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开天辟地讲解
- 格式:docx
- 大小:17.28 KB
- 文档页数:10
第13 课:开天辟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人:秦乐菲复备人:周婷【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读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分段,学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词语并读通课文。
【教学准备】2、课文录音、挂图。
3、查盘古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板题:开天辟地(1)指导“辟”的读音和写法,与“劈”相区别。
(2)“辟”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①开辟②透彻③驳斥或排除④法律;法在这个成语里应该选哪种解释?(3)“开天辟地”一三两个字互为近义字、二四两个字互为反义字,请你再说出几个类似结构的成语。
【本文是一则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
】2、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谁开辟了天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通过预习,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初读感知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初步了解字义。
【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自读情况(1)认读生字词,帮助正音:“丈、柱、浊”是翘舌音,“丈、拢”是后鼻音,注意“斧”和“肤”读音的区别。
(2)用钢笔描生字,认清字形,启发学生形近字组词。
斧()肤()错()竭()液()父()扶()借()揭()夜()(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出示:①冉冉:慢慢地。
②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③纵横交错:形容事物相互交叉或情况复杂。
④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4)指导读通长句子(5)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三、指导分段1、分段提示:一()天地没有分开二()开辟天地三()化生万物四()总结全文2、学生分段:一(1 )天地没有分开二( 2-5 )开辟天地三( 6-7 )化生万物四( 8 )总结全文四、讲读第一段1、指名读,思考:天地没有分开时,宇宙是什么样子?2、文中把宇宙比作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3、在“混沌一团”的宇宙中,有生命吗?有欢笑吗?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指导朗读。
《开天辟地》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的是苏教版语第七册第十三课《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是苏教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这篇课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且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过程脉络非常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是一篇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好课例。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此外还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对神话故事兴趣浓厚,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受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及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重视朗读,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难点: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情节;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对策: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有条理地加以交流。
能说出神话故事的特点。
能通过词语和句子体会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1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练习朗读。
《新课标》中也提出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识字、解词、理文,学会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这样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流程本节课,我本着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设计思路,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图片,你们能猜出和哪些神话故事有关?(依次屏显图片及故事名: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古人就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与这些"神"有关的故事就成了神话故事。
13.开天辟地【教材分析】本文讲述的是古代一个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
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又化生出世间万物。
故事赞扬了盘古开创天地的功绩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受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及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1. 重视朗读,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中人物的特点2.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受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及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外各国针对“天地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开天辟地的故事。
(板书课题:开天辟地生齐读。
)2.补充介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的故事。
3.质疑课题:谁开辟了天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二、初读课文1.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指导:①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②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用“—”画出本文的生字词,反复读一读;用“○”圈出本文新出现的多音字,读准多音字在本文中的读音,并会用它的另一个读音组词。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5分钟后,比一比谁的自学效果好)(2)学生自学,老师目光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1)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其他同学边听边纠正。
昏睡凿子巨石崩裂筋脉身躯三山五岳浑浊万顷良田血液开天辟地斧子一丈精疲力竭加厚柱子合拢(2)指名读课文①边读边思考: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②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中心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教材剖析】这是第七册的第十三篇文章,也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讲述的是一篇神话传说故事,课文以标题为主线展开,讲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但是实践上讴歌的是盘古无私贡献的肉体。
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溢神话的想象,言语优美,且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进程头绪十分明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
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引见了天地,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第二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描写最精彩的局部,表达了盘古昏睡醒后翻身把〝大鸡蛋〞裂开了一个小缝,并应用工具破开了〝大鸡蛋〞,构成了天和地。
第三、四、五自然段讲述了盘古自己站在天地之间不让天地合拢,正面烘托了盘古无私贡献的肉体。
第六自然段讲几千年过去了,盘古精疲力竭,倒下去了。
第七自然段写盘古临死时,身躯化作了人世万物。
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 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拓了天地,化生出人世万物。
【学情剖析】1.四年级的先生拥有丰厚的想象力,对一切事物都充溢着猎奇心。
探求宇宙是怎样构成的,也是孩子们的猎奇心范围之一。
本课的布置就是经过让孩子们的猎奇心,让先生对课文发生浓重的兴味。
2.关于四年级的先生,教员应该培育他们搜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才干,所以在课前教员就可以布置先生分组去搜集除课文之外的神话故事,而且分组搜集可以让先生们学集协作与分享。
在与同窗协作的进程中搜集到资料,使先生对课文的了解愈加深化。
【教学战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布置一个课时解说,首先是先生自在朗诵课文,让先生自己勾勒出不看法的生字词。
教员给先生解说生字词,扫平生字词阻碍。
然后教员提出效果,让先生带着效果去朗诵课文,详细品味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感悟经过言语描写盘古开天辟地进程的艰辛与困苦,主要是学习盘古无私贡献的肉体。
在讲课的最后,让先生以作者的口吻,给身边的人讲一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教学目的】1.辅导先生会读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和8个词语。
2.指点先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开天辟地》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开天辟地》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国标本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满神话的想象,语言优美,且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过程脉络非常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此外还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本文只是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
尤其是第2、7自然段更是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
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亦打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板题:开天辟地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引读课题)▲生齐读课题2.通过昨天的初步学习,你已经了解到了什么?▲生指名说说,回忆复习课文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3开天辟地》课文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大神,昏睡了一万八千年。
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
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精疲力竭。
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光,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是人类在幼稚时期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虚构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在古代,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对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幻想出一些有极大威力的神灵,这些神能够控制自然,能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先人迫切的要求与美好愿望。
神话决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人类童年时代虚构出来的,是把自然力加以拟人化的产物。
三、精读第7自然段,品味“化生万物”。
吗?(伟大)
2.有时候伟大是要付出沉重的代
价。
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读着
读着,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在最有感触的句子旁与下你的所思
所感。
3 •学生读书感悟,教师巡视指
导。
4.谈谈感受。
(师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指导,重点指导最后一分句朗
读)
5.体味想象的神奇。
课件:呼呼
的风声,洁白的云朵
6.指导背诵。
(课件出示:第7 自
然段画面,生配乐背诵。
)
1.学生自由读文,圈
画关键之处.
2.抓住关键词语,小组
讨论交流
3.体会感悟,通过朗
读把对盘古的敬仰读出
来。
程标准》提倡
多角度、有创
意的阅读。
以
上设计重在让
学生带着各自
的感悟与体验
与文本对话,
在相互启发、
补充中更好地
体味语言文
字,在自主的
阅读活动中,
感受盘古的伟
大。
再让学生
凭借句式“一
—我知道,
一―”进行大
胆创造的想
象,在语言的
迁移运用中,
更深切地感悟
到盘古的无私
奉献精神。
最
后,在此基础
上进行背诵的
训练,达到语
言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