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转型中的_文_与_道_包弼德教授访谈录
- 格式:pdf
- 大小:331.53 KB
- 文档页数:10
2014年上学期安乡一中期末考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郑维武选择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或最佳的。
将你所选择的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第Ⅱ卷上的答题栏内。
)1.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着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表现的是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2.《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3.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
无则诚立明通。
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B.理学教人“学作圣贤”C.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4.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5.《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
2015年高考历史竞猜题一、选择题(26个小题)1.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2.某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3.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4.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5.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据此可知清初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6.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安徽省太和中学2016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1. 史学大师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应称之曰‘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之正式确立,则在汉武帝之后。
”“士人政府”的正式确立主要表现在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刺史制度的建立C.颁布“推恩令”D.习儒学,行察举2.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 皇室权威更趋强化B. 社会流动更趋频繁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3.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4.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上述材料表明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5.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
”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6.《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
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卷面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2.某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开始的“正一反一合”三阶段中的“合”。
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利,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下列相关理解正确的是 ( ) A.皇权专制过于强化是失败的主因B.单纯发展海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洋务运动没有改良封建政治制度D.缺乏团结统一的力量导致战争失利4.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
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
这可用来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5.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召开国民参政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并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谬论。
这表明()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C.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6.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黄冈市2013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高二历史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3年7月3日上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由此可见当时A.绝对王权已经出现 B.王位世袭制开始形成C“诸侯”对王有纳贡的义务 D.分封制已经确立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这样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独揽大权3.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如孝廉、茂才异等(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4.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
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A.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6.《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7.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息县一高2016届高三文综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24.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25.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26.中国历史上累世同居的大家族被社会称为“义门”。
元朝浙东浦江义门郑氏,“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屡受朝廷褒奖。
元末战乱,农民军多次进入浦江县,都互相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
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护送外出逃难的郑氏家人返回。
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聚族而居的安全功能B.儒家忠孝节义的道德底线作用C.郑氏结交农民军以求乱世自保D.郑氏的善行义举赢得社会尊崇27.“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材料可以佐证罗马法()A.实施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B.是人为因素主导的结果C.全是法学家意志的集中体现D.具有包容和开放的特点28.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商父”。
李鸿章曾形容其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然而,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
对他这样说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是()A.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必然会失败B.其倡导的官督商办的模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官商逻辑使洋务企业过度依赖垄断权力,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D.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29.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取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设立度量衡局监督执行。
2021年高三上学期周练四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计60分)1.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2.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3.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这里的“不足”应指(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4.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
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这说明()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6.1938年中共在《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讨论》教学大纲(暂定)2008年9月~2009年2月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国际关系学科(含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外自学指定阅读书籍、扩大阅读书籍和参考论著,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就中国对外关系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体现展开课堂讨论,并撰写出课程论文,意在为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奠定较为扎实的学术基础。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熟悉与本课程研究有关的文献和资料;2)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本领域的研究状况;3)理清中国对外理念发生和演变的基本线索;4)探讨支配和影响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5)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经验教训;6)对中外关系作前瞻性思考。
任课教师:胡礼忠教授Tel:65311900—2478,55398568Email:***************阅读书籍:一,指定阅读书籍1,张维华主编:《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芦苇著:《中外关系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3,王绍坊主编:《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刘培华著:《近代中外关系(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5,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以上两种任选一种)二,扩大阅读书籍1,石源华主编:《中外关系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上、下),岳麓书社1987年影印版。
4,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射洪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
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
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A。
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 B.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C。
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D。
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2.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3。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4。
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
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
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B。
辅助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C。
士族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影响D。
宗法关系是划分权力的依据5。
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君主专制制度自身也会发育成长出某种调节机制、某种“解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弥补君主在能力上的不足。
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史实是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
卷一,公署,官制,掌协;卷二,宪纲,卷白,纠弹;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 史 试 卷命题人:彭 勇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1.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2.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 .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 .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 .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 .货币经济地位提高3.有人评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B.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从诸侯割据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4.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查阅到一部文献名为《钦定台规》,其部分目录见右图。
该学者研究倾向最可能是中国古代的( )A.军事制度B.选官制度C.谏议制度D.监察制度5.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时期是( )A .两汉时期B .魏晋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 6.《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唐宋转型中的“文”与“道”———包弼德教授访谈录周 武 编者按:包弼德(Peter K.Bol)系美国近年来极为活跃的中国学家,前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主任,现为该系教授,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a Historical GIS)管理委员会主任。
他的代表作《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This culture of ours),以及他所提出有关“唐宋转型”的新的阐释,在世界中国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根据作者与包弼德教授于2002年7月在哈佛大学东亚系进行的访谈整理而成。
主要围绕包教授的治学生涯展开,兼及世界宋史研究的最新动态。
关键词:斯文;唐宋转型;地方文化史中图分类号:K2422245;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3)0720091210作者简介:周 武,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 200235)周:大凡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了解一个人,研究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他的早年经历入手,因此,“早期研究”理所当然地倍受重视。
你是一个美国人,又是一个中国学家,很想听到你成为一个美国的中国学家的“早期史”。
包:我从高中时期就已开始接触中国历史,大约是在1964、1965年左右。
当时美国只承认台湾政府,不承认中国大陆政府。
我那时对政治非常感兴趣,认为美国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这样一种地位的国家,却不承认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大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当然是不行的,所以,我开始学中国历史。
那时,美国的大学对中国有兴趣的不多,在中学(至少在公立中学)开设中国语言课程的更是几乎没有的,私立中学可能有一两个。
后来,我找到一个专门给高中生开课的辅导班,在8个礼拜之内把一年级中文学好,而且可以争取语言奖学金,我的申请被录取了。
辅导班设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一所学校里,由福特基金会资助。
这个班与该学校无关,只是夏天利用他们学校的场地而已。
读好后,回到高中继续最后一年的学业,如果以后不继续便会全部忘记。
我就读的高中在普林斯顿附近,大学教授安排我与大学生一起上课,学中文课程,其他课程仍在高中学习。
后来高中毕业,本该去哥伦比亚大学或者是纽约的其他大学读书。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父母和三个妹妹有机会到荷兰一年(我父亲出生于荷兰)。
当时家里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只好暂时不上大学,跟家人一起去荷兰待一年。
我们家认识一位专门教中文的荷兰教授,他对法律学比较有贡献。
他建议我最好到莱顿大学待一年后回美国,所以我就到了莱顿大学。
我到了那里之后,因为比较年轻,学习也非常努力,几个月后,他问我是否愿意留在荷兰。
荷兰的教育制度与美国不同,必须要经过特 收稿日期:200320521019别申请并得到政府许可,如果是外国的学生,至少还要有两年的大学经历才有资格进入荷兰的大学读书。
此外,他们对语言也有要求,一般来说,需要学过五年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而我只学过一年的拉丁语,希腊语更是一窍不通,所以有人就不同意我入学。
好在语言因素与学习中国历史关系不大,所以我还是留在了莱顿大学。
莱顿大学的古代史研究很有成就,有一位名叫杰西的教授专门开了一个研究课,讲12—13世纪南宋的杭州,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著作,如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盛录》、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等等。
我由此开始对宋史产生兴趣。
我认为发展不发展不是最好的说法,中国以前是比美国发展的。
美国的世界史、古代史课程只讲欧洲(希腊、罗马),而不讲中国。
不承认中国历史这个问题更大,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发展方向不同。
为什么中国在宋代那么发达呢?我们所说的中世纪史(Middle Period history),主要是从唐宋变迁到明中叶。
所以我的兴趣便从政治转到古代史。
我在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所接受的训练非常传统,没有口语教学,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古文,如《古文观止》、《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
同时也看白话文,看民国时期的报刊,以及解放后的报刊如《红旗》等。
所修的大部分课程,最多只有十几个人上课,主要是翻译。
考试方法也很轻松,大学毕业要通过13门考试,平时不用上课就可以直接参加考试。
考试时,跟老师面对面口试,从50篇《古文观止》中任选一篇,老师提问,哪一句该如何翻译,为何这样说,制度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
中国历史考试也采用口试,自己选择书籍,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周:虽说莱顿大学只读不听的语言教学方式对你的口语提高帮助不大,但对于一个准备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人来说,阅读毕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基本功,我想,你在莱顿大学所接受的训练,对你后来的学术研究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包:那时我比较狼狈,什么学术思想都没有,只是翻译,比较浪费时间。
但是如果没有莱顿时期的训练,我现在恐怕也不会做哈佛大学的教授。
我学语言比较慢,五年在荷兰慢慢学习,所接触的文献虽不算深厚,却比较广博。
若在美国读大学,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就不会有如此广博。
我的中文口语主要是在台湾学的,我是1972年正月去台湾,1975年9月回美国的,前后共花了三年多时间。
本来去台湾是学语言,到台湾后,一位朋友推荐我去听一位老先生的课,这位老先生,每周四晚上为外国学生开班授课。
因为我的中文口语不行,可以读、写,但不会讲,所以我就拼命学口语。
老先生夏日某天上课时,对我说:“你的口语进步很快,明天九点钟你一个人来上课吧。
”我说:“那学费问题怎么办?”老先生回答:“随便。
”当时外国人在台湾读书,都是兼职教英语,每小时100元,比中国学生多得一笔费用。
如果我每周上两次课,学费800元;如果我拼命读书,每周一至周五都上课,那我便没钱了。
所以老师免收我的学费。
老先生的中国学生大多是台湾各大学对中国文学、历史、思想有兴趣者。
老先生是满洲人,爱新觉罗氏,曾跟从满清小朝廷一起跑到“满洲国”,后来被国民党政府抓到台湾,他的夫人和孩子都在北京和东北。
老先生最好的外国学生有芝加哥大学的T racy,研究先秦史;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等。
老先生上课时主要讲四书五经,用老方法讲,以经附经。
老先生曾是康有为弟子,脾气倔强,最喜欢骂人,我不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莱顿大学重在考证(考据),而老先生以附会方法讲义理。
但是他反对朱熹的义理和王阳明的良知说,又跟理学、道学、宋明理学不同,我懂经学得益于老先生的教导。
老先生了解西洋的东西很多,但没有西洋化。
中国人切断了自己的文化系统,我不反对表面上的切断,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做一个中国人的问题。
国共两党都反29对封建传统,不能认同中国的文化传统。
国民党宣传的是国民党的文化,而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知道中国的“道”在哪里能够找到,答案是在四书五经中。
谁能够发现其贯通合一性,就找到了所谓的“道”。
这虽然不是做学问的方法,但由此我开始了解经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可能读好四书是要靠背诵的,但五经绝对不是靠背能读好的,科举制度最主要的是写文章,而不是背书,老师讲学就是讲书的意义所在。
周:既然你对莱顿那一套训练方法并不太满意,那去台湾之前是否就已决定以后不再回莱顿?到台湾学语言,是为回美国继续深造做准备吗?包:作为出生于美国的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长期留在荷兰的打算,在莱顿大学学习,对我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插曲。
尽管我有的朋友留在荷兰,入了荷兰籍,但我要回国。
我感觉做学问是与对社会的责任有关系的,基于这种社会责任,我必须回国。
在台湾期间,我边跟老先生学习中文边撰写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关于宋代的官僚制度方面的,是制度史而非思想史。
有一次,老先生对我说,你没有读四书怎能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呢?就算你读了四书,《春秋》没有读也不能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我当时可以申请奖学金回美国读书,老先生让我读《春秋繁露》何休注本,《春秋》与《易经》互为表里。
我回荷兰读完了硕士,再回到台湾,认识了一个女子,准备结婚。
老先生又说,你《易经》还没有读怎么能结婚呢?回美国后,我到了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感兴趣的不是哲学。
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的思想史及其跟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1975年以来,我的研究课题不断在变化,但这一研究主旨是始终一贯的。
周:中国的历史很长,你为什么唯独对唐宋的历史如此感兴趣?你曾经说,对宋代研究感兴趣的美国学者,起先并不是都对宋代感兴趣,而是对中国历史在宋代发生的变化感兴趣。
因而,许多研究宋代的历史学者往前追溯到唐代去了解这些变化的根源,而且往后探寻到元、明去了解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而且,宋代留下的丰富史料,使得这些学者可以以它作为一个基础来研探后来发生的变化。
这是就一个研究群体而言,你个人呢?包:我的思想决定了我对思想史的浓厚兴趣。
研究思想史的人常常要研究先秦诸子百家,同时还对通史感兴趣,特别要看思想与历史的关系,宋代资料比较丰富。
同时唐宋变迁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变迁,这是中美日学者都承认的。
从思想史方面来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到了宋朝会出现理学。
通常的解释认为,到宋代时佛学很兴盛,是不是儒学传统不行了,需要重新振兴?我觉得这个说法是讲不通的。
为什么在唐朝没有这样的感觉?唐朝已经有人有这样的看法。
我从1975年开始研究,感觉有两个现象与此相关:一是社会现象的改变,就是唐朝还有门阀,宋朝就没有门阀了,有士大夫文化。
士大夫是怎么一回事呢?士大夫社会应该跟新的思想有关系,这就成了我写博士论文的出发点。
我们知道这里有社会变迁和思想变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怎样去研究。
讲北宋时期的思想史,许多人都非常重视“北宋五子”———周敦颐、二程(程灏、程颐)、张载、邵雍。
我觉得当时他们并非主流,而是支流。
那么主流是什么?他们反对的是什么?他们说自己代表真正的儒教,反对佛学。
实际上他们反对的是当时的儒学,当时的儒学状况不容易解释。
我当时决定研究的不单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跟道学没有关系的人,看他们为何在当时那么重要。
所以,我决定选择苏轼及其弟子兼学友“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我的博士论文就是讲他们的,论文完成后,人们对苏轼比较有兴趣,而对其他三位兴趣不大,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苏轼与他的弟子》,我写他们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思想史。
为什么他们在当代被感觉是属于主流的,我又发现“文”的观念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讲的总是39“道”,他们却讲“文”,所以我就开始讲“文”与“道”的关系,不但研究苏轼,还研究司马光、王安石等人。
我写《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This Culture of ours)这本书,本来不想如此,只是想把苏轼及其弟子的研究加宽一点就可以了。
可是讲他们必得多了解唐朝,所以开始看《全唐文》。
要讲唐朝,就必须要讲安史之乱后的一些人。
可是要了解当时比如说韩愈、杜佑,这些人怎么跟他们当代的学者不一样,就应该了解初唐的情况,所以就开始看唐初的学者是怎么样的,然后看安史之乱后的学术界是怎么样的,后来开始讲1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