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877.00 KB
- 文档页数:53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趋势歌唱是儿童表达情感、表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艺术教育内容之一。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歌唱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趋势。
一、歌唱兴趣的增加学前儿童对歌唱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 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唱一些简单的歌曲,但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常常需要成人的引导和鼓励。
4 岁左右的儿童对唱歌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喜欢在游戏、活动和表演中唱歌。
5 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自觉地参加合唱活动,并对音乐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产生兴趣。
二、歌唱技巧的提高学前儿童的歌唱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3 岁左右的儿童只能唱一些简单的歌曲,音准和节奏都不太准确。
4 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唱一些有难度的歌曲,并且音准和节奏更加准确。
5 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唱歌技巧,如呼吸、发声、咬字等,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
三、音乐感受力的增强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
3 岁左右的儿童对音乐的感受比较简单,只能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4 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5 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式,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针对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趋势,成人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建议:1.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唱歌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合唱活动,增强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自信心。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声音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帮助他们提高唱歌技巧。
3.通过游戏、故事和绘画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增强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阶段,他们对于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歌唱作为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简述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的歌唱能力主要以模仿为主。
他们会通过听歌曲、跟随节奏和动作等方式,尝试模仿成人或其他儿童的歌唱。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歌曲的发声方式和节奏感还不够敏感,因此多数表现出来的是对音乐的模糊理解和表达。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音乐经验的积累,学前儿童的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韵律和音高,能够较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基本的音乐感知和音乐表达能力,能够在合唱或个人表演中展示出较好的歌唱技巧。
另外,学前儿童的歌唱能力还与他们的语言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歌词的意思,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歌唱能力也至关重要。
此外,学前儿童的音乐环境和音乐教育也对其歌唱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够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良好的音乐体验,激发孩子的音乐兴趣和表达欲望。
而专业的音乐教育则能够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歌唱技巧,培养其音乐感知和音乐表达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从模仿到逐渐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韵律,再到能够准确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学前儿童的歌唱能力逐渐成长。
而良好的音乐环境和专业的音乐教育也是促进学前儿童歌唱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简述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趋势
1、个性化发展:在过去,学前儿童的歌唱能力往往被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但现在更注重发掘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和曲目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2、多元化表现形式:除了传统的唱歌表演外,学前儿童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歌唱表达,如舞蹈、朗诵等,以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和表达能力。
3、合作性学习:在歌唱活动中,学前儿童需要与其他孩子一起协作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4、跨文化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学前儿童接触到的音乐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作品。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和增强文化意识。
一、填空题1、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是制作、只觉、感受。
2、儿童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0—1)前符号、(2—7)符号运用、(8岁以后)继续进步与可能退步。
3、舒特—戴森归纳的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是0岁~1岁:对声音做出各种反应、1岁~2岁:自发、本能地“创作”并歌唱、2岁~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地唱出来、3岁~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表演,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岁~5岁:能辨别高音、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岁~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的声音与柔和的声音,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型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岁~7岁: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堆砌好听。
4、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包括形式、再现、表现。
5、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文化特色包括民族性、现代传统型、创作型、流行性。
6、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实用特性包括教育性、说教性、知识性、娱乐性。
7、学前儿童音乐制作形式包括身体动作、演唱、打击乐。
8、学前儿童音乐即兴形式包括动作即兴、唱歌即兴、演奏即兴。
9、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的类型有非移动式的身体动作、稳动式的身体动作、与物体一起做身体移动。
10、学前儿童的歌曲即兴包括创编歌词、自发咏唱。
11、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包括身体动作制作的关键经验、歌唱的关键经验、演奏的关键经验。
12、学前儿童的音乐形式的关键经验包括节奏、音乐、力度、旋律、结构、速度、肢体、风格。
13、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包括制作与感受系统、制作与听觉系统、制作与迁移。
14、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层次分为幼儿园音乐课程总目标、幼儿园音乐课程年龄阶段目标、幼儿园音乐课程单元目标、幼儿园音乐课程具体活动目标。
15、幼儿园音乐作品的选择标准是作曲技巧性、想象性、表现性。
16、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标准是连续性标准、顺序性标准、整合性标准。
17、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以音乐版块内容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以音乐经验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以幼儿社会生活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是指儿童在0-6岁期间,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音乐认知、音乐表达和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天赋和艺术修养,还可以对他们的智力和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亲和力。
他们天生对音乐的节奏和音调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幼儿园阶段的音乐课程可以提供给儿童大量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机会,以促进他们音乐能力的发展。
在0-3岁的早期阶段,婴幼儿通过大脑对声音的感知、模仿和记忆等基本过程,开始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逐步形成。
他们能够辨别高低音、节奏快慢,能够随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摇摆、拍手,能够模仿和跟随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等。
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以简单、重复和有趣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和活动,如唱儿歌、做动作歌、玩乐器等,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基础认知和发展身体协调性。
在3-6岁的幼儿园阶段,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通过歌唱、舞蹈、音乐游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和创造力。
他们能够辨认、唱出、模仿简单的旋律和节奏。
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符、音阶、调式等,对声音和乐器的种类和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参与音乐的创造和表演,如编创歌曲、自由舞蹈等,以培养儿童的音乐表达和创作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来促进。
音乐欣赏是儿童赏析、评价、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儿童可以开拓视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音乐表达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观看音乐会、演唱会、舞蹈表演等,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交流,以培养儿童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总之,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音乐教学和活动,以满足儿童不断变化的需求。
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与发展音乐教育在学龄前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音乐的学习和参与,孩子们不仅能够培养音乐素养,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与发展,以及如何通过适宜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育。
一、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学龄前期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和学习的时期。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孩子们在感知、观察、思考和表达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此外,音乐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二、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在学龄前期,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要方式,通过歌唱、舞蹈、打击乐和乐器演奏等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身体的参与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
同时,音乐教育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三、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音乐教育的早期开始有利于孩子们的大脑发育。
通过音乐的学习和参与,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神经连接的形成和巩固,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发展主要依赖于身体动作。
孩子们通过身体的动作,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动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3. 音乐的情感表达对学龄前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音乐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
四、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案例为了更好地了解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和发展,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实践案例:1. 通过游戏和舞蹈等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动感;2. 利用简单的乐器让孩子们亲自参与演奏,培养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3. 鼓励孩子们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五、结语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和发展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另一套符号系统。
对学前儿童来说,最容易接受的一个信息交流途径就是音乐。
认真从事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就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音乐发展心理学家哈格里夫斯,英国的心理学家舒特——戴森,美国音乐心理学家戈登等人。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舒特——戴森) 0——1岁,对音乐作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的、本能的“创作”歌曲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的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辨别理解响亮之声和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乐好听(二)对音乐的反应穆格于1976年对6个月——5.5岁的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主动的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音乐。
表现为他们会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并作出高兴乃至惊喜的表情。
2、6个月——1岁,伴随音乐,儿童会连续的晃动身体。
但在这个阶段早期,婴儿可能只是对纯音响作出反应,到一周岁时,才会对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反应。
3、1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声的唱歌,这种唱歌称为“咿呀之歌”。
所谓咿呀之歌,它是一种类似说话和简单的歌唱,其特点a、有变化的音高b、用一个元音或很少的音节唱出的 c、在音节系统和节奏组织上还是不定型的、杂乱的,停顿只是呼吸的需要。
注意:当听到咿呀之歌时,大人要高兴的看着孩子,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唱法,让孩子与你产生目光对视,这样会促进孩子以后有意识的去唱。
4、1岁以后的儿童对声音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明显增加。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另一套符号系统。
对学前儿童来说,最容易接受的一个信息交流途径就是音乐。
认真从事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就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音乐发展心理学家哈格里夫斯,英国的心理学家舒特——戴森,美国音乐心理学家戈登等人。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舒特——戴森)
0——1岁,对音乐作出各种反应
1——2岁,自发的、本能的“创作”歌曲
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的唱出
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
4——5岁,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
5——6岁,能辨别理解响亮之声和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
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乐好听
(二)对音乐的反应
穆格于1976年对6个月——5.5岁的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主动的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音乐。
表现为他们会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并作出高兴乃至惊喜的表情。
2、6个月——1岁,伴随音乐,儿童会连续的晃动身体。
但在这个阶段早期,婴儿可能只是对纯音响作出反应,到一周岁时,才会对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
的反应。
3、1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声的唱歌,这种唱歌称为“咿呀之歌”。
所谓咿呀之歌,它是一种类似说话和简单的歌唱,其特点a、有变化的音高b、用一个元音或很少的音节唱出的 c、在音节系统和节奏组织上还是不定型的、杂乱的,停顿只是呼吸的需要。
注意:当听到咿呀之歌时,大人要高兴的看着孩子,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唱法,
让孩子与你产生目光对视,这样会促进孩子以后有意识的去唱。
4、1岁以后的儿童对声音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明显增加。
1.5岁左右的儿童已有试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的迹象,同时也表现出与大人一起跳舞的意向。
5、在3岁以前,动作与音乐的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3——4岁时,儿童在边唱边做合乎歌曲内容的表情与简单动作方面有所发展,说明歌表演和游戏是这个时期幼儿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
6、4——5岁,对音乐上的身体反应减少,儿童能坐下来听音乐的可能性增加(增加了思想上对音乐的反应),并且在更广泛的活动中会利用这些反应,进行富有想像力的表演和在音乐活动中增进与同伴的友谊等。
(三)儿童歌唱的发展
1、与咿呀之歌相联系的几个概念:
(1)本能歌:(1岁以后)是一种儿童在活动、嬉戏时产生的、与身体动作相联系的、初步具有个性表达和音乐的声音。
(对于本能歌大人要进行鼓掌和模仿)
本能歌与咿呀之歌的区别:
咿呀之歌是讲话的开始,在音乐方面非常简单。
本能歌比较复杂,具有音乐性和个性。
(2)轮廓歌:(2——3岁)它是一种节奏变化简单的乐句,具有同音反复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儿童上下楼梯或者自己摆弄玩具的时候。
(有些孩子在这时候喜欢大人的应和,有些不喜欢,如果不喜欢,大人可以静静的欣赏,不要打扰他的兴致)
补充:轮廓歌的几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
A、在音高和音程的掌握方面:12——18个月儿童的歌,音高还模糊不清,19个月开始出现分离的音高,主要是二度音程,也有小三度音程;17——23个月仍有近半数的音程是二度,到2.5岁左右,四、五度音程开始出现,但大二度和小三度仍是主要的。
B、在旋律结构和组织方面的发展要慢一些:2岁以前的轮廓歌基本是无调性的,旋律起伏不定,节奏显得散漫,而且没有明显的节拍。
C、2岁以后,儿童的歌开始向比较规则的模式发展,到28个月时,节奏的组织比较完善,这时期的儿童能以比较标准的节奏唱出歌词,在此之后,正确的旋律轮廓和音程很快会稳定下来。
D、儿童在自发地创作本能歌的同时,也在接受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儿童歌曲。
E、3岁以后幼儿歌的轮廓已逐渐清晰,并开始走向内容的充实与完善。
2、儿童歌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