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是从地震资料开始的。
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称为地震层序,它是通过沉积地层在地震资料上形成的各种响应模式来研究地层的。
当地震波投射到两个速度和密度不同的地层间的界面时,就会产生波阻抗差,从而发生反射。
因此地震反射界面基本上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
地震反射层具有反映地层表面或不整合的时间意义,地震层序分析有利于区域对比,有利于对层序边界的追踪、闭合,有助于掌握全盆地三维空间的层序发育状况,而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层序地层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地震资料也有不足之处其分辨率小于钻井资料的分辨率。
随着层序地层学的不断发展,层序的划分越来越细,仅用地震资料难以识别级次较低(4级或S级)的层序。
因此,要提高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精度,人们自然想到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
沉积层序在测井资料上的响应称为测井层序,其识别主要通过地层在测井曲线上出现的各种响应模式、准层序纵向叠置样式等分析来进行。
1、测井层序研究方法利用测井资料作层序地层分析时主要利用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和视电阻率(RES),在资料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应用一些别的资料,如声波测井(AC)、井径测井(CAL)等,同时还要参考录井资料、岩心资料等。
在运用测井曲线研究层序地层时,应尽力做到生物地层学、测井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三者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便于彼此补充、相互检验,以获得最佳解释效果。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1)在熟悉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诸岩心井进行系统而仔细的岩相或层序观察,并与测井曲线相对照、对比、修正,划出典型的骨架相曲线类型。
(2)最大海泛面或密集段(时间线)的确定,由于密集段剖面极薄,通常几厘米至数十厘米厚,故在野外易于忽略,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然而由于其典型的测井响应特征,在测井曲线上易于识别,故更确切的识判密集段的方法是测井方法,即通过钻井岩心化石丰富或分异度的分析和测井曲线特殊信息的解释,提出具年代意义的界面,并把相应的古水深及生物事件与测井曲线进行对比,并标定在测井曲线上,作为划分对比层序的重要的时间界面。
地球物理测井报告报告内容:1.测井实验报告目的2.报告内容及处理过程3.报告感想与建议第一部分:测井实验报告目的1、熟悉认知测井原始曲线的方法2、判断渗透性地层、并确定渗透层的厚度3、确定地层水电阻率4、确定地层孔隙度5、确定地层电阻率、冲洗带电阻率6、计算泥浆电阻率、泥浆滤液电阻率7、确定束缚水电阻率和束缚水饱和度8、确定地层的含油性9、可动油气分析10、确定岩石渗透率第二部分:报告内容及处理过程1.地球物理测井的定义:测井是以岩石物理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相应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连续地测量岩石某种物性参数随井深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研究油气田、煤田、水文工程等方面的钻井地质剖面,划分油气层、煤层,确定油气储集特征、煤质等参数。
另外测井也可连续地观测井眼状态(井斜、井径)、地层产状等有关参数、检查套管质量、固井质量,为钻探、油气开发等工程服务。
测井是通过观测钻孔内各种地球物理场的特征,来研究钻孔周围介质的性质和分布状态,从而解决各种地质、工程和有关科学技术问题。
测井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是将电磁学、声学、核物理学、热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用于油气井或其他矿井的勘探中,依靠测量仪器获取的大量地层信息进行资源评价。
测井方法分类: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成像测井;工程测井;生产测井等。
通从过各种方法确定储层参数计算,岩性识别。
2.处理过程:(1)熟悉认知测井原始曲线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曲线采用不同的判别方法,进而划分地层界面,划分渗透性地层,进而进行相关处理与解释。
(2)判断渗透性地层、并确定渗透层的厚度分析实验用图3可以发现用自然点位、微测向、声波时差等发现自然电位、井径、自然伽马曲线于某些取值处曲线差异很大,如下三处所示:由上图判断渗透性地层,相关量为阿尔奇公式:mt wnwφR a b R S =在完全含水地层上R t =R o ,S w =1,于是aφR R mt w = (b 设为1),在油气地层上R t >R o ,S w <<1,由此引人视地层水电阻率R wa :a R mtwa Φ*=R 取m=2, a=1 注:水层: R wa =R w 油层: R wa >>R w(4)确定地层孔隙度于第一层DEN=2.5,CNL=15;第二层DEN=2.4,CNL=16;第三层DEN=2.4,CNL=15。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课程设计目录一、实验目的 (2)二、实验要求 (2)三、实验内容 (2)四、基本原理 (2)1. 岩性研究方法 (2)2. 物性研究方法 (5)五、实现步骤 (8)1.骨架图版的制作 (8)2.综合解释 (9)六、课程设计感想与体会 (14)一、实验目的本课程设计是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教学环节的延续(独立设课),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资料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卡奔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划分出油水层,最终完成报告一份。
二、实验要求1.基本测井数据的加载2.骨架图版的制作3.对特定井段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逐点定量解释以及对油水层的划分三、实验内容1.运用所学的测井知识及老师所提供的的资料,完成解释图版的绘制。
2.使用井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划分砂泥岩井段。
3. 利用深侧向和浅侧向电阻率测井划分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4. 根据声波、补偿中子和密度测井曲线的特点,在渗透层应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求出储层的平均孔隙度。
5.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
6.根据开发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确定储层含油性的变化,并判断该储层的性质。
四、基本原理1.岩性研究方法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包括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等,同时还包括碎屑成分、填隙物、粒间孔发育、颗粒分选、颗粒磨圆度、接触关系、胶结类型等方面。
通过划分岩性和分析岩心资料总结岩性规律,其研究主要依据岩心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等。
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地质资料以及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来识别岩性,并建立在取心井上的泥质含量预测解释模型。
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曲线来识别岩性。
a.岩性定性评价在对淡水泥浆钻的井内,地层剖面由砂岩、粉砂岩、煤层和泥岩四种岩石组成。
如果测井资料有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微电极、密度和电阻率曲线,则可按下列步骤区分它们:①用自然电位和微电极测井曲线把渗透层和非透层区分开:砂岩和粉砂岩的自然电位有明显负异常,微电极有正幅度差,而煤层和泥岩自然电位无异常,微电极无幅度差。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和认识,掌握定性划分砂泥岩剖面储集层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要求正确划分储集层和非储集层。
三、实验场地、用具与设备测井实验室或一般的教室,长直尺、铅笔和计算器三、实验内容1、掌握空隙度、饱和度的计算方法2、了解forward软件的主要功能和数据格式3、学会利用forward软件计算泥质含量,划分储存,画交汇图4、利用POR程序计算泥质含量,孔、渗、饱等参数。
5、测井曲线图的认识;(1)、反映岩性的测井曲线,包括: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SP,记录单位为mv;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GR,记录单位为API;井径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位CAL,记录单位为in或cm;岩性密度测井曲线(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曲线符号位PE;(2)、反映含油性的测井曲线,包括深中浅三条电阻率测井曲线,分别是:深侧向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LLD,记录单位m⋅Ω;浅侧向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LLS,记录单位m⋅Ω;微球形聚焦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MSFL,记录单位m⋅Ω;电阻率测井曲线通常为对数刻度。
(3)、反映孔隙度的测井曲线,包括:密度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DEN或RHOB,记录单位g/cm3;中子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CNL或PHIN,记录单位%,有时为v/v;声波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AC或DT,记录单位us/ft,有时为us/m。
中子和密度测井曲线的刻度特点是保证在含水砂岩层上两条曲线重叠,在含气层上,密度孔隙度大于中子孔隙度,在泥岩层上,中子孔隙度大于密度孔隙度。
四、实验结果图砂泥岩剖面测井曲线特征:储集层—砂岩 非储集层—泥岩 自然电位负异常(Rw<Rmf ) 正异常(Rw>Rmf ) 泥岩基线 自然伽马低 高 井径缩经 扩经 深中浅电阻率高阻 低阻 声波<300us/m >300us/m 钍低 高 铀低 高 钾 低 高由以上特征可以划分岩层,最终结果如下:地层 测井曲线。
测井实训报告一、引言测井是油田勘探与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通过对地下岩层的测量与分析,获取有关地层岩性、含油气性和地下流体性质等方面的信息,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为了提高测井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次实训报告将对测井实训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总结。
二、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掌握测井数据的获取和解释方法,培养他们对储层性质的判断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简介在实训开始前,我们先对测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工具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测井记录解释、储层物性参数计算、储层评价等内容。
2. 实训准备在实训前,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仪器和相关工具,确保测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训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测井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和电脑软件等。
3. 测井实验流程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 测井孔道设计:确定目标地层和钻井孔道,并测量孔道的尺寸和位置。
b. 测井数据的采集:选取合适的测井工具,进行实测数据的采集。
c. 数据处理与解释: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获取有关地层性质的信息。
d. 结果分析与评价:根据测井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地层性质、储层特征和油藏评价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实训成果在实训的过程中,我们顺利完成了测井实验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数据获取与处理我们成功采集到了相关的测井数据,并结合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和解释,得到了地层岩性、含油气性和地下流体性质等信息。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对目标区域的地质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结果分析与评价根据测井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对储层的特征和油藏的潜力进行了评价。
通过结合地质情况,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储层的结论和建议。
3. 实践应用能力提升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不仅仅掌握了基本的测井技术,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们今后从事油田勘探和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训感想通过本次测井实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测井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深井土层分析报告范文一、导言本报告旨在对深井土层进行分析,以评估土地开发的可行性和施工风险。
通过对深井土层的特性、组成以及力学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为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
本报告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析:深井土层的分布特点、土层组成及组织结构、土层的物理特性以及力学性质。
二、深井土层的分布特点根据进行的勘探及采样工作,我们了解到深井土层主要分布于地下20米至80米的范围内。
这能为工程项目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和空间。
三、土层组成及组织结构深井土层主要由黏土、砂土和岩石组成。
黏土的含量约占总土层的50%,砂土约占30%,岩石则约占20%。
土层呈现分层结构,黏土和砂土交替堆积。
四、土层的物理特性1. 含水量深井土层的含水量相对较高,平均含水率约为30%。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土层的含水量,以免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2. 孔隙度深井土层的孔隙度在25%至40%之间,表明土层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排水性能。
3. 密度深井土层的平均干重度为1.8g/cm³,湿重度为1.7g/cm³,根据对土壤的密度测量结果,土层的密实性一般。
4. 透水性由于土层的孔隙度相对较高,深井土层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能,适用于地下排水和提取地下水的工程项目。
五、土层的力学性质1. 强度特性深井土层整体上具有中等强度,抗压强度约为5MPa,抗拉强度约为2MPa,抗剪强度约为2.5MPa。
2. 压缩性深井土层具有一定的压缩性,并且随着施加的压力增加,土层的压缩量也增加。
在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土层的压缩性对结构的影响。
3. 剪切性深井土层的剪切性能较好,适用于基坑开挖、桩基施工等工程项目。
六、结论通过对深井土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深井土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较好的分布特点,适合进行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
2. 土层的主要组成为黏土、砂土和岩石,其中黏土和砂土交替分层。
3. 土层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孔隙度,以及一定的透水性能。
4. 土层的强度特性和剪切性能适中,适用于土建工程施工。
实验二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报告
一、试验目的
指标总结各种地层界面在不同资料上的层序地层特征;充分利用钻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和体系域边界和最大海泛面;解释深切谷沉积序列;分析体系域类型及其测井响应;描述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撰写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实验报告。
二、地质背景
研究区域为美国俄克拉何马Anadarko盆地石炭系混合碳酸盐岩台地钻井剖面。
碳酸盐岩曾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海平面发生规律性变化,从而形成了以不整合为层序边界的、具不同测井响应特征的岩性组合。
三、地层岩性及测井资料的对应关系
该地区主要发育的岩性为砂岩、灰岩与页岩。
砂岩: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为较高的值,而电阻率为中低值。
灰岩: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为中等的值,电阻率也为中等值。
页岩: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为较低的值,电阻率也为较低值。
四、试验结果
根据砂岩、灰岩和页岩纵向上的旋回性与横向的展布特征,将测井剖面划分为3个层序,在这里我们只对中间的层序进行详细的研究。
其中中间的层序又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分别为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
1、层序的划分
在研究区井段中,最下层为页岩,其代表的是深水环境,而紧邻其上的是一套代表河道沉积的砂岩,为一套深切谷沉积。
说明该区曾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Ⅰ型层序界面。
该界面为中间层序的底界,深切谷是Ⅰ型层序界面的典型标志,因此中间层序为Ⅰ型层序。
剖面最上为一层代表河道沉积的砂岩,而其下伏岩层也为代表深水环境的一层页岩,说明中间层序顶界也为Ⅰ型层序界面。
由于上下两个层序仅可见少部分层段,无法详细研究,因此仅对中间层序进行研究。
2、体系域划分及特征
低位体系域(LST):位于层序最下层。
底部为下切谷成因的砂岩,向上水深增加,变为页岩和灰岩或灰泥岩,中间夹有少量砂岩。
从分布来看,向盆地方向,由以浅水为主的砂岩和灰岩为主向以深水为主的页岩过渡。
自下而上,水深增加,同时没有太多的陆相沉积物出现,说明相对海平面上升较快,而陆源物质注入较少。
LST的顶部为首次海泛面。
对于底部砂岩成因判断主要是因为:从分布范围上看,该层砂岩分布较广,在整个剖面上均可见到;从截切厚度与水深关系来看,砂岩的厚度也明显小于下伏泥岩厚度;从沉积相组合上看,该套砂岩被浅海相的泥岩或灰泥岩所包围,发生了相突变。
因此判断该套砂岩为下切谷成因的砂岩。
海侵体系域(TST):TST为层序的中间体系域,向下与LST以首次海泛面为界,向上与HST以最大海泛面为界。
TST是在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海水逐渐变深的情况下形成的。
岩性上TST以页岩为主,中间夹以三角洲成因的砂岩。
TST 底部为广泛分布的厚层页岩,顶部为最大海侵时形成的广泛分布的薄层灰岩。
三角洲成因的砂岩分布范围相对窄,向盆地方向砂层逐渐变薄。
从总体上看,TST 水体向上逐渐变深、沉积物向上逐渐变细。
高位体系域(HST):HST为层序的最上部层序,向下与TST以最大海泛面为界。
HST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晚期、相对海平面静止期和下降早期沉积形成。
HST 下部为相对厚层页岩,向上发育有灰岩或灰泥岩。
底部厚层页岩代表HST沉积的早期,可容空间增长相对较快,而碳酸盐产率不高,沉积作用较慢,主要以富泥、贫粒型沉积为主;上部代表HST沉积晚期,海平面开始下降,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减小,水体趋于稳定且循环良好,使得碳酸盐产率增加,形成一段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