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 格式:doc
- 大小:21.62 KB
- 文档页数:12
米兰·昆德拉与菲利普·考夫曼眼中的“布拉格之春”作者:崔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中,通过表达的媒介不同将艺术分为了音乐、诗歌、美术等,在而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电影这一新的门类。
而文学作为与其关系极为密切的艺术门类之一,既与影视在艺术世界中并列而立,又相互依存。
二者既相通又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叙事方式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典型的不同。
关键词:叙事;叙事时间顺序;叙事的重复性;叙事者;叙事的互文性作者简介:崔静,山西太原人,现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20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0-01关于布拉格之春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关于对人生轻重、灵与肉的关系,米兰·昆德拉和菲利普·考夫曼分别以不同的叙事讲述与思考。
第一、首先是叙事的时间顺序。
显然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由于叙述视角的来回变换,米兰·昆德拉将叙事时间彻底打乱,往往让读者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再去看事情原本的发展,使得读者与事件产生一个相对的距离,即读者不是被事件的发展牵着走,而是一种对事件的重温与探索。
例如,故事刚开始没多久,特蕾莎便陷入了灵与肉的沉重的挣扎中,而托马斯则是始终是在不成文的性规则中与无数个性伴侣进行着一种生命之轻的运转,而二人产生差异的根源则在下文中才慢慢展开,而读者在追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才发现托马斯的轻实则是一种更深的沉重。
而菲利普·考夫曼的《布拉格之恋》基本上一直都是在按照事情的发展的正常顺序来进行:托马斯与特蕾莎小镇相遇,托马斯与萨宾娜的往事,布拉格政变,流亡日内瓦以及回归田园五个部分。
直到电影的最后,在向观众通报托马斯与特蕾莎最后的归宿时,叙事时间才被打乱:在海滨工作的萨宾娜通过信件得知了他们的死讯,然后又通过信的叙述,追忆了托马斯与特蕾莎“最后的舞会”,让托马斯与特蕾莎闪耀出最后的光芒。
小说与电影《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在文学界和影视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在《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边城》的小说和电影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时间轴和视角展现故事的发展。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汉子与美铃之间的纠葛,叙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而电影则更加注重于通过形象的表达方式传递情感和情节,通过镜头语言、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和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小说和电影也有着各自独到的方法。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思维描写,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
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线索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边城》的小说和电影也各有亮点。
小说中,作者沈从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夸张等,以情景描写和对话展现故事中的冲突和人物关系。
而电影则主要通过画面的构图和配乐来传达情感和情节,通过色彩、光影等元素来营造氛围和表达主题。
另外,小说和电影的受众也有所不同。
《边城》的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更多地面向有阅读兴趣和文学修养的读者,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电影则更具视觉冲击力,能够更直观地表达情感和情节,吸引广大观众的关注。
尽管小说和电影在表现形式、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价值。
小说能够通过文字的表达更加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而电影则通过形象的表达更直观地传递情感和情节,给观众带来更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边城》的小说和电影在文学与影视的比较中各有特点和魅力。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呈现了边疆地区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摘要】本文探讨了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在表现方式上,电影通过镜头、音效等视听元素表达,文学则通过文字描述。
在叙事结构方面,电影借助画面和音乐展现情节,而文学则通过文字逐步展开故事。
受众接受方式上,电影以视听方式影响观众情感,而文学需读者自行想象和理解。
创作者表达方式上,电影导演通过视觉和声音创造整体效果,而作家通过文字塑造人物形象。
情感表达上,电影可以通过演员表现和音乐营造氛围,文学则依赖文字描绘情感。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各有特点,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探讨二者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电影语言、文学语言、异同、表现方式、叙事结构、受众接受方式、创作者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介绍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主题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在表现方式上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对声音、光影、动作和角度等元素的利用上。
电影可以通过画面的运动、音乐的节奏和声音的情感来营造氛围,而文学则更注重对话和描写的精细和细腻。
在叙事结构上,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而文学则更注重线性逻辑的展开。
电影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和情感的直观表达,而文学更注重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在创作者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上,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摄影的处理来展现创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而文学更注重语言和结构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深入探讨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在各个方面的异同,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阐述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异同,通过对它们在表现方式、叙事结构、受众接受方式、创作者表达方式以及情感表达上的比较分析,来揭示它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在艺术表达中的不同之处,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应用,以期能够进一步拓展我们对电影与文学的理解。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思想以及美学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指导电影与文学创作者更好地运用语言工具进行创作,并更好地与观众沟通。
文学与影视的叙事交互一、叙事方式文学以文字作为媒介进行叙事,依靠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来构建故事情节和形象。
它通过文字的描述和描绘来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叙事方式主要以叙述者的视角来表达,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叙述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而影视则以影像和声音作为媒介进行叙事,将故事通过画面展示给观众。
影视具有动态的特点,可以通过摄影技术和音效来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进一步加强情节的表达和展示。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二、表现手法文学和影视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可以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绘等手法来营造情感氛围。
无论是文字的抒发还是影像的展示,都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或刻画来使叙事更加丰富生动。
最后,它们都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来传递信息和展示角色形象。
无论是文字的对话还是影像中的演员表演,都可以通过言辞或行为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三、影响社会文学和影视作为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它们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娱乐和享受,还能够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
文学作为一种纸上的艺术形式,通过阅读书籍来接触文学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性。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常常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而影视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艺术形式,通过电影院、电视机等渠道普及于人们之间,具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影视作品的热播不仅会引发社会大众的关注和热议,还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和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叙事交互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表现手法,它们都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传达故事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它们也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电影《简?爱》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摘要】电影《简?爱》是一部根据莎洛特·勃朗特的经典小说改编的作品,与原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角色塑造、情节安排、风格表现、背景设置和主题探讨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电影与文学原著之间的异同之处。
在角色塑造方面,电影可能会对角色进行简化或修改,导致人物形象有所不同;在情节安排上,电影可能会删减或增加部分情节,导致剧情走向有所不同;在风格表现和背景设置方面,电影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手法和背景,使得氛围和情感有所差异;在主题探讨上,电影可能会突出某些主题或加入新的元素,使得主题表达有所不同。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与文学原著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启示。
【关键词】电影《简?爱》,文学原著,对比研究,角色塑造,情节安排,风格表现,背景设置,主题探讨,异同比较,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简介电影《简?爱》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简爱"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备受称赞的电影。
电影《简爱》由夏洛特·勃朗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影坛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对于该作品的对比研究,可以从角色塑造、情节安排、风格表现、背景设置和主题探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电影《简爱》与文学原著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2. 正文2.1 角色塑造的差异在电影《简?爱》和文学原著中,角色塑造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文学原著中,小说给予了简的内心世界更为丰富的刻画。
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简的内心思想、情感和挣扎。
她的个性更加复杂多维,展现出更多的人性特点和矛盾。
而在电影中,由于时间和叙事方式的限制,角色塑造可能显得较为简单直接。
简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可能没有那么细致和深入。
在文学原著中,罗切斯特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他的历史经历、情感经历以及内心世界都有更为详细的描绘。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在戏剧、影视和文学中,叙事和视角是构建故事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运用叙事手法和视角选择,可以丰富作品的表达方式,增加观众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就戏剧、影视和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进行探讨。
一、戏剧中的叙事与视角在戏剧中,叙事和视角可以通过对话、动作和舞台布景等手段来呈现。
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叙事在戏剧中通常通过对话和独白来展开,演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逐渐展现给观众。
另外,戏剧还可以通过舞台布景的变化和灯光效果来表达不同的视角,营造出逼真的场景和氛围。
二、影视中的叙事与视角影视作品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剪辑、特效和音乐等技术手段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影视中,叙事和视角可以通过摄影、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来展现。
叙事可以通过连续剪辑来展示不同的场景和情节,通过特效和音乐来增强观众对故事的感受。
视角的选择也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选择不同的主观视角或客观视角,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观看体验。
三、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叙事和视角可以通过文字来描绘。
文学作品通常通过叙述和描写来展开故事,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叙事可以通过文学语言的运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故事情节。
视角的选择在文学作品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选择第一人称叙事还是第三人称叙事,可以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
综上所述,戏剧、影视和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是构建作品的重要要素。
通过合理运用叙事手法和视角选择,能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加观众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创作和欣赏作品时,我们应该关注叙事的连贯性和视角的选择,以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叙事学视角下微电影的审美特征【摘要】微电影是一种以微缩录影设备制作的电影,通常时长在几分钟到二十分钟之间。
从叙事学的视角来看,微电影具有着一些独特的审美特征。
微电影的叙事性强,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情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微电影的情节紧凑,让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角色塑造生动,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画面语言生动细腻,让情感更加深刻。
音乐配合恰到好处,增强故事情感的表现力。
叙事学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简洁、生动、感染力强的审美特征。
未来,微电影在叙事学视角下可能会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故事深度,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对于微电影创作者来说,同样也要注重叙事性的塑造,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微电影、叙事学视角、审美特征、引言、正文、结论、叙事性、情节紧凑、角色塑造、画面语言、音乐配合、发展趋势、创作启示1. 引言1.1 微电影的定义微电影是指以短时长为特点的影视作品,通常在15分钟以内,内容丰富精致,具备完整的故事性和艺术性。
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成本较低,制作团队规模较小,使得更多的初创导演和独立制片人得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微电影的形式多样,既可以是独立拍摄的短片,也可以是电影的一个片段或者延伸作品。
1.2 叙事学视角的介绍叙事学视角是指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影视作品的一种理论视角。
在电影中,叙事是通过情节、角色、画面语言、音乐等元素来传达的,而叙事学视角则着重于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整个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和意义。
通过叙事学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影视作品背后的叙事逻辑和情感表达,从而揭示其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在微电影中,叙事学视角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电影以短小精悍的方式表达故事,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故事叙述和情感展现。
叙事学视角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微电影的叙事性强度、情节紧凑程度、角色形象的生动性以及画面语言和音乐的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揭示微电影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影视艺术与文学二者之间彼此渗透,有深刻的联系。
1.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人为表现对象,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
2.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 “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
”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
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 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待视野。
】3.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
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
影视与文学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
因此,正如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 “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
前言《廊桥遗梦》是由美国作家沃勒写作的爱情故事畅销书,后来被拍摄成电影,由著名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男女主角,电影上映引起巨大轰动,并成为经典爱情影片。
“它成为一九九五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一部本地化思维极强的力作。
”【1】目前对《廊桥遗梦》的研究,从现有资料的收集查找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女性意识的探究;二是研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能够发生的内在原因。
但相关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本文从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小说文本同电影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对电影风格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以具体的例证来说明,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异。
本文首先分析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两者具有的渊源性,为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最后论述的是小说文本对电影的整体风格起到的决定作用。
第一章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各自具有的差异性和渊源性世界上第一部无声电影《火车进站》【2】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拍摄。
从此,电影便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人类的艺术殿堂,成为艺术上又一形式,“它被排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舞蹈、戏剧之后,称作第八艺术”【3】尽管现今对艺术样式的分类不一,却没有一种分类不包括电影艺术的。
可见由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是受到公认的。
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其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别是与其有亲缘关系的文学。
那么影视与文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的语词形象需要读者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
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作者:赵鹏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03期[摘要]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之间在其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就是要借助于叙事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传达给受众,从而产生审美性的效应,在手段的应用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于文学作品,电影艺术使用的是现代化的视听技术,采取多镜头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具象化的效果,这是文学作品叙事所无法比拟的,本文就是从叙事的视角出发,对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差异予以剖析。
[关键词]叙事;影视艺术;文学艺术[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72-04从影视艺术产生之时,其叙事艺术就受到文学作品叙事的影响,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影视艺术却表现出与文学艺术叙事较大的差异性,在事实上就形成了互相独立的叙事系统。
影视艺术叙事具有独特的魅力,就本文来说,主要是从画面叙事这一层面来予以表现的。
电影艺术中,主要是以画面的形式来予以叙事,电影的语言主要有三大因素,即电影中的影像、音响的效果、画面中的字幕,这都是要借助于画面为载体,这一载体具有画面的真实感与效果的冲击力的特点。
一是画面的真实感。
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划分为影像的真实与心理的真实这两种情况。
影像的真实就是指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是根据现实中的真实场景来设计的,从而给予受众以视觉与听觉上的真实感,举例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海滩血战的场景就带有真实性的特性;心里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对应性的关系,正是由于基于现实基础上造就真实性的画面才会给受众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在自己心理上产生现实性的真实感,《拯救大兵瑞恩》中血腥战争画面与音响效果就会使受众产生真实战争残酷性的意识,这就是影视作品所造成的心理真实感。
二是画面效果的冲击力。
受众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电影艺术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受众可以在自己的感官上得到刺激,尤其是动感的画面、真实化的音响效果都可以使得这一冲击力愈加强烈。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摘要】《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小说和电影《边城》的美学比较,从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场景描写、美学风格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
小说与电影在美学表达上存在差异,但两者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美学比较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视野,提升对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边城》这部作品。
【关键词】关键词:边城,小说,电影,美学比较,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场景描写,美学风格,主题表达,理解作品,表达方式特点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首次发表于1934年。
小说以云南省边境小城“汀洲”为背景,描绘了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冲突、爱恨情仇以及人性的复杂情感。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乡土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边城》于1997年上映,导演由王竞执导,投资方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该电影也在亚洲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电影的上映使得“边城”这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小说的名声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和关注。
小说和电影的结合,使得《边城》这个作品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下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对《边城》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可以丰富我们对文学和电影艺术的理解,也能够拓宽我们对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的视野。
1.2 研究意义《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小说与电影在美学上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分别通过文字和影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比较它们在美学上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从《西游记》影视改编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实现作者:李丽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2期【摘要】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只有在保持原著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文学经典进行当代独创性阐释,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文化、打造精品、实现文学经典当代价值的作用。
【关键词】《西游记》;影视改编;古代文学经典;价值实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文学经典以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巧妙的艺术构思,为古今读者所津津乐道。
从文本传播意义上说,古代文学经典因其自身生成的时代性和传播的复杂性,致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面临了时代、作者和作品等重重阻隔,在文本普及和文化传承上面临了极大的困境,即将成为束之高阁的经典。
然而,随着现代影视传播媒介的出现,影视改编影响了文学经典现有的传播媒介和接收方式,焕发了影视艺术演绎经典文本的独特魅力,成为了经典传承的现代方式。
因此,探讨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对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价值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古代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在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融合的背景下,文学经典与影视的联姻是图像时代文学与艺术发展的必然。
从文本接受意义上来说,古代文学经典作为文学文本借助于文字为表达手段,是语言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和虚拟性;电影电视是以光影造型为基础、以镜头画面为表意的视听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象思维的美学特征。
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虽然跨越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但是却有着相同的改编基础。
从叙事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具有相同的叙事性特征;从艺术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都是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再现和反应生活的艺术形式;从传播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都需要通过观众的理解和鉴赏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
洪子诚在《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中对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基础进行了归纳,指出文学和影视“这两座孤岛的底座具有深广的联系,它们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作为最后的归宿。
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新趋势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新趋势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媒体方面的改编呈现出了一股新的发展趋势。
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了荧屏,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讨论和关注。
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活力与强劲,也反映出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之间相互促进、互补共生的关系。
本文将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揭示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首先,影视改编为当代文学作品延伸了更广阔的观众群体。
毋庸置疑,电影以及电视剧在传播方面拥有重要的辐射力。
借助影视媒体的庞大影响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得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且能够引发更多人的读书兴趣。
一部好的电影能够激发读者去读原著,而原著的电影改编则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成功地将优秀文学作品推广给了更广泛的受众。
其次,影视改编也为当代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编剧、导演和演员等都会给作品加入一些自己的特色,从而赋予了原著新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一方面,他们会通过拍摄手法、表演方式等手段将小说中的情节更加直观地呈现给观众;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对原著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创新,使得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张力。
这样一来,原本沉淀在书中的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领略文学情怀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影艺的享受。
第三,影视改编还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承。
众所周知,当代文学承担着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通过影视改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得以从纸上走向银屏,从而使得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这些重要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不仅为作家本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可,也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舞台。
另一方面,通过影视改编,那些以前默默无闻的优秀文学作品得以被更多人知晓、传诵和传承,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
虽然影视改编给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1. 引言1.1 介绍小说和电影的概念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它们都是通过文字或影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小说是一种文字形式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文字描绘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感受和体味。
而电影则是一种视觉和听觉形式的艺术作品,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观众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感受和体味。
小说和电影都是以故事为核心,通过叙述人物的遭遇和心理变化来引发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它们都有相似的创作要素,比如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背景描写等。
小说和电影还都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可以通过文字或影像来展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尽管小说和电影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共鸣。
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对比和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两种形式的发展,也可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感受故事的魅力。
1.2 说明小说和电影的共同点小说和电影作为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虽然在表现方式上有所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
小说和电影都是通过文字、图像和情节来传达故事内容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通过文字描绘人物内心的世界,还是通过镜头拍摄来展现情节的发展,都是为了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思想。
小说和电影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文字的力量,小说可以让读者沉浸在虚构的世界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思想和行动;而电影则通过音效、画面等多种元素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心灵碰撞。
小说和电影都是艺术家们用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无论是作家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是导演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自己的创意和观点,都是在借助这两种形式来传达自己对生活、人性和世界的理解。
小说和电影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但它们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人类用来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视剧对网络小说的二次叙事创作探究——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例■刘雅彤/昆明理工大学摘 要:影视艺术作为现代社会中最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大众传媒,它本身属于一种综合性艺术。
从影视综合艺术与语言艺术二者的关系角度探究,可以发现,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当今影视业中占据了很大一个比重。
传统文学改编有诸如《白鹿原》《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近几年趋向于改编热潮的网络小说改编,则有《欢乐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等。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是常见的艺术转换形式之一,文学作品作为改编影视的母体,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基本的叙事构成。
而影视作品对于文学作品从文字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换,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二次创作。
本文以热播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例,分析网络小说的影视化叙事改编,探究影视剧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转换规律。
关键词:网络小说 改编叙事 影视剧小说文本的叙事由于艺术载体是文字,因而具有叙事表达的多以性和模糊性,能够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弱化了文字的叙事性功能,长于用视觉和听觉来叙事。
这种叙事条件的多元化与受众思维的发散性成反比,屏幕的叙事呈现指引着受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与小说艺术的受众主观性思维相比,影视艺术形成一个限制性圈子里的发散思维。
这两种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小说艺术改编影视艺术,实则是多义性和模糊性的艺术转化为具象性和指向性思维的艺术。
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叙事方式的不同,而两种艺术的联系也正是建立在叙事表达的基础之上,叙事在这两种艺术门类中起到了一个连接体和区别化的双重作用。
影视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实际上就是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影视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影视叙事建立的过程。
一、叙事结构线性化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出现的诗学现象,对真实性、再现性的线性叙事模式持怀疑态度,提倡时空交错的非线性叙事法。
线性叙事基本遵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强调时空的完整性和情节的连贯性。
从媒介的差异看叙事特征的异同作者:高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文学和电影同是叙事的艺术,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两种艺术的媒介不同也就造成了叙述同一事件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文学和电影这两种不同媒介在叙事视角异同讨论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电影改编问题。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叙事视角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39-01尽管电影《山楂树之恋》与原著小说讲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但正如麦茨所说:“电影的表意过程必须谨慎地区别于文字语言的表意过程。
”{1}文学与电影虽然都是叙事的艺术,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小说家运用文字,电影导演运用画面;这就是两种形式的简单然而是主要的区别。
”{2}这两种媒介手段的差异也势必导致电影和小说在讲述同一个故事时具有不同的叙事特征。
《山楂树之恋》是以小说中主人公静秋的原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因此艾米始终是以静秋的视角在叙事,是一种主观第三人称的全知角度叙事。
由于小说属于自传体,全知视角也打上了很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的烙印,即“亚变种的全知方法”或“形象叙述”。
在这种叙述方式中,叙述者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又把自己局限于故事里静秋的经历、思想和情绪中。
艾米在《山楂树之恋》选择了这种独特的全知叙事,选用作者自己的声音,把叙述者与作者基本等同,又高于人物本身,这使得叙述的声调既非常有力,无所不知,又深刻剖析,直抵人物内心世界。
比如作者描写“静秋”第一次见到“老三”的观感和下意识动作时,就是在全知视角下用朴素自然的文笔生动的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一见钟情的爱人面前的局促不安,时而担心穿着学生装的自己很难看,时而又细致的打量老三,将他的点点滴滴全部收入眼底,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将静秋最隐秘的心理通过对衬衣、毛衣、皮鞋的描写细腻地刻画出来。
小说完全是一部充满着回忆色彩的小说,整部书把主人公静秋的生活线路作为小说叙述的主线,静秋的生活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构成了全书的节奏变化,又形成了独特的内向视角。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摘要]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之间在其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就是要借助于叙事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传达给受众,从而产生审美性的效应,在手段的应用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于文学作品,电影艺术使用的是现代化的视听技术,采取多镜头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具象化的效果,这是文学作品叙事所无法比拟的,本文就是从叙事的视角出发,对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差异予以剖析。
[关键词]叙事;影视艺术;文学艺术[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72-04从影视艺术产生之时,其叙事艺术就受到文学作品叙事的影响,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影视艺术却表现出与文学艺术叙事较大的差异性,在事实上就形成了互相独立的叙事系统。
影视艺术叙事具有独特的魅力,就本文来说,主要是从画面叙事这一层面来予以表现的。
电影艺术中,主要是以画面的形式来予以叙事,电影的语言主要有三大因素,即电影中的影像、音响的效果、画面中的字幕,这都是要借助于画面为载体,这一载体具有画面的真实感与效果的冲击力的特点。
一是画面的真实感。
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划分为影像的真实与心理的真实这两种情况。
影像的真实就是指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是根据现实中的真实场景来设计的,从而给予受众以视觉与听觉上的真实感,举例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海滩血战的场景就带有真实性的特性;心里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对应性的关系,正是由于基于现实基础上造就真实性的画面才会给受众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在自己心理上产生现实性的真实感,《拯救大兵瑞恩》中血腥战争画面与音响效果就会使受众产生真实战争残酷性的意识,这就是影视作品所造成的心理真实感。
二是画面效果的冲击力。
受众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电影艺术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受众可以在自己的感官上得到刺激,尤其是动感的画面、真实化的音响效果都可以使得这一冲击力愈加强烈。
就以《阿凡达》为例,这一部电影虽然在情节的安排、主题的设计等都比较简单,但是基于应用了3D虚拟影像技术,就使得产生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来说,主要是体现在情节设计、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置、事件的安排等方面。
据此而言,文学作品的叙事就是在单元化的事件基础上设计出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情节与场景,在这其中塑造人物形象就成为关键性的因素,情节则是促使这一因素关键性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文学作品的情节就是为塑造人物性格而将事件组织起来的方式,情节将会对人物性格的发展予以叙述,从而使得丰满的人物形象鲜明可感。
文学艺术能够利用读者的想象来对情节进行描写,文学艺术是一种用文字表达情感,描写情节的形式,所以文学艺术的叙事更加偏向于丰富化,它可以成为一种复杂的,但是又是电影无法达到的境界。
在漫长发展的今天,影视艺术叙事是建立在文学艺术叙事的基础上才可以展现出来,文学艺术叙事经过加工而逐步趋于影视艺术叙事的。
影视艺术叙事更加生动精彩,它是文学艺术叙事的升级,只有充分的抓住影视文学叙事和文学艺术叙事,我们就可以使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叙事手段的差异性电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主要是采用了画面与音响相结合的手段来实现对受众感官刺激,再加上诸如蒙太奇等剪辑方法的应用,使之产生极富魅力的影视效果,这恰恰是文学作品所欠缺的。
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媒介就是语言文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阅读内容加工与改造,重塑作品中的形象,据此而言,影视作品具有具象化与直接性的特点,采用的是综合性的叙事手段,而文学作品则是具有抽象化与间接性的特点,采用的是单一化的叙事手段,所以影视文学叙事比文学艺术叙事更加的生动具体,如今人们更加喜欢有画面和声音效果的影视艺术,影视艺术也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如今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影视艺术叙事更加的风生水起,受到大众的追捧,好多人将文学艺术叙事转化为影视艺术叙事,这种转化手段促进了文学艺术叙事和影视艺术叙事的双重发展,下文则是从影像、声音这两个要素来对影视艺术的叙事手段来予以分析。
(一)影视艺术的影像在影视作品中,主要是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对受众审美期待的满足,尤其是造型这一环节尤为重要,通过造型就可以使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得到刺激,进而在心理上产生冲击,具体来说,就是利用镜头来对光线、景物进行技术化与艺术化的处理,就以取景为例分析。
处于运动中的镜头会造成近景、中景与远景的区别,这是与宏观的环境渲染、人物形象与动作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刻画产生直接性的关系。
影视艺术的影像的表达充分的展示着影视中各种景物,人和场景的变换,通过以不同角度不同技巧来拍摄人物和场景,来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人物的特写就善于用近镜头来表现出人物表情的丰富性,而对人物的刻画还存在着远镜头,比如说在人物进行某项活动时,好多人聚集在一起,这时需要长镜头,对于景物的描写可以利用拉近镜头,使景物的美感更加清晰地从远到近的表现出来。
另外影视艺术的影像还可以通过切换镜头来完成画面的跳转,使画面可以得到转换,继而增加画面的趣味性,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影视艺术离不开影像的不同运用,通过不同的镜头展现出影视的特色,通过影视艺术对影像的严格苛求,影视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影视艺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二)影视艺术的声音文学作品是借助于文字语言来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但是这一语言媒介具有“无声”的特点,这与影视作品具有极为明显的区别,影视作品使用的是综合性的视听叙事手段,声音是这一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影视艺术就成为了“有声艺术”,声音的运用不仅仅应用到人物塑造的层面,而且还会产生诸如延长电影时间、拓展电影空间、营造环境氛围、深化人物性格等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电影的声音能够使影视更加具有充实感,使影视艺术充满了活力,影视艺术声音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影视新的生命力,使影视艺术不再单调,通过影视艺术的声音的塑造可以加强影视艺术的说明,使人们更加轻松简单的领悟影视艺术的内涵,影视艺术声音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使影视艺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影视艺术不能缺少声音,如果缺少了声音就好比骏马失去了四肢,这样是不符合影视艺术的发展的。
只有具备声音的影视艺术才可以更加生动的表达影视艺术想要表达的内容。
影视艺术的声音可以进一步细化为音乐、音响与人声这三种类型。
一是音乐。
音乐可以包括人物的演唱与乐器的演奏的声音,音乐起到了揭示电影的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彰显内心世界的作用。
在电影《钢琴课》中,钢琴的乐曲声表达的是艾达内心的迷茫与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人物性格逐渐走向坚贞的心理历程。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声音,它可以使影视作品更加的丰富,音乐的存在可以释放人物的灵魂,使影视艺术变得更加具有轰动效应,音乐同样是影视和人物的一种内心表达,可以凸显出故事情节的氛围,使表达的故事情节更加富有情感,在一个好的影视艺术作品里,音乐的添加对影视的表演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相信只有通过音乐的完美表达才可以使影视更加激情四射。
音乐是影视艺术的灵魂,能够表达影视艺术中的故事情节,给予情节更好的情感渲染,使影视艺术更加光彩熠熠。
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不能缺少音乐的参与,只有加上了音乐,影视剧才算是完整,相信在音乐的参与下,影视剧会显示的更加具有震撼力。
二是音响。
音响可以认为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声音,比如在《沉默的羔羊》中,处于极度恐惧中的人物发出低沉的喘息声音,这些声音产生令人窒息的效果,渲染环境氛围。
音响声音是人物感情的一种表达,正是因为具有音响的存在,才可以使影视艺术更加的灿烂夺目,使影视艺术更加的充满感性,使影视艺术的故事情节更加具有看点,音响的存在可以使影视作品更加的充盈,加大了影视艺术的色彩,如果把影视作品比喻成为一盘菜的话,音响就是影视艺术的调味品,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具有特色,使影视艺术更加充满了感情色彩。
影视艺术因为具有音响而更加具有鲜活性,影视艺术因为音响的存在可以更加毫无忌惮的展现自身的特色,将所有的影像都配置上应有的音响,那么影视艺术将会使影像得到更好的映衬,使影像得到完美的释放,音响的参与使影像更加具有张度,可以展现出影像的独特魅力。
这种完美的契合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成功。
三是人声。
人声就是指人物的语言,借助人物的语言,可以将人物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立体可感。
人声的表达是影视不能缺少的一种重要成分,因为人声的存在可以有力的解读影视艺术的影像,对影视艺术起到一定的说明效果,影视艺术中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应该通过人声来做说明,如果没有了人声的参与,那么影视作品将会失去色彩,影视剧就不会变得更加具有特色,所以影视剧一定要有人声,有了人声才算是完整。
我们在观看影视艺术作品时,因为它的人声才可以引导我们紧跟着剧情,进行认真的观看,要是影视艺术缺少了人声,给予观众无声的表达,这使影视艺术的表现受到巨大的阻碍,不利于影视艺术的发展和成长,因此,人声是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阐明影视的主旨,给予影视艺术最有利的说明,所以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影视艺术应该有更加大的改进和发展,而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声将会永远的陪伴着影视艺术勇往直前。
二、叙事时空的差异性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叙事还是影视作品的叙事都具有时空性,但是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空间为辅的叙事模式,体现出叙事的历时性,而影视作品则是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的叙事模式,体现出叙事的共时性,影视作品的共时性叙事得到技术手段的支撑,即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对场景进行切换,从而使得受众感觉到的就是空间感,但是实质上就是依据场景的变换而引导时间的流动,这就会在受众的眼前呈现出平行发展、交替进行、并置处理的空间,但是其时间的流动性并不强,可以从时空对接式的叙事方式与时空交错式的叙事方式这样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时空对接式的叙事方式所谓的时空对接性的叙事方式就是指在设计影视艺术叙事的时候,并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打破传统化的时间顺序,借助于回叙的方式来叙事,即影视画面重复往复而又注重内容的创新,但是其时空却是相对于固定的,这样就可以使故事的情节发展呈现出环状的样式,从内在的机理而言,这一叙事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时空的重复与对接,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时空对接式的叙事方式可以使影视艺术的时空感更加准确,使影视艺术表现的体裁更加的具有正确的顺序,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的清晰具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影视艺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通过时空对接式的叙事方式能够使影像在一种背景下得到更加全面的描写,这对影视艺术来说是一种科学的合理化的方式,只有建立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艺术才可以显得更加具有生命力,时空的发展才可以更加具有依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