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王好战,请以战喻》精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0
《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主备:汤迪辅备: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3、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解析课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论证方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论证逻辑。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战争与和平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四、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寓意。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语言特点。
2.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三、课堂练习2.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批改,提出修改意见。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战争与和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口头表达训练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四、课后作业2.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文章,互相学习、交流。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学生:高中生教学目标:- 了解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故事;- 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王好战的相关故事;- 投影仪或黑板;- 学生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放映或书写“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
2. 提问:“你们有了解过这个典故吗?”“有没有人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讲解历史背景(10分钟):1. 简要介绍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
2. 叙述王好战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壮举,例如他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等等。
展开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例如勇于战斗、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等等。
2. 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你们是否认同这一典故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 给予肯定和批判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王好战的短剧。
2. 每个小组表演他们自己的小剧场,可以选择展示王好战的故事或是王好战这一典故的含义。
3. 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评价,包括演技、理解和创意等。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2.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3. 提问:“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家庭作业:1. 学习笔记:整理自己在课堂上记的重点内容;2. 文章撰写:写一篇关于“王好战,请以战喻”典故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教学反思:这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和典故,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引入、讲解、讨论、活动等多种形式,学生既能了解历史人物王好战的故事,又能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相较于传统的讲解形式,本课采用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军事方面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难点:对历史和军事知识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战争和军事方面的思考。
1.4.2 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1.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和战术。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的问题。
1.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二章:战争的定义和类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定义和类型。
难点: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战争的定义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思考。
2.4.2 讲解:讲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概念。
2.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争类型。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问题。
2.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类型的战争及其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和动机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案标题:战胜学习难题——王好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学习难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和毅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转变对学习困难的态度,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解决。
2.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参考资料,包括成功人士的故事和学习方法等。
3. 学生活动手册,包括学习难题分析和解决方法的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学习主题,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困难的思考,如:“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Step 2:学习难题分析(15分钟)通过演示文稿和实例,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学习难题,如缺乏学习动力、时间管理困难、理解困难等,并分析其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并记录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Step 3:学习方法分享(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如时间管理技巧、积极心态培养、合理安排学习计划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并讨论其有效性。
Step 4:解决方法探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学习难题的方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学习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启发。
Step 5:个人总结和计划(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难题分析和解决方法探讨中的收获,撰写个人总结和改进计划。
鼓励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解决方法,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Step 6:课堂展示和反馈(10分钟)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总结和改进计划。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互相学习和提出建议。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难题的重要性和战胜困难的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
2.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例,讲解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1.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看法。
3. 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和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文章,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3. 参观相关展览:组织学生参观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展览,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
1.2 教学内容简介《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解释战争与和平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部分,并回答相关问题,以引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战争和和平的意义,并分享各自的看法。
第二章:战争的残酷与无奈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残酷和无奈的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资源破坏等。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战争残酷和无奈的部分,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三章:和平的重要性和价值3.1 教案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和平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追求和平的态度和行为。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关于和平重要性和价值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包括安全、发展、和谐等。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和平重要性和价值的部分,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和平的看法和如何为实现和平做出贡献。
第四章:战争与和平的选择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和和平的选择,并认识到选择和平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追求和平的决心。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选择的论述。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选择,以及选择和平的意义。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选择的部分,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选择,并讨论选择和平的重要性。
第五章:结论5.1 教案目标培养学生对和平的追求和积极行动的态度。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分析短文的层次脉络,理解短文的寓意;艺术性的再现故事情节与人物,通过改编、表演加深对寓意的把握。
通过对齐人的批判,让学生逐步增强荣辱观,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1学生试着将课文改编成剧本,教师予以指导。
2教师准备一些现实生活的事例以备课内迁移拓展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齐乞何能有妾妻,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二、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
2分析课文,理解故事寓意。
3了解儒家的礼义荣辱观。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
教师正音并纠正停顿有误的地方四、自主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内容。
(注意白板上红体标注的重点词句)字、词、句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回家。
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
蚤:通“早”。
施:通“迤”。
国中:都城内。
讪:讥讽。
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应为“良人未知之也”。
类似句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余之人不余欺也。
夫晋,何厌之有五、合作探究1.这则寓言是通过什么手法达到讽刺效果的?对比手法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
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
是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2谈谈这则故事的寓意。
文章用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阔老,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利达而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他们道貌岸然、内心肮脏的灵魂。
六、新编话剧《齐人有一妻一妾》表演七、小结儒家对富贵名利的态度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背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交流的实用性。
而在英语学习中,语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仅仅掌握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节课将介绍一种特殊的英语学习方式——以战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以战喻,掌握以战喻的学习方法;2.学生能够通过以战喻的方式,理解语法知识;3.学生能够运用以战喻的方式,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A. 教学内容1.以战喻——什么是以战喻2.以战喻——如何运用以战喻3.以战喻——对比分析已知英文句子和同义中文句子4.以战喻——通过名人名言学习语言5.以战喻——通过实例学习语言B. 教学方法1.情境热身:通过看图片介绍“战争”一词,引导学生热身。
2.填词考察:通过让学生用英文词汇解释已知的中文词汇,加深学生对于英文词汇的理解。
3.团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以战喻的方式讨论并分析已知的英文句子和同义中文句子。
4.语言输出:让学生通过介绍名人名言、实例等方式,输出学习到的语言知识。
四、教学步骤A.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和认知“战争”。
2.讨论“战争”相关的词汇、句子,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主题:以战喻。
3.通过填词考察,让学生注意整体学习方法,打造合适的学习氛围。
B. 介绍以战喻的学习方法1.讲解什么是以战喻,以及以战喻的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相关配合,全面了解学习以战喻的精髓。
C. 通过对比分析已知英文句子和同义中文句子,理解语法知识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已知英文句子和同义中文句子,以达到理解语法知识的目的。
2.辅导学生分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处理时避免分析出现偏差。
D. 通过名人名言学习语言1.介绍名人名言,在学生的帮助下,分析名人名言中包含的精髓。
2.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新解释名言,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王好战请以战喻》是一篇以战争为比喻,阐述治国理政的短文。
本文将通过对比战争中的策略和治国原则,使学生理解和平与战争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治国过程中运用战争智慧。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战争与治国理政的内在联系,掌握战争策略在治国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战争与治国理政的关系2.1 战争在历史中的地位分析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了解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2 战争与治国理政的内在联系探讨战争策略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理解战争智慧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2.3 和平与战争的关系强调和平的重要性,分析和平与战争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章:战争策略在治国中的应用3.1 战争策略的基本原则介绍战争策略的基本原则,如“知己知彼”、“避实击虚”等。
3.2 战争策略在治国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治国实例,阐述战争策略在治国中的具体运用。
3.3 战争策略在现代治国中的意义探讨战争策略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战争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战争与民族精神4.1 战争与民族精神的塑造分析战争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了解战争对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
4.2 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探讨战争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品质。
4.3 战争与民族自豪感强调战争胜利对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第五章:战争与人类文明5.1 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分析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了解战争对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破坏。
5.2 战争中的文化交流探讨战争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5.3 战争与和平时期的文明发展分析战争与和平时期人类文明的差异,强调和平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章:战争与经济6.1 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战争对生产力、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引言部分。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和引言部分的意义。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2.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
2.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本质和特点的意义。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原因的观点。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三段,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原因的观点。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三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原因和动机的重要性。
第四章:战争的影响4.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影响的观点。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四段,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影响的观点。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四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战争的预防5.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预防的观点。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五段,理解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预防的观点。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五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第六章:战略与战术6.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略与战术的观点。
6.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六段,理解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和重要性。
《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参考教学参考0723 0730《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参考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河内凶弃甲曳兵而走直不百步耳数罟不入洿池餍酒肉而后反蚤起选文解读跟《论语》相比,《孟子》文章的闪光点之一,是用寓言来说理。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训诫;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就是说,寓言的寓意和用来寄托寓意的故事之间通常具有类比的关系。
但是事实上,先秦有不少寓言作品,从整体上说并不具有这种比喻的性质。
第1则选文是梁惠王跟孟子的一番对话。
梁惠王(前400—前319)也就是魏惠王,战国时候魏国的国君,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19年在位。
他在位时期,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也被称为梁。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这是向孟子表明自己的善政。
“尽心”就是为别人用尽心思。
尽心国事,这应该是善政吧。
梁惠王是怎么尽心的呢?他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河内”,指魏国黄河以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孟子》多次提到“凶年”,比如:“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举出的善政就是:河内闹饥荒,就迁移那里的百姓到河东去,并且把河东的粮食调送到河内;河东闹饥荒,就迁移那里的百姓到河内去,并且把河内的粮食调送到河东。
让梁惠王不解的是:“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看一看邻国的政治,没有人像自己一样为国事用尽心思。
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更加少,自己的百姓不更加多,是什么缘故呢?他实在是搞不明白。
且看孟子是怎么回答的:“王好战,请以战喻。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作者孟子,了解孟子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
3. 战喻的内涵:分析文章中出现的战喻,让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内容和战喻的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战喻,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相关篇章。
2.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资料。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对《孟子》产生兴趣。
2. 讲解文章背景: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写作背景。
3.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
4. 分析战喻:分析文章中的战喻,让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相关篇章,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战争与和平时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相关篇章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战喻内涵和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评估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展开辩论。
2.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学会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观点。
(3)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整体理解。
2. 比喻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3. 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比喻手法的深入理解与运用。
2. 文章内涵的拓展与延伸。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内容、比喻手法分析、相关练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文章,感受文章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比喻手法,进行分享和讲解。
4. 文章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2)教师批改作业,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文学作品,与《王好战,请以战喻》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文章风格的特点。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战争与和平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作者和背景。
解释文章中的战喻及其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
2.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的本质和原因。
讨论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战争的伦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伦理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伦理在实际战争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战争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分析战争伦理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和挑战。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和平的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讨论和平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和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报告和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战争与和平的平衡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
让学生认识到平衡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
讨论平衡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和平事件。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分析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事件及其影响。
讨论历史上的和平事件及其意义。
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七章:战争与和平的心理学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在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中的作用。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参考1212 1052《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教学要点: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孟子及其思想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
他生活地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
劝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一生活动于战国中期。
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和代表人物。
后世,1083年被宋神宗封为“邹国公”,1331,被元文宗加封为“邹国亚圣公”。
至今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
”在这部著作中,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
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
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是研究孟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
从汉代开始,研究《孟子》、为之注疏者,代不乏人,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孟子》被尊奉为经书之后,注疏者更是日见其众。
在数以千计的《孟子》研究著作中,受到人们一致赞誉的主要有三种,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
另外,宋孙爽的《孟子注疏》和清代宋翔凤的《孟子赵注补正》也是较有影响的注本。
下面分别略作介绍:《孟子》成书之后,最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
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孟子派的儒生也惨遭横祸,但《孟子》书却没受到什么损害,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赵岐说:“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
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
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
”(《孟子题辞》)到了西汉时代,《孟子》的地位稍有提高。
汉文帝时曾一度把《孟子》立于学官,设置博士,称为传记博士。
传记是经书的附庸,在古籍中其地位列于经、子之间。
可见《孟子》在西汉初年的地位比之秦代有所提高。
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只立五经博士而废置传记博士。
《孟子》于是乎又从传记退回到诸子地位,终两汉之世也没有什么变化。
由于《孟子》在汉代基本上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所以研治《孟子》的人数不多,不象经书那样热门。
两汉研治《孟子》的著作见于著录的,计有扬雄《孟子注》、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刘熙《孟子注》和赵岐《孟子章句》凡六家。
至今,除赵岐《章句》外,其余几种皆已散佚,只有在清代的辑佚书中纔能窥见一些一残缺的片段。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â)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良人语人(yù)卒然(cù)沛然(pâ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ū)孰能与(yǔ)之2、学生各自朗读3、学生齐读4、指名朗读5、学生齐读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1、第一篇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 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2、第二篇①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②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③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④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⑥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⑦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⑧ A、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B、蚤起:“蚤”通“早”。
C、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⑨ 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A、无乃尔是过与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余之人不余欺也D、大王来何操E、夫晋,何厌之有3、第三篇①请轻之轻:形容词作动词减轻②日攘一鸡攘:窃取4、第四篇①出,语人曰语:告诉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⑥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⑦谁能一之数词作动词统一⑧探究文中出现的“之”字用法?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A、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B、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C、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五、亮点探究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孟子和梁襄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
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3、第二篇的讽刺效果是怎样达到的?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
“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
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
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
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
“尽”,都,表范围的副词。
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