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信用卡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总第104期)J our nal of M e Pat t y Sch ool of C PC Zhe ngzhouM uni c 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2。
2010(Sum,104)法学研究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分析宋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摘要: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是指行为人秘密窃取他人的有效信用卡,并假冒持卡人予以使用,非法占有该信用卡所承载的实际财产价值,数额较大的行为。
该行为一般情况下应认定为牵连犯,按盗窃罪处理;只有在犯罪数额没有达到信用卡诈骗罪的起刑点时,才是单纯的盗窃罪一罪。
关键词: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定性分析;牵连犯中图分类号:D F4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2-0062—04关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尽管刑法第196条第3款明确将其规定为盗窃罪,但学者们却对此提出了诸多质疑,并展开了广泛争论。
对各派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和评析,进一步明晰该行为的性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难题。
一、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义考察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必须先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
为此,必须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此处的信用卡究竟是否仅指合法有效的信用卡?二是“使用”的范畴如何界定?三是该罪的犯罪数额如何认定?对于第一个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盗窃信用卡”是指盗窃真实有效的信用卡,盗窃无效的信用卡而使用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盗窃无效卡并使用的情况下,行为人的故意仍然是“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故意,不能因事实上使用无效卡而认为应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而不以盗窃罪定罪。
笔者认为这里的信用卡仅指合法有效的信用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信用卡是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发给消费者的一种具有价值意义的信用凭证,承载了一定的财产权利,而无效的信用卡不具有这种财产意义和表征功能。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8修正)【发文字号】法释〔2018〕19号【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8.11.28【实施日期】2018.12.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5次会议、2009年11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45次会议、2018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修正)为依法惩治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活动,维护信用卡管理秩序和持卡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现就办理这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复制他人信用卡、将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写入磁条介质、芯片或者以其他方法伪造信用卡一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伪造信用卡”,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
伪造空白信用卡十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伪造信用卡”,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
伪造信用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的“情节严重”:(一)伪造信用卡五张以上不满二十五张的;(二)伪造的信用卡内存款余额、透支额度单独或者合计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三)伪造空白信用卡五十张以上不满二百五十张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伪造信用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一)伪造信用卡二十五张以上的;(二)伪造的信用卡内存款余额、透支额度单独或者合计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三)伪造空白信用卡二百五十张以上的;(四)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一、诈骗、敲诈勒索、抢夺信用卡又使用,根据对ATM还是对人使用分析罪名。
1.我认为诈骗、敲诈勒索、抢夺信用卡又使用,若是对ATM使用则为盗窃罪;诈骗、敲诈勒索、抢夺信用卡又使用,若对人使用则为信用卡诈骗罪。
2.前者为盗窃罪,行为人诈骗、敲诈勒索、抢夺信用卡即非法取得信用卡的所有权,后在ATM机上使用的行为,造成原信用卡所有人的损失,属于秘密窃取原信用卡所有人的个人财物的所有权,明知个人窃取行为会非法占有原信用卡所有人的个人财物,仍行使盗窃行为,因此前者为盗窃罪。
后者为信用卡诈骗罪,行为人诈骗、敲诈勒索、抢夺信用卡即非法取得信用卡的所有权后对人使用,对信用卡的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同时也给银行以及原信用卡的有关关系人的公私财物所有权产生损害,明知非法取得信用卡的所有权而通过冒用他人信用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3.参考盗窃罪、信息诈骗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即:(1)盗窃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之附着物,可与不动产分离的,例如,田地上的农作物,山上的树木、建筑物上之门窗等,也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
另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成为本罪的对象。
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
盗窃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这种公私财物的特征是: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能够被移动、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上的附着物都可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他人的财物,一些特殊的财物尽管具备上述四个特征,仍不能成为盗窃对象,如枪支、弹药,正在使用的变压器等、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信用卡香港刷卡后被盗刷,了解盗刷是这样做到的及防范近期,有一个朋友遭遇了境外盗刷,他的光大visa双标磁信用卡,在香港酒店晚上8点左右做了一笔预授权,没想到第二天早上8点多收到5条在来自美国itunes的网上交易提醒短信,前两条是消费1美元和消费撤销,后三笔分别是99美元成功消费,这们卡友当时第一反应:被盗刷了,接着马上致电光大客服要求冻结卡片并按照要求进入拒付流程,金额不算大,但是第一次遇到盗刷当时真是有点惊到,这张卡一直随身携带,在香港酒店消费之前的一个月也没有做过任何境内外消费,不由得让人感觉对这家酒店隐约有种不好的感觉,当然没有实锤也不好多说什么,朋友将他自己当时的遭遇简单如实描述给我听了,境外盗刷的事情真的很可耻,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防盗刷文章让各位卡友了解防范一下。
像盗刷这种事情其实也算是有一套很成熟的体系了,团体甚至是个人犯罪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无良商家或个人利用刷卡间隙复制磁条卡信息线下盗刷屡屡见诸报端,随着芯片卡普及线下盗刷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网络普及线上盗刷越来越多,因为小编平常接触卡友较多,偶尔也会有卡友提到有被网络盗刷,作为普通持卡人消费时一定要紧盯卡片,一旦盗刷程序繁琐流程缓慢,不过即使真的被盗刷也不要怕,了解盗刷的基本常识从容应对。
常见盗刷种类类型1、克隆卡片信息克隆卡片信息一般都是磁条卡比较多,利用复制设备盗取信用卡信息复制卡片,通过这种方法复制的卡片不能直接刷卡,还需要次用卡安全码或者刷卡密码。
所以,后来,银行呼吁大家将磁条卡都更换成芯片卡。
即便换成芯片卡,只是预付了复制的手段,不代表就不能再使用其他手段盗刷芯片卡。
2、MOTO无卡支付类盗刷MOTO盗刷只需要持卡人卡号、姓名、信用卡安全码就可以盗刷,来得更方便。
因为很多境外购物网站、预订酒店网站都是不需要密码的,只需要卡号、日期、卡片安全码、姓名这些信息就可以完成交易。
而这些信息在信用卡上一览无遗,只要有意向的人都能完成盗刷行为。
一、夫妻间盗刷信用卡构成犯罪吗一般不构成犯罪。
信用卡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对于共同财产,夫妻双方都有平等的处分权。
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间盗刷信用卡构成犯罪吗二、信用卡盗刷的主要形式1、通过非法手段直接盗取他人信用卡及其密码通过很多新闻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犯罪分子会事先在ATM机做手脚,或是设吞卡装置,或是偷窥密码,也有通过干扰持卡人而趁机掉包的,在盗得他人信用卡及其密码后,直接在银行柜台或者ATM机上使用,或者到商店的POS机刷卡;2、非法获得他人信用卡信息及其密码通过在ATM机等地方安装假键盘、摄像头等非法获取他人信用卡的卡片信息,再进行克隆,拿着克隆来的信用卡去使用;或是通过电话、短信等手段诈骗。
3、捡到他人丢失的信用卡或者通过扒窃等手段偷到他人信用卡从上面可以看出,信用卡盗刷有不同的方式,自然的,根据其盗刷行为的不同,责任承担也不同。
三、盗刷信用卡的法律责任对于“无密码卡”类型的信用卡,因持卡人在刷卡消费时无须键入密码,只须商家核对签名即可,一旦遗失,极易被盗刷。
所以,在信用卡丢失被盗刷的情况下,如果该信用卡是凭密码消费,法院通常判决持卡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该信用卡是凭签名消费,法院通常以持卡人未妥善保管好信用卡,因而存在过错为由,判决持卡人承担10%至50%的财产损失。
基于支持刷卡的商家负有核对签名是否与“预留签名”一致的审查义务,如果商家没有履行该义务,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的,则视商家过错程度,判决商家承担一定比例的剩余损失。
对于“有密码卡”类型的信用卡被盗刷,开卡行有义务为制卡人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保证持卡人卡内资金的安全。
因此,当该类信用卡被盗刷,除非能证明持卡人对盗刷人提供了帮助,或者持卡人存在其他重大过错,否则,应由开卡行承担赔偿责任。
2010年4月第22卷 第2期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Ap r 12010Vol 122 No 12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赵 锐(5),男,陕西西安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以盗窃罪处理信用卡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赵 锐(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摘 要:盗窃他人有效地信用卡但并不使用的行为,并不能认定为盗窃罪既遂也不成立盗窃未遂。
只有盗窃并使用了信用卡,才能成立盗窃罪。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与单纯盗窃行为危害性相当,所以对这种行为以盗窃罪论处,具备法律拟制的实质理由。
关键词:盗窃罪盗窃罪;信用卡诈骗罪;法律拟制;注意规定中图分类号:D924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75(2010)02-0058-03 随着市场经济下电子商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使用信用卡进行交易以其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和“先消费,后还款”等优点在人们日常中的商品结算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信用卡本身具有不确定因素和业务上的风险型,使得近些年来利用信用卡进行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有必要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本文以信用卡犯罪中以盗窃罪定罪的犯罪类型为切入点,进而讨论其相关问题。
一、刑法中信用卡的定义不容否认的是,在04年以前刑法理论界对借记卡是否属于信用卡的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关起先并没有严格区分信用卡与借记卡,习惯上把借记卡看作是信用卡的一种类型。
然而,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1月27日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借记卡不再属于信用卡。
[1]但是现在在讨论这一问题已无现实意义和必要,因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这一问题在2004年12月29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做出了明确的司法解释以厘清上述分歧,即现实社会中大量使用的借记卡也属于信用卡,因为借记卡具有消费支付、存取现金的功能。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司法认定□齐晓东牵连犯,指数个行为作为犯罪的手段或者结果的行为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
数个行为各自符合构成要件从而形成数罪。
牵连犯的构成须具备下列条件:(1)行为人出于一个犯罪目的。
如果不是出于一个犯罪目的而是出于两个以上的犯罪目的且实施两个以上不同行为的,就不构成牵连犯。
这一特征同时也表明,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不能构成牵连犯;(2)必须是实施了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
与犯罪目的行为相牵连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必须触犯另一个罪名,即目的行为、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均能独立成罪;(3)犯罪的目的行为与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之间必须有牵连关系。
所谓牵连关系,是指两个行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4)必须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对这种牵连行为进行数罪并罚。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已形成了牵连关系应具备因素,行为人对实现一个犯罪目的即获得信用卡所代表的财物所有权的控制权、盗窃信用卡行为和使用信用卡行为之间所具有的手段与目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始终围绕追求窃取财物这一犯罪目的,并选择在客观性质上具有实现其犯罪目的可能性的诈骗行为,对客观的因果关系同样有清晰的认识。
行为人实施盗窃行为时,就包含着实施诈骗的可能性。
当获得信用卡合法持有人身份证件或印鉴、密码的条件下通过诈骗手段行为,就能加速获得财物所有权可能性向现实性尽快转化,因而,盗窃信用卡与使用行为存在着事实上的牵连关系。
牵连说不无道理,但该学说忽视了牵连犯构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具有牵连关系的数行为均应单独构成犯罪,这使得牵连理论在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中成为“空中楼阁”。
牵连犯是处断的一罪,是实际上的数罪,不能认为定一罪犯罪人就只侵犯了一个客体,法律只是为避免重复评价而对牵连犯“从一重处罚”,牵连的数行为都构罪是构成牵连犯的必要条件,不能因为牵连关系事实存在而漠视牵连犯构成的基础。
回到讨论话题,虽盗窃信用卡与使用行为存在牵连关系,但如前所述,盗窃信用卡本身并不能单独构成盗窃罪,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因失却牵连犯构成的前提条件而只能构成后续行为——信用卡诈骗罪,不成立牵连犯。
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并使用的,如何定罪?钱钧【学科分类】刑法分则【出处】本网首发【写作年份】2009年【正文】我国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即直接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但司法实践中对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并使用的如何定罪存在一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直接定盗窃罪;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笼统地定信用卡诈骗罪。
笔者认同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观点,但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将形成不同的犯罪构成,对该行为的定性理由应当加以区别分析。
一、该行为不能适用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定盗窃罪。
理由如下:(一)《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中的“信用卡”仅指真实的具有金融性质的信用卡,并不包含伪造的信用卡。
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信用卡”的含义作的立法解释(以下简称“立法解释”)规定:“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伪造的“信用卡”明显不具有以上特征,不属《刑法》相关条款中“信用卡”的范畴的。
因此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并不是《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中特指的“信用卡”,不能适用《刑法》第196条第3款直接定盗窃罪,否则有违罪刑法定原则。
(二)《刑法》第196条第3款其实是刑法分则对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原则的例外规定。
笔者认为是有其立法理由的:因为行为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在其主观上是以窃取信用卡为手段,借此达到非法占有信用卡所有人财产的犯罪目的。
其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行窃人持卡支取是一种信用卡诈骗行为)的行为其实是盗窃行为的自然延伸,最终是为了实现其非法占有信用卡所有人财产的犯罪目的。
客观上盗窃行为和信用卡“诈骗”行为最终侵害的均是信用卡所有人的财产权益而非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财产权益。
因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冒用信用卡的行为,承担的只是谨慎注意义务(如:注意是否是伪造或是冒用他人信用卡;是否明知是非法获得的信用卡等),只要其尽到该义务,银行就不再承担因冒用造成的客户的存款损失。
特别是当窃取人获得密码后在ATM机上取款时,银行对原所有人的付款义务随着窃取人的取款行为而消灭。
因此,在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信用卡所有人财产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盗窃行为,最终造成了信用卡所有人的财产损失。
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归罪原则,定盗窃罪更为准确。
但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并使用,并不会造成伪造的信用卡持有人的财产损失,客观上与上述情况并不相同,因此盗窃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并不能依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不区分具体犯罪构成简单地将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模糊地定为信用卡诈骗罪有武断之嫌。
行为人主观上对伪造的信用卡是否明知,对盗窃行为和信用卡诈骗行为的构成认定不相同的,即使最终的定性一致。
在审判实践中对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哪种犯罪的判断,必须有其相应的刑法理论和《刑法》条文的充分支持,否则只能是葫芦僧判糊涂案。
(一)行为人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盗窃并使用的行为的犯罪构成分析。
首先,行为人的主观上,是借助伪造的信用卡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支取现金以达到非法占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财产,并不是(也不可能)想直接从该卡所有人处获得非法利益。
因为作为一个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对伪造信用卡的价值都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但它可以作为工具进行其他非法获利行为。
因此,在其实施盗窃行为前,已形成了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的主观故意,盗窃行为只是实施信用卡诈骗行为的预备行为。
当该盗窃行为的对象仅仅特指伪造的信用卡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后续的信用卡诈骗行为,并不会造成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损失,因此该盗窃行为并不能独立地构成盗窃罪。
同时由于数量有限,也不构成2005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五)所新增的非法持有伪造的信用卡罪。
其次,行为人的客观上,非法利益是通过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行为,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获得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也因此受到了损失,而伪造的信用卡持有人并不因为失窃伪造的信用卡而受到任何合法权益的损失(理由上文中已有阐述)。
因此本案中的损失不是盗窃行为直接造成的,而是信用卡诈骗行为直接造成的,该案中的受害人也不是伪造信用卡的持有人而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由于盗窃行为不能独立成立犯罪,后续的使用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犯,二者虽存在事实上的牵连关系,但属于一复合行为,不构成牵连犯。
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归罪原则,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盗窃并使用的行为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二)行为人主观上不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盗窃并使用,最终造成银行损失的行为应当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但其犯罪构成和定罪理由与明知的情况有所不同。
盗窃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可以划分为在一个概括的犯意下的两个犯罪行为,前者是盗窃行为,后者是信用卡诈骗行为。
首先,对盗窃行为的定性。
该盗窃行为主观上是出于盗窃财产的故意,想通过所窃取的信用卡来进行现金支取以实现非法占有信用卡持有人财产的目的;客观上由于伪造的信用卡并不必然具有现金支取功能,并不能给行为人必然带来非法利益(该案例中成功支取现金的行为系偶然的现象),属于对象的不能犯,单看行为人的盗窃行为是盗窃罪的未遂。
其次,对信用卡诈骗行为的定性。
该信用卡诈骗行为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认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理由是:在《刑法》第196条的规定中只规定了以下几种信用卡诈骗行为,针对本案而言,惟独可能是“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或者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行为。
但本案的行为均不构成以上两种情形。
因为根据2004年12月29日的立法解释的规定:“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的电子支付卡”。
显然该伪造的信用卡并不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也不具有消费等功能,不属于该《立法解释》中的信用卡,因此该冒用行为并不构成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
而在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情形中,要求行为人对该伪造的信用卡,主观上应当是明知的,而该案中行为人并不明知,因此也不构成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行为。
因此依据罪行法定原则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本人认为该行为当属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理由如下:第一,主观上该行为人不管是否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都具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故意,这点非常明显。
但行为人使用他人伪造的信用卡的行为又是一种主观上对事实的错误认识,是对工具的错误认识,是将伪造的信用卡错误地认为是真实的信用卡而加以使用的。
在刑法理论上,针对工具认识错误一般认为不会造成行为人期待的结果发生,对该行为一般认定为犯罪未遂。
但该案中行为人的认识错误行为,将一般情况下的工具不能犯偶然变成了可能犯,对该行为是否还认定为犯罪未遂呢?本人认为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
因为信用卡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不仅仅是银行金融机构的财产权益,更多的是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该案中,行为人的冒用行为主观上对扰乱金融秩序的后果是出于放任的故意,客观上也确实扰乱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正常金融秩序和财产权益,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归罪原则,该行为构成了信用卡诈骗罪。
第二,客观上行为人出于一个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概括故意,在不明知的情况下,盗窃他人伪造的信用卡并使用,该盗窃行为和信用卡诈骗行为存在着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构成了牵连犯。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的第一量刑层次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盗窃罪的第一量刑层次仅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量刑上信用卡诈骗罪较盗窃罪重。
依据牵连犯“从一重罪”的定罪原则,该行为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因此,在不明知的情况下,盗窃他人伪造的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以上观点系本人学习之余的一点心得,分析有所不周,望大家予以指正“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新论作者:武胜发布时间: 2009-01-13 10:56:49我国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根据《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信用卡之涵义为,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致富、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1】可见,立法解释对信用卡的内涵进行了扩张解释,其不仅包括狭义的信用卡,还涵盖了银行借记卡等电子金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