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大哲学系精品课程历史沿革第二讲孔子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4
第2章孔子一、正名思想1.复兴周礼“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2.“损益”周礼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2)强调道德教化,主张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人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这也就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觉行为;(3)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这种“举贤才”思想是他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4)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用德化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德化的具体内容。
二、仁学思想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1)具体的“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统治者的“仁”“恭、宽、信、敏、惠”。
这就是说,统治者要达到“仁”,其行为要具有五种特点:①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②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③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④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⑤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
2.仁的特点(1)仁的自觉性孔子“仁”的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2)仁的全面性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体系涉及伦理、政治、教育、宗教等多个领域,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反映。
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探讨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
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孔子原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在鲁国,早年曾经担任过官员,但是由于不满当时政治腐败的现状,他离开了官场,走上了求贤若渴的教育之路。
孔子强调“信人”,认为诚实是人的最基本品质,而“仁者爱人”,人性的根本是关爱他人。
孔子还提出了“孝道”、“礼制”等重要概念,强调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礼制、仁爱、忠诚、孝道、中庸。
2.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孔子的思想体系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发展,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道德和思想的基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春秋时期道德体系的基础已经开始崩溃,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也对孔子思想带来了影响。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化时期。
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学派纷纷出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墨家的思想体系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墨家认为“兼爱”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且强调实践和社会公正,这与孔子的“仁爱”、“孝道”等思想有相同之处。
但是墨家更加注重人的本质,在“兼爱”的基础上,对“名教”、“实教”、“兼听则明”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发。
3. 汉代儒学的崛起和变革汉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它打破了秦朝的威权主义,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
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经学”,即传统经典的研究和阐释,主要代表人物是“五经”注释家程颐、程颢和“四书”注释家朱熹;二是“理学”,即对儒家经典中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王阳明等。
第2章孔子[视频讲解]2.1 复习笔记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
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删修六经。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一、天命论1.天命(1)含义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人的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
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大传统。
①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②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这就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
(2)“畏天命”到“知天命”①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
他在肯定天的超越性、道德性的同时,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创化力量。
②天有创造精神,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但采取的却是默运的方式,而不是强行干预的方式。
“无言”“无为”的自然之“天”与“天道”按自己的秩序运转,生成长养万物。
“命”是指外在的命运,即时运,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天”和“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畏天命”。
③孔子又认为,“天命”也关系到内在。
人能够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性分,在直面自己命运、敬畏天命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需要承担的一切,博施济众,修己安人。
这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
④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
孔子肯定人趋向美好的道德,是天赋予人的善良天性。
天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
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
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这一境界。
名讲杨立华:孔子的生平孔子的生平文/杨立华杨立华杨立华,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
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我们来谈第一个问题:以孔子开篇的理由。
我的课历来以孔子开篇。
一般认为老子是早于孔子的。
这样一个观念在上个世纪经古史辨的努力已经基本否认,但是近年来这个观念又有所反弹。
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地下挖出了新的东西。
古史辨最后定下来《老子》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基本是在《庄子》之后,战国末期。
但现在挖出了一个老子的本子,那个墓是战国初期的。
基本上大家都不会认为这个书是后来的盗墓者带进去的。
我们一般思考问题不是这样思考的。
一般认为战国中前期的时候老子这本书就存在了。
这本书跟今天的本子距离很大,只有一些片段,并不是全本。
因此我们不知道这个人带到地下的是一个老子的全本呢,还是老子的笔记呢,还是老子的诸传本之一。
但无论如何,老子中的有些句子在战国中前期已经进入书写,进入流传。
这是毫无疑问的。
由此推知,——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地下都挖一遍之后才得出结论。
——大概我们可以推知,老子的年代一定是早于庄子的,也早于孟子,至少跟《中庸》的年代差不多。
甚至我个人以为,就是早于孔子也并不希奇。
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啊,因为很多人认为老子这本书里有极高的哲学品质。
这么高的哲学品质怎么会那么早就出现呢?那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论语里已经有极高的哲学品质,中庸里头已经有极高的哲学品质。
那么因此我们在辨别孔老先后的问题上,我不认为孔子早先于老子。
在史记里记载,孔子曾经向老聃问礼,现在大家的疑问是老聃到底是谁,有没有这个人,以及老聃和老子是什么关系。
这个都确实是不清楚。
我们即使相信史记里的说法,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我们仍然以孔子开篇,其理由在于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我们是以重要性衡量的。
我以前讲孔子要讲三堂课,给你们讲两堂课,当然不是我偷工减料,我压缩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