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钻测井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57
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钻测井(Logging-While-Drilling, LWD)技术作为现代石油勘探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对于提高钻井效率和油气藏评价准确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随钻测井过程中,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更是关乎到实时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本文旨在探讨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的现状,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技术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还将对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可能的技术革新和行业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现状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作为现代石油勘探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发展现状直接反映了石油工业的科技进步水平。
目前,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主要依赖于有线和无线两种传输方式。
有线传输技术方面,主要依赖于电缆或光纤等物理介质,将测井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
这种传输方式具有传输速度快、稳定性高等优点,但受限于物理介质的长度和强度,对于超深井或复杂地质环境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挑战。
有线传输方式还需要考虑钻杆旋转和井眼环境对数据传输的影响。
无线传输技术则以其灵活性和便捷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声波传输、电磁波传输以及泥浆脉冲传输等。
声波传输利用井筒中的声波作为载体,通过声波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实现数据传输。
电磁波传输则利用电磁波在井筒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数据传输,但其受限于井筒环境和电磁波衰减的问题。
泥浆脉冲传输则是一种通过改变泥浆流量或压力来产生脉冲信号,进而实现数据传输的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传输速度较慢,但适应性强,能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稳定工作。
总体来看,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在有线和无线传输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传输速度、稳定性、适应性和成本等多方面的挑战。
随着石油勘探的深入和地质环境的日益复杂,对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和融合,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适应更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勘探需求。
随钻测井一、随钻测井的引入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钻井之后必须进行测井,以便了解地层的含油气情况。
一般来说,测井资料的获取总是在钻井完工之后,再用电缆将仪器放入井中进行测量. 遇到的问题:1、某些情况下,如井的斜度超过65 度的大斜度井甚至水平井,用电缆很难将仪器放下去2、井壁状况不好易发生坍塌或堵塞3、钻完之后再测井,地层的各种参数与刚钻开地层时有所差别.(由于钻井过程中要用钻井液循环,带出钻碎的岩屑,钻井液滤液总要侵入地层二、随钻测井的概念随钻测井(因为它不用电缆传输井下信息,所以也称为无电缆测井):是在钻开地层的同时, 对所钻地层的地质和岩石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测井技术.首先,随钻测井在钻井的同时完成测井作业,减少了井场钻机占用的时间,从钻井—测井一体化服务的整体上又节省了成本。
其次,随钻测井资料是在泥浆侵入地层之前或侵入很浅时测得的,更真实地反映了原状地层的地质特征,可提高地层评价的准确性.而且,某些大斜度井或特殊地质环境(如膨胀粘土或高压地层)钻井时,电缆测井困难或风险加大以致于不能作业时,随钻测井是唯一可用的测井技术。
另外,近二十年来海洋定向钻井大量增加。
采用随钻定向测井,可以知道钻头在井底的航向,指导司钻操作;可以预测预报井底地层压力异常,防止井喷;可以提高钻井效、钻井速度和精度,降低成本,达到钻井最优化(现代随钻测井技术大致可分为三代)●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前属于第一代可提供基本的方位测量和地层评价测量在水平井和大斜度井用作“保险”测井数据,但其主要应用是在井眼附近进行地层和构造相关对比以及地层评价;随钻测井确保能采集到在确定产能和经济性、减少钻井风险时所需要的测井数据。
●20 世纪90 年代初至90 年代中期属于第二代过地质导向精确地确定井眼轨迹;司钻能用实时方位测量,并结合井眼成像、地层倾角和密度数据发现目标位臵。
这些进展导致了多种类型的井尤其是大斜度井、超长井和水平井的钻井取得很高的成功率。
2.2 LWD技术简介随钻测井(LWD——Logging While Drilling)是在随钻测量(MWD——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解决水平井和多分枝井地层评价及钻井地质导向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测井综合应用技术。
随钻测井和随钻测量都是在钻井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测量活动,实施随钻测井和随钻测量时都必须将测量工具装在接近钻柱底部的钻铤内,。
不同的是随钻测量主要测量井斜、井斜方位、井下扭矩、钻头承重等钻井工程参数,辅以测量自然伽马、电阻率等地球物理信息,用以导向钻井;而随钻测井则以测量钻过地层的地球物理信息为主,可以在钻井的同时获得电阻率、密度、中子、声波时差、井径、自然伽马等电缆测井所能提供的测井资料。
与MWD相比,LWD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地层信息。
2.2.1 L WD系统组成及工作方式随钻测井系统一般由井下仪器和井场信息处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前导模拟软件是井场信息处理系统的核心;井下仪器提供实时测量数据。
前导模拟软件完成大斜度井和水平井钻井设计、实时解释和现场决策,指导钻井施工。
随钻测井系统有实时数据传输方式和井下数据存储方式两种工作方式。
1)实时数据传输方式:将随钻测井仪在钻进时测量得到的信息实时传至驱动器,驱动器驱动脉冲发生器将这些信息采用特定的方式编码后传至地表压力传感器,地面信息处理与解码系统再将其转化为软件界面上可供显示或打印的数字化、图形化格式,为客户提供最终产品。
2)井下数据存储方式:将随钻测井仪器起下钻或钻进时采集到的信息存储于仪器的存储器内,待仪器的数据下载接口起至转盘面上约1.5米处,通过数据下载线将其传输到地表计算机内供处理、显示,一般可以在30min内提交处理好的数据磁盘并打印成图。
2.2.2 L WD主要功能及优点主要功能:测量井斜、方位、工具面等井眼几何参数。
随钻地质测井:采用实时和记忆方式同时进行地层参数的测量-- 电阻率、伽马、岩石密度、中子孔隙度。
国外随钻测井发展历程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钻井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成为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随钻测井作为一种利用测井工具在钻杆内进行测井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外石油勘探与开发中。
下面将从技术发展历程的角度,介绍国外随钻测井的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教授Marcel Schlumberger首次提出了随钻测井的概念。
在此之后,美国石油公司Schlumberger公司开始了随钻测井的研究与应用。
1951年,Schlumberger公司成功地在拉丁美洲一口井中使用了自家研制的ΣΔ倾斜度测井仪器进行了随钻测井。
这标志着随钻测井技术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随钻测井的技术进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测量原理的改进、测井工具的发展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
在测量原理方面,随钻测井技术的发展主要由电阻率测井向多参数测井的发展过渡。
在电阻率测井中,引入了侧向电阻率测井、十字偶极子测井等新的测量方法。
此外,还发展了自摆翻面射孔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等新的测井原理。
在测井工具的发展方面,随钻测井工具的结构和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钻测井仪器从原来的大型、笨重、功率不足的情况发展成了体积小、功能强大、功率大的现代化测井工具。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测量工具被开发出来,如新一代的声波测井工具、半导体测井工具、高分辨率测井工具等。
在数据处理技术方面,随钻测井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由于随钻测井的数据量大、数据复杂、数据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一些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被应用到随钻测井中,如神经网络技术、模糊逻辑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
总结起来,国外随钻测井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测量原理的改进、测井工具的发展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
随钻测井技术的发展使得石油勘探与开发更加高效、准确,并且为油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随钻测井一﹑随钻测井的引入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钻井之后必须进行测井,以便了解地层的含油气情况。
一般来说,测井资料的获取总是在钻井完工之后,再用电缆将仪器放入井中进行测量.遇到的问题:1、某些情况下,如井的斜度超过65度的大斜度井甚至水平井,用电缆很难将仪器放下去2、井壁状况不好易发生坍塌或堵塞3、钻完之后再测井,地层的各种参数与刚钻开地层时有所差别.(由于钻井过程中要用钻井液循环,带出钻碎的岩屑,钻井液滤液总要侵入地层二﹑随钻测井的概念随钻测井(因为它不用电缆传输井下信息,所以也称为无电缆测井 ):是在钻开地层的同时,对所钻地层的地质和岩石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测井技术.首先,随钻测井在钻井的同时完成测井作业,减少了井场钻机占用的时间,从钻井—测井一体化服务的整体上又节省了成本。
其次,随钻测井资料是在泥浆侵入地层之前或侵入很浅时测得的,更真实地反映了原状地层的地质特征,可提高地层评价的准确性.而且,某些大斜度井或特殊地质环境(如膨胀粘土或高压地层)钻井时,电缆测井困难或风险加大以致于不能作业时,随钻测井是唯一可用的测井技术。
另外,近二十年来海洋定向钻井大量增加。
采用随钻定向测井,可以知道钻头在井底的航向,指导司钻操作;可以预测预报井底地层压力异常,防止井喷;可以提高钻井效、钻井速度和精度,降低成本,达到钻井最优化(现代随钻测井技术大致可分为三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前属于第一代可提供基本的方位测量和地层评价测量在水平井和大斜度井用作“保险”测井数据,但其主要应用是在井眼附近进行地层和构造相关对比以及地层评价;随钻测井确保能采集到在确定产能和经济性、减少钻井风险时所需要的测井数据。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属于第二代过地质导向精确地确定井眼轨迹 ;司钻能用实时方位测量 ,并结合井眼成像、地层倾角和密度数据发现目标位臵。
这些进展导致了多种类型的井尤其是大斜度井、超长井和水平井的钻井取得很高的成功率。
随钻测量随钻测井技术现状及研究随钻测量(measure while drilling,MWD)技术可以在钻进的同时监测一系列的工程参数以控制井眼轨迹,提高钻井效率。
随钻测井(logging while drilling,LWD)技术可以不中断钻进监测一系列的地质参数以指导钻井作业,提高油气层的钻遇率[1-5]。
近年来,油气田地层状况越来越复杂,钻探难度越来越大。
在大斜度井、大位移井和水平井的钻进中,MWD/LWD是监控井眼轨迹的一项关键技术[6-8],是评价油气田地层的重要手段[9],是唯一可用的测井技术[3],而常规的电缆测井无法作业[10]。
国外的MWD/LWD技术日趋完善,而国内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国际知识产权核心专利较少[9],与国外的相关技术有一段差距。
本文介绍国内外MWD/LWD相关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市场应用等情况,分析国内技术落后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1 国外MWD/LWD技术现状20世纪60年代前,国外MWD的尝试都未能成功。
60年代发明了在钻井液柱中产生压力脉冲的方法来传输测量信息。
1978年Teleco公司开发出第一套商业化的定向MWD系统,1979年Gearhart Owen公司推出NPT定向/自然伽马井下仪器[10]。
80年代初商用的钻井液脉冲传输LWD 才产生,例如:1980年斯伦贝谢推出业内第一支随钻测量工具M1,但仅能提供井斜、方位和工具面的测量,应用比较受限,不能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井需求[11]。
1996年后,MWD/LWD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国际公认的三大油服公司: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其MWD/LWD技术实力雄厚,其仪器耐高温耐高压性能好、测量精度高、数据传输速率高,几乎能满足所有油气田的钻采,在全球油气田均有应用。
斯伦贝谢经过长期的技术及经验积累,其技术特点为高、精、尖、专,业内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12-15],是全球500强企业。
LWD的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性、高效性、安全性[10]。
162当前,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LWD技术是一种基于钻探过程中的地质条件(井眼轨迹、钻头位置、井眼角度等)与地层电阻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对油气层进行有效的定位和定向的一种新兴的测井技术,可实现对油气层位置和岩性的动态监测。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 LWD技术的新型测井方法。
水平井是一口高产量、低廉的油田,其钻探成功率与油气藏的钻探工艺密切相关。
随钻测井技术具有指导地质导向和实时评价储层物性等优点,对改善储层钻进速度、缩短完井周期和降低水平井测井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勘查和开发中,采用了随钻测井技术。
1 发展概况当前,在水平井中使用的随钻测井技术有:一是识别岩性,测定地层倾角,测定水平段长度;二是利用已有的地层岩性和构造信息,对水平剖面进行轨道控制;三是利用地层的岩性和结构信息,对水平线的航迹进行了动态修正。
从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来看,随着随钻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随钻测井技术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该技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在水平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使随钻测井技术在今后的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基于岩性、断裂、沉积相、气顶等特征,对岩性及岩性进行识别,而上述特征均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其识别效果会有很大的改变。
另外,常规的地质方向法在实际运用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因勘探设备与岩层间的间距较小,不能对岩层的变形情况进行准确的判定;但在实际应用中,因检波器与地层相距太近,不能准确判别出含油层;但在实际应用中,因检测仪与岩层相距很近,不能对岩层的地质变形做出精确的判定。
随着我国石油资源的日益丰富,石油资源的日益丰富,采用常规的地质导引方式已难以适应石油资源的需求。
为此,必须对现有的地质导引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
随着随钻录井技术的不断发展,随钻录井的地导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地质导向技术在水平井钻井中的应用将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平井测量工艺、轨迹控制与安全钻井的技术体系,可有效保障钻井轨迹在油层中的最优穿越,提升油层的钻井效率,推动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发展与提升。
随钻测量技术学习心得
通过随钻测量技术学习,我有一些心得体会,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是综合了石油钻井行业的多学科,甚至包含测井、录井、地震和地质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现代化前沿技术。
在实施钻井的同时,可以对井下情况进行及时测量,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对钻井作业给出综合分析与研究,从而简化钻井作业程序,节省钻井时间,提高钻井作业精度,降低钻井作业成本,使钻井的取向更加正确,特别是在复杂的水平井钻井中,发挥最大的技术优势。
随钻测量技术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过程有了一个良好的了解。
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等在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以及更熟练的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与工具。
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
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
lwd随钻测井的工作原理
LWD(Logging While Drilling)随钻测井是一种在钻井过程中
进行地层测井的方法。
其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LWD传感器安装在钻头或钻杆上,随着钻井进程下入井内。
2. 当钻头或钻杆传感器接触到地层时,LWD系统开始测量地
层的物理参数。
3. 传感器通常包括测量电阻率、自然伽马射线、声波速度等参数的装置。
4. 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电缆传输到地面设备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可以通过实时传输技术实时显示在钻井现场工作站上。
5. 地面设备使用各种算法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获取有关地层的信息,例如地层的类型、含油、含气、水层等等。
6. 通过分析和解释得到的数据,钻井操作者可以及时调整钻井工艺,优化钻井方案,提高钻井效率和成功率。
总的来说,LWD随钻测井利用在钻井过程中安装的传感器获
取地层信息,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进行处理和解释,以指导钻井作业。
这种测井方法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提供实时的地层信息,提高钻井效率和成功率。
随钻声波测井技术综述随钻测井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在1978年研究出第一套具有商业价值的随钻测井仪器。
在那以后,随钻测井在国外取得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我国对随钻测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随钻声波测井也是如此。
1发展随钻测井的意义和随钻声波测井发展现状随钻测井(LWD)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先进技术。
它集钻井技术,测井技术和油藏描述等技术于一体,在钻井的同时完成测井作业,减少了钻机占用井场的时间,从钻井测井一体化中节省成本[1]。
跟常规电缆测井相比,除了节省成本外,随钻测井有如下优势:(1)从测量信息上讲,随钻测井是在泥浆尚未侵入或者侵入不深时测量地层信息,泥饼和冲洗带尚未形成,所测得到的曲线更加准确,更能反映原始地层的真实信息,如声波时差等。
(2)从对钻井的指导作用来讲,随钻测井可以提前检测到超压地层,以指导钻井泥浆的配制,提高钻井安全系数。
它也可以根据测井信息,分析出有利的含油气方向,确定钻井方向,增强地质导向功能。
(3)从适应环境上讲,在大斜度井,水平井或特殊地质环境(如膨胀粘土和高压地层),电缆测井困难或者风险大以致不能进行作业时,随钻测井可以取而代之。
目前在海上,几乎所有钻井活动都采用随钻技术[2]。
正因为这些优点,作为随钻测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随钻声波测井近年来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总体而言,国外无论在随钻声波测井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仪器研发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国内近年来也对随钻声波测井的相关难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具体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起,贝克休斯、哈里伯顿、斯伦贝谢三大公司就率先开始了随钻声波测井的研究,并逐渐占领随钻测井的国际市场份额。
APX随钻声波测井仪,CLSS随钻声波测井仪,sonicVISION随钻声波测井仪的相继出现,更加巩固了他们的垄断地位。
在国内,鞠晓东,闫向宏[等人在随钻测井数据降噪[3],存储[4],压缩[5],传输特性[6]和电源设计[7]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科技成果——随钻声波测井关键技术技术开发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适用范围油田勘探与开发成果简介(1)课题来源与背景:随钻声波测井技术在我国油田勘探与开发,特别是在非常规油气藏的水平井钻井测井中有着重大需求。
她可以实时评价地层岩性和孔隙性,进行地层孔隙压力异常预测,给出岩石力学参数,为钻井施工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在我国该项技术与装备属于技术空白,一直被对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长期垄断。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随钻声波测井基本测量原理主要是由发射换能器产生声波,经过钻井泥浆进入地层,在地层中传播,再由接收换能器组合通过泥浆接收到包含地层信息的压力信号。
然后通过数字处理的方法,分析和提取地层信息。
存储式单极子随钻声波测井实验样机主要包括发射换能器1只、接收换能器4只、隔声体1个、电池插件1个、发射电路插件1个、数据采集与处理电路插件1个。
仪器主要性能指标:最高耐温150℃,最高耐压100MPa,工作频率10-15kHz。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仪器核心部件如换能器技术获得发明专利1项,申请在审1项,机械结构短节测量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我国较早地获得了随钻声波测井实际资料,填补了国内空白。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目前该项技术处在工程应用示范阶段。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技术已经在我国某油田完成了三口井的测试检验,最大井深1250米,承受住了井下连续工作72小时、耐高温、耐高压、强震动和泥浆冲蚀等恶劣环境考验,并且能在井下存在钻柱系统的振动与冲击的实时钻进过程中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在我国,我们较早地获取了第一手的随钻声波测井资料,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6)历年获奖情况:“随钻声波测井关键技术及实验样机研发”项目曾获得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科研项目重大进展奖”。
效益分析由于国内石油公司对随钻声波测井技术存在着迫切需求,势必会加速推动该成果的应用示范与成果转化,这将节省钻井成本,应用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