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_特点与趋势_杨风
- 格式:pdf
- 大小:425.61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间。
以下是其中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1950年代-1960年代:重建和调整阶段。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
国成立后的初期,中国重建战争中受损的城市,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发展上。
同时,为了调整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配置,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限制农民流入城市,鼓励农村经济发展等。
2. 1970年代-1980年代:城市化加速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开
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更加自由,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也得到大幅提升。
3. 1990年代-2000年代:城市化进一步扩张。
中国政府提出了
城市化进程的新目标和策略,并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广州等。
同时,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4. 2010年代至今:城市化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提升。
中国政府
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政策逐渐成熟,推动城市化进程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体而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重建和调整阶段、加速阶段、扩张阶段和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城市贫困问题、城市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成为了今后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40年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呈现出一些特征,并面临着未来的发展思考。
首先,中国城镇化的演变特征之一是快速增长。
在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到近60%,城市人口从不足2亿增长到近8亿。
这一快速增长的结果是中国城市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如人口聚集、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环境压力等,但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次,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是中国城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过去的40年里,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
传统的单中心城市逐渐演变为具有多个中心的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
这种多中心城市群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竞争力,但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和改善生活条件。
这种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推动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然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贫困人口增加、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困难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城镇化面临着一些思考。
首先,城镇化发展要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城市的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城镇化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重要的课题。
要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最后,城镇化发展要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短缺问题。
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工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
总之,中国城镇化在过去40年里发展迅速,呈现出快速增长、空间结构演变和人口流动等特征。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20年达到60.6%。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1. 20世纪初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主要集中在商业、工业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主要由外来人口、贫民和少数精英组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2. 20世纪中期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实行“大跃进”和“三线建设”等计划,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4910万增加到1965年的1.03亿,城市化率达到17.9%。
此时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管理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3. 20世纪末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趋势。
随着1990年代后期城市化率的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
二、未来趋势1. 新型城镇化未来城市化进程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成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致力于城(市)镇融合、城市更新、城市服务、城镇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倡导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2. 城市多样性未来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出城市多样性的态势。
城市将呈现出分层、分级、分散的趋势,城市与城镇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清晰。
未来城市的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符合不同群体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
3. 信息化城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
数字城市将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转,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
4. 跨国城市化未来城市化进程还将面临着国际化、跨国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之间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不仅需要加强城市间经济、文化和学术交流,还需要推进全球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进程。
40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得中国城市的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20年的850个,城市人口从17.9%增长到了60%以上。
这样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惊人。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如何发展呢?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相对较低。
到了19世纪,由于开埠、驱除鸦片战争和大洋运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
然而,这种进程被20世纪的两次战争硬生生打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72亿人,城市化率为17.9%。
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反超了当时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大城市,也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贡献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氛围。
二、中国城市化达到马尔可夫转移城市化是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如火如荼的一环。
这一进程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口的聚集、种业、学问的繁荣。
相应的城市化定位是极其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变化是,城市化破除了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属性障碍和耐力障碍。
城市化现象可观之为马尔可夫转移。
即一个人的转移前状态只与他所在状态有关系,而与他之前处于什么状态无关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类型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化。
接着,第二变化是,城市化加快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经济学家可以很好地理解节奏较慢的农业、手工业为什么总会被现代工业化取代。
城市化扩大人口基数,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催生了乡村日趋依赖城市的现代农业与工业。
2010年第6期兰州学刊N o.062010总第201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20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杨风1陶斯文2(1.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2;2.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我国很早就有城市的雏形,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与限制,新中国成立前根本谈不上城镇化发展,只是少数城市的畸形繁荣。
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动力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表现出六大特点:城镇化发展波浪起伏,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早期以中小城市为主,城镇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为动力,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
运用相关模型预测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历程;特点;趋势[中图分类号]F29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06-0075-04[收稿日期]2009-03-25 [作者简介]杨风,男,博士,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陶斯文,男,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人口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9CRK008)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 seph E.Sti g litz)教授指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0。
[1](P168)中国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
中国的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其丰富的内涵对当代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一)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一批原始的居民点,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就是原始社会的遗址。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轨迹,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轨迹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轨迹1.计划经济时期的初期阶段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初期,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
1950年全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3%左右。
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由国家计划驱动,政府仍然掌控着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并对城镇发展进行调控。
2.计划经济时期的高速阶段1965年至1975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高峰期,城镇人口比例从13.3%快速上升到了17.9%。
这一时期,政府提出了"四人三地"战略,即把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升级为国家级城市,同时大力发展地级市,建设新型工业城市。
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由国家计划和政策驱动。
3.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9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到了26.4%。
在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实行"市场化成分"改革,逐渐把城市发展权交给市场。
同时国内外资本的大量涌入,给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4.改革开放中期1990年至2000年,改革开放进入中期,城镇人口比例达到了29.05%。
这一时期除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外,还有一些政策上的帮助。
国家出台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化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5.改革开放后期2001年至2010年,改革开放进入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到了49.68%。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市场化依靠的双重驱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政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二、特点分析1.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快于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转移两个方面上快于其他国家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低速、混乱到高速、规范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相对较低。
国家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都严格控制,城市化的过程相对缓慢。
然而,这个时期,城市化的模式和方向已经确定,即“大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有10.6%,到70年代末已经上升到19.4%,然后到改革开放前夕已经超过20%。
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明显。
与现代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设计主要由政府来实施,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效率都比较低。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代中国城市的数量增加到700多座,城市总人口比例已经接近30%。
为了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计划,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住房,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个波动的时期,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并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劳动力进入城市。
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加速了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巨头的扩张。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中国城市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亿人增长到2008年的6亿人,城市化率超过50%。
中国城市化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由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城镇化的进程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历史回顾中国的城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城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中国在20世纪初步入城市化的道路。
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左右。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化率开始显著提高。
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30%。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
现状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快速增长、问题不断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城镇化率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0.6%。
其中,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
第二,城镇化水平地区差距较大。
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沿海省份的城镇化率高于内陆省份。
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
城市失衡、房价过高、城市贫困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贫困人口和外来人口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策推动为了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城镇化新型计划”。
该计划旨在推进城镇化,解决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粗放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市场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科学城市建设。
此外,为了解决城市贫穷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确保贫穷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结论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尽管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发展,同时也保证了城市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2010年第6期兰州学刊N o.062010总第201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20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杨风1陶斯文2(1.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2;2.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我国很早就有城市的雏形,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与限制,新中国成立前根本谈不上城镇化发展,只是少数城市的畸形繁荣。
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动力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表现出六大特点:城镇化发展波浪起伏,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早期以中小城市为主,城镇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为动力,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
运用相关模型预测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历程;特点;趋势[中图分类号]F29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06-0075-04[收稿日期]2009-03-25 [作者简介]杨风,男,博士,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陶斯文,男,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人口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9CRK008)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 seph E.Sti g litz)教授指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0。
[1](P168)中国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
中国的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其丰富的内涵对当代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一)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一批原始的居民点,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就是原始社会的遗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这一地区较早地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17世纪,黄河流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奴隶主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便于统治(主要是镇压奴隶),开始修筑城池,这些城池便成为我国城市的早期雏形。
5墨子#七患6中/城者,所以自守也0;5管子#度地6中/地之守在城,,0;5吴越春秋6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0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均是佐证。
夏末商初,人们已有能力兴建较大规模的城市了。
距今3600年前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周长约7100米,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2000米,面积约320万平方米,城内有两处较大规模的铸铜工场,一处陶器工场和酿造工场。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根据自己的政治和军事需要,极力扩建旧城和修筑新城,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人口规模随之扩大。
其中,齐国都城临淄当时有7万户约20万余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在其后长达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当时不少城市人口规模世界屈指可数。
宋朝都城汴梁人口100多万,成为10)12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明代全国共有大中城市100个,小城镇2000多个,农村集镇4000)6000个,仅上海境内就出现了210余座工商业城镇。
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和限制,当时根本谈不上城镇化发展,只是少数城市的畸形繁荣。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资本趁势大举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0[2](P612)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新技术和大机器生产的浪潮也波及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然而由于我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
据美国学者斯金纳研究,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0万,城镇化率约为5.1%(不包括边远地区)。
1843)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由2070万增加到5765万,人口城镇化率由5.1%增加到10.6%,而当时世界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28%。
190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率13.6%,比我国1949年城镇化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1949)2009年,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动状况如图1所示。
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五大阶段:1.城镇化发展的启动阶段(1949)1957)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6%。
1957年末,城市已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了33.3%;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4%,比1949年增加了4.8个百分点。
1949)1957年,除1955年城镇化率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外,其余年份城镇化率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2.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1958)1965)1958年,我国开展了/超英赶美0、/跑步进入共产主义0的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0运动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政策的实施带来城镇人口的盲目增长。
1959年全国总人口比1958年增加了1213万,而市镇人口却增加了1650万;1958)1959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6.2%飙升至18.4%。
1957)1960年市镇人口由9949万猛增到13073万,增加了3124万,增长了31.4%,平均每年增加1041万人,年递增率达到9.53%,特别是1959年比1958年猛增1650万人,增长率达到15.3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高的一年。
[3](P247)图11949)2009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资料来源:5中国统计年鉴65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
/大跃进0运动、/人民公社化0运动的失败与自然灾害的发生祸不单行,为缓解1959)1961年国民经济所遭遇的严重困难,自1961年1月至1965年底,中央被迫对国民经济进行政策调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0,国民经济调整中精简城镇人口、调整市镇建制等措施的实施对城镇化发展带来较大抑制。
1958)1965年我国城镇化发展变动如图2所示。
图2 1958)1965年中国城镇化发展变动资料来源:5中国统计年鉴6。
从图2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波浪起伏。
3.城镇化发展的下滑与停滞阶段(1966)1978)1966)1976年,我国进入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0时期。
动乱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全面重创,城镇化发展举步维艰。
由于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峻,全国开始了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工业布局上提出了/山、散、洞0方针,城镇建设不考虑自然、交通等条件,一味强调分散;为保持高积累率,再次提出/先生产后生活0的方针,大规模压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大搞/干打垒0工程。
这一阶段城镇建制工作基本陷于停顿,新设市极少,建制镇也减少了,加上数以千万计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城镇化水平长期徘徊不前。
[4](P42)1966)1972年,城镇化水平甚至一路下滑,直至跌落到17.1%,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谷底0。
1972年以后,城镇化发展虽然有所提高,但较为缓慢。
1972)1978年的六年间,城镇化率总共提高了0.8个百分点。
截至197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才回升到1966年的水平(17.9%)。
4.城镇化的回复发展阶段(1979)1992)自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伴而生,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与此对应,商品经济发展,投资渠道多元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就业渠道的拓宽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拉力。
根据城镇化发展动力的不同,这一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以农村改革为动力时期。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商品率得以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城镇化发展。
1978)1984年,城镇化率由17.9%上升至23.0%,1983年曾达到23.5%,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2)以城市改革为动力时期。
1984年10月,党中央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
同年11月,国务院批转5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6,1986年国务院又批转5民政部关于调整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6。
随着市镇标准的降低,全国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如影随形,随之得以提升。
1984)1992年,城市数目由300个增至517个,建制镇由6211个猛增到1.2万个,城镇化率由1984年的23.0%上升到1992年27.6%。
1978)1992年,全国总人口由96259万增加到117171万,年均增长1.5%,城镇人口由17245万增加到32175万,年均增长4.9%,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27.5%,年均增长3.4%,年均提高0.74个百分点。
5.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9)以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十四大0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随着新一轮经济发展,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1993)2009年,城镇人口由33173万增加到62186万,年均增长4.3%,城镇化率由28.0%提高到46.6%,年均增长3.5%,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一)城镇化发展波浪起伏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发展波动性大,一度出现波浪起伏的特点。
(二)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尽管我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6.6%,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为51%(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业人口的国家);1931年法国城市化率为51.2%;1955年日本城市化率为56%。
1949)2009年,我国与世界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见表1。
表1 1949)2009年我国城镇化发展与世界水平比较年份1949195919691979198919992009城镇人口(亿)0.581.241.411.852.953.896.22城镇化率(%)10.618.417.519.026.230.946.6世界城市化率(%)28.031.037.040.049.046m 49.4﹡与世界的差距(%)17.412.619.521.022.815.14.9资料来源:1949)1989年数据来源于谢文蕙的5城市经济学6;m 数据来源于52001世界发展报告6;﹡为2007年数据,来源于5W orl d U rban i zation Prospects :Th e 2007Rev i s i on 6;其余数据来源于5中国统计年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