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35.36 KB
- 文档页数: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关系分析发表时间:2018-01-24T13:44:20.7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作者:刘子绢[导读]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越严重则会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越大的抑制作用。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关系。
方法:对自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治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选择67例患者,分别于早晨8点与下午4点行肘静脉血抽取,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功能。
结果:轻度组患者与中度组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经与重度组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与重度组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l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越严重则会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越大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关系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属于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疾病,主要引发原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会间接或者直接影响患者机体内各个系统[1]。
为了对甲亢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此次研究特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关系进行探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一般资料对自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治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选择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4例女性,33例男性,年龄13至74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6.7±4.2)岁,患者病程为3个月天至19年,平均病程为(5.23±1.17)年,存在肾病、肝病、心脏病以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排除此次研究,23例轻度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为+15%至+30%),22例中度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为+31%至+60%),22例重度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超过61%)。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一.肝功能:( TBIL. DBIL.IBIL. TP. ALB. GLB . A/G. ALT. AST . GGT .ALP. PAB. TBA)(一) 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1.7-22.1umol/L)(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7umol/L和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1.7-15umol/L):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判断黄疸类型。
血清总胆红素和以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的为溶血性黄疸,例如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等;血清总胆红素和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为梗阻性黄疸,例如胆石症,尿胆原可呈间歇性减少或消失,如为肿瘤压迫所致,尿胆原可进行性减少或消失;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皆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等(二)总蛋白TP 正常参考值65-55.0g/L 1.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见于A.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
B.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数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2.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A.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储留。
B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
C.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
以白蛋白下降最为显著。
D.蛋白质丢失,严重灼伤,大出血,肾病综合征等。
(三 )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35.0-55.0g/L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并非蛋白质绝对量的增加。
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
白蛋白降低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原因相同。
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灼伤时血浆大量丢失。
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腹水形成时白蛋白的丢失和肾病时尿液中的丢失。
(四)球蛋白GLB 正常参考值20.0-30.0g/L球蛋白浓度增高1.炎症或感染反应,如结核,疟疾等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骨髓瘤和淋巴瘤。
生化检验各工程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总蛋白TP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2、白蛋白ALB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根本与总蛋白一样,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如白蛋白30g/L,那么预后较差。
3、球蛋白GLO 正常参考值15-35g/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主要以Υ-球蛋白增高为主。
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变。
多发性骨髓瘤。
减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先天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4、白/球比值A/G 正常参考值 1.00-2.50。
临床意义减低: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如治疗后白蛋白提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
故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核预后。
5、总胆红素TBIL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6、直接胆红素DBI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7、间接胆红素IBIL (游离胆红素)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响8、谷丙转氨酶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 增高: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细菌性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血吸虫病等。
肾上腺激素检查1.皮质醇【单位】纳摩/升(nmol/L)。
【正常值】RIA法:一日24小时内变化较大,上午8~9时为210~342纳摩/升,下午3~4时为77~181纳摩/升,午夜0时为64~130纳摩/升。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库欣综合征、胰腺炎、妊娠中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病、哮喘危象、男子女性化等。
(2)降低:见于艾迪生病、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切除术后等。
2. 11-氧皮质醇(或血浆化台物)【单位】纳摩/升(nmol/L)。
【正常值】纸层析、RIA法:1.74~4.86纳摩/升;血浆化合物值为(2.66±1.03)纳摩/升。
【临床意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血浆化合物显著增加。
3. 18-羟-ll-脱氧皮质醇(18-OH-11-DOC)【单位】纳克/升(ng/L)。
【正常值】RIA(gU浆):普食36~168纳克/升,成人上午8时(钠钾平衡饮食)36~105纳克/升。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
(2)降低:见于艾迪生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4.皮质醇分泌率(CSR)【单位】微摩/24小时尿(μmol/24h尿)。
【正常值】男性29.O~60.4微摩/24小时尿,女性23.6~55.2微摩/24小时尿。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轻度升高。
(2)降低: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功能减低症、甲状腺功能减退。
5.尿中游离皮质醇(UFC)【单位】纳摩/24小时尿(nmol/24h尿)。
【正常值】RIA法:88.3~257.9纳摩/24小时尿。
【临床意义】尿中游离皮质醇(UFC)在皮质醇增多症时符合率达90%~100%,其特异性及准确性远较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17-酮类固醇(17-KS)为好。
(1)增高:见于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部分单纯肥胖者。
(2)降低: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恶病质及肝硬化等。
肾脏、肾上腺相关激素检测发表时间:2011-04-27T15:06:09.6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苏秀丽霍红杨瑞莲安科颖[导读] 尿醛固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保钠、保水、排钾。
苏秀丽霍红杨瑞莲安科颖 (黑龙江省医院 150056)【中图分类号】R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52-02【关键词】肾激素检验肾上腺左右各一,位于肾的上方,共同为肾筋膜和脂肪组织所包裹。
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的代表为醛固酮,它可以调节电解质和水盐代谢;束状带细胞则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代表为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它可以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网状带细胞则分泌雄激素,但分泌量较少,在生理情况下意义不大。
(一)血清皮质醇血清皮质醇(cortisol)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变化,早上8:00~9:00时最高,晚上24:00时最低。
而测定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排泄量可以更有效、更正确地反映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
因此,两者结合起来测定对诊断的价值更大。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库欣综合征、胰腺炎、妊娠高血压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病、支气管哮喘危象、高山病早期、意外的体温过低、男子女性化、某些精神病患者、不平衡性糖尿病等。
血清皮质醇的浓度升高,但有节律性见于:发热、剧烈疼痛;夜间不减少,且无昼夜节律则见于急性感染、伴有颅内压升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炎症、肢端肥大症、癌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别是右心衰竭)、肝损伤、肾性高血压、垂体功能亢进等。
(2)降低:见于阿狄森病兼有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衰竭、垂体功能减退合并继发性肾上腺皮质衰竭、肾上腺切除术后及感染性休克患者。
(二)尿中游离皮质醇(UFC)现已公认UFC在诊断皮质醇增多症方面的特异性及准确性远较17-羟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为优。
UFC在皮质醇增多症的符合率达90%~100%,在非库欣综合征中有7%~8%升高。
肾素的功能主治什么是肾素?肾素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酶,它在机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主要通过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调节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
肾素的功能肾素在体内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1.调节血压:肾素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肾上腺素(一种血压调节激素)的合成。
肾上腺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2.维持体液平衡:肾素能刺激醛固酮的分泌,醛固酮能够增加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减少钠的丢失,保持体液的平衡。
3.调节血管直径:肾素能影响到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调节血管的直径。
这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流量和血压至关重要。
4.调节肾小球滤过率:肾素能够调节肾小球的滤过率,从而影响到尿液的产生。
这对于排除体内废物、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排除多余水分非常重要。
肾素的主治由于肾素的调节功能,它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肾素在主治某些疾病中的应用:1.高血压治疗:肾素参与了血压的调节,因此在治疗高血压时,有些药物会抑制肾素的合成或抑制它的效应,从而降低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慢性肾脏疾病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常伴有肾素增高的情况。
治疗时可以选择使用肾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抑制肾素的合成和/或效应,减轻肾脏负担,延缓疾病进展。
3.心力衰竭治疗:肾素在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治疗时可以选择使用肾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以抑制肾素的合成和效应,改善心脏的功能和预防并发症。
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患者常常表现为高血压和电解质紊乱。
在治疗中可以选择使用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抑制肾上腺素的合成和/或效应,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血压。
总结起来,肾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压、维持体液平衡、调节血管直径和肾小球滤过率。
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抑制肾素合成或效应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以达到控制血压、延缓疾病进展等效果。
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遵循药物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