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98 KB
- 文档页数:1
探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公允价值作者:牛腾飞来源:《财会学习》 2018年第32期牛腾飞合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摘要:公允价值在国家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地位举足轻重,探讨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在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过程中,各类会计准则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就目前我国现行的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方法,其中一些问题和看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平交易;会计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为具有“可验证”和“可靠性”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了会计计量的统治地位。
现代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到今天,特别是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具有的没有成本或初始成本很低的特性,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过去价值,沿用历史成本已经无法对金融衍生工具等进行有效的计量,也难于揭示金融衍生工具等存在的实质风险。
另一方面,市场价格波动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大,资产价格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受到资产历史成本影响。
因此,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生成的会计信息在现代资本市场中越来越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其有用性 ( 相关性 ) 受到了极大影响。
单纯地追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只依赖于历史成本计量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计量方法需要有效的突破原有的传统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应势产生并在上世纪 90 年代及本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
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是资产、负债的现时真实价值,这正是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所关心的,是做出重要决策的主要依据。
公允价值会计目前已成为国际会计的主流趋向。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类型的。
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张青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15期【摘要】引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可以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是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许多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质疑,认为公允价值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
文章从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说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资产评估引言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种更能反映会计个体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即公允价值。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反映企业价值。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
这一过程中,有人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
然而,金融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经济问题,并非纯粹的会计问题。
一、公允价值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这充分考虑了基本国情,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
国际会计准则中应用到公允价值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最常用的是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和金融工具。
同时,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公允价值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的交易市场,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被世界很多市场经济国家所推崇。
二、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最初被提出是作为一项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
30年后的今天,美国再一次陷入了由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风暴中。
表面上看,公允价值似乎是金融危机的“帮凶”。
在市场向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容易让资产管理者和交易人员滋生盲目乐观情绪;一旦经济下行,市场看空的时候,相关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院别经济学院专业会计学学生姓名路净怡学号013141847指导教师苏丽莉职称讲师2018 年 4 月15日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信息:课题性质:设计□论文√课题来源:教学√科研□生产□其它□发出任务书日期: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院别:经济学院专业:会计学姓名:路净怡学号:0131418472018 年4 月15 日Besnik Livoreka与Alban Hetemi等(2016)在《The Modem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通过对科索沃股份公司的股利政策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除了现金股利外,支付股息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将剩下的投资现金流回公司和现金分配给股东。
Harada和Nguyen(2017)在《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ory of the Firm》验证了股权集中度与股利政策相关变量存在一定关系: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容易存在大股东攫取利润的情况,公司会不积极运用股利分配解决问题。
Jose、Massino等(2016)在《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Firm》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大股东决策对股利分配政策产生重要影响,投资决策的频率和时间与股利分配政策呈负相关关系。
董建萍(2017)在《现金股利分配会计稳健性与股价崩盘风险》指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相关产权保护机制,加强产权保护机制对于管理者滥用现金流行为的监督和治理,特别是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升会计稳健性,既能够促进股利分配,又能起到防范股价崩盘风险的积极作用。
杨欣月(2017)在《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及影响因素》指出,通过关注宏观政策,制定稳定连续的股利政策,树立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制定稳定连续的股利政策,增加房地产公司股利支付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公司的规模效益,来优化房地产上市股利分配行为,从而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在于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准确性。
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风险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也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需要银行更加谨慎地管理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影响。
总体评价显示,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银行业运行效率、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未来我国银行业需要更加注重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应用,制定相应的策略应对未来挑战。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银行业、资产负债表、风险管理、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监管政策、总体评价、发展趋势、策略。
1. 引言1.1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基于市场价格或者市场相关数据,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的方法。
在我国银行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日益成为银行业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显著的。
通过公允价值计量,银行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其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有利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风险状况有更清晰的了解。
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公允价值计量,银行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和评估风险,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提高其经营稳健性和风险抵御能力。
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和监管政策都有着深远影响。
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
在未来,我国银行业应积极应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挑战,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以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和监管要求。
2. 正文2.1 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银行业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公允价值是近年来国内外会计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和创新,企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日益增多的环境下,历史成本单一计量属性的缺陷日益明显,采用新的计量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公允价值,亦称“公平价值”、“公允市价”,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概念存在不同的表述。
IASC (1995)在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指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FASB(1996)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5号(FAS125)《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中指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除IASC和FASB外,其他一些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对公允价值有过类似、但不完全一致的表述。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 ASB)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认为,“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在国外的运用最先提出“公允”概念的国家是英国。
早在1844年,英国股份公司法就规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必须“充分和公允”(Full and Fair)。
1948年的英国公司法将其改为“真实和公允”(True and Fair),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编制和评价财务报表最重要的原则。
英国加入欧共体(EEC)后,通过1978年的《第四号理事会指令》,开始将“真实和公允”观念向其他欧共体国家推销和移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会计准则研究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的革新唐宇刘芯瑞刘颖然摘要:财政部在2014年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公允价值层次、公允价值披露、估值技术应用来阐述新准则带来的变革。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值;估值技术随着社会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迁,历史成本作为长期使用的计量属性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我国也已经意识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大势所趋。
新准则从相关资产或负债、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和市场、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等多个方面,就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定,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系统性和相关性。
公允价值披露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最终体现,而公允价值层次、估值技术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本文将对公允价值层次、公允价值披露和估值技术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解读和剖析,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一、公允价值的层次第一层次输入值来源于活跃市场中取得的未经调整的报价,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最能够准确代表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进行调整:例如,某公司持有大量的类似债券,但是在计量日难以获取其持有的每一种债券的相关价格信息。
这时可以采用部分可以确定价格信息的债券报价来确定其他类似债券的公允价值,但是其计量结果不再属于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有所下降。
又如,在证券交易市场闭市与计量日期间,若发生了特殊公告、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经纪人交易等重大事项,这时的市场报价可靠性不高,应对公开报价进行调整。
企业应当制定相应会计政策与标准来识别哪些是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项,并持续地应用,保持一致性原则。
所以如果发生了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件,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活跃市场的报价不能代表计量日的公允价值,准则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划入较低层次。
另外,如果使用了不可观察输入值对可观察输入值进行调整,并且该调整引起了相关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显著变化,则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应当划入第三层次。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摘要: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会计计量问题。
从国际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由于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的计量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备受关注。
我国也高度关注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已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之一。
但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阻力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财务会计的难题之一,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现行市价动态反映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一)公允价值的本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与此基本相同。
FASB在1984年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5)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公允价值属性与上述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是什么,是否成为独立的第六种计量属性,FASB在2000年发布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7)中指出:SFACNO.5中所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也许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
在初始确认时,如果缺乏相反证据,已收或已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通常被假定近似为公允价值。
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只要短时间物价稳定,对于一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而言,它们的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其公允价值。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决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或综合)的计量属性。
人们一般在谈到公允价值时并不包括历史成本。
实际上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中国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研究
2006年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从而形成了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而公允价值的再度运用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2006年9月15日,FASB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提出了改进性指南。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中
国境内的所有上市公司执行;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波
及世界各地进而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激烈论战。
无论是巧合还是必然,中国公允价值运用与美国及世界的公允价值运用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关注与反思。
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偏好,并在此基础上从公允价值计量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公允价值运用
的改进建议。
全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介绍并评价了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由来、定义、分类、相关特征,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因素,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度量思路与方法简介。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情况,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偏好作了度量与分析。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实质性偏好度的由来,并对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实质性偏好度的因素作了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设计、研究假设、变量解释及检验结果和结论。
第七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结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启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