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阶段
- 格式:pptx
- 大小:3.90 MB
- 文档页数:9
学前教育的幼儿园手工活动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阶段,旨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
幼儿园手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手工活动以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益处。
一、幼儿园手工活动的定义与分类幼儿园手工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教学环境中,通过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亲自动手创造、操作和制作有意义的艺术品或手工制品的活动。
根据目标和形式的不同,幼儿园手工活动可分为创造性手工活动和技能性手工活动。
创造性手工活动注重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如绘画、粘贴、剪纸等。
技能性手工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如揉面团、剪纸、制作手工艺品等。
二、幼儿园手工活动对幼儿发展的益处1. 促进幼儿的细小动作发展:幼儿在进行手工活动时,需要运用手指和手腕的动作,如抓、捏、揉、剪等,这些动作对幼儿的手眼协调和肌肉发育都非常有益。
2. 增强幼儿的专注力和耐心:幼儿在进行手工活动时,需要细致地观察、分析和操作,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耐心,提高其注意力的集中度和持久力。
3. 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幼儿园手工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创意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进行操作和创作,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
4. 提升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幼儿园手工活动鼓励幼儿观察、欣赏和评价艺术品或手工制品,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 加强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与沟通:幼儿在进行手工活动时,通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这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三、幼儿园手工活动的实施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手工材料和工具:幼儿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手工材料和工具,如纸张、颜料、贴纸、剪刀、胶水等,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创造和探索需求。
2. 引导幼儿选择适合的手工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参与的手工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技巧和指导,以确保幼儿的安全和成功体验。
梅州市大埔电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指导形成性考核三-
100分
题1:我们将学前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玩耍阶段(约2-4
岁)、()阶段(约4-5岁)、样式化阶段(约5-7岁)。
A. 图式
B.直觉表现
C.想象
D.象征
正确答案:B
题2:学前儿童手工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五个环节:一、激趣导入,二、感知与体验,三、( ),四、创作与表现,五、欣赏与评议。
A.交流与展示
B.探索与发现
C.精讲与点拨
D.合作与探究
正确答案:B
题3:由于学前儿童注意力维持的时间较短,导入环节不宜占据过长的教学时间,通常( )左右即可。
A.2-3分钟
B.5-6分钟
C.7-8分钟
D.8-9分钟
正确答案:A
题4:探索与发现环节在幼儿园手工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材料种类较少且不适宜幼儿使用,幼儿对手工材料的认识不足;第二( );第三,刻板加入本环节,幼儿无法自主使用材料。
A.内容与教学主题无关,幼儿兴趣丧失
B.教师过度指导,幼儿缺乏对材料的主动探究
C.时间过长,幼儿无法集中注意力
D.与操作主题不匹配
正确答案:B
题5:幼儿园在实践创作与表现环节时,常常出现以下问题:第一,;第二,手工表现形式单一,趣味性不足;第三,创作时教师干预过多,幼儿缺乏创意。
A.时间过长,幼儿无法集中注意力
B.忽视幼儿构思的引导,缺乏对操作过程的说明
C.刻板加入本环节,幼儿无法自主使用材料
D.内容与教学主题无关,幼儿兴趣丧失
正确答案:B。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一、选择题1.确立艺术教育目标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单选题]*A、社会发展的需求B、学前儿童的人生规划C、素质教育的需求D、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V2.艺术教育活动设计的首要工作是[单选题]*A、制定活动目标√B、准备活动资料C、设计活动流程D、写好活动总结3.现场演唱歌曲、表演舞蹈动作,或是向儿童演示毛笔的握法以及如何擦笔、调色等都是运用[单选题]*A、调查法B、测验法C、示范法VD、个案法4.能够再现一些短小的儿童歌曲或较长歌曲中比较完整的片断,但对歌词的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儿童是[单选题]*A、2-3岁的儿童B、3-4岁的儿童√C、4-5岁的儿童D、5~6岁的儿童5.按照一定的规则,幼儿单独或集体轮流演唱指定曲部分的歌唱形式是[单选题]*A、齐唱B、接唱√C、合唱D、轮唱6.一名2岁7个月的幼儿能自发地随着6/8拍的音乐转圈。
有学者将儿意的这种行为称为[单选题]*A、本能的缪斯√B、快乐的学习C、活动的模仿D、内心的表达7.适宜幼儿的、适宜的律活动的日常生活动作是[单选题]*A、模仿动作B、基本动作VC、舞蹈动作D、示范动作8.知道不同力度地使用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音响,不同力度的音响可以匹配不同情节的幼儿是[单选题]*A、3岁的幼儿B、4岁的幼儿C、5岁的幼儿√D、6岁的幼儿9.3-4岁幼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方式是[单选题]*A、齐奏√B、独奏C、间奏D、轮奏10.音乐审美偏好形成的萌芽期是[单选题]*A、乳儿期B、婴儿期C、学前期√D、少年期11.学前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过程在经历了初始阶段后进入[单选题]*A、模仿阶段B、高潮阶段VC、效应阶段D、运用阶段12.3-4岁儿童最容易掌的图形是[单选题]*A、正方形B、菱形C、长方形D、圆形√13.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托幼机构的手工活动可划分的类型是[单选题]*A、纸工、泥工和综合制作√B、雕塑、纸工和综合制作C、雕塑、泥工和综合制作D、刺绣、雕塑和综合制作14.在良好教育的引导下,可以发展一定的戏剧表演意识和表现力的幼儿年龄是[单选题]*A、2~3岁B、3~4岁C、4~5岁D、4~6岁√15.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评价者可以从造型、色彩的使用和构图等方面制定出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客观标准,然后将每个幼儿的绘画作品都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了解每个幼儿的绘画作品水平。
1.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包括哪些?它们各自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是什么?答: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包括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美术欣赏能力。
绘画能力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
涂鸦期经历了由无分化的涂鸦到有控制的涂鸦和命名涂鸦三个阶段,在造型上幼儿还画不出象样的东西,不会主动地调换颜色,把所有的物体随意地安放在纸上。
象征期特征是:造型上: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
色彩上: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
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
构图上: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
图式期的特征是:造型上能用较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细节加以刻画,结构合理;色彩上对色彩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事物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涂色时做到均匀;构图上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映主题。
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分为玩耍阶段、直觉表现阶段、灵活表现阶段。
玩耍阶段初期,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以纯粹的玩耍为中心,此阶段后期的儿童从拍打泥土撕纸的阶段进入了用手掌把粘土压平、伸展、用指甲挖;用手指把纸撕成碎片,或用剪刀随意的剪成纸条或纸片,并给偶然形成的造型命名。
直接表现阶段的孩子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来制作。
然而作品谈不上有什么技能,工具使用的稚拙感很明显,他们已有一定的制作意图,能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去开展各种尝试,能用纸张折出简单的物体,也能够运用手,剪刀等工具斯、剪出简单的图形,进而全神贯注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灵活表现阶段随着幼儿手腕动作的逐渐,手眼协调能力的不断发展,此阶段幼儿已不能满足于仅用一两种技能制作简单的物体形象,希望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用几个物体想象构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
美术欣赏能力分为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阶段、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
1.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部分。
2.学前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阶段包括无目的的活动阶段、基本形状阶段、样式化阶段。
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包括直觉感知阶段、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
4.幼儿园绘画活动,从题材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命题画、意愿画和装饰画。
5.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包括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
6.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造型、构图和色彩。
7.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西方美术教育界形成两大理论派别,是工具论和本质论。
8.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包括绘画欣赏、雕塑欣赏、工艺美术欣赏、建筑艺术欣赏、自然景物欣赏、环境欣赏。
9.纸工活动技巧包括折纸、剪纸、撕纸、粘贴和染纸。
10.关于人类美术起源的学说有模仿论、游戏论、表现论、巫术论、劳动论。
1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方法有对话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体验法。
1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原则有审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愉悦性原则、个性化原则。
绘画活动主题:
1.有趣的昆虫
2.快乐的一家
3.快乐的小狐狸
4.海底世界
5.放风筝
6.春姑娘
7.弯弯的月亮
美工活动主题:
1.纸袋变变变(手工)
2.秋天的树(剪贴)
3.漂亮的妈妈(剪贴)
4.有趣的脸(泥工)。
简答题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a.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b.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c.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2.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基础性与启蒙性全面性与生活性整合性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潜在性3.幼儿园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4.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对幼儿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5.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一.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二.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三.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6.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内涵一.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联二.课程内容应包含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态度、行为)三.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是有机组织的7.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态度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行为8.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9.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 逻辑组织法心理组织法常用方法;纵向组织法横向组织法10.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11.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12.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 逻辑组织法心理组织法常用方法;纵向组织法横向组织法13.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14. 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课程计划因素一线教师因素15.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16.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游戏操作参观谈话、讨论讲解、讲述17.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一.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日常活动与生活三.学习环境四.家园合作18.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选择作用监控作用总结作用反馈作用导向作用19.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从评价功能和进行的时间上划分,可将课程评价划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评价的方法划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整体性评价、局部评价、单纯评价20.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a.目标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泰勒目标分为七步骤一.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二.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三.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四.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五.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六.确定评估时使用的计分单位七.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b.差距评价模式c.目标游离评价模式d.外观评价模式e.CIPP评价模式21.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a.行为目标b.过程目标c.表现目标22.学前美术教育总目标:a.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b.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c.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简述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是指0-6岁的儿童在运动和动作能力上的逐渐成熟和提高的过程。
这个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运动发展:学前儿童逐渐掌握了走路、跑步、跳跃、爬行、踢球等基本运动技能。
他们的肌肉逐渐增强,平衡和协调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2. 精细运动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学会使用手指进行精细的动作,如握笔、剪纸、拼积木等。
他们逐渐培养了手眼协调和手指灵活性。
3. 手脑协调发展:学前儿童的手脑协调逐渐增强,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和游戏,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4. 社交动作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学会与他人互动,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社交规则。
他们能够表现出友善、合作和分享的行为。
5. 独立动作发展: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追求独立,开始自己穿衣、洗手等日常生活动作。
6. 情绪动作发展:学前儿童的情绪逐渐丰富,他们能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跳舞、拥抱、摔东西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进程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和发展各种动作技能。
通过丰富的游戏和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1111
折纸手工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益的活动,可以帮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各年龄段折纸手工需要掌握的技巧:
1. 幼儿(3-5 岁):
- 对折:这是最基本的折纸技巧,幼儿可以通过对折纸张来制作简单的作品,如纸飞机、纸船等。
- 剪纸:幼儿可以使用剪刀剪出简单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等,然后用这些形状来制作折纸作品。
2. 学龄前儿童(5-7 岁):
- 折叠:学龄前儿童可以学习更复杂的折叠技巧,如折三角形、折正方形等,这些技巧可以用来制作更复杂的折纸作品,如动物、花朵等。
- 组合:学龄前儿童可以学习如何将多个折纸形状组合在一起,以创建更复杂的作品。
3. 小学生(7-10 岁):
- 压折:小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压折技巧来制作更精细的折纸作品,如纸鹤、纸蝴蝶等。
- 设计:小学生可以开始尝试自己设计折纸作品,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制作独特的作品。
4. 青少年和成年人(11 岁及以上):
- 复杂折叠:青少年和成年人可以学习更复杂的折纸技巧,如折四面体、折八面体等,这些技巧需要更高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耐心。
- 三维折纸:青少年和成年人可以尝试制作三维折纸作品,如纸雕、纸艺品等,这些作品需要更高级的折纸技巧和创造力。
无论哪个年龄段,折纸手工都可以带来很多乐趣和益处。
通过折纸手工,人们可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培养耐心和专注力。
学前儿童手工创作的心理过程的基本顺序学前儿童手工创作是培养孩子创造力、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进行手工创作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心理过程。
下面,我将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简要介绍学前儿童手工创作的心理过程的基本顺序。
第一阶段:观察与准备手工创作的第一步是观察和准备。
孩子会面对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具体的创作任务,比如做一个飞机模型或者画一幅太阳花。
孩子会首先仔细观察模型或者图片,用眼睛感受形状、颜色和细节等。
在这个阶段,他们还会对需要用到的材料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创作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选择和计划在观察与准备之后,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制定一个大致的创作计划。
比如,他们可能会决定用纸板和颜料做一个飞机模型,或者用画笔和颜料画出一个太阳花。
第三阶段:执行与实施一旦选择和计划完成,孩子就会开始执行和实施创作任务。
他们会按照计划,使用所选材料和工具开始制作手工作品。
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切割困难或者颜色不够鲜艳等。
但是这些困难也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他们会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手工技能。
第四阶段:表达和创造在手工创作完成后,孩子会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可能会给作品起一个特别的名字,或者解释作品中的细节和特点。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转化为可视的形式,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第五阶段:分享和展示最后,孩子会将他们的手工作品分享给他人观看和欣赏。
这个过程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
同时,孩子也能从他人的反馈中学到更多,比如关于色彩搭配、形状设计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以上的心理过程,学前儿童在手工创作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们通过观察和准备,培养了注意力和观察力;通过选择和计划,培养了判断力和决策力;通过执行和实施,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表达和创造,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分享和展示,培养了社交能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