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的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866.72 KB
- 文档页数:11
摄影构图知识:摄影构图的五个基本要素摄影构图是摄影艺术的基础,是指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对画面元素进行合理布局和组织的过程。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使照片更具有艺术感和观赏性。
摄影构图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线条、形状、色彩、空间和节奏,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五个要素的意义和在构图中的运用。
第一个要素是线条。
线条在构图中起到组织和引导画面的作用,可以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和曲线。
水平线会令画面产生宁静、稳定的感觉,垂直线则会给人一种高大、挺拔的感觉,对角线能够在画面中产生动态的张力,而曲线则会给人产生柔和、流畅的感觉。
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主题的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来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构图效果。
第二个要素是形状。
形状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是固定的、有规律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曲线、波浪等无规律的形状。
在构图中,合理运用形状能够营造出对称、平衡、动态、丰富变化等不同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趣。
第三个要素是色彩。
色彩在构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传达照片主题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氛围,还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营造画面的整体氛围。
色彩的鲜明对比和色彩的深浅变化也能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摄影师可以根据主题需要,合理运用色彩的搭配和变化来丰富照片的表现形式。
第四个要素是空间。
空间是构图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它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产生远近、高低、大小等视觉错觉。
在构图中,摄影师需要合理利用前景、中景和远景来塑造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和自然感。
最后一个要素是节奏。
节奏在构图中是指画面中元素之间的关联和联系的规律,可以是大小、形态、颜色或者布局的对比和重复。
合理的节奏能够使画面更加和谐、有序,增加照片的观赏性和挑战性。
以上就是摄影构图的五个基本要素,线条、形状、色彩、空间和节奏。
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需要对这五个要素有所了解,根据照片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要素来构图,使照片更具有艺术感和观赏性。
摄影构图基础知识摄影构图是拍摄者创造美丽摄影的可靠工具,它可以使照片更有语言性,更有表现力,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即使在数码技术与视觉效果发展迅速的当下,摄影构图仍然是摄影师提升作品品质的根本知识。
什么是摄影构图?构图可以定义为将拍摄者拍摄的景象采用特定方式组合,以达到最大美感成效的过程。
在摄影中它可以指影像中的大体框架,如果拍摄者用好构图,能把现实的景物转化为有深度的照片,层次分明、蓝点引人入胜。
其中基本的构图方法有:一、视角。
拍摄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拍摄,比如正面、侧面、俯视和仰视,去发现不同的风景。
二、比例。
对对象的比例有着重要的作用,大的对象显得更具示意性,拍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比例,让作品更美观。
三、构图技巧。
构图技巧分为直线、弧线构图、对称构图、倒影构图、拾联构图等,拍摄者可以根据拍摄对象,创造有创意的作品。
四、空间元素。
空间元素有近、远、浅、深,这些空间元素影响拍摄者创作作品的美感,拍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拍摄方法,让作品更有深度。
五、光影。
光影是拍摄者创作的重要元素,阳光的强烈可以让作品更加美丽,月光柔和可以营造梦幻氛围。
六、色彩。
色彩是构图中重要的元素,有时色彩可以为作品增加很多情感,拍摄者可以根据现实场景,分析色彩的运用,创作出美丽而生动的作品。
摄影不仅仅是把事物拍下来,更要把景物安排的优美,结构的完美,以及色彩的运用,将事物表现得美妙到极致。
多种组合,让拍摄者在遵循摄影构图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创作出更多绚丽多彩的作品。
因此,掌握摄影构图基础知识,是摄影师提升作品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拍摄者创作高质量摄影作品的基础。
构图的基本原则
构图的基本原则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
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
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
短视频构图原则与运用教程一、构图基础知识构图是短视频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视频的整体视觉效果。
在构图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黄金分割法:这是最常用的构图方法,将画面分成三等分,被拍摄的对象放在分割线的交点处,可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2. 水平线构图:水平线能够很好地展示出画面的宽度,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
通常适用于展示广阔的景色,如自然风光、城市风光等。
3. 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构图可以打破常规,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4. 前景构图:利用前景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5. 对比构图:通过大小、远近、明暗等对比,可以突出主体,增强视觉冲击力。
二、实际运用教程1. 拍摄角度选择拍摄角度对构图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拍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常用的拍摄角度包括:平视法、俯视法和仰视法。
平视法可以给人一种平和、自然的感觉,适用于展示环境、人物等;俯视法可以展示整个场景,适用于城市风光、建筑等;仰视法可以突出主体的高大、雄伟,适用于表现山峰、建筑物等高大的物体。
需要根据拍摄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
2. 光线运用光线是短视频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可以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明暗、色彩等。
在光线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顺光:光线从被拍摄对象的正面照射过来,可以保证主体的清晰度,适用于拍摄平视或俯视的场景。
(2)逆光:光线从被拍摄对象的侧面或后方照射过来,可以突出主体的轮廓,适合拍摄有明显线条或形状的物体。
(3)对比光:通过明暗对比,可以突出主体,增强视觉冲击力。
可以使用不同的光线强度和颜色来表现不同的场景和情感。
3. 景别运用景别也是短视频构图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观众对画面的感知。
常见的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需要根据场景和拍摄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景别,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总之,构图是短视频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新手必学的20个基本的摄影构图技巧0.构图的定义《辞海》:“造型艺术”术语。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了解完了何为构图之后,马上进图正题吧。
1. 三分割法(英: Rule of Thirds)摄影的基本技巧之一,国也把它称之为“九宫格构图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垂直线将画面九等分,将主题元素置于线的交点之上,既突出主题,又能使画面更为舒适。
三分割法-例图1三分割法-例图22. 对称法(英: Centered position and Symmetry)对称是构图的基础手法之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左右对称适用于道路、建筑摄影。
上下对称适用于反射、倒影等情况。
上图可谓是三分割法和对称法的完美结合之作。
3. 突出前景营造深入感。
(英: Foreground Interest and Depth)将感兴趣的主体置于前景中,有效追加深入感,可以营造立体氛围。
例图1-1例图1-2上例的下图将石头作为前景,更突显出石头的质感。
例图2-1例图2-2上面的例子,仔细对比一下,下图的主题元素是不是更有立体感呢?4. 框中框构图法(英: Frame within the Frame)框中框构图法-例图1上图利用拱形门作为里面的教堂的图框,给人一种向里面延伸的立体感。
框中框构图法-例图2框中框不一定是人工的拱形建筑或者窗户,像上图就是有效利用了树干作为非完全封闭的Frame,带给人一种立体感。
5. 引导线构图法(英: Leading Lines)引导线有助于将看图的人的视线集中在最重要的元素上。
可以利用道路、墙壁、规则图形等作为引导线。
引导线构图法-例图1上图有效利用地板图案上的线条作为引导线,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照片的主题元素--埃菲尔铁塔。
同时该图还采用了上述的左右对称法。
引导线构图法-例图2如同上面的例图一样,引导线可以不必是直线,有时候曲线更有魅力。
新手必学的20个基本的摄影构图技巧0.构图的定义《辞海》:“造型艺术”术语。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了解完了何为构图之后,马上进图正题吧。
1. 三分割法(英: Rule of Thirds)摄影的基本技巧之一,国内也把它称之为“九宫格构图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垂直线将画面九等分,将主题元素置于线的交点之上,既突出主题,又能使画面更为舒适。
三分割法-例图1三分割法-例图22. 对称法(英: Centered Composition and Symmetry)对称是构图的基础手法之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左右对称适用于道路、建筑摄影。
上下对称适用于反射、倒影等情况。
上图可谓是三分割法和对称法的完美结合之作。
3. 突出前景营造深入感。
(英: Foreground Interest and Depth)将感兴趣的主体置于前景中,有效追加深入感,可以营造立体氛围。
例图1-1例图1-2上例的下图将石头作为前景,更突显出石头的质感。
例图2-1例图2-2上面的例子,仔细对比一下,下图的主题元素是不是更有立体感呢?4. 框中框构图法(英: Frame within the Frame)框中框构图法-例图1上图利用拱形门作为里面的教堂的图框,给人一种向里面延伸的立体感。
框中框构图法-例图2框中框不一定是人工的拱形建筑或者窗户,像上图就是有效利用了树干作为非完全封闭的Frame,带给人一种立体感。
5. 引导线构图法(英: Leading Lines)引导线有助于将看图的人的视线集中在最重要的元素上。
可以利用道路、墙壁、规则图形等作为引导线。
引导线构图法-例图1上图有效利用地板图案上的线条作为引导线,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照片的主题元素--埃菲尔铁塔。
同时该图还采用了上述的左右对称法。
引导线构图法-例图2如同上面的例图一样,引导线可以不必是直线,有时候曲线更有魅力。
构图的基础知识一构图的概念构图是绘画艺术技巧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是将作品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的一种形式。
构图的形态要服从作品内容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并根据构图形式美的法则来决定。
构图的概念和法则,与审美意识、艺术观念、理论与风格密切相关。
学会掌握构图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帮助艺术家对生活现象进行选择,和对素材的运用、组织,处理加工,以至达到形式上的完美,以加强艺术感染力。
但单纯依靠构图规律来构图,是难以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的。
所以构图的理论与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它将在美术实践中被不断否定,是在变化中发展的。
二构图的基本法则不论是创作或习作,内容是人物、风景或静物,构图一般都遵循以下一些法则:1.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应当从属于作品基本内容的表达。
2.美术作品中的一切形式因素,都应当相互保持联系。
3.作品应当通过构图,形成一个吸引观众最大注意力的视觉中心。
4.一个画面的构图结构,应是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整体,应当利用形体、明暗、线条、色彩等因素的对比谐调规律,以及空间处理,体积结合、节奏韵律等手段,使作品形式新颖生动,并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5.安排画面物体,处理细节,应当避免一切偶然性,注意与主题表现的密切联系。
6.应用构图中的均衡,以表现稳定和静止;应用构图中的不均衡,以表现不稳定和运动。
7.作品尺寸的大小,应配合它的内容;画幅的长宽比例应服从构图的需要。
三构图中的均衡原理均衡是绘画构图中一项最基本的法则。
均衡通过视觉而产生形式美感。
均衡不同于对称。
对称是最稳定而单纯的均衡,对称是一种美的形态,主要应用于装饰与图案。
中国传统的建筑及寺院,都采用对称格式。
人体和一些美丽的昆虫的生理结构,也是对称的。
对称的构图法则,在绘画中也同样被应用,但不是绝对形式上的对称。
对称显示高度整齐的状态,有完美、庄严、和谐、静止的效果,但也会产生单调、缺乏生趣等弊病。
图3《墨西哥少女》,这是原捷克斯洛伐克画家卡里尔·斯沃宁斯的版画作品,采取的是左右均衡的构图形式,具有装饰性特点和静止、和谐、优美等艺术效果。
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名词解释
建筑造型设计中的美学原则,是指建筑构图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如统一、均衡、稳定、对比、韵律、比例、尺度等等。
总体来说也就是两个原则。
1、多样统一原则,既是建筑艺术形式的普遍法则,同样也是建筑创作中的重要原则。
如对比、主从、韵律、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
2、搭配原则:建筑艺术形式的构图任务,要求在建筑空间组合中,结合一定的创作意境,巧妙地运用这些内在因素的差别性和一致性。
扩展资料
建筑构图的组成部分:
1、绘出定位轴线、基础构件(包括承台,基础梁等)的位置、尺寸、底标高、构件编号,基础底标高不同时,应绘出放坡示意。
2、标明结构承重墙与墙垛、柱的位置与尺寸、编号,当为混凝土结构时,此项可另绘平面图,并注明断面变化关系尺寸。
3、标明地沟,地坑和已定设备基础的平面位置、尺寸、标高,无地下室时±0.000标高以下的预留孔与埋件的位置、尺寸、标高。
4、提出沉降观测要求及测点布置(宜附测点构造详图)。
5、说明中应包括基础持力层及基础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地基的承载能力特征值,基底及基槽回填土的处理措施与要求,以及对施工的有关要求等。
摄影构图三要素是什么关于摄影构图三要素是什么摄影构图的三要素是什么?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必须熟知摄影技术,同时要善于掌控运用摄影造型的法则。
这造型法则包含摄影用光、摄影构图、色彩、影调等。
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摄影构图三要素是什么,期望对您有所帮助!摄影构图三要素一、摄影构图的三要素即:线条、形状、明暗(色调)。
1、线条“线条”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线条是构成一幅画面形状的基本视觉要素,线条包含人或物可出现形状的被摄体,它在构图中可以分割画面,体现面积,产生节奏,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线条的多种象征性的功能:粗线强劲,细线柔弱;曲线柔情,直线刚直;浓线重,淡线轻;实线静,虚线动。
垂直的线条,给我们的感觉是坚强、庄重、高大;横线却给人以XXX、宽广、博大;斜线预示着动感和一种纵深成效;曲线则象征着温顺、浪漫、高雅,会给我们一种非常优美的感觉。
2、形状在构图三要素中,形状是最基本的要素。
很多摄影佳作之所以获得成功,或是凭它单个被摄体的形状具有戏剧性成效,或是依靠几个被摄体的形状相互对照、衬映而引人注视。
但也有部分优秀作品中,物体的形状却又无关紧要。
所以艺无定法,无固定标准。
不管怎么说,对于摄影师来说,形状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值得花一番工夫去学习。
连续的点集合成线条,而线条又能构成矩形、三角形、圆形,等不规则的形状。
⑴、直角矩形直角矩形在形状上与照片的框架近似,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包含其中,很多人为加工形成。
直角矩形放在照片框架中,有重复画面构成,给人以不自然、单调的感觉,所以构图形状中较少使用。
但也有很多作品使用,如拍照窗户、电视屏幕等。
⑵、三角形相对直角矩形构图来说,三角形构图使用较多,三角形的线条少,是所有形状的基础,三角上窄下宽的形状使画面更具稳固感。
它也包含了对角线和棱角,因此具有动感成效。
⑶、圆形圆形在矩形画框中能突出主体,更强调视觉中心感,圆形因自身特点,使人们感觉有旋转运动的动态成效。
国画构图十种方法
国画构图是指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用来组织画面元素的布局和形式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国画构图的十种常用方法:
1. 自然构图:以自然界的景物作为构图的基础,如山水、花鸟等。
2. 人物论构:以人物为主题,以人物的动态和姿态来构图。
3. 双线构图:在画面中采用两条主要线条来组织画面结构,形成对比和平衡。
4. 对角线构图:通过对角线来划分画面,使画面具有动态感和稳定感。
5. 圆形构图:以圆形为基础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有层次感和流动感。
6. 黄金分割构图: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将画面分割,使画面具有美感和平衡感。
7. 高位构图:将重点放在画面的上方,突出画面的主题和视觉焦点。
8. 低位构图:将重点放在画面的下方,营造一种视角较低的效果。
9. 中线构图:通过中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使画面具有稳定感和均衡感。
10. 平面构图:将画面元素放置在平面上,强调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以上是国画构图的十种常用方法,艺术家可以根据主题和创作目的选择适合的构图方式。
一.定义
构图,从广义上讲,是指形象或符号对空间占有的状况。
因此理应包括一切立体和平面的造型,但立体的造型由于视角的可变,使其空间占有状况如果用固定的方法阐述,就显得不够全面,所以通常在解释构图各个方面的问题时,总以平面为主。
狭义上讲: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意境、情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关系,使其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
中国画论里称之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等,都是指构图。
其中“布局”这个提法比较妥当。
因为“构图”略含平面的意思,而“布
局”的“局”则是泛指一定范围内的一个整体,“布”就是对这个整体的安排、布置。
因此,构图必须要从整个局面出发,最终也是企求达到整个局面符合表达意图的协调统一。
二。
构图法则
如果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就是变化统一。
即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其他规律,大抵都是从属于这个规律。
为了取得变化统一的良好效果,以下分三方面阐述法则。
1对比(此部分与平面构成相关内容相似,故简述之) 在这里是指一种造型因素就其某一特征在其程度上的比较。
如:明暗色调这一造型因素,它的特点是深和浅。
线条有长短的对比;形体有方圆对比等等。
A.点、线、面的对比
点的对比:点连续延伸的轨迹成为线,密集成片而成为面。
由于疏密变化而转化为明暗色调。
点彩化画派的作品就是例子。
点击放大
这幅《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称得上是修拉的色彩科学实验中的经典作品。
点彩绘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画法,道理并不深奥,就和小朋友经常玩的拼图游戏有一点像.一块块的颜色被分解了之后就像一小块一小块的拼块.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小色点被仔细地排放在一起.慢慢的整张画的颜色就丰富了起来,轮廓、形状……要拼的图象也一点一点清晰明朗了。
看修拉的画感觉很朦胧,好象人、静物、景物都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中。
远看整体感强,走进看,又发现了更多色彩。
丰丰富富,整个画面生动,有变化。
线的对比:即可以作为物象的边缘,又可独立的表达一定的形象。
例如线的直与曲;长与短
点击放大
面的对比:在立体艺术中指的是形体,在平面艺术中指两度空间的占有。
关于方与圆的对比,在多数以圆作为环境的形象中,方形易突出。
反之则圆形突出。
点线面综合对比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B非对称式均衡
是一种感觉上的均衡: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判断画面上的物象实际重量。
因为纯数心理意义上的重量,按照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与人的关系密切程度而定。
大体次序:以人为重,其次为动物、人造器物、植物、自然物质。
如图3从物理意义上,无论如何是不均衡的,因为左侧的树木无疑比比右侧的人物重的多,但因为人物的重要性,所以
感觉是均衡的。
又如图4中的山石实际分量比马匹重,但马匹和人们关系密切,所以也是均衡的。
图四另外,这张图还体现出了构图的远近关系—近处相比远出略现重一些,这也是,前面天平原理的一个延伸~~
图五的简化
(2)关于色块的大小深浅聚散的均衡分布。
A画面上的形的分布已取得均衡,但经过施加深浅色调,产生如B 的情况。
深色色块导致右侧偏重,调整的办法:将物象在构图中略向左移如图c。
略略升高右侧物象明度,(使之变浅)或略略降低左侧的明度如图D。
如色调是不可变因素,而形是可变因素时,可变为E,也能
取得趋于均衡的效果。
以上实例,不妨归纳为:色调的不均衡,可从调整形体大小进行补偿;形体的不均衡,也可从调整色调的深浅进行补偿。
两者在不可变动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画幅边沿关系的改变,进行调整,这是最常用的办法。
(3)关于形体和色调的均衡在心理上的衡量:在暗色背景前,明度与面积成反比,反之亦然。
如图5。
色块面积小而与背景明度反差大,色块面积大与背景反差小,两着可以取得均衡。
4)运动与倾向
运动是有方向性的,人们观察运动着的物体,视点往往追随着他的运动方向而略为超前。
因而在构图中也往往需要在运动前方留有更多的余地。
如图6.这种抽象成独立的形式,就形成所副图中的箭头构图。
3节奏
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们借用音乐来理解。
节奏--是音乐里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的序列。
我们从两个极端去理解。
比如在在一个繁忙的市场,虽然有众多强弱不同、长短有别的声音,因为没有序列、只能是一片混乱;即使有乐器发出的声音,也是含在嘈杂中。
在造型艺术中各种形象符号的任意堆积,并不能成为意想中的构图,只能是杂乱无章,使视觉无从适从。
如现在遍布街道上的广告。
如图一眼看去,找不到主题,每一个广告都在“强”结果都不突出~~
与上相对的一种简洁中的节奏
如图该风景上下呼应,有紧有松,从各方面都能体现一种节奏美感。
另一种是节奏过分简单化。
钟表声,火车行驶的震动声、如造型艺术中的形象符号,同样大小,相等距离的反复,这类效果,为一般构图所不取。
现以图形列举节奏变化如下:
7-1深浅的节奏变化。
7-2弧形线段大小的节奏变化。
7-3线段长短排列的节奏变化。
7-4空间分割,既是形的大小节奏变化也是疏密的节奏变化。
一般画面的高潮,在于视觉中心,是节奏变化最强的部位,视觉中心并不一定是画面中央,而是指视觉上最有情趣的部位、也可称为趣味中心。
画面中的其他部分应为这一中心服务。
既引导观众的视线,逐渐趋向这一中心。
节奏前后延续的变化,基本上设根据这种要求设计为渐次递增、递减、反复、对照、重复等,历经这种变化而达到高潮,然后重新经历一定的变化,趋于平静。
以上只是对节奏做粗略的解释。
具体内容,包括他的基本模式,永远是在作者创作探索之中。
点击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