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 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 [苏]高尔基 5、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明] 方以智 6、怀疑有如草木之芽,让真理之根萌生...... [意] 但丁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说明大家并不是不想知 道书里的意思,而是不敢向 先生提问,孙中山能主动提 出要求实在难能可贵。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 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孙中山为了追求知识,宁可挨打, 这是多么好学求知的精神呀!
小结: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 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 时所用的木板。
戒尺打在手上可真疼啊。
从“厉声”可以看出先生很愤怒。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 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发现孙中生完成了功课,希望能进一步理 解文章内容才提问,态度才改变,并讲解了书 中的内容。
课文理解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 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 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
“问”的原因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 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 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课文赏析:
第二自然段、
孙中山不但聪明、勤奋,而且敢于发问 第三自然段 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