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析关键词翼状胬肉丝裂霉素C 羊膜角膜缘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其患病率较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患此病的总人数约为2000万~5000万[1],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
随着羊膜及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眼科的应用,给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拓宽了新的途径。
2008年1月~2011年1月采用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在治疗中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有效抑制术后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缩小瘢痕,降低巩膜的暴露和睑球粘连,有效阻止异常结膜原性组织增生,达到翼状胬肉治愈防止复发的目的。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静止期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76例(89只眼),均无局部活动性炎性反应,其中男30例(38只眼),女46例(51只眼),年龄23~60岁,病程3~15年。
随机将其分为A、B组,A组38例(48只眼)行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干细胞移植术,B组38例(41只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手术方式:①手术切除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局麻下行显微手术,开睑器开睑,做常规手术表面麻醉,用2%利多卡应在翼状胬肉体部结膜下与颈部浸润麻醉,使的覆盖在体部的球结膜与其下方组织形成潜在分离。
在胬肉体部距离角膜缘约3mm做一纵行的球结膜切口,然后用小剪刀把胬肉体部表面的球结膜从切口向内眦方向分离,直至半月皱襞处,并在该处剪断胬肉,夹起胬肉的端段,将胬肉体部与巩膜及附近的Tenon囊分离开,并把体部翻转置于角膜表面上。
用一块约4mm×6mm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与胬肉结膜瓣下的巩膜上,用镊子夹住结膜瓣覆盖棉片4~5分钟,然后去掉棉片,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
然后把胬肉头部从角膜表面剥离下来。
做羊膜植片大小视暴露的巩膜面的大小而定,用10/0缝线缝与结膜断端。
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翼状胬肉患者138例,共168眼,其中,男67例,女71例,双眼3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7岁,胬肉均位于鼻侧,深入角膜内3 mm以上。
采用材料瑞济生物羊膜B型。
把圆刀片在胬肉头部前05 mm的角膜面划开一浅沟,沿此界线作胬肉浅层剥离,将胬肉头部分离至角巩膜缘,然后剪开角巩膜缘的球结膜,分离结膜下组织直到泪阜,在泪阜处剪断胬肉,逆行分离胬肉组织到角巩膜缘,并与胬肉角膜分离区汇合,切除分离的胬肉组织,彻底止血。
将生物羊膜复苏后,取略大于缺损区的生物羊膜,羊膜上皮朝上,平铺在裸露的巩膜区,将100显微线把生物羊膜植片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
结果手术后1~2 d角膜上皮愈合,羊膜平铺在位,伤口轻度水肿。
术后21 d拆除显微缝线,羊膜植片全部上皮化。
随访2~18月,9例复发,复发率536%。
结论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复发率低、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生物羊膜移植术;翼状胬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翼状胬肉患者138例,共168眼,其中,男67例,女71例,双眼3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7岁,胬肉均位于鼻侧,深入角膜内3 mm以上。
采用材料为江西省瑞济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瑞济生物羊膜B型。
12 手术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用贝诺喜眼药水结膜囊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注射于胬肉体部结膜下,把圆刀片在胬肉头部前05 mm的角膜面划开一浅沟,沿此界线作胬肉浅层剥离,将胬肉头部分离至角巩膜缘,然后剪开角巩膜缘的球结膜,分离结膜下组织直到泪阜,在泪阜处剪断胬肉,逆行分离胬肉组织到角巩膜缘,并与胬肉角膜分离区汇合,切除分离的胬肉组织,彻底止血。
将生物羊膜复苏后,取略大于缺损区的生物羊膜,羊膜上皮朝上,平铺在裸露的巩膜区,将100显微线把生物羊膜植片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
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进行期翼状胬肉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进行期翼状胬肉的作用。
方法以羊膜移植联合MMC 治疗进行期翼状胬肉64例68 眼,术后随访6~16个月。
结果植片全部存活,角膜上皮缺损处完全愈合,随访期内4例复发,植体角膜缘无并发症。
结论羊膜移植联合MMC 是治疗进行期翼状胬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标签:进行期翼状胬肉;丝裂霉素C;羊膜移植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但单纯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进行期翼状胬肉,因侵蚀角膜较深,体部较厚,有粗大而扩张充血血管,单纯手术复发率更高。
为一次性手术达到治愈本病目的,尽可能避免再次手术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瘢痕增生。
并且研究显示,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或功能障碍是术后再次复发的主要原因[1],故我们采用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们收集了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共64例68 眼,其中男20例22眼,女44例46眼,每只眼均是进行期翼状胬肉,年龄36~72岁。
1.2方法1.2.1羊膜制备及保存取健康产妇剖宫产获得胎盘,产前母体排除传染性疾病(包括HCV,HIV,HBV,衣原体感染、梅毒螺旋体、产道淋球菌感染、巨细胞病毒),在无菌操作下用生理盐水冲洗胎盘表面的血迹,再用含100 μg/mL 新霉素、2.5 μg/mL 二性霉素B,及50 μg/mL链霉素平衡盐溶液反复冲洗胎盘表面后,剥下羊膜,刮除残存的绒毛组织,将羊膜上皮面朝上,贴附于手术粘贴巾纸片上,置于装有灭菌后的无水甘油的小瓶内,加盖密封,保存于4℃冰箱中。
手术前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
1.2.2手术方法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由作者主刀医师及助手完成。
首先用5 g/L盐酸丙美卡因作结膜角膜表面麻醉,放置开睑器,20 g/L 利多卡因注射液加约0.5 mL 肾上腺素行球结膜下胬肉浸润麻醉,使球结膜与胬肉组织初步分离,在翼状胬肉两侧靠近角膜缘放射状剪开球结膜4~5 mm,分离球结膜与胬肉组织,近角膜缘3~4 mm 剪开球结膜,暴露胬肉,分离胬肉到泪阜部。
生物羊膜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病人的护理黄均英,张如雪,何良娟摘要:对53例(53眼)复发性翼状胬肉病人进行翼状胬肉切除+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术前做好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正确配制药物浓度,认真护理,术后做好一般护理、伤口护理及出院指导。
结果病人术后3d~5d角膜创面修复光滑无血管,1周~2周后完全恢复到透明或半透明,未发生排斥反应及感染,51眼痊愈,2眼复发。
关键词:翼状胬肉;丝裂霉素C;羊膜;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4.029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5B-1292-02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性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
有报道认为,翼状胬肉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眼科常见疾病[2]。
复发性翼状胬肉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复发率极高,为降低复发率,我科2010年3月在显微镜下应用翼状胬肉切除+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53例(53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3例(53眼)复发性翼状胬肉病人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37岁~68岁,一次手术后复发48例,二次手术后复发5例。
1.2 手术方法 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生物羊膜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泡5min备用。
0.4%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在复发胬肉区浸润麻醉,按常规方法切除胬肉,彻底清除结膜下方的瘢痕组织。
切除胬肉后的巩膜创面上结膜下覆盖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棉片进行接触约3min,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裁剪与巩膜暴露区面积相当的生物羊膜瓣,将适当大小的羊膜移植于巩膜裸露区域,将周围结膜覆盖于羊膜上固定于浅层巩膜上。
术毕用四环素眼膏涂患眼,加压包扎1d,7d~10d拆除结膜缝线。
1.3 结果 术后早期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水肿、异物感,术后3d~5d角膜创面修复光滑无血管,1周~2周后完全恢复到透明或半透明。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比较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和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40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分为A组22例和B组18例,其中A组患眼给予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手术治疗,B组患眼给予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眼的术后再复发率。
结果 A组的术后再复发率为18.18%,B组的术后再复发率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和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翼状胬肉病变程度,安全性相当,但因人工羊膜造价较高,故临床上比较推荐另一种手术方式。
【关键词】复发性翼状胬肉;羊膜移植;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丝裂霉素C;临床疗效目前,在临床上针对翼状胬肉多是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可高达30%~70%左右。
为研究出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将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观其临床疗效。
现做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24~77岁,术前检查矫正视力在0.06~0.5,胬肉覆盖角膜3~6mm。
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具体病况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将40例患者40眼分为A组22例(行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和B组18例(行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
1.2方法1.2.1羊膜制作取自正规厂家生产的人工合成羊膜。
1.2.2手术手术需在胬肉组织停止增生半年后进行。
术前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三天,每天四次;术前一天对泪道进行冲洗,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同一医师进行手术。
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体会标签:丝裂霉素;复发性翼状胬肉搜集我院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共71例82眼,釆用羊膜移植治疗,术中使用丝裂霉素棉片浸润巩膜暴露区疗效好,现报到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搜集我院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眼科治疗71例8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其中男29例32眼;女42例50眼;单眼60例;双眼11例,年龄36一69岁,平均48岁。
71例中翼状胬肉术后1次复发者48例54眼;2次复发者21例26眼;3次复发者2例2眼。
病例入选条件:(1) 翼状胬肉头部浸入角膜缘鼻侧3一6mm的复发性翼状胬肉,(2) 无其他眼表疾病,(3) 排除糖尿病;类风湿病及瘢痕体质患者.1.2羊膜制备及保存羊膜来自我院剖宫产健康孕妇的胎盘,产前母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筛查,排除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及梅毒阳性者。
剖宫产后立即取出胎盘,在无菌操作下用生理盐水;50mg/L青霉素.链霉素清洗胎盘;用含庆大霉素4000u/L的生理盐水和含二性霉素B2.5mg/ml的生理盐水各浸泡10min,然后将羊膜从绒毛膜上纯性分离;上皮平辅于手术消毒粘帖纸上,剪成4cmx3cm块大小放入无菌甘油瓶中脫水,24h后移至另一甘油瓶内密封,置于4度冰箱保存备用,使用时取出用生理盐水洗去甘油再加入4000u/L慶大霉素的BBS液中复水30min备用.1.3手木方法用1%丁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显微镜下于翼状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向上下方及鼻侧分离,于胬肉头部1mm 角膜处剖切;分离胬肉头及体部至半月皱襞并剪除胬肉,自制刀片清除角膜及巩膜表面的瘢痕组织,勿伤及内直肌,烧灼巩膜创面出血点;暴露透明的角膜和光滑的巩膜创面,将浸有0.04mg/ml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巩膜暴露区3mln,用生理盐水反复彻底冲洗后按巩膜裸露区的形状及大小剪取一片羊膜组织,上皮向上,平铺于巩膜裸露区,鼻侧超过角膜缘约1一2mm;用10一0带针可吸收线浅层巩膜缝合固定羊膜,然后剪去多余的羊膜并将其边缘埋入结膜下;带浅层巩膜缝合固定羊膜和结膜残缘,涂金霉素眼膏;单眼加压包扎24h后用氧氟沙星滴眼液5一6次/d,全身应用PNC800U静滴3一5d,14d后愈合。
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与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与羊膜移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60例78眼翼状胬肉施行手术切除,术中局部应用0.04%丝裂霉素C浸润术区暴露的巩膜表面,行羊膜移植覆盖角膜、巩膜创面。
术后随访7~28个月,观察羊膜植片的变化,角膜、结膜创口愈合情况,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结果:78眼的羊膜植片与创面良好贴附,部分羊膜植片渐与结膜融合生长,部分羊膜植片渐溶解消失。
8周后全部术眼的羊膜植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难以辨识。
角膜创面在10天内完整修复,5眼的结膜切口愈合不良,有7眼胬肉复发,复发率8.97%,其余71眼均形成完整光滑的眼表结构。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与羊膜移植,可抑制术区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的增殖,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术区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同时可促进角膜、结膜创面的修复愈合,重建正常的眼表结构,能有效地治疗翼状胬肉,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
关键词丝裂霉素C 羊膜移植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科疾病,属于一种良性增殖性病变。
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易复发。
2005年6月~2008年2月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与羊膜移植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术60例78眼,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60例(78眼),年龄38~72岁,其中男40例(52眼),女20例(26眼),胬肉位于鼻侧64眼,位于颞侧8眼,鼻侧与颞侧均有胬肉6眼,有睑球粘连12眼,为术后复发性胬肉27眼。
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4眼同时还患有干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底无水肿,无出血。
手术方法:从胬肉颈部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加入1%肾上腺素数滴),在显微镜下自胬肉颈部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向直肌方向和上、下侧分离球结膜,将球结膜与肥厚增生的结膜下胬肉组织充分分离,使分离出的球结膜菲薄,再用巩膜隧道刀从角膜表面剖切胬肉,从巩膜面分离,接近泪阜。
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论文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是一种结膜变性疾患。
多见于户外工作者,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单纯手术切除容易复发,而多次复发的翼状胬肉,因反复手术造成角膜缘的破坏,复发率更高,且易导致睑球粘连、穹窿变窄及眼球运动受限。
我院选择以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共34例36眼,均为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病例,男18例20眼,女16例16眼,年龄在38~70岁,平均51岁,其中睑球粘连6例,内直肌受累2例,所有病例均为静止期。
1.2手术方法: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安尔碘常规消毒眼周皮肤,铺无菌孔巾,结膜囊表面麻醉联合胬肉局部浸润麻醉,自角膜缘处弧形剪开胬肉表面球结膜,钝性分离至泪阜前缘,自根部切断胬肉组织,彻底清除巩膜表面瘢痕粘连;用浸有0.02%丝裂霉素棉片浸泡胬肉根部残端3~5分钟,随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浸泡面;仔细剥离角膜表面胬肉组织;暴露巩膜面酌情给予烧灼止血;裁剪与角巩膜创面面积相当的生物羊膜瓣,取适当大小覆盖于角膜创面及巩膜裸露区,基底面朝下,鼻侧羊膜边缘埋入球结膜下,用10-0尼龙线将羊膜植片与结膜创缘间断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术后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加压包扎,连续包扎3天,7~10天拆除缝线。
1.3结果:检查内容包括角膜创面愈合、羊膜植片成活、角膜缘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侵入等。
术后24H内眼痛、异物感、流泪症状较重,2~3天后刺激症状减轻,7~10天拆线后,不适感逐渐消失;角膜创面于3~10天愈合(平均5.5天),术后术区轻度水肿,拆线后2~3周水肿消退,其中有12眼7~14天后羊膜开始自融,另有5眼羊膜植片完全融解,创面由自身球结膜生长覆盖愈合。
术后3个月36眼均无复发,其中15眼角膜缘新生血管长入;术后1年36眼复诊,2眼胬肉组织侵达角膜缘,为复发。
讨论
由于复发性翼状胬肉与下方角巩膜组织发生严重粘连,可侵及角膜深基质层,而且失去初发性翼状胬肉的结构特点,如头、颈、体三部分的界限,Bowmen’s层的解剖平面等,部分患者其角巩膜还可能变薄。
这些给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手术带来很大的困难。
对于复发性翼状胬肉需再次手术者,必须在初次手术后至少6个月,等炎症反应完全静止以后方可行再次手术,否则再次手术后的纤维增生反应更为强烈,导致更为严重的瘢痕增生。
手术前,需了解患者在此之前曾接受过多少次手术,是否接受过β射线治疗或抗代谢药物治疗等病史,对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尤其巩膜厚度等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手术要点:
1.手术时机要选在相对静止期;
2.术中要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及瘢痕,而且要避免或尽量减少下方正常组织的损伤;
3.止血要充分,羊膜下的积血可影响羊膜的存活;
4.羊膜与结膜需边对边紧密缝合,缝
线松脱可导致泪液积聚于羊膜下,使羊膜水肿;5.羊膜需牢固固定于巩膜表面,否则眼睑的开闭可能使其移位;6.羊膜应与结膜缺损面积等大或略小,这样羊膜才能展平,与其下的巩膜和筋膜贴附良好;7.术后一旦角膜上皮修复,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滴眼液。
由于角膜表面及结膜下胬肉残存组织是形成胬肉术后复发的基础,而巩膜表层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胬肉复发的根本原因,因此须彻底切除角膜缘、巩膜及角膜上的变性组织并暴露巩膜,用作防止结膜纤维组织入侵角膜的缓冲地带。
[1]
羊膜作为一种基底膜,含有V型胶原纤维和层粘连素,与结膜组织所含的成分类似,可延长上皮细胞的寿命并为其克隆增生能力,是一种支持上皮细胞生化的理想物质。
羊膜的基底膜含有许多适宜浓度的细胞因子,可阻止上皮细胞凋亡,促进正常结膜上皮表型,杯状细胞密度的恢复,快速上皮化能减轻炎症。
因此,羊膜可改善上皮细胞移行环境,促进上皮的分化。
[2]
羊膜的抗原性极低,且具有以下作用:1.减轻炎症反应;2.减少新生血管形成;3.减少瘢痕形成;4.维持眼表细胞的表型;5.提供光滑表面以利于细胞生长。
这些可能是羊膜移植可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原因。
羊膜移植主要是减轻巩膜、结膜创面的炎症反应、抑制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因此对于进展期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的病例实施羊膜移植尤其适合。
生物羊膜为同种来源材料,组织相容性好,且粘附性强,尚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同时避免了新鲜羊膜可能存在的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
羊膜移植术用于翼状胬肉治疗的机制:1.基底膜作用:作为一种“功能性”基质,易使上皮细胞移行长入,增强上皮细胞的粘附性,促进上皮细胞的分化、增殖,阻止上皮细胞凋亡,减少炎症反应及纤维血管化;羊膜可产生多种生长因子,有利于上皮细胞分化转行,增强上皮细胞黏附性,调节结膜上皮转化为角膜型上皮细胞,并可作为支架组织部分代替角膜基质。
2.接触性抑制作用,阻止结膜下组织过度增生,羊膜中含有抑制细胞因子表达和调节角膜细胞调亡的成分,可以避免炎症细胞因子诱发的角膜基质细胞,胶原纤维的过度增生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抑制局部炎症反应,阻止新生血管和瘢痕的形成,故减少了术后复发可能,对顽固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3]
丝裂霉素C是一种有丝分裂拮抗剂,它可以抑制DNA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及血管组织增生,不影响角膜创面愈合,而有效地阻止胬肉复发。
丝裂霉素的应用方法、剂量、时间尚不统一,文献报道:0.1~0.4g/L的丝裂霉素棉片湿敷裸露的巩膜面3~5分钟,可使复发率减少到1%~12.5%。
[4]但是高浓度的丝裂霉素可致继发性青光眼、角巩膜穿孔、结膜伤口愈合延迟,这也与丝裂霉素C阻断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应避免使用高浓度丝裂霉素及长时间的创面浸泡,能有效地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选择复发性翼状胬肉32例36眼施行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随访3~9(平均6)mo,1眼复发,效果较为满意。
具有
切除病灶彻底,患眼视力稳定,外观改善满意,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64
[2] H, Peirovi H, Jorjani M, et al. Properties of the amniotic membrane for potential use in tissue engineering[J]. Eur Cell Mater, 2008, 29(15):8899.
[3]谢立信.羊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眼科经纬 1999;4(1):7
[4]李建军,张铁明.丝裂霉素C在眼的应用进展.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1):2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