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技术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一、电影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黑白影像。
1895年,法国兄弟雅克和路易·吕米埃尔成功展示了他们的电影《出口工厂的工人们》,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商业上成功的电影。
随后,电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
二、无声电影时代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电影还是无声的。
无声电影时代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电影艺术的初期探索阶段。
在这个时期,电影的表现手法逐渐丰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无声电影作品,如《大都会》、《黄金时代》等。
无声电影时代也见证了一些电影巨星的诞生,如查理·卓别林和巴士比·卡普兰等。
三、有声电影的出现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这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对话和音乐,这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观赏体验。
有声电影的问世对电影产业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彩色电影的兴起上世纪30年代末,彩色电影开始兴起。
最早的彩色电影使用了双色染色和三色染色技术,后来发展出了更加先进的彩色胶片技术。
彩色电影让电影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电影的色彩和情感。
五、电影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宽银幕电影开始流行,为观众呈现更广阔的画面。
上世纪70年代,电影开始使用计算机生成特效,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全息电影。
上世纪80年代,数字电影技术的出现使电影制作更加灵活和高效。
六、电影产业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影产业也开始走向全球化。
好莱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中心之一,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大影响力。
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如印度的宝莱坞和中国的华语电影产业。
七、新兴电影形式的崛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新兴的电影形式开始崛起。
简述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发生在电影技术、电影思想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三次革命性变化。
以下是正文:1. 电影技术的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19世纪末。
当时,电影制作仍然以手动拍摄和放映为主,拍摄和放映技术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能源。
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影制作开始采用自动化设备,如摄影机、放映机和银幕。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影制作效率提高,画面质量也大大提升。
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电影制作开始使用有声电影技术,使得电影能够播放出声音。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彩色电影技术,使得电影画面能够呈现更加逼真的色彩。
第三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电影制作开始采用数字技术,使得电影制作更加高效、精确和环保。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数字拍摄和数字放映技术,使得电影制作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
2. 电影思想的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19世纪末。
当时,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开始反思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例如,1906年的电影《巴黎圣母院》描绘了一个钟楼怪人,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本质的探讨。
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电影开始关注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例如,1917年的电影《公民凯恩》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凯恩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第三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电影开始探讨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问题,例如,1968年的电影《公民凯恩》继续了上述主题,探讨了政治和权力的本质。
3. 电影制作的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19世纪末。
当时,电影制作开始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和管理。
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1. 黑白无声时代(1895年-1927年):在这个时期,电影刚刚发展起来,还没有声音或者彩色。
电影主要以纪录片和胶片为主,情节简单,特效落后。
然而,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位伟大的导演,如乔治·梅里斯和夏普林。
2. 有声电影时代(1927年-1950年代):1927年,电影工业发生了巨大变革,第一部有声电影上映了。
这个时期,电影发展迅猛,有了新的技术,通过声音和音乐,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电影不再被视为赚钱的手段,而是被视为艺术形式。
3. 好莱坞黄金时代(1950年代-1960年代):在这个时期,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
电影变得更加商业化,特别是在好莱坞。
好莱坞电影制作规模不断扩大,野心变得更加大。
4. 新好莱坞时代(1970年代-1990年代):这个时期,电影受到了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影响。
电影人们开始探索新的主题和表现形式,电影内容更加多元化和艺
术化,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导演和演员,如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和汤姆·汉克斯。
5. 数字电影时代(2000年至今):数字技术的出现,为电影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现在,电影人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制作特效和动画,电影的制作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宜。
同时,互联网也改变了电影的传播方式,使得电影更容易地被观众收看。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一、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
1、电影的形成期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与进步,1895年3月22日,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电影之父”。
这个时期的电影在技术上推行标准化,艺术上讲求构图技巧,但是有很大局限性,这些早期电影过于贴近现实,而且影片时间很短。
电影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
2、电影的发展期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著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
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
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代表作有《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这些电影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
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
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3、电影发展的成熟期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一、默片时代(1896年-1930年)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中国开始放映来自西方的电影。
随着电影技术的引入,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以默片为主,没有对白和配乐,主要通过画面和字幕来讲述故事。
默片时代的中国电影以纪录片和传统故事片为主,影片内容多是生活片段和历史事件的记录。
二、声音电影时代(1930年-1949年)声音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930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
声音的加入使电影更加生动,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对白和背景音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故事片为主,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爱情、历史、社会题材等。
一些经典电影如《神女》和《血溅画屏》也在这个时期问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
政府开始支持电影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学院。
电影的题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英雄,如《武训传》和《林则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充满了革命热情和正能量,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电影制片厂被迫停工,电影院也关闭了。
电影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宣传党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一些纪实片和革命戏剧仍然在这个时期制作和放映,如《沙家浜》和《红灯记》。
五、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
政府开始放宽对电影制作的限制,鼓励电影界的创新。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和巩俐。
中国电影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社会问题、人物心理等。
一些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如《活着》和《卧虎藏龙》。
六、网络电影时代(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开始兴起。
网络电影以低成本、短时长和创新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形式,自从发明以来便吸引了无数观众。
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将故事、情感和想象力传递给观众,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下面将简要介绍电影发展的历史。
一、早期电影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5年,莱昂·鲍姆利特和奥古斯特·路米埃尔发明了电影放映机,他们的首次公开放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早期的电影以短片为主,内容多为实景记录或简单的故事片段。
这些电影以无声、黑白为特点,没有剧情连贯和特效技术。
二、无声电影时代到了20世纪初,电影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无声电影时代,电影以肢体语言和字幕来传达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无声电影,如《大都市》、《默片》等。
由于没有声音的限制,电影制片人开始探索各种拍摄和剪辑技术,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有声电影时代1927年,美国电影《歌舞伎町》首次引入了有声技术,电影中的对话和音乐可以通过扬声器传递给观众。
这一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电影产业,电影成为了一种同时包含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式。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表达更加丰富,观众可以通过角色的声音更好地理解剧情和情感。
四、彩色电影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电影工业开始研发彩色电影技术。
最早的彩色电影是通过染色胶片来实现的,但这种方法效果不佳且成本高昂。
直到1935年,技术公司发明了三原色彩色胶片,可以准确地再现真实的色彩。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加生动真实,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五、宽银幕和3D电影20世纪50年代,宽银幕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中,电影的画面变得更加宽广。
宽银幕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具沉浸感和视觉冲击力,成为了当时电影制作的一大突破。
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3D电影技术开始应用于电影制作中,观众可以通过特制眼镜来观看更加逼真的影像。
3D电影的出现再次提升了电影的观赏体验。
六、数字化时代20世纪末,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经济。
简述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特征
中国电影史从20世纪初开始,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本文将简述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特征。
1. 早期电影阶段(1896年-1919年)
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史的起步阶段,电影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外,以短片为主。
这个阶段的电影内容多是生活片和戏剧片。
2. 电影工业化阶段(1920年-1949年)
20世纪20年代,电影制作开始工业化,成立了第一家电影公司。
这个阶段,中国电影界开始了自主创作,成立了很多电影公司,电影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故事片,还有宣传片、新闻片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了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电影工业逐渐国有化,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电影创作。
这个阶段的电影有很多反映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作品。
4.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工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电影制片厂被关闭,电影创作停滞不前。
这个时期的电影内容大多是政治宣传片。
5.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今)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
电影制作逐渐商业化,电影市场逐渐形成。
这个阶段的电影内容多样,有现实题材的故事片,也有商业大片、动画片等。
总之,中国电影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从电影产业的起步到现在的
商业化和国际化,一直在发展壮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相信中国电影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
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
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
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
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电影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实验和发明。
以下是电影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和阶段:
早期实验与发明(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一些发明家和科学家,如爱迪生、梅里斯和兰史莫斯兄弟等,进行了早期的实验和发明,如运动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为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默片时代(1890年代-1920年代):在这个阶段,电影开始流行起来,默片成为主要的电影形式。
默片通过镜头语言、字幕和音乐来传达故事情节和表达情感,一些经典影片如《大逃亡》和《现代启示录》等问世。
有声电影时代(1920年代-1940年代):1927年,华纳兄弟发行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引领了有声电影的时代。
有声电影的出现带来了对话、音乐和音效的加入,电影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彩色电影时代(1930年代-现在):20世纪30年代,彩色电影开始兴起,给电影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从最初的手工上色到三原色技术的发展,彩色电影成为电影制作中的常见元素。
数字电影时代(1990年代-现在):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影制作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数字特效、数字录音和数字放映等技术的引入,提升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声音质量。
当代电影(2000年代-现在):在当代电影中,全球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各种类型和风格的电影涌现出来。
互联网和流媒体技术的兴起,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和观看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平台。
电影发展历史中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里程碑和技术突破,包括宽银幕、3D技术、IMAX影院等。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和大众娱乐方式,对于塑造文化、传递信息和表达创造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影技术发展史(共5篇)第一篇:电影技术发展史电影技术发展史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
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
2.电影技术的诞生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
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
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
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
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
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
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
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
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
2.有声电影的出现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
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电影发展史完整版电影是一种集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和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媒介,它通过影像与声音的结合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思想。
自从诞生以来,电影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电影发展史的完整版。
一、电影的起源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发明家们对动态影像的探索。
1888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台可以连续拍摄和放映的电影摄影机,开启了电影发展的序幕。
随后,电影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传播开来。
二、无声电影时代20世纪初,无声电影成为主流形式。
无声电影通过影像和音乐的结合,表达了当时的故事和情感。
著名的无声电影包括《大都市》(1927)和《黄金百年》(1919),它们开创了无声电影的黄金时代。
三、有声电影时代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首次成功推出了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这一时刻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有声电影使观众可以听到人物对话和背景音效,给电影增添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感觉。
此后,有声电影逐渐成为主流,各种电影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彩色电影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彩色电影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彩色电影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使电影画面呈现出多样的色彩,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著名的彩色电影包括《绿野仙踪》(1939)和《泰坦尼克号》(1997)。
五、3D电影技术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3D电影技术开始渐渐应用于电影领域。
3D电影通过特殊的眼镜,使观众可以在电影中体验到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感觉。
随着科技发展的推动,3D电影技术在21世纪逐渐得到普及。
六、数字化时代的电影20世纪末至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方式。
数字化技术让电影制作更加灵活、高效,并提供了更好的视觉效果。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电影的传播和观影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如网络视频平台的兴起。
七、电影与社会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形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和文化,而且能够传递信息、启发思考、引起共鸣。
电影的历史发展历程电影是一种主要通过影像与声音表达故事与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和美国。
以下是电影历史的主要发展历程。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影还处于实验阶段。
人们发现,通过快速播放连续的静止图片,可以创造出动态的效果。
这一发现使得电影技术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后,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使得电影能够在大众面前播放,从而引发了对电影的更大兴趣。
1910年代和1920年代是电影工业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电影技术不断改进,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繁荣期。
世界各地的电影院纷纷兴起,电影制作也从默片过渡到有声电影。
于1927年上映的《唐吉诃德》是第一部完全有声的电影。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成为了全球电影业的中心,也出现了许多电影巨星,如查理·卓别林和玛丽莲·梦露。
这个时期的电影以欢乐的音乐和舞蹈场景为特色,为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时光。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电影得到了更多的探索与发展。
这个时期的电影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和文化变革,成为了表达各种政治和社会观点的重要媒介。
法国新浪潮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给电影制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式。
20世纪70年代是电影行业的重要里程碑,是美国电影的新黄金时代。
《教父》、《银熊奖》和《星球大战》等电影作品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电影体验。
此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的革新性技术,如特效和动画。
电影开始变得更加真实、精彩和多样化。
到了21世纪,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录制和后期制作技术使得电影制作过程更加便捷与灵活,也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因为互联网的普及,电影的传播媒介也开始发生改变,观众们可以通过在线视频平台在家中观看电影。
总结起来,电影历史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演化的过程。
从最初的实验到默片、有声电影,再到后期的技术进步和数字化制作,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影响力。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电影(1895-1915年):这个阶段的电影主要是静态的、实验性的和简单的短片,通常只有几分钟左右的时长。
早期电影还没有声音或音乐,主要依靠镜头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讲述故事。
2.默片时代(1915-1929年):随着技术进步,电影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
在这个时期,电影开始有剧情、角色和主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但是,这个时期的电影仍然是无声的,必须依靠字幕来传达对话。
3.有声电影时代(1929-1945年):在这个时期,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
有声带来了更好的剧情表现和音乐配合,也使得电影成为更容易接近的艺术形式。
这个时期的电影呈现出更多样化的风格,例如好莱坞式的大片、欧洲新浪潮、苏联电影等。
4.战后时期(1945-1960年):在二战结束后,电影行业逐渐恢复,出现了更多的电影类型,例如西部牛仔电影、恐怖电影和黑色电影等。
这个时期的电影也开始在国际上展现影响力,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电影节被举行。
5.新电影时期(1960-1980年):在这个时期,电影开始反对传统的好莱坞式电影,增加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意味。
新电影运动出现在世界各地,例如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
6.现代电影时期(1980年至今):在这个时期,电影制作技术和市场营销策略不断进化,电影变得更加商业化和娱乐化。
现代电影的特点包括视觉效果、音效和数字技术,以及更多元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总的来说,电影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受到了技术、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个地方的电影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文化表现。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一、早期(1896~1920)
1896 年,诞生了祖国第一部电影《奔腾》。
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了萌芽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陆续出现了京剧蜡烛电影、珍珠岛电影、北京电影公司等,为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添砖加瓦。
此期间的电影发展缓慢,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二、百年结构期(1920~1949)
1920 年,中国内地的电影。
更是碾压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宣传为目的的时代性作品,如《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彩色电影》、《国民党革命宣言》等,提高了电影的宣传水平。
三、新生期(1949~1966)
1949 年中国的新纪元出现,建国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出抗日文艺电影、人民电影等,紧紧抓住描绘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变革以及宣传共産主义思想的主攻方向。
根据电影思政教育的需要,1953年专门成立了新国产影片组。
四、发展期(1966~1976)
1966年开始,中国电影产生了蓬勃发展,开拓出了新的路线,以改进电影质量为重点,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如《钟鼓楼》、《新中国的第一道旗帜》等。
五、改革开放期(1976至今)
1976年以后,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许多青年导演利用当今社会现实素材与主题,创作出了众多精彩作品,更加广泛地对外宣传和影响,把中国电影风潮推上世界中心舞台。
电影作为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入到人类生活得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业的发展建立在电影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此过程中与摄影技术、声音记录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息息相关。
电影技术奠基时代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先驱者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世界最早的影片。
这一天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到来。
卢米埃尔影片的特点:内容上取材于家庭、工厂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对生活的客观真实记录;形式上一分钟一部,一部影片就是一个镜头,即所谓的“单镜头”。
开纪录片、新闻片先河,形成写实主义的源流。
里埃:巴黎的魔术师,以制作和演出木偶为职业。
他是卢米埃尔第一次公映电影的观众之一。
他在1896年开始拍摄电影,他把电影引向戏剧,挽救了卢米埃尔以“当场抓住的自然”为特点的纪实性活动照相,开创了电影的新局面。
梅里埃影片的特点:他是第一个在室内摄影棚里拍摄影片的人,采用灯光和道具,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取材大多为魔术节目、科学幻想、神话和童话;创造了“停机再拍”等许多特技摄影。
开创了技术主义电影传统的源流。
他的电影观念是“银幕即舞台”。
不仅遵循经典的戏剧“三一律”原则,还加上了视点的统一。
电影成了前排观众眼里的戏剧演出,是装在铁盒子里的戏剧。
电影视觉的解放乔托卡努杜: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于1911年首次提出电影为“第七艺术”。
他是三种空间艺术(绘画、建筑、舞蹈)和三种时间艺术(音乐、戏剧、文学)的结合。
文学和戏剧的古老传统沉重地压在电影头上,首先应该消除的是让电影从属于戏剧的错误。
安东尼:电影不能照搬戏剧,他必须有自己的语言。
摄影方法应当灵活,摄影机已经能比较独立地和自由地操作了,他再不是固定不移动的、一切都要安排在他面前的东西了。
与此相反,要步步紧跟演员,从各种角度拍摄他们的表演。
格里菲斯:素称美国电影之父。
1908年没有想到自己会落破到去搞电影的地步的他跨到了电影行列。
它的历史贡献在于改变了影片的构成单位。
以前是场景,一般的影片一部就是一个场景(若干场景的少),一个场景的视点是固定不变的。
格里菲斯把镜头(即启动摄影机到停机为止所拍摄的画面)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由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景,由若干场景构成一部电影。
这里的关键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他使视点解放成为可能。
格里菲斯的每一个尝试都使他越来越远离舞台剧的方法而越接近电影的技巧。
1915和1916年拍出了里程碑式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只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他凭借艺术家的直感运用了蒙太奇手段,而没有把他条理化,进而总结上升为理论。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总结了格里菲斯的实践经验,创立了蒙太奇理论,即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构思组接起来,把电影艺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受技术的限制,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电影,即默片。
人们始终在寻求消除哑巴电影这一缺陷。
卢米埃尔和梅里埃就用过让人在银幕后面说话的方法;后来又运用字幕的方法;电影放映时用乐队和钢琴伴奏;留声机放唱片配合放映……声频真空管、光电管的出现,解决了声音放大和声画同步的问题。
1926年8月,由约翰巴里奥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
新的电影时代很快到来,以1927年的《爵士歌王》为标志,默片电影时代的丧钟敲醒,有声电影开始,1929年的《纽约之光》是百分之百的对白片。
声音的出现,一方面大大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则破坏了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语法。
电影又回到了舞台剧的老路,这遭到了无声电影艺术大师们的反对。
卓别林说:我的眉毛动一动,就可以抵上几十句台词。
爱森斯坦三人发了联合声明:对白片破坏了蒙太奇,他们感到茫然。
1933年之后,蒙太奇获得了新的发展。
因为录音技术的改进可以后期录音了,摄影机又恢复了他的灵活性。
蒙太奇的手法也被艺术家们从画面应用到了声音。
声画合一,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的运用,则标志着有声电影的新进步,他成为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成为蒙太奇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电影艺术迈进了成熟阶段。
逼真的色彩自1896年开始,许多简单但是富有创造性的色彩处理都应用过,但在1915年,卡尔摩博士建立了特艺色公司,提供了独特的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种颜色来模拟全色。
这次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 The Toll of the sea,获得了250000美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特艺色继而开发了三色染印法,需要用特殊的摄像机在三卷影片上同步拍摄图像,分别记录蓝红绿颜色,然后再结合到一卷胶卷上以得到更自然的颜色,从色盲到色彩是电影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1935年美国根据《名利场》改编的电影《浮华世界》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
彩色电影的问世,并没有也不会取代黑白电影。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不单纯是为了还原客观世界的自然色彩,色彩也是一种艺术手段,一种直接作用于影片的艺术语言。
色彩这一元素的运用必须要遵循视觉暂留的生理特性和规律,色彩的转换要循序渐进、过度合理,从而形成富有造型魅力的色彩蒙太奇。
色彩的运用要从内容出发,根据创作意图和表现内容的需要确定造型的基调,同影片的思想内容取得协调和一致。
立体电影与宽银幕电影电影院很快就遇到了新的障碍,由于电视进入了美国家庭,观众人次从1948年的9千万下降到1952年的5千1百万。
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D)技术。
用特殊的偏色眼镜制造深度感的低预算影片《Bwana Devil》于1952年11月放映并创下了票房纪录,采用两台放映机同步放映。
尽管在18个月中发行了包括《Dial M for Murder》、《House of Wax》等超过50部三维立体电影,但很快这一格式的影片就被放弃了。
(80年代早期3-D电影又曾出现过,但很快也完了。
)由于继续受到电视的威胁,电影摄制者们致力于将银幕做得尽可能大,采用了包括宽银幕、大格式(70mm)技术来制作史诗式的电影。
Cinerama(西涅拉玛型立体声宽银幕电影)技术是最不寻常的一项革新,发明家Fred Waller于1952年采用三台同步35mm放映机在一块弧度很大的银幕上放映出了2.59:1的画面。
5条磁性立体声带协助完成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由于Cinerama拍摄用的摄影机的体积庞大,只有1962年的两部影片《How the West Was Won》、《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采用了这种格式。
30年代,Henri Chretien就开发出了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并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50年代获得了专利使用权。
CinemaScope是一种更实用的宽银幕处理技术,在电影拍摄中,应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
同种镜头安装在放映机上并在放映中展宽横向压缩的图像。
福克斯公司采用这一技术拍摄了《The Robe》(1953),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让影院都开始在放映机上安装了新的宽银幕变形镜头。
在一年之内,所有主要的制片厂都采用了CinemaScope技术及其4声道立体声,到1957年,美国85%的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技术的设备。
这一时期还有其它的宽银幕格式,其中很多都采用了70mm胶片来提高图像质量。
包括Ultra Panavision 70 (《阿拉伯的劳伦斯》)、Technirama (《El Cid》)以及VistaVision (《Vertigo》),此外还有制片人Mike Todd所谓的Todd AO技术,采用了6条磁性立体声带,于其1955年上映的影片《俄克拉荷马》中首次应用。
尽管目前超过900张银幕都装备了70mm影片的放映设备,但这一格式却很少用。
一些独树一帜的人之所以还采用这种格式主要是为了声音。
1997年詹姆士.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是主要制片厂所发行的最后一部70mm影片。
电影从一个杂耍儿般的玩意儿,经过视点解放,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全息电影,气味电影,环幕电影……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