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当前的争论:四大流派
- 格式:pdf
- 大小:408.66 KB
- 文档页数:9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一、凯恩斯本人1、代表人物:凯恩斯2、理论特征: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看不见的手原理);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3、基本观点:凯恩斯交叉图、有效需求理论4、政策主张: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以稳定经济为目标,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经济过度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二、新古典综合派1、代表人物: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
2、理论特征:将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与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和分配论融为一体。
3、基本理论:(1)IS-LM模型与AD-AS模型(2)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理论(3)哈罗德-多玛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4)乘数-加速模型与经济周期理论(5)混合经济制度4、政策主张:(1)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浮动汇率政策、外汇管制政策、人口政策等。
三、新剑桥学派1.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等人。
2、理论特征:(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2)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3、基本理论:(1)价值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滞涨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均与收入分配有关。
4、政策主张:(1)实行累进税制,实现收入均等化(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四、新凯恩斯主义1、代表人物: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阿克洛夫等。
2、理论特征:(1)反对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2)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理论的机械结合,试图给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传统的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问题,并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古典经济学流派是宏观经济学的早期代表。
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市场机制是完美而有效的,能够自动实现经济的均衡和充分就业。
他们强调供给的重要性,认为生产和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即“萨伊定律”。
在他们的观点中,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以消除任何供求失衡。
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会破坏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凯恩斯主义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背景下兴起的。
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
他指出,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可能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
此时,价格和工资的调整可能是缓慢而不完全的,从而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货币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他们强调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应该与经济的实际增长率相适应。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增长过慢,就会导致经济衰退。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规则,即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
这一流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设。
他们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具有理性预期,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而且,市场能够迅速调整,实现供求平衡。
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展、开放经济模型等。
(3)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
看活跃、看热点?宏观经济学学派争论的焦点干不干预干预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用吗,能不能影响就业与产出;如何看待国家和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流派、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学派与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派。
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渊源的学派,通常是主张自由,政府少干预的;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渊源的学派,通常都是认为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
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比较1.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
两大类经济流派的根本不同在于关于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不同,进而产生后续一些推论与结论的差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方程为L=L1+L2;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又被称为货币数量论,其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b,re,rm,dp/pdt;μ)。
从以上两个重要的方程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L与收入Y和利率有关,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M/P与收益与财富y,w和各种资产收益率rb,re,rm等主要因素有关。
并且两个需求函数中收入Y和收益与财富y,w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凯恩斯的Y表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中的现期收入,在该理论中现期收入和消费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即现期消费随现期收入改变而变,进而收入改变消费,财政政策有效。
而弗德曼的收益与财富y,w则表示恒久收入消费理论中的恒久收入,该理论认为消费只与恒久收入有关,而与现期收入无关,即现期消费不会随现期收入变化而变化,进而收入无法改变消费,同时恒久收入又相对稳定,因此最终财政政策无效。
弗里德曼还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在长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所以,最好的经济政策应该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根据经济增长率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2.对菲利普斯曲线解释和理解的不同。
宏观经济学当前的争论:四大流派(美)詹姆斯·托宾*理论、意识形态和政策经济学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因而人们愿意把它说成是一门科学。
但是,由于经济学的内容常常与政治、政策及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学本身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
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经在这里(指哈佛大学-译者)给我们研究生说过的那样:经济学只能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对知识的热情追求与挑战中获得活力和灵感。
否则,它将成为一种枯燥而空洞的研究。
公共政策及其辩论的刺激,伴随着健康的学术好奇心,产生了亚当·斯密1776年的《国富论》。
其实,《国富论》主要是一本反对重商主义的小册子。
用现代的行话来说,它反对保守主义、产业政策以及无休止地追求贸易盈余的野心。
同样地,大卫·李嘉图对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也是由于受到当时许多重大的实际问题的刺激。
这些问题包括对战时资金的筹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对自由贸易的激烈辩论等。
百年以后,传统经济学对本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无力解释,导致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经济学的彻底革命。
一般地,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论解释总会引起对旧学说的深刻怀疑,继而用新的学说取而代之。
经济学由此而得到进步和发展。
工业革命、《谷物法》、大萧条、70年代的滞胀,80年代的里根经济学等等,所有这些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莫不证实上述说法。
以上所言是经济学逻辑发展的一个侧面,另一侧面是经济学本身对公众观点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毫无疑问,斯密、李嘉图及其许多后继者的“自由市场”理论迄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订者普遍地接受了凯恩斯的学说及信条。
一般地,总统及总统竞选人都拥有自己的经济顾问,官僚权贵们也很依赖经济学家。
许多经济学家直接参与国会听证会和其他宣传媒介上的政策辩论,卖弄学问的权威们和政治家们也往往有意无意地对流行的时髦学说应声附和。
凯思斯革命在过去25年中,上述双向关系显得格外重要并饶有兴味。
这种双向关系一直绵延至今。
现在,我给你们所要说的正是这种关系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它与宏*詹姆斯·托宾系195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荣誉退休教授。
本文是作者1990年4月21日在哈佛大学校友会上的一篇学术演说.―编者观经济学密切相关的那部分内容。
这些宏观经济活动通常包括。
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和发展趋势,失业与通货膨胀,政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回顾过去,宏观经济学在以往25年中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首先,让我描述一下经济学内部的深刻变化。
早在30年代,凯恩斯就对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传统中的沾沾自喜进行了强烈的挑战。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自身是能够“出清”的。
因为价格作为一种指示器,能够自动地调节市场,消除过剩的需求或供给。
但是,这种理论难以解释30年代的大量失业。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不能为那些在现行工资条件下希望找到工作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呢?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不能出清呢?凯恩斯坚决认为,在市场资本主义体制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的缺陷。
他将这种缺陷归因于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足。
凯恩斯由此进一步论证,正是由于对商品的需求不足才引起了就业机会的短缺。
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则认为,这种说法讲不通。
按照他们的看法,市场上对某些具体的商品(如雪佛莱车、可口可乐、黄瓜等)可能会出现需求不足,但对于整个商品市场来说,需求不足是不可能出现的;对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体系来说,更不可能出现需求不足。
理论的差异常常反映在政策措施的差异上。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和货币扩张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但古典经济学家对此提出警告: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只能引起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对于我们这些30年代的经济系学生来说,是极其新颖并富有吸引力的;因为:大萧条时期,到处都存在着失业的威胁。
况且,我们都还没有从古典经济学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很明显,在那个时代,凯恩斯主义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尝试时,总是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
战争的爆发终于为凯恩斯主义的彻底实施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战争结束后,经济学家们将各种新、旧学说加以调和、综合和发展,最终在6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学流派——主流宏观经济学。
该学派既承认正统微观经济学(即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的某些合理部分,也强调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在一定场合下的有效性。
尤其是在防止或抑制过分需求带来的通货膨胀时,需求管理措施更应受到重视。
在下文中,我所指的凯恩斯主义正是这种综合、一致意义上的涵义(即主流宏观经济学中的含义),而不是指凯恩斯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出现的字面涵义。
战后20多年来,西方经济前所未有的成功,部分地归因于大多数国家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
70年代以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商业波动不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较低。
经济学内部和公众中原来对凯恩斯主义的许多右翼怀疑,最终被繁荣的现实所消除和抵消了。
在美国,主流宏观经济学在60年代的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期间,更是甚嚣尘上,达到了鼎盛阶段。
当时,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得到了公开的拥护和最大胆的运用。
否则,国会永远也不会通过1964年引起赤字增长的大减税法案。
该法案并不是为了阻止或扭转衰退的出现,而是为了保持正在蒸蒸日上的经济复苏。
反凯恩斯主义的历史渊源在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代,人们对政府普遍地抱有十足的信心。
他们总认为,明智的政府政策既能有效地驾驭经济——有时人们把它说成是一种“微调”,也能较好地缓和商业周期。
可是,接踵而来的历史事件很快就动摇了这种信心,并且无情地中断了主流宏观经济学的一致性。
越战的爆发加热了经济运行,使失业率降到了不能再低的水平(在当时,失业率低至3%,而政府的目标通常是4%),使通货膨胀率从1964-1965年的2%上升到了1969-1970年的6%。
这一局面,如果当时能够得到控制就好了。
可是,约翰逊总统并没有听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的劝告。
当时,他们纷纷要求总统在1966年实行增税。
增税法案最终通过了;可惜的是,增加的幅度太小了,而且为时太晚了。
直到1969年,联邦储备银行才控制住信用膨胀,并以此遏制战时的过度繁荣。
随后,水门事件发生了。
在很大程度上,越战与水门事件的相继发生,大大地动摇了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他们不再相信政府政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70年代的滞胀再度动摇了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和政策措施的一致性。
最主要的原因,是1974-1975年和1979-1980年欧佩克石油和能源价格两次暴涨的冲击。
尤为严重的是,两次能源价格上涨的幅度之大和影响之深,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时期是前所未有的。
通货膨胀发生了,当中央银行试图控制这种通货膨胀时,得到的却是严重的衰退。
于是,人们将这些恶果归因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且纷纷对它加以指责。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将们压根儿就没有好好考虑这一新的严峻问题。
所谓滞胀,就是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
难道他们所赏识的政策没有使经济过热吗?当经济过热后,政府为了使价格上涨的幅度得到控制时,难道必须以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两次衰退作为代价吗?迫于70年代经济生活中的四面楚歌,政府和经济学家内部开始酝酿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
毫无疑问,70年代的滞胀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沉重打击,如同30年代的大萧条对古典正统经济学的猛烈冲击一样。
在经济学专业领域内,存在着三种主要的反凯恩斯主义学派。
它们分别是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供给学派经济学。
下面让我分别来介绍这三种学派。
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源远流长。
它的主要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大卫·休漠时代。
货币主义的墓本主张是货币数量论,顾名思义,货币数量论认为,经济社会中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呈正比关系。
货币主义的现代复兴主要归功于米尔顿·弗里德曼。
正是弗里德曼,即使在凯恩斯主义最盛行的时期,仍然完好地保持着货币主义的传统,他和他的追随者一直在伺机等候,一旦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和政策方面陷入困境,他们就要一显身手。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微调和其他激进的财政政策,他主张采用一种恒定的货币原则。
这种原则的关键之处在于,只需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稳定的非通胀水平上,而不必拘泥于经济运行中的日常变化。
也就是说,这种货币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弗里德曼由此声称,在实行上述货币原则的情况下,失业率将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政府政策既无必要,也无能力轻易地改变这种失业率水平。
弗里德曼还认为,那种试图人为地将失业率保持在很低水平上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也许行之有效;但从长期来看,它的主要而持久的后果只能是引起通货膨胀。
至于凯恩斯主义者极其赏识的财政政策,弗里德曼完全将它忽略了:因为在货币主义者看来,财政政策根本就没有宏观经济的重要性。
货币主义的影响同样渗透到了微观经济学领域。
弗里德曼极力主张自由市场,反对任何政府调节,坚持最小政府论。
他坚信,没有政府的宏观能动作用,经济社会将会更好地自行运转。
他始终忠实于凯恩斯曾经极力抨击过的古典经济学传统。
按照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解释,30年代的大萧条主要归因于联邦储备银行政策的无能为力。
同样地,70年代的滞胀也应归咎于联邦储备银行。
欧佩克的冲击仅仅使石油价格上涨,而中央银行滥印货币却造成了整个社会价格的全面上涨。
货币主义对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尤其是对西欧、北美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具有很大的影响。
从7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每年两次制订货币总量增长目标。
1979年,联邦储备银行更认真地实行了货币主义政策;而且声称,它将严格控制货币供给,直至通货膨胀得到完全的控制,哪怕这种做法会产生商业波动和失业率增加的副作用。
然而,从1982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变成了一个很讲实用主义的微调机构。
目前,货币主义对西德、英国和日本的政府与中央银行仍然保持着强有力的影响。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顾名思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旧古典正统经济学的现代复兴。
半个世纪以前,凯恩斯曾经向旧古典经济学发出强烈的挑战。
实际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已经包含了货币主义的若干要旨。
它声称,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影响,它只不过是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而已。
该学派的年轻理论家们带着合理预期学派崭新而极富影响力的方法论参加了这场宏观经济学的大辩论。
他们甚至比60多年前旧古典经济学的先辈们以及弗里德曼更为执著地相信:价格可以同时出清所有市场。
上述理论的言下之意就是,经济社会中根本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即使社会中的确存在着就业和失业的彼此波动,那也是因为工人们的自愿选择而引起的。
比如说,有些工人愿意先享受,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