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基础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藏医学基础理论三因学说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译音)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培根的病态,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三因素的分类三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属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
依据不同的生理机能和存在的部位,又可分为五种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
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遍布于人体细微组织各处。
具有糙、轻、寒、微、硬、动这六种性质。
“糙”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厚而明显,皮肤粗糙,病情急骤等;“轻”指身轻动作敏捷,性情异变;“寒”指喜欢就火向阳,避寒就温,事物喜热,喜饮温水热水;“微”指随处可到,无孔不入之意;“硬”则指易卷聚成形,如易生痞块,不易化脓,肿块坚硬,腹硬不易下泻等;“动”是善行而数变、情绪易激动,健忘,多迷梦等。
藏医把人的体质分成三种类型,即隆、赤巴、培根型,凡是隆型的人都具有以上的这些性格和脾气特性。
赤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热能。
具有腻、锐、热、轻、臭、泻、湿等7种性质。
其中的“腻”指皮肤油腻分泌较多;“锐”指性情暴躁,发病多急,换肿块时一般较易化脓;“热”指发病多为热性,喜凉食冷饮;“轻”是指得病较易治,轻松;“臭”指身体多汗臭,小便多而浓臭;“泻”指食不消化,易发生腹泻;“湿”指常有水湿痰液,易泻泄,易出现肿湿的病症。
凡是赤巴型的人,其性格、患病病情多有以上这些特性。
培根,具有使人体生长,延年益寿,调节和滋生体液的功能。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藏医药基本理论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萌芽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
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
奠基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
《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
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后经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藏医专业理论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 培养学员掌握藏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藏医医疗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2. 培养学员具备藏医临床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医疗工作,并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3. 培养学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藏医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4. 培养学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二、培训内容1. 藏医基础理论(1)藏医的起源和发展(2)藏医基本理论(3)藏医诊疗原理(4)藏医养生保健2. 藏医临床技术(1)藏医医疗技术的基本技能(2)藏医临床实践操作(3)藏医传统疗法和现代医学的结合3. 藏医药材与制剂(1)常用藏药的种类和功效(2)藏药的炮制和制剂方法(3)藏药的疗效评估和临床应用4. 藏医现代化发展(1)藏医现代科技理论和应用(2)藏医现代技术设备的使用(3)藏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5. 藏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1)藏医学术研究方法和技巧(2)藏医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参与(3)藏医科研成果的撰写和发表6. 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1)医疗伦理和医德医风(2)医患沟通与人际关系(3)文化传承和传统医学价值观三、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培训学员将通过专家学者的讲授,系统学习藏医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藏医诊治原则和方法。
2. 实务操作培训学员将在临床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藏医基本技能的操作实践,掌握藏医医疗技术和操作规范。
3. 现场教学培训学员将参与藏医临床实践,进行现场观摩和实际操作,加深对藏医诊疗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4. 学术交流培训学员将参与医学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提升学员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培训方法1. 理论学习采用讲授、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 实践操作采用模拟训练、临床实习、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技能训练。
3. 知识检测采用考试、作业、实训成绩等方式对学员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4. 实习实训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和培训进度,安排临床实习和实训等实践环节。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藏医学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胚胎学说关于人体胚胎发育,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就开始了研究,《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则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要经过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因学说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也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在人体内的功能是提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根本,组成人体的七种物质,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都是通过这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
因此,如果这三个因素能在人体内维持平衡,正常的运转,人体就会处于正常而健康的状态,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解剖及生理藏医学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藏医对生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
藏医学专业学什么介绍藏医学是一门世界上独有的传统医学,深受西藏地区和周边地区民众的信任和依赖。
作为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藏医学涵盖了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健康保持相关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藏医学专业所学的主要内容。
基础理论知识1.中医理论:藏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源自中医学,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经络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基本知识,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2.藏医理论:学生还需要学习藏医学特有的理论,如藏医的病因学、证候学等。
这些理论包括藏医学对元素、气候、地理和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的认识。
药物学1.藏药学:藏药学是藏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草药、矿物质和动物组织的药物学特性,以及药物的配伍和应用。
2.药物临床应用:学生需要了解各种藏药的临床应用方法,包括内服、外敷、熏蒸等。
他们还需要学习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诊断方法1.脉搏诊断:藏医学重视脉搏的诊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2.舌诊: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和纹理,以诊断疾病。
3.针灸:学生还需要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预防与保健1.饮食调理:学生需要学习不同食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身体保健:学生还需要了解如何通过按摩、推拿和体育锻炼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
研究方法与实践1.科研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2.实践技能:学生需要通过实习和临床实践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实践能力,同时学习与患者和其他医务人员的交流技巧。
结论藏医学专业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并结合了中医学和藏医学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
通过学习藏医学专业,学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为健康和健康保持做出贡献。
藏医学理论基础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据史料记载,具有三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民同长期生活劳动生产过程和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和矿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从而产生了藏医药学。
因此藏医的形成和发展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藏医学还受到藏传佛教的熏染,并吸收了汉族医学的内容,同时也受到古印度吠陀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的影响。
藏医的理论体系以"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现象,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
其中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龙”具有其的性质,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一切机能密切相关;“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也是一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火或热量,不是病理上的火邪不同。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
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保持着相互协调和平衡,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协调状态。
龙、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不依存、互相制约的。
藏医认为,人体有360块骨头,其中脊椎骨28块,胁骨24块,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处,韧带16处,头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
在藏医学基础理论方面。
人体内存在的三大因素、七种物质和三种排泄物,认为它们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
三大因素中的隆是气,聚集在脑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环、感觉、运动;赤巴是火,分散在肝脏和血液中,促进、消化吸收及热能和智慧的产生;培根是水和土,存在于脾、胃、膀胱内,可以调节消化及水份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
七种物质包括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它们均可在赤巴产生的热能作用下,渐变成“精华”,精华散布全身,使人发育、成长、保持健康。
三种排泄物包括粪便、尿和汗,可以通过它们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1]龙、赤巴、培根三者,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三大因素,为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这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和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龙、赤巴、培根保持相互协调,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其中之一偏盛或偏衰而失调,平衡破坏,就会产生疾病。
龙,译成汉语是风或气,但其含义比中医的风或气更为广泛。
它的功用是主呼吸、血液循环、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输送饮食精微,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
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由于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索增龙、紧久龙、麦娘姆龙、恰不欺龙、吐塞龙等五种。
索增龙:即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的龙。
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
因此,它可能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紧久龙:即主气血上行的龙。
它的功能是司气、血上行。
若它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
因此,可能是高血压或低血压类的冠心病。
麦娘姆龙:即主消化的龙。
它将进食的食物分解成精微与糟粕,精微被人体吸收,使糟粕被排出体外。
它失调则出现消化系统紊乱。
吐塞龙:即主排泄的龙。
将大便、小便和汗排泄到体外。
它失调则引起三种排泄物的紊乱。
恰不欺龙:即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作用是协调各种龙。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秉承着“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以及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些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1. 平衡理论:在藏医学中,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根据藏医理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五行则指代了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通过平衡这些因素,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2. 八支脉象: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触诊脉搏来获取信息。
藏医学将脉象分为八支,分别是盛(yang)、沉(yin)、滑、弦、细、数、浮和大,每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体征和疾病。
3. 四因素理论:藏医学把疾病的产生归因为四个因素,即地气、天气、膏粱负荷与感冒七情。
地气指的是环境因素,比如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天气是指气候变化,如风、雨、寒等;膏粱负荷是指饮食和生活习惯;感冒七情是指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如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4. 藏药:藏药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量草本植物、动物及矿物等制成。
藏药采用天然材料,经过独特的加工方法制成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藏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5. 针灸与按摩疗法:藏医学也包括针灸和按摩的疗法。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系统来调节身体功能。
按摩疗法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身体平衡。
藏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疗法。
了解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综合性和多元性,也使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
藏医基础知识1、藏医学怎样认识病因?藏医学把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一般病因为季节(天气变化)、饮食起居、中毒、前世罪孽等;特殊病因为房事过度、饥饿、失眠、空腹劳动过度、长期营养不良、暴怒。
饮食因素如过食辛辣、油腻、肉类、酥油、酒、豆、桃、脂肪、焦腐等等;过度饮用山羊奶、乳酪、冷茶、凉水等等皆是发病的外因。
2 藏医艾烤疗法是怎样的?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
《四部医典》第4部第21 章就是专门介绍火灸法。
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
藏医灸疗的精华则是化脓灸。
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3 艾炷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在秋季择吉日采集艾叶,反复捶打,使之茎断而叶不断,揉搓成圆锥状。
用于关节者,大小如拇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或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4艾灸穴位的分类是怎样的?藏医艾灸穴位可分为二大类,即根据病人自诉疼痛部位选穴,也就是阿是穴;第二类是医生根据五脏六腑所特定的穴位选取。
常用穴位《四部医典》载有71穴。
5藏医艾烤疗法的适应症有哪些?凡用其它方法不能治疗的疾病,灸法一般可收效,即谓之“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四部医典》云:“可施火灸疗法之病症,食积火衰浮肿水肿痞,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痰核炭疽以及虚热症,疯癫健忘一切脉疾类,发热之后一般火灸除。
总之风痰所转诸寒症,脉病黄水火灸堪称奇”。
对艾灸疗法的适应症阐述得已很清楚凡属消化不良,胃火衰退、浮肿、水肿、寒性胆病(目微黄,不发热,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大便色白)、疖痈、炭疽、虚热、疯狂痈证、一切脉病、以及热病后的多数疾病均宜艾灸。
藏人的传统医学有何特点?一、理念独特藏人传统医学秉承着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体内外相互关联的理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微宇宙,在宇宙与人体间存在着微妙的共通性。
藏人传统医学强调“人体是宇宙的最小形体”,致力于维持人体与宇宙的平衡与和谐。
二、五大基本理论1. 唯心论:藏人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心灵密切相关。
心灵的安定与健康是维持人体机能稳定的基石。
2. 肌肉诊断:藏人传统医学通过观察及手触患者肌肉的变化,判断病症,以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3. 覆诊断:通过察看眼睛的色泽、瞳孔等来推断病人的病情,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 脉诊:藏人传统医学中脉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触摸脉搏,探测人体脉搏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
5. 尿诊: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和沉淀物等,推测病人的身体状况。
藏人传统医学智慧将尿液作为一个重要的检验指标。
三、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藏人传统医学主要以中草药为基础进行治疗。
中草药在藏人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和调养。
草药采集、配方、煎熬等环节都有其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藏人草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和疗效,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
四、综合治疗方法藏人传统医学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除了中草药的应用,还包括手法、针灸、熏蒸、辨证施针、汗蒸、吸病室、按摩、舍浴等方法。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达到身心平衡的整体治疗。
五、民间经验的传承藏人传统医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间经验的传承。
经过长期实践,一些治疗方法和经验被总结出来,并逐代相传。
这些经验包括如何采集草药、如何调配药方、如何诊断疾病等等。
六、寓养生之道藏人传统医学并不只是治病,更强调预防与养生。
养生是藏人民间传统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饮食、起居、锻炼等,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这种综合的养生方式有助于增强人体自愈能力和增强体质。
在藏人的传统医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系列独特的理念和技巧,也看到了中草药的卓越疗效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藏医的对疾病的认识及理论体系藏医认为人体的疾病病因分:远因、近因、具体病因三种。
远病因是根本“无明”,即不明诸法无我而产生的烦恼;近病因是“贪、瞋、痴”三毒;具体病因是“隆、赤巴、培根”。
三种病因之间的关系是根本“无明”产生贪、瞋、痴三毒,贪、瞋、痴依次产生隆、赤巴、培根,三者之间互为因果,藏医认为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引起贪婪、愤怒和痴愚,扰乱体内“隆、赤巴、培根”三种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的平衡而发生各种疾病。
现在看来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与切合实际。
藏医的原理——基础理论藏医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藏医药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因而是生理性的。
每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和培根的病态,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隆、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
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和“风”很有些相似,但其含义比“气”和“风”更广。
根据隆的不同机能和存在部位的不同,又可以把隆分成五种:维命隆:音译“索增隆”。
它存在于人体头顶部,也即中医所说的百会穴的部位,其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
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司理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呃,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
上行隆:音译“紧久隆”。
它存在于人体的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头部位。
它司人体的发声,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
遍行隆:音译“恰不其隆”。
它主要存在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
执业中药师-藏医药基础知识考点一、藏药的概念在藏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藏药。
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藏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药一样,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藏医基础知识(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五元学说认为,五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
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
但藏医所说的三因具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概念。
(三)阴阳(寒热)学说藏医学中“阴阳”概念多以寒、热;日、月;水、火;强、弱;峻、缓;动、静等意思相对的名词来表述,尤其是以寒、热来表述的更多,几乎成了阴阳的代名词。
(四)治疗方法藏药的治疗方法有平息法、补益法、消散法、汗法、油疗法、泻下法、药浴法、擦涂法、手术法、催吐法、滴鼻法、缓导泻法、峻导泻法、利尿法、罨敷法、金针穿刺法、放血疗法、火灸等18种。
(1)平息法:系指用饮食、起居和服用药物把疾病平息于体内。
(2)补益法:系指对隆病患者,体质虚弱者、失血过多者、长期失眠者、悲伤过度者等进行滋补,补益方如大方、小方、强身方、“觉庄”方、九味雪蛙方等。
(3)消散法:系指服用药物及禁食或使用清淡饮食使身体消瘦。
(4)排出法:有药物引吐、泻下、汗法及外治法。
(5)引吐法:服用具有催吐功能的方药,吐出宿食、毒物和病邪,达到治疗存在于上体部位的疾病,特别是培根病。
主药橐吾、刺参、锡金大戟等配以其他药。
(6)汗法:主要方剂有四味木香汤、七珍汤等。
藏医基础理论
(一)五源学说
五源学说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观念。
五源学说认为,土、水、火、风(气)、空是器世(物质世界)和情世(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根源,故称五源。
五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藏医认为,人也是有很精微的五源所构成的。
人体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发育阶段得以母体营养而增生。
五源不齐全,精血则不能受孕生胎。
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是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异常现象归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二)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
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易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人体各按其位、各具常量、平衡协调、相辅相成。
当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时,则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等的生理功能旺盛,健康无病、充满活力。
但是一旦因外在因
素的干扰,发生偏盛偏衰、太过不及,而相互失去平衡和协调,即发生病理变化之后,则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
(三)寒热学说
寒热学说可以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总纲。
寒热学说将疾病、药物都分为寒热两种属性,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寒热属性,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寒热属性。
人体内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疾病以及人的意识等都源于五源。
根据五源成分的多寡,人体疾病概括起来分为寒热两种。
藏医学将火源偏多者成为热性疾病,土、水、风源偏多者称为寒性疾病,空源寒热症兼有。
(四)五源、三因与寒热的关系
藏医学五源、三因和寒热三大学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是辩证施治的医学理论。
其关系体现在以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核心,与另外两大学说紧密相关。
生理状态下的三因素具有很多属性和特点,主要有寒、热属性和五源属性。
从五源属性来看,隆五源属风(气);赤巴五源属火;培根五源属水、土。
从寒热属性来看五源,土源、水源属寒,火源属热,而风源则是位于二者之间,为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