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赏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7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解读动画电影《白蛇:缘起》邢宇涵(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307)摘要:近年来由于政策和国家的支持,国产动画蓬勃兴起,2019年1月上映的《白蛇:缘起》刚上映两月便取得4.46亿元的票房,是近年来既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突出代表。
白蛇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白蛇:缘起》中讲述的是白蛇和许仙爱情缘起的故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唯美的中国传统美学。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出发点分析该作品,并结合分析讨论国产动画电影如何更好地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关键词:《白蛇:缘起》;美学;中国元素;阴阳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5-011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5.056一、中国元素的美学呈现《白蛇:缘起》在题材上就从传统文化入手,选择家喻户晓的白蛇角色,但情节却追溯白蛇和许仙的前世之缘。
不仅唤起观者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又可以避免白蛇故事已经被讲滥了的尴尬现实,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所以《白蛇:缘起》推陈出新,是传统故事的现代转换。
该作品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对人物和场景进行呈现,展现了晚唐末年的时代特征和文化风貌,画风灵动脱俗,古典韵味十足。
“晚唐末年,天下将乱,妖魔鬼怪出没人间,皇帝成迷于求仙,国师太阴真君屡试未果,皇帝震怒,国师逼迫百姓捕蛇,修炼道法,重新获得皇上宠信。
”影片的开头便交代了故事背景,也奠定了作品的美学风格和视觉基调。
唐朝把道教奉为国教,道家思想核心“无为”,更是暗藏了国师一手遮天,百姓苦不堪的现状。
影片中人物、场景、道具的视觉设计,以及人物关系、主题中都暗藏着道家阴阳五行思维。
(一)人物设计中的阴阳体系“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属性,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动画发展史及经典动画赏析报告学院:美术学院院系:数码设计指导老师:宗世英班级:09级十班学号:210941016姓名:李盼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
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
中国动画一共经历了六个时期一.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
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
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
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
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
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比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世界第一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只晚了四年,该片以精湛的动画技术和卓越的艺术性被载入世界动画电影史册。
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
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
2.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大舞台大106摘要: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涵盖了舞蹈、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多种艺术元素,并从各种传统艺术元素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在汲取的过程中,动画工作者们通过不断努力和大胆尝试,把这些元素进行了转化,形成了动画艺术自身的美学特征。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表情与程式的舞蹈气势、传情与达意的音乐灵魂、虚实与写意的水墨意境、充实与空灵的建筑法则、单纯与气韵的书法神韵、含蓄的情感表达。
这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中国传统动画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汲取;美学特征;虚实;单纯中国传统动画之所以能在国际上立足,并获得“中国学派”的美誉,都源于它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汲取。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的产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门综合艺术,从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到情感表达,都汲取了大量的民族元素,涵盖了舞蹈、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
在汲取的过程中,通过动画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和大胆尝试,把这些元素进行了转化,形成了动画艺术自身的美学特征。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特征便成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表情与程式的舞蹈气势舞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样式。
通俗地理解,也可以说是有节奏的动作,或者说是跟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所完成的动作。
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即表情性和动作性。
舞蹈艺术融入到动画中去以后,就作为动作元素而存在,但其表情性和动作性的审美特征依然存在。
1.表情性动画片中,动作担当的使命,不是模拟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代所谓“舞以尽意,舞以渲情,摇荡性情,情中舞泳”等,指的都是动作的表情性特点。
在传统动画中,有很多直接使用舞蹈动作来表达情绪的画面,如《葫芦兄弟》中,两个妖怪在迷惑葫芦娃的时候,场景中的花一起跳集体舞,来表现妖艳、邪恶的情绪;《天书奇谭》中,老狐狸偷了天书以后,非常兴奋。
片中运用夸张的舞蹈动作、随意变换的造型、骤变的影调、突兀的运动、变化的烟雾光影等,夸张地表现了狐狸此时的得意忘形,突显出荒诞诡异的气氛。
浅析中国动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摘要】中国动画产业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探讨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其发展前景和未来方向。
随着中国动画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逐渐提升,其国际化之路也备受关注。
结论指出中国动画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必将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
中国动画产业正在不断壮大,为中国文化输出和国际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国际化,竞争激烈,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潜力,国际舞台,展露头角。
1. 引言1.1 中国动画产业的兴起中国动画产业的兴起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动画行业逐渐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和人才的加入。
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相继问世,深受观众喜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动画行业逐渐崛起,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中国动画不断提升自身的制作水平和影响力,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动画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中国动画市场的竞争激烈中国动画市场的竞争激烈,是因为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纷纷加入到这个领域,希望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之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中国动画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吸引力。
各大影视公司、动漫公司、互联网企业以及个人创作者都在竞相推出优质动画作品,争夺观众的关注和市场份额。
国外优秀动画作品的引进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中国的动画创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与国际接轨,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不断提高质量、创新内容,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动画发展史及经典动画赏析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
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
中国动画一共经历了六个时期一.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
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
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
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
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
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比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世界第一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只晚了四年,该片以精湛的动画技术和卓越的艺术性被载入世界动画电影史册。
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
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
2.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简析水墨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特色动画电影(政府管理学院 2015级韩聪宇)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水墨动画电影的起源与发展,使读者对水墨动画电影的现状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以《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鹬蚌相争》和《山水情》五部水墨动画电影为例,说明水墨动画电影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其局限性进行说明,以使读者对中国水墨动画电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水墨动画电影中国学派起源发展特点一、水墨动画电影的起源与发展(一)水墨动画电影的开端在1960年,水墨动画片正式诞生。
水墨动画片的出现得益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核心人员的不断创新以及全体工作人员所投入的巨大的努力与一次又一次不断的尝试。
而阿达、段孝萱、钱家俊和特伟则是在水墨动画电影发展历程中的开拓者与开辟者,正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与尝试,将理论知识和多年以来不断积攒的经验融于关于水墨动画电影的实现与改进的奇思妙想之中,才使得水墨动画电影能够成形并且不断发展,最终登上世界舞台,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特色文化、展现中国水墨风采的动画电影。
(二)水墨动画电影的发展1. 萌芽期水墨动画电影的萌芽期是在50年代后期,在这个时期,人们意识到水墨动画与其他的常规动画是不同的,水墨有晕染、存在虚实的变化,而这是不能通过普通的“单线平涂”工艺实现的[1]。
因此,各个背景设计师和摄影师等相关从业人员都进行了各种尝试,最后,阿达和段孝萱的黑白片段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与肯定。
2. 成长期水墨动画的成长期是在60年代,在这个时期世界前两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诞生了。
《小蝌蚪找妈妈》以齐白石先生的画为蓝本,以旁白的形式,结合影片的动画效果将故事娓娓道来。
而《牧笛》则以李可染先生的名画《牧童与牛》为蓝本,借用南方民乐笛子曲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描绘起到了烘托的效果[2]。
影片中,动画效果虽不如现代动画电影,但是对于整体意境的表现以及故事情节的叙述还是超越了当时大多数的动画电影。
标题:探讨我国非常适合幼儿的影视动画内容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影视动画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影视动画内容的特点和优势使其非常适合幼儿观看和学习。
本文将探讨我国非常适合幼儿的影视动画内容,从文化内涵、教育意义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二、我国动画的独特魅力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动画作品往往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展现了我国神话故事,以及《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体现了我国家庭生活的场景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我国文化在动画中的独特魅力。
幼儿在观看这些作品时,不仅可以获得娱乐,还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三、教育意义与启发我国影视动画内容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教育意义,能够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启发和教育影响。
《熊出没》系列动画片中,通过表现熊大、熊二和罗小胖的生活故事,引导幼儿学会友爱、勇敢和正义。
另外,还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片,其中穿插了丰富的寓言故事,能够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获得道德教育和智力启发。
这些动画片的教育意义和启发作用,非常适合幼儿观看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艺术表现与创新我国影视动画在艺术表现和创新方面也有着独特优势,能够为幼儿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视觉世界。
《小猪佩奇》的画面简洁明快,色彩饱满,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超级飞侠》则采用了科技感强的画面风格,独特的创新手法,适合现代幼儿的审美需求。
我国动画在艺术表现上的努力和创新,为幼儿观看提供了更多选择,丰富了其视野和想象力。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结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适合幼儿的影视动画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适合幼儿观看和学习。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影视动画制作方面,应该进一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注重教育意义的融入,以及提高艺术表现的创新性,从而为幼儿创造更加优质、有益的影视动画内容。
中国动画的美学特征个人觉得,讨论中国动画大体上应该分两个时期来看。
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
在中国动画蒸蒸日上时。
文革十年打断了开始的那股势头,即使后来出现了几部算是精品的动画如《天书奇谭》《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影片,但是我认为也只能算是走向黑暗前的一丝黎明,还有着最后的传统美术动画的一丝挣扎。
就这样为后来中国蓬勃发展的低幼无趣儿童片开创着道路。
一美学特征1 内容美学:改革开放前,中国动画的内容上无论是早期的代表《铁扇公主》《大闹天宫》或者是具有标志性的中国第一次先河动画如: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或是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第一部折纸动画《一颗大白菜》等。
这类动画大都是取用中国传统本土题材。
内容针对人群也都是各年龄段的。
在打破以往人们的认知上以另一种形式来表现。
此期间的作品用现在眼光来看,当之无愧的是艺术型动画。
其实我最佩服的是当时人们那种不断进取钻研各种动画表现形式,以及对动画的严谨上。
改革开放后,前期的部分精品也是多以中国传统内容为主。
如《山水情》将将传统白描手法与古典风叙事结合不愧是水墨动画的绝唱。
至于中古动画后来的发展内容上可谓是五花八门,只可惜学着其他国家的路子,走着自己低幼的步子。
可咱国家此方面的部门还没太多觉悟。
搞得不伦不类。
还时不时对外宣称我国动漫产业蓬勃发展,产量多多少少位居世界第一大动漫时长生产国。
总之不离一个核心——孩子看的。
2 视觉美学同样,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传统表现形式充满着浓郁的中国风格。
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
白描也好,剪纸也好,水墨也好。
视觉上有着一种,嗯,怎么说呢,应该是本土气息的亲切感。
而另一部分是借鉴吸收了国际上的视觉表现手法。
与时俱进,画面丰富,色彩艳丽。
形式多样。
本土风格基本不见。
3 听觉美学听觉上,前期中国动画大都是以传统乐器表现。
吹啦弹唱。
笙箫唢呐,有着自古以来戏曲的乐调。
后期,形式很多技术先进也很丰富。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中国动画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中国传统动画,应该包括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期的四个阶段。
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成功表达。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产生和成熟较之其他艺术门类都最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综合地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审美意识。
它的成功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动画从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到情感表达,都汲取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树一帜。
一、动画题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创作素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
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影片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文学、寓言故事等。
如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西游记》原着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之一,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
又如:王树忱导演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选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
《平妖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小说,是由民间神异传说故事收集整理而成,民间的传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演绎出的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
再如阿达导演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便是取材于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在此谚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颠覆了原来的结局,创作了全新的立意。
中国传统动画影片的题材,总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在一起。
其中,取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愚人买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自民间传说的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九色鹿》《葫芦兄弟》《一幅僮锦》《蝴蝶泉》等;取自古典神话小说的还有《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
中国传统民族动画审美元素分析关键词:传统民族动画;审美元素;美学一、中国民族动画发展背景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中一个独特分支,它一直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也从未停止过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创新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
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动画艺术得到稳定的发展,动画形式由黑白片转向彩色片,千年文明的中国历史的文化沉淀又使得中国动画蕴含着特有的中国审美风格,在表现手法上众彩纷呈。
例如1958年运用剪纸艺术创作的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3年运用的以水墨画形式创作的动画《牧笛》,1964年受到京戏脸谱启发的动画《大闹天空》,除此之外,还有像壁画,木版画等一些传统文化形式也被逐渐融入中国动画,这都为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艺术河流汇聚了新鲜的源泉,让中国动画发展获得了第一次繁荣。
1979年到1989年,中国动画片重新对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进行融合,推陈出新,最终引领了第二个繁荣。
中国动画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背景。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明思想,已灌入每一个国民的血脉中。
儒家的“中和观”和“救世观”在民族动画中体现的较为突出。
例如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影片的结局设置为龙王战败并被钉在了火尖枪上化成一根盘龙柱,并没有设置为“坏人”一定生命灭亡,从而体现了一种宽恕的道义,体现了儒家痛而不悲,哀而不伤的中和观。
又如1986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13集动画片《葫芦兄弟》,七个葫芦兄弟时刻保护家人和黎民百姓的安危,不惜生命勇敢地与蛇蝎妖精作斗争,展现了七兄弟除恶扬善,正邪两立的救世精神。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动画的定位,“寓教于乐”的思想教义一直深入中国动画的思想核心。
二、中国民族动画的选材动画作为影视艺术中表现形式最为生动、直接和灵活的一门艺术,在题材选取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题材的选取也引领着动画整体的审美风格导向。
(一)民间文学的影响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中国动画从萌芽探索时期开始就青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寓言典故、戏剧折本或是古典小说。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结课论文课程名称:美学基础论文名称:“国色添香”——民族元素在当代中国动画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姓名:韩雪年级:2013级学号:2013142021专业:数码设计指导教师:付璐“国色添香”——民族元素在当代中国动画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在上个世纪二十到九十年代,对动画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一些画面饱满,内容充实,艺术性极高的动画作品在这个时期内涌出:最早影响亚州的《铁扇公主》,后来在世界上享誉盛名的《大闹天宫》到再后期的《小蝌蚪找妈妈》、《雪孩子》、《神笔马良》、《三个和尚》、《过猴山》、《骄傲的将军》、《可怕的咕咚》《蓝孔雀》等等,这些作品民族性浓郁,极具中国特色,尽管制作手法繁琐复杂,多用手绘,也有木偶制作,很多技巧处于探索阶段,但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形式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水墨风、皮影、剪纸、重彩等绘画手法在动画中同样得以实现,不同于现在的电脑软件可以渲染出水墨画风格,当时的艺术家们用手在纸上画出这些生动的场景和角色,可知其过程艰辛~我国动漫产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动画前辈们用双手一笔笔在纸上做出的动画曾让世界为之感叹;而当代的动画艺术创作似乎出现了停滞甚至可怕的倒退,中国不乏专业的动画技术人才,那么是什么让我国的动画产业禁足于国门,不能走向世界呢,当一部部欧美和日本动画屡创票房佳绩时,当中国电影院里迪士尼动画卖座之时,作为艺术门类的研究者的我们不禁要思考,什么样的动画作品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什么才是世界的?什么让中国动画发展脚步如此缓慢?目录1导论2早期中国的动画艺术作品分析《九色鹿》《大闹天宫》《老鼠嫁女》3当代中国的动画作品分析《熊出没》《喜洋洋灰太狼》《十二生肖》4当代中国动画概况与不足从艺术创作角度看(1)缺少生动(2)抄袭严重(3)商业性强(4)艺术性少多为迎合某些特定规范,层次不高(5)定位不准社会角度(1)缺乏经验(2)人才技术不足5国外动画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花木兰》《功夫熊猫》6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探索7中国元素与其重要意义1、我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有着独特的灵动的美,意境的美。
动画是一扇不同于电影的窗户,他以另一种画面,另一种方式展现这个世界,美好,丑陋。
在中国很多人眼中,总是会把动画片定义为小孩子看的东西,总是会把幼稚等词与之画上等号。
这是一种误解。
但是这也是由于中国动画发展所误导的,中国动画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总是针对小孩子而做,总是做的简单,在这个世界里,好与坏是那么绝对,没有复杂的东西,小孩子的世界。
展现给人们的总是积极的向上的,就算反面人物也是为了做个反面教材或者是衬托主角而已,和这个现实世界太多不同,大孩子们一看就知道是骗小孩子的或者说是感叹一句:这个世界,哪有那么简单啊。
但这也不是说中国动画就一无是处,至少在体现中国文化方面很到位,水墨画风格动画,剪纸动画,木偶风格动画,也与很多讲述中国神话故事的。
在当中很多经典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用一个一个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历史以及英雄们,也总会让我们看的津津有味,中国最长一部动画连续剧《海尔兄弟》《蓝猫淘气三千问》,它里面确实包含了很多百科知识,相信这些知识就连一些大人也不会知道的吧,中国动画总是很有教育意义,《雪孩子》教会我们要舍己为人,《九色鹿》告诉我们一种价值观,《三个和尚》告诉我们协作,还记得《咕咚来了》里面可爱的小动物们。
长一些的,《黑猫警长》——警长的威猛勇敢,相信让很多小朋友树立了要当警察的志向吧;《阿凡提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羡慕阿凡提的聪明讨厌贪得无厌的地主,同情被压榨的劳动人民吧;《苏克和贝塔》——耳边还会回响起“苏克苏克,开飞机的苏克,贝塔贝塔贝塔,开坦克的贝塔。
”这些美好的电影,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伴随着我们度过短暂美好的童年。
现今中国也开始模仿外国,将重点不再只是放在小孩子上,《宝莲灯》也就说明了它的发展。
东方的另一个代表就是世界闻名的日本动漫了。
到了日本,动画则变成了动漫。
以漫画为原形,中国则不会是先出漫画,再有动画。
日本动漫里的人物总是给人一种完美的感觉,给了少男少女梦幻的想象。
日本动漫给中国的冲击可谓是最大的了,最先进入中国的应该是《聪明的一休》,一休可爱的造型以及他想问题时的那个动作一定在那个时代的人。
《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赏析一、动画简介《秦时明月》是中国首部武侠动漫系列剧,由温世仁及明日工作室小说改编而成。
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武侠CG/3D(电脑三维动画)动漫系列剧,《秦时明月》融武侠、奇幻、历史于一体,引领观众亲历两千年前风起云涌、瑰丽多姿的古中国世界,在浓郁的“中国风”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感。
共有七部,及特别篇(Special OV A)、电影版等。
《秦时明月》预计共有七部。
分别为:《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秦时明月之始皇之死》,《秦时明月之亡秦必楚》,《秦时明月之荆轲外传》。
现已经播出三部。
现在对前三部进行赏析:二、故事梗概《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帝灭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
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阴阳家、及各门各派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始皇、少年项羽(即项少羽)。
全剧从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国第一帝国开始,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结束,时间跨度30年,讲述一个体内流淌英雄之血的少年天明最终成长为盖世英雄,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进程的热血励志故事。
剧中,各种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纷呈迭起,仗剑游走江湖的名士侠隐和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诸子百家更是在这个合纵连横的大时代中悉数登场,百家争鸣的中华古文化在此激烈冲突碰撞,大时代恢宏磅礴的战争场面在连天烽火中震撼重现,江湖儿女的侠骨柔情于动荡乱世间绽放光华……少年天明如杂草般顽强生存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面对强暴的政权、险恶的敌人,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成就一段浪漫辉煌的传奇。
二、剧情1、第一部:《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共十集:天下第一剑客盖聂携故人荆轲之子天明躲避秦王追杀。
中国动画发展史及经典动画赏析报告学院:美术学院院系:数码设计指导老师:宗世英班级:09级十班学号:210941016姓名:李盼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
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
中国动画一共经历了六个时期一.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
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
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
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
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
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
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比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世界第一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只晚了四年,该片以精湛的动画技术和卓越的艺术性被载入世界动画电影史册。
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
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
2.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3. 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
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
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
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
新片种不断问世: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
此外,题材多样化,也是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的一大特点。
4.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年、1969年和1970、1971年这4年时间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厂家都“停产闹革命”。
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
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如《小号手》(1973)、《小八路》(1973)、《东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
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
1976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1976~1989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二个繁荣时期。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
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
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哪吒闹海》(1979)、《天书奇谭》(1983)、《鹿铃》(1982)、《山水情》( 1988),以及《狐狸打猎人》(1978)、《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1980)、《猴子捞月》(1981)、《火童》(1984)、《金猴降妖》(1984—1985)、《鹬蚌相争》(1983)、<蝴蝶泉》(1983)、《南郭先生》(1981)、《草人》(1985)、《夹子救鹿》(1985)、《女娲补天》(1985)、《鱼盘》(1988)、《不射之射》(1988)等;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首次生产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葫芦兄弟》(1987)、《邋遢大王历险记》(1987)、《黑猫警长》(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1988)等;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三个和尚》(1980)、《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1986)、《牛冤》(1989)等,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90~2002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动画片开始走上有别于传统的道路。
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
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
90年代国产动画片的一大特点是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盛行。
中国从影院动画艺术短片唱主角,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
在制作方面,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也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
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从而推动了动画业的腾飞。
5. 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生产的优秀动画长片有:《宝莲灯》(1999)、《熊猫小贝》(1999)、《马可波罗回香都》(2000);优秀动画短片有:《鹿与牛》(1990)、《雁阵》(1991)、《医生与皇帝》(1991)、《抬驴》(1991)、《眉间尺》(1991)、《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1992)、《麻雀选大王》(1992)、《鹿女》(1993)、《音乐船》(2000)等;优秀系列动画片有:《大盗贼》(1990)、《舒克和贝塔》(1989~1992)、《葫芦小金刚》(1993)、《蓝皮鼠与大脸猫》(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1995—1996)、《l的旅程》(1997)、《傻鸭子欧巴儿》(1997)、《学问猫教汉字》(1998)、《海尔兄弟》(1998)、《怎么来的》(1998)、《西游记》(1999)、《霹雳贝贝》(1999)、《的笃小和尚》(1999)、《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000)等。
进入2l世纪,中国的动画公司、生产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
至2002年全国动画制作公司(包括相关企业)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纪80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
2001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短片7部,系列动画片42部,总产量约18000分钟,比2000年增长5000分钟;2002年共生产53部动画系列片及短片,总产量共约17300分钟,接近2001年的水平。
多年被忽视的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问世。
如:《回想》《谁的丈夫离得最远》《诚信漂流记》《大梦敦煌》《黑猫》《射线》《塘》等。
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
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
各种动漫网站十分活跃,尤其Flash动画,已在青年学生和动画爱好者中流行开来。
动漫创作和展播活动十分踊跃。
动画教育发展迅猛,到2002年底,开办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70所,在校学生共约5000余人。
动画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文章著作层见叠出。
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仍以系列片为大宗。
主要有:《小虎还乡》《可可、可心一家人》《千千问》《我们的家园》《西西瓜瓜历险记》《白鸽岛》《小将狄青》《我为歌狂》《城市野战排》《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
据统计,从1922年万氏兄弟生产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起,至2002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片1168部。
中国动画艺术特点:片种:最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国际地位的是中国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打破传统动画单线平涂的技法,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独树一帜。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已成为最具中国品格的动画精品、“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之一。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又一颇具影响的片种,它从民间剪纸、皮影发展而来,吸收了皮影戏的线条、图案、色彩,又充分发挥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
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同样获得了普遍的国际认可。
《渔童》、《金色的海螺》就是同时期的华彩之作。
即使单线平涂的传统动画,“中国学派”同样也颇有建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学派”全面成熟的重要标志,神话动画巨片《大闹天宫》便是其力作之一。
写意传神的艺术手段:与西方再现性的线条不同,中国学派一般采用表现型线条。
西方动画的线条一般只是作为反映的媒介手段,目的就是造型,“中国学派”的线条则更强调其表意抒情的功能,线条富于节奏、韵律感,继承发扬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笔法,重在写意传神。
“中国学派”的创作还十分注重环境空间的设置,力求创造出情景交融、意趣幽远的意境。
水墨动画善于利用空白,虚实相生用以造境。
动作设计:“中国学派”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与西方动画的歌舞片段不同,中国学派里人物的动作常常是按照一定的歌舞韵律设计的,可谓载歌载舞,动作即舞。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三个和尚》。
传统美术风格:美术中国几千年悠久的绘画传统为“中国学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