁转译和调解的巨型网络之中.调解既可使事物之间关联起来,又可使事物之间隔离起来.对拉图尔来说,现实是由被称为 行动者 的(非)人类事物组成的,它们不断地与人类结成联盟.我们不是一个被划分为自主主体和客体的世界,而是一个组合㊁协作的 集体 .这为探究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有助于对改善环境问题实施有力的举措.三、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物质生态批评的影响纵观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从生态中心主义到关注环境正义,每一阶段都有着自己的核心问题.除了学科内部的继起,生态批评也以其他理论话语不断丰富自身.如与伦理学相借鉴,将伦理的观念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与美学学科互鉴,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将美学的观念融入到生态学之中.在理论话语的建构中,生态批评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通.物质生态批评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宏观上看似不可抵达,但两种理论都赋予物以能动性,将话语权交还给物本身,解构了性别㊁族别与国别等二元对立,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哲学立场.(一)拟人化:正视人类与物质的鸿沟以布鲁诺 拉图尔(B r u n oL a t o u r)和简 贝内特(J a n eB e n n e t t)提出的能动性概念为模型,并以卡伦 巴拉德(K a r e nB a r a d)的非活性概念为模型,柯比的回应是大自然不需要人类文学技能就可以将其复杂性写成易于理解的格式,因为我们作为人类表达者是集体表达的一部分[8]26.这种表述可以在凯伦 巴拉德更广泛的认识论中理解.拉图尔的观点则更加强烈.在拉图尔后期逐渐走向生态政治,人类世㊁盖娅成为他关注的主题.在拉图尔看来,我们必须正视人类和非人类物质的差异,且永远不会超越自然与文化的交叉,除非解决万物有灵论等棘手问题.拉图尔和伊奥维诺㊁奥珀曼和本内特一样,提出了 非人类中心主义 的拟人化策略.他写道,如果说现代主义史上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那就是 并不是说人们仍然疯狂地相信万物有灵论, 但是这么多头脑冷静的思想家已经发明了所谓的无生命主义 [8]266.拉图尔撰写了一部关于科学家如何通过人类 认识者 和物质之间的积极互动来构建世界的民族志,在拟人化想象中,非人类物质对外物的感知和我们别无二致,人与物质的关系由此拉近.对二元论的解构不是回到一元论,而是正视我们与非人类物质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与物质生态批评的旨归相同.(二)物质性:世界互联的基础行动者网络理和物质生态批评扭转了后现代主义中社会话语主导一切的极端思想,重新建立了语言与世界的联系,将人与非人㊁物质与话语㊁自然和文化因素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称为 现象 的存在领域中联系起来.非人的物质不偏不倚地展现自身.这些物质在科学家的设计下能够通过仪器在纸上㊁仪表盘上留下自己的作用痕迹.较之只有人类拥有对世界的解释权力,非人类物质也拥有自己对世界的解释权. 物质性 贯穿物质生态批评与行动者网路理论.表征是文本,物质本身也是文本,一切都归于物,一切都具有物质性.我们的叙述同样是由它们的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拉图尔最近的一篇关于 作文主义 的文章 这是一部特别重要的生态著作 将文本组合看作是(非)人类协作的一个例子. 组成 是一个很大的标题: 现在是时候组成一个词的所有含义,包括组成,即妥协,关心,缓慢移动,谨慎和警惕[8]115.语言也具有物质性.语言作为交际的社会性特征是人赋予的,语言最基础的实际上是它的物理属性,即声音的发出与接受.声音是通过声带振动产生声波,经由空气等介质进行传播,在人耳可接受的频率内被听到,完成其传递.交流在物理属性层面上是物理声波对耳膜的刺激,这与生理㊁器官的物质基础有关.声音的接受㊁语言的交流实际上是物质与物质的同频共振,物质与物质的联系与交流,是物质初始状态的运动.这些物质将自己投射为物质的 文本形式 ,并通过人类同行的物质想象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创造了一个关于物质和意义如何相互构成的强烈愿景.风景㊁河流和大海都是由物质世界构成的,这个世界既是由故事塑造的,更是由物质性塑造的.四㊁结语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生态批评有着天然的联系,其理论话语更是物质生态批评重要来源.其对二元论的批判㊁对非人类物质的深思㊁对人类与世界关系的反省以及对万物互联世界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仍旧适用于物质生态批评.理论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当代学科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粘连的问题各有不同,但基于人与物质之间的不断杂合,二者以不同的理论进路展现了人类与世界的亲缘关系一切都处于具象的㊁互相连接的状态,这对构建生态共同体和地球共同体有着更大的启示.ʌ参考文献ɔ[1]B r u n oL a t o u r.P o l i t i c so fN a t u r e:H o wt oB r i n g t h e S c i e n c e s i n t o D e m o c r a c y[M].C a m b r i d g ea n d L o nGd o n: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4:226.[2]R y a n H o l i f i e l d.A c t o rGN e t w o r k T h e o r y a saC r i t i c a l A p p r o a c ht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J u s t i c e:A C a s ea g a i n s t S y n t h e s i sw i t hU r b a nP o l i t i c a l E c o l o g y[J].A n t i p o d e,2010,41(4):637G658.[3]G e o r g e R e v i l l.V o i c i n g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L a t o u r, P e i r c e a n da n e x p a n d e d p o l i t i c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P l a n n i n g DGS o c i e t y a n dS p a c e,2020(2):1G18.[4]B r u n oL a t o u r.R e a s s e m b l i n g t h e s o c i a l:A n i n t r o d u cGt i o n t oa c t o rGn e t w o r kGt h e o r y[M].N e w Y o r k: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2005:65.[5]常照强.拉图尔社会学的历史认识论检视 走向反思社会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43(1):101G107.[6]布鲁诺 拉图尔.对称性人类学论集:我们从未现代过[M].刘鹏,安涅思,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3.[7]唐建南.物质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6,37(2):114G121.[8]S e r e n e l l a I o v i n o,S e r p i lO p p e r m a n n.M a t e r i a l E c o c r i t iGc i s m[M].B l o o m i n g t o n:I n d i a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4:5.[9]I o v i n oS,O p p e r m a n nAS.M a t e r i a l E c o c r i t i c i s m:M aGt e r i a l i t y,A g e n c y,a n d M o d e l so fN a r r a t i v i t y[J].E c oGz o n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C u l t u r e a n dE n v iGr o n m e n t,2012,3(1):75G91.[责任编辑:王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