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的理论比较(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800.00 KB
- 文档页数:2
宏观经济学学派总结一、古典经济学派(十九世纪中期之前)1.代表人物:亚当斯密;2.基本观点:(1)“经纪人”理论;(2)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二、新古典经济学学派(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2.基本观点:(1)核心思想为萨伊定律;(2)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3)引入边际分析法;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学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代表人物:凯恩斯;2.基本观点:(1)反对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不足;(2)反对二分法,复活了宏观总量分析方法;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四、货币主义学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代表人物:弗里德曼;2.基本观点:(1)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长期则没有影响;(2)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3.政策主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五、供给学派(20世纪六十年代)1、代表人物:拉弗;2.基本理论观点:(1)肯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2)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3、政策主张:减税、降低管制等类似措施可以增加供给和投资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1.代表人物:卢卡斯;2.基本理论观点:(1)价格和工资是灵活的;(2)人们的预期在遵循理性预期假说;(3)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4)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5)政策无效性;3.政策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七、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1、代表人物:曼昆、伯南克;2、基本理论观点(1)非市场出清假设:(2)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假设(3)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3、政策主张:(1)抑制价格粘性(2)国家干预劳工合同(3)国家干预信贷市场区别于原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以及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的市场出清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粘性、引进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预期假设、非市场出清假设,因此更具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学当前的争论:四大流派(美)詹姆斯·托宾*理论、意识形态和政策经济学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因而人们愿意把它说成是一门科学。
但是,由于经济学的内容常常与政治、政策及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学本身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
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经在这里(指哈佛大学-译者)给我们研究生说过的那样:经济学只能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对知识的热情追求与挑战中获得活力和灵感。
否则,它将成为一种枯燥而空洞的研究。
公共政策及其辩论的刺激,伴随着健康的学术好奇心,产生了亚当·斯密1776年的《国富论》。
其实,《国富论》主要是一本反对重商主义的小册子。
用现代的行话来说,它反对保守主义、产业政策以及无休止地追求贸易盈余的野心。
同样地,大卫·李嘉图对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也是由于受到当时许多重大的实际问题的刺激。
这些问题包括对战时资金的筹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对自由贸易的激烈辩论等。
百年以后,传统经济学对本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无力解释,导致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经济学的彻底革命。
一般地,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论解释总会引起对旧学说的深刻怀疑,继而用新的学说取而代之。
经济学由此而得到进步和发展。
工业革命、《谷物法》、大萧条、70年代的滞胀,80年代的里根经济学等等,所有这些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莫不证实上述说法。
以上所言是经济学逻辑发展的一个侧面,另一侧面是经济学本身对公众观点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毫无疑问,斯密、李嘉图及其许多后继者的“自由市场”理论迄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订者普遍地接受了凯恩斯的学说及信条。
一般地,总统及总统竞选人都拥有自己的经济顾问,官僚权贵们也很依赖经济学家。
许多经济学家直接参与国会听证会和其他宣传媒介上的政策辩论,卖弄学问的权威们和政治家们也往往有意无意地对流行的时髦学说应声附和。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问题,并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古典经济学流派是宏观经济学的早期代表。
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市场机制是完美而有效的,能够自动实现经济的均衡和充分就业。
他们强调供给的重要性,认为生产和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即“萨伊定律”。
在他们的观点中,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以消除任何供求失衡。
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会破坏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凯恩斯主义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背景下兴起的。
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
他指出,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可能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
此时,价格和工资的调整可能是缓慢而不完全的,从而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货币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他们强调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应该与经济的实际增长率相适应。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增长过慢,就会导致经济衰退。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规则,即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
这一流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设。
他们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具有理性预期,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而且,市场能够迅速调整,实现供求平衡。
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