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提纲第20课1.200年,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取得的胜利,统一了北方。
2.208年的之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了的局面。
3.三国鼎立指的是、、三国并立,它们的建立者分别是、、,都城在、、。
问答:a.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b.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第21课1. 末年,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后期,出现了大规模南迁的浪潮。
2.北方移民南下,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一带。
3.东晋南朝时,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兼作,五岭以南则种植。
4.东晋南朝时,在冶铸业中,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陶瓷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问答: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b.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c.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能得到发展?d.列举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e.列举本册书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22课问答: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c.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d.列举五胡的民族名称。
e.列举出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名称。
f.列举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几次统一。
第23课1.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在计算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位的人。
2.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终写成了一书,这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写成了一部地理专著。
第24课1.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的书法,其代表作是行书 ,后人尊称他为。
2.东晋时擅长画人物画的是 ,其代表作有和。
3.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最高成就的是,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和河南洛阳的。
4.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指的是、、、。
(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1 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1 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1 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年级七年级科目历史时间标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中心发言人成员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二、学情分析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初中学生历史知识、认知特点的实际。
课前组织预习和指导,对本课知识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景表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三、教学目标(结合课标)知识技能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过程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梳理】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操 曹操获胜,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 孙刘联合抗曹,曹操败 220年,曹丕,国号魏,定都洛阳三国鼎立的形成 221年,刘备,国号汉,史称蜀,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国号吴,定都建业魏:修水利,促生产经济 蜀:丝织业兴旺,蜀锦畅销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夷洲(今台湾)266年司马炎,建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集团腐朽,皇族混战北方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结果:316年,西晋被匈奴灭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东晋)经过:383年,苻坚欲灭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影响:前秦瓦解,北方重现战乱 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 社会安定,人民辛勤劳作 修水利、开荒地、牛耕、粪肥、绿肥 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闽粤得到开发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十六国后期,鲜卑族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出产粮食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和向汉族学习 影响:洛阳获得发展,为改革创造条件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措施 生活上: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婚文化上:学汉礼,尊孔子、尊老、养老作用: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考点归纳与分析】1、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 掌握江南开发原因和开发情况。
3、 掌握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经过 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鼎立兴起 原因 灭亡 西晋灭亡 背景 淝水之战 北方战乱 原因 表现 江南得到开发开发 北方统一 原因 孝文帝迁都孝文帝改革本单元内容繁杂,头绪多,必须抓住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要点深入复习。
有关三国鼎立的形成要结合地图从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和方位等掌握。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
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章末复习一、教学目标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艺术。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
塑造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石窟艺术。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采用系统知识讲解法,讨论知识点重点记忆,再次查漏补缺。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朝代更替表,带领学生回忆整体框架。
讲授新课:要点一:三国鼎立时期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
2、三国鼎立是哪三国?220年曹丕建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建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建都建业。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
要点二: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1、西晋建立:266年;灭亡:316年。
西晋短命的原因:①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风气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
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③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淝水之战: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与317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为南方营造了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
然北方试图占领南方并成立北方王朝,383年前秦军队和东晋军队在淝水交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淝水之战使江南地区免遭战争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时代特征:1、国家分裂,各地分裂割据;2、各民族在碰撞中融合,丰富了中原文化,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被人人口开始大批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复杂多变、政权并存,时战时和的时代。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如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割据称雄,战乱频繁。
2、曹操统一北方:1、唯才是举,重用人才;2、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事方面)。
3、挟持汉献帝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政治方面)。
4、实现屯田,解决军粮问题(经济方面)3、三国鼎立: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击败曹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原因:为了逃避战乱时间:东汉末年开始,我国出现第一次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
分布:北方移民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部分移民到岭南一带。
2、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原因: 1、南方统治相对稳定,战乱少(社会环境);2、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自然条件);3、北方人口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劳动力与技术条件)4、人民辛勤劳动,兴修水利,开荒垦田,促进了农业发展(主观因素)。
表现:农业: 1、南方大量兴修水利,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一带开辟了大量湖田;2、北方现金生产技术传到南方(犁耕、施肥、栽培等技术);3、江南地区普遍实施稻麦两熟制,南五岭以南出现双季稻;手工业:1、南方纺织技术明显进步,蜀锦闻名全国,织锦业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2、南方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建康人口超百万。
3、发明了灌钢法,提高了炼钢质量;4、江南的青瓷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海外贸易活跃:南方造船业发达。
南方商人的船队最远到达波斯一带。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汇聚的趋势成为时代主流。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史实,
南方经济的发展,民族汇聚,孝文帝改革、重大的科技成就和艺)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历史典故,成语,
分析归纳能力。
习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体会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
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形成勇于
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他在掌握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基础知识后能
“丝绸之路”的概念,通过归纳张骞的功绩,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援引图片、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来了解把握张骞通西域的情况及认识丝
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