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精品课程历史沿革第十讲韩非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89.50 KB
- 文档页数:13
子产杀邓析子产,郑国贵族,曾任郑国执政二十余年。
他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周旋得当,内政外交都取得了出色成就,使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国小势弱的郑国生存下来并赢得尊重,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当时的郑国人作歌称颂他:“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在法制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把新制定的刑律铸在鼎上,公之于众。
这满足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力量的壮大,新兴封建势力、商人和广大劳动者都强烈要求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保障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需要,使罪与非罪以及对犯罪的处罚有了比较明确而固定的标准,并为人民所周知,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神话。
“铸刑鼎”违背了“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传统,遭到了以叔向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子产与叔向展开了论争,这开创了后来战国时期“礼治”与“法治”之争的先河。
邓析是与子产同时代的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名学派的先驱人物,是一位具有法家思想萌芽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邓析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两可说”。
在正统观点看来,这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是非无度”的诡辩论,其在法制史上的贡献有二。
一是私造“竹刑”,即改造子产铸刑鼎所确立的制度,另行制定刑法,并刻于竹简上。
最初,竹刑仅仅是邓析的私家著述,不具备法律效力。
但子产之后,郑国的统治者就采用“竹刑”,从而使“竹刑”成为了正式法律;第二是打破传统,公开传授法律知识,并助人诉讼,成为我国最早的律师与法学教育家,本段史料中对此亦有所反映。
史料:郑国有许多人在交通要道人群聚集的地方张贴文字对抗新法令,子产下令禁止到处张贴,邓析就改用投递匿名书信的方式进行。
子产下令不准随便投递,邓析又附在其它物品中到处投递。
子产的法令不断地变化,邓析应付的方法也就没完没了。
这样,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就无法区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