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研究

王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引入了马克思生存人性论的研究假设,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在考察中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处理农民工的相关问题。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Marx to surviv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search supposition,has provided a main body angle of view for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research.In inspects in the empirical base which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farmer resident process may the capital use for reference,proposed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deals with peasant laborer's related issue.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

Key word: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作者简介:王一(1986—),女,吉林省榆树市,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21-02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轨道,但是由此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并没有与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同速进行,从而出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规模庞大的新生社会阶层——

—农民工。作为农民,他们获得了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自主;但作为工人,他们似乎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困惑。因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了近三十年,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却与之相去甚远。因此,工作和生活地点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市民化的完成,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做支撑,只有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使之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愿性选择,才能够说农民工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市民化。

一、政策支持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到人的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大多出于四种视角:其一是现代性视角,探讨农民工从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过程;其二是农民工社会化的视角,即农民工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来适应城市生活;其三是农民工——

—城市互动视角,认为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距离正逐步加大,导致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不足;其四是社会网络的视角,主要探讨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如何进行社会网络的建设以支持其城市生活1。而这些视角最后不约而同地将制度变迁作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依据,主张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就必须进行包括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其中尤以强调户籍制度改革的观点较为突出。但是这种思路存在着没有从研究对象——

—农民工群体内部的视角去看待农民工市民化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量农民工研究先天带有一种理想化的思路,没有将农民工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难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

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对象内部出发,用“人的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问题。“人的发展”视角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的生存人性论,即:物的生产是人的生产的条件。人类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一方面通过物的生产解除了自然对人的强制,一方面也通过改革与社会变革废除了社会对人的强制。人的发展的视角认为人都是一种面向自然的社会化生存,人就是中心,人的需要的满足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农民工市民化也就是农民工、政策与市民化的有机统一,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政策,二是处理农民工自身在市民化中的政策,三是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政策,四是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矛盾的政策。对此,本文将在考察中外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论述。

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的中外启示

主要考察较为典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一)英国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人,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而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前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80%以上,而此后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农业人口骤降到总人口的25%。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主要是以圈地运动为核心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转移出去的2。

(二)日本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业,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另外,迅速发展的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产业大量吸收了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

和谐社会社会

121 --

2011年2月刊改革与开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通过立法等形式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农业结构。多种因素共同促使日本农村人口非农化成为发达国家农民市民化成功模式的又一典范。3

(三)韩国模式和台湾模式

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目前,它们的农业劳动力份额都已下降至20%以下,比二战初期下降了50%以上。从具体的转移模式看,韩国选择了集中型转移方式,其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涌向大城市;而台湾则选择了分散化转移方式,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是多元的,既有向大城市流动的,也有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还有被农村非农产业吸收的。若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发展战略和政策上看,两者则有共同之处,一方面,韩国和台湾地区资金都较为雄厚,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资金保证。另一方面,韩国和台湾地区在经济起飞初期都实行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战略,吸收了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归纳国外及台湾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历程,可以得到几点启示:一是要体现中国特色。以上各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典型模式,其具体特点和效果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农民一旦转移到城市就自动取得城市市民身份,成为城市市民中的一员,不存在类似我国的户籍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城市农民工和城市市民的制度分野和差异,更不存在着类似我国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候鸟型转移的现象。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

—农民工——

—市民的特殊发展轨迹。二是要创造后发国家的优势。就相关经验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兼顾劳资利益,形成一种农民工市民化中与城市和谐相处的状态。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保证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土地等制度改革。三是要以人的现代化为导向。发达国家农民市民化早期并不重视流动农民的权利,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坚决扭转早期物的现代化的思路,真正重视农民工的权利保护与农民工的发展。

三、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应该是一个系统,农民工不应简单地被视为拥有一定属性、技能和资源的个体,也应注意到行动者之间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行动者会从该体系中摄取资源以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尽管同时也受制于该体系。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系统应该用平等的政策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用平衡的政策处理农民工自身在市民化中的问题;用同一的政策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用发展的政策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之间的矛盾。

(一)平等的政策支持

学术界从制度变迁或农民工市民化条件的角度对这个方面的政策支持进行了反复研究。一般认为,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构建统一的就业、社保等制度,需要处理农民工因其农民身份形成的农地权利,需要解决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问题。这些方面的制度涉及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经济(就业与土地)、生活(社保)、政治(参与)等各个方面,核心处理的是农民工与其他城市居民之间的权利关系问题,也就是政策的公平性问题,让农民工享受国民待遇是其宗旨所在。但事实上平等并不是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变迁的核心,而是一种条件,即在现实的二元社会结构未根本打碎的情况下,帮助农民工实现其平等权利的一种工具,并且解除社会对农民工的束缚。这种解缚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突破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与现代化的过程。可见,在建立平等的政策支持时,不光要考虑法律上的农民工与市民的平等,而且要始终以人为本、以农民工的发展为宗旨,以形成农民工的自由发展为方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发展和制度改革上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

把平等权利的实现作为政策实施的现实目标;二是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体现发展的旨趣,时刻关注农民工的现实条件来操作。

(二)平衡的政策支持

作为维护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身心平衡的政策,主要是建立农民工的社会工作机制。通过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来帮助农民工度过心理与生理上的危机期,以及缓冲社会经济不稳定对农民工生活带来的压力。这种社会工作机制的范围应该是广泛的,包括就业、社交等多个方面,应由财政支持实现非盈利的管理模式,以减轻农民工的经济负担,真正帮助处于社会弱势的农民工群体。同时,作为平衡的政策,应该针对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的社会歧视与社会排斥进行帮助。

(三)统一的政策支持

要用统一的视角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把农民工和农民工聚居区纳入城市社区建设。近年来,我国各城市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社区建设,对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服务和社会救助等,但由于农民工还没有合法的“市民身份”而排除在外,这对农民工市民化和增强农民工对城市认同感十分不利。城市社区建设要把农民工包括在内,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而且可以帮助农民工转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主动的方式融入城市。同时,通过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农民工融入城市主流文化,增加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增进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信任,这样可以减少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

(四)发展的政策支持

就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来讲,应着力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会面临各种冲突,如城市社会规范和农村社会规范、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冲突,造成农民工的角色紧张,城市劳动管理部门应该及时给予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进而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并转变为城市居民。一是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素质;二是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三是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四是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寻求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五是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读待遇。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学龄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以流入地政府负责的原则,以公办学校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为辅的原则,积极妥善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符平、江立华:《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局限与突破》,《调研

世界》2006年第6期

[2]谷延方:《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黑

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3]张季风:《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日本

学刊》2003年第2期

[4]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李静:《中国移民与同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

年总第16期

122

--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姓名:于乾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杨文健 20070301 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狭义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 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必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对策要求必须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积极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实现其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必须加强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落实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下;必须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必须推进城市化发展,拓展农民工市民化的居留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必须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市民化观念,优化农民工市民化舆论环境。文章最后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力图通过这一典型的实证,来证明前述解决对策在突破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对策 Abstract Peasants engineering citizcns,in a narrow Sell∞,means the process for them to get the same and equal social rights and identities as urban citizens.In a broad sense, it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status,value,rights and producing and lifestyles to the urban citizens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m urban civilization.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will help to benefit the income of peasants,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improve the peasants in an all-round way,solve the present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 发表时间:2009-09-21T17:21:05.89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林玉玲 [导读]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至关重要。 中山市委党校中山528400 摘要:研究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支持系统,以政策供给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农民市民化促进中山市现代化,意义重大。进一步加快外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政策供给对策:一是保证相对稳定的就业和收入的就业政策,二是涵盖工伤保险、重大疾病、社会救济、法律援助、养老的社会保障政策,三是享受“同城待遇”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四是维护农民权益的农民工会组织政策。 关键词: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ZhongShan Policy Supplies for the Inter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City Life Lin Yuling Abstract: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even to social modernization.As for policy supply,it is the support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The policy support accelerates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correspondingly.So a study for ZhongShan policy supplies for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is very significant.The 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clude:employment policy to ensure steady income;social security policy that cover insurance for industrial injury,serious illness,endowment and legal aids;education policy;labour union policy to ensure migrant worker’s benefits. Keywords:Zhongshan cityMigrant workerIntegrationPolicy supply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34-04 农民市民化不仅是农民实现自身身份、社会角色和职业方面转变的过程,而且还是关系到现代化的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至关重要。但目前,与全国情况大致相同的是,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度总体上很低,基本上处于经济层面的适应,即城市对农民的经济吸纳。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低原因复杂,当中,政策性壁垒是一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研究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支持系统,以政策供给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农民市民化促进中山市现代化,意义重大。 1.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现状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变迁与成熟,是与中山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流入的不同时期的情况相联系的。现有的政策都是在以前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和发展起来的。 1.1就业政策:多元、积极与开放。消除政策壁垒,保障公平的就业权利。中山市摒弃了原来把农民工当做“外地人”的偏见和歧视,根据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制定频布积极与开放的融合政策,如《关于推进城乡居民统筹就业工作的意见》(2006),市政府发出《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再业工作的通知的意见〉的通知》(2006),对农民工实行与城市居民民同等的就业政策,把农民工纳入中山市就业规划。别外,《印发中山市户籍迁移若干规定的通知》(2006),《关于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意见》(2004)、《中山市技能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2005)以及认真贯彻省《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解决特殊农民工群体和优秀农民工入户中山等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走在全国的前例。 采取积极情施,突出就业服务。中山市城镇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开放。对求职登记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提供指业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2006),对农民工进行岗前教育培训。《中山市城乡居民统筹就业政策实施办法》(2006),规定凡与本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外来在职员工给予职业培训鉴定费用总额50%补贴。 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一直以来认真执行《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2005)。根据《中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职业介绍机构管理的规定》(2008)、《中山市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规程》(2008),清理整顿全市的职业介绍机构,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展开与外来劳动力输出的劳务合作。目前为止,中山市已与14个省,46个县市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全市120多家企业直接与当中的部分县市建立劳务对接关系,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和规范就业。 1.2权益与社会保障政策:维护与扩展。在原有的防范型的管理体制下,农民工被当成了中山城市发展的障碍与社会问题的来源,在政府层面,缺乏对农民工权利特别是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但是随着政府对农民工问题认识的加深,中山市政府认识到农民工权益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在政策措施方面主要有: 1.2.1建章立制,遏制拖欠工资。根据《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通知》(2005)、《中山市用人单位实行欠薪报告规定》(2005)、《关于加强我市企业工资发放管理的通知》(2006)、《关于公布中山市二00五年度部分职位(工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介位的通知》(2007)、《关于调整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2008)的相关规定,加强劳动监察和清理整顿工作,打击拖欠民工工资,在全市范围建立并运行建筑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工资支付担保统筹管理制度、企业工资支付信用制度、企业拖欠工资情况通报制度等企业工资支付管理机制。 1.2.2提供失业保障。《关于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发放问题的通知》(2005)是为农民工提供失业保险的主要依据。且连续缴费满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可申请领取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按失业前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2%发给。 1.2.3将农民收费向地方财政供给转变。以往向农民工收取的治安管理费、出租屋治安费等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已取消,代而取之的是建立起以地方财政供给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这方面中山市主要的政策供给是《关于中山各镇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的收取和使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中山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税费财务收支管理实施细则》(2006)。这说明中山市正在努力探索政府承担相应财政责任,使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机制。 1.2.4在社会保障方面,逐步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纳入到中山市社会统筹。中山市政策规定各类用工单位都必须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做好农民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的扩面工作。 1.3社会治安政策:管理与服务。大规模的外来人口涌入给中山市社会治安带来压力,同时也是对中山政府的考验。中山市在外来人口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经济学08-2班孙涵我国农民工问题上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即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变老,退出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悄然出现在城市舞台上,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由于第二代农民工身上反映出许多独特的新现象、新特征、新问题,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我们特别值得研究的对象,成为政府、媒体和学界近几年倍加关注的热点。 市民化问题应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因此学术界对这一研究比较集中一些。其中,武汉大学刘传江教授的研究及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等文中,对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挑战与对策等作了系统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不少论文直接探讨了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当中的一些具体性问题,如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距离、城市适应与融合问题、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定位问题。 第一,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源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基于我国城乡人口转移“先从农民到农民工”,然后“再从农民工到市民”的“中国路径”,以及经典的教科书理论上的“一步转移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城乡人口转移的“中国路径”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因此,需要我们用“农民非农化理论+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的“两步转移理论”取代传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或“农民市民化”的“一步转移理论”。从实践层面来看,“农民工

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是基于进城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他把农民工市民化界定为“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化。” 第二,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速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越来越强烈、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他们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积累到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成为“问题农民工”,进而引发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如何来评价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刘传江、徐建玲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指数定义为留城意愿率(W)与留城能力指数(A)乘积的平方根。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反映农民工市民进程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外部制度因素、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和农民工个体市民化进程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有详细的二级指标和具体的量化计算方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处于市民化的初步阶段或称之为低市民化进程阶,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

Value Engineering 基坑底板以下0.5~1.0米以保证干作业施工。 2.4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建材利用众所周知,地下水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之外,在一般情况下,还含有百分之二十到百 分之三十之间的无机物,主要包括钙、 铁、铝、硅等等。将地下水中所含有的部分有机物以及无机物进行充分的利用,采取烧结、 造粒、燃烧、干燥等方式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使地下水得到有效的建材利用。 3结论本文中,作者首先从天津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影响、天津地区水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天津地区地下水定性评价影响这三个方面对地下水渗透性对天津地区水资源质量评价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接着又从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土地利用、地下水处理 技术分析之能源利用、 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卫生填埋以及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建材利用这四个方面对天津地区地下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Puls,RW,Blowes,DW,Gillham,RW.Long -term performance monitoring for a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at the U.S.Coast Guard Support Center,Elizabeth City,North Carolina.J Hazard Mater,1999,68(1):109~124. [2]王辉, 钱海涛.节理化岩体结构面分布密度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 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 [3]崔海炜,孙继朝,陈玺,荆继红,王金翠,张英,张媛静,张玉玺,黄冠星,刘景涛,向小平,温吉利.PRB 技术在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修复中的可行性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06). [4]卢杰,丁金城,张子间,刘家第,李梦红.地下水三氯甲烷污染治理技术[A].2006年全国金属矿节约资源及高效选矿加工利用学术研讨与技术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 [5]苏彩燕.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处理受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A].生态 学与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 [6]王晓勇,鹿化煜,李珍,邓成龙,谭红兵,宋友桂.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 [7]秦小光,刘东生,蔡炳贵,吕厚远.中国北方典型时段环境格局与植被演替区带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 [8]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袁宝印,张仲石,魏建晶,赵华.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 0引言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务农经验,对于土地和农业的感情日益淡薄。在社会归属取向上来看,他们知道自 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即使回乡也没有出路。 因此,更渴望融入城市。他们在创造着城市的繁华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的城市梦想。受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户籍问题及其社会保障的缺失等条件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游离于城市边缘。横亘在面前的是难以逾越的制度、文化和技能的城墙。 1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1.1在制度层面上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明显有别于城市居民,农民工不仅没有分享到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制度带来的不公平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境遇极为尴尬。一是土地制度。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已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 一大障碍。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退出土地和农业的市场机制,农民工由于城市工作大多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和收入低的特点,只好依靠农村的土地保障,难以割舍与土地的关系。二是户籍制度。我国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属地管理和身份管理,其本质是控制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和户籍政策已趋于宽松,但现行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上的 种种不公平待遇,仍阻碍了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无法获得与城市 居民同等的机会及社会地位。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封闭性,没有将事实上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 体系,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障碍重重。 四就业制度。现行的就业制度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设置了各种限制,农民工就业权利不平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农民工只能通过次属的劳动力市场找 到那些稳定性差、 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无福利、无保障、无晋升机会的边缘性职业和岗位。即使在同一家企业,农民工和正式工人相比,也是同工不同酬,处于不平等地位。 1.2在文化层面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同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巨大的文化反差和文化冲突,成为阻碍农民工城市 融入的文化因素。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工作动机、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对上一代农民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少了把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更渴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身份认同感和成就感,消除与城市居民沟通理解的文 化障碍,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但他们进入城市后, 其原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与社会认同容易与城市中的价值观念、行为 准则发生冲突。农民工虽然与城市居民比邻而居, 但他们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且具有封闭性,其文化活动主要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 上网等,内容相对单调。其社区文化活动的范围仍旧封闭在一个传统的以血缘、地缘等乡土同质性为纽带的“圈子”中,远未融入城市社区。也无法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城市市民的认同感,更难—————————————————————— —作者简介:王新(1955-),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王媛媛(1978-),女,辽宁沈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探讨 Discussions on Ways of Urbanization for New Generation Farmers 王新Wang Xin ;王媛媛Wang Yuanyuan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阳110031) (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Shenyang 110031,China )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是城市新兴的工人阶层,却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长期处于身份得不 到认同、权力得不到保障的生存困境,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甚至产生对抗甚至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正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 化的困境,探求其融入城市的可行性路径,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s have been a huge special colony in the society.They are working classes for the rising cities.However,they are not treated as the same as city residences.Neither their identities are not approved nor are their rights not protected in the long run.If things continue in this way,it may easily cause extreme behaviors for revenging the society,which has become a hidden trouble for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Facing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s to blend into cities and searching the practical ways for them to blend into citi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Key words:new generation farmers ;urbanization ;ways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7-02 ·287·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已经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接着结合当前形势,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说明我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挑战与问题以及中央解决此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农民工问题不仅涉及其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说,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三农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许多学者的综合调查,个案研究,本文对农民工的概念做如下说明:一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并且拥有少量的承包土地,但主要在非农产业领域工作,家庭基本生活的来源是打工收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二是指原籍为农村,失地后成为市民靠打工收入为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基本特征有: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打工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城市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在农村拥有少量土地的经营权,但也有一些农民工已经出租甚至转让了对土地的经营权;并没有摆脱几千年的“农民”身份,而是一群具有产业工人外表的“农民”。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工大体上包括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由于城市发展而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两个方面。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分为两方面:异地转移,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到城市打工;就地转移,直接在乡镇企业工作。 市民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它既指地域空间的转移、从事职业的转变,也强调在转移、转变过程中,行为方式、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接受现代城市文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1) (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 (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 (三)农民市民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 二、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2) (一)户籍制度和就业政策的限制 (2) (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2)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限制 (3) (四)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3)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对策 (3) (一)放宽户籍制度 (3) (二)完善社会保障 (3) (三)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农民工新市民意识 (4) (四)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 参考文献 (4)

摘要: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农民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趋势在增强,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家产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这一趋势的出现,使农民工问题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觉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接下来主要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阶段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但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最根本原因。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阶段在乡镇企业不可能更有效吸收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这样一方面使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闲置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所以依靠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发展的出路之一。 (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又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农民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又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城镇中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只有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中来,才能实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研究 王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引入了马克思生存人性论的研究假设,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在考察中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处理农民工的相关问题。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Marx to surviv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search supposition,has provided a main body angle of view for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research.In inspects in the empirical base which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farmer resident process may the capital use for reference,proposed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deals with peasant laborer's related issue.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 Key word: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作者简介:王一(1986—),女,吉林省榆树市,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21-02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轨道,但是由此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并没有与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同速进行,从而出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规模庞大的新生社会阶层—— —农民工。作为农民,他们获得了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自主;但作为工人,他们似乎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困惑。因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了近三十年,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却与之相去甚远。因此,工作和生活地点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市民化的完成,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做支撑,只有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使之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愿性选择,才能够说农民工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市民化。 一、政策支持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到人的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大多出于四种视角:其一是现代性视角,探讨农民工从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过程;其二是农民工社会化的视角,即农民工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来适应城市生活;其三是农民工—— —城市互动视角,认为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距离正逐步加大,导致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不足;其四是社会网络的视角,主要探讨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如何进行社会网络的建设以支持其城市生活1。而这些视角最后不约而同地将制度变迁作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依据,主张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就必须进行包括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其中尤以强调户籍制度改革的观点较为突出。但是这种思路存在着没有从研究对象—— —农民工群体内部的视角去看待农民工市民化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量农民工研究先天带有一种理想化的思路,没有将农民工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难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 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对象内部出发,用“人的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问题。“人的发展”视角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的生存人性论,即:物的生产是人的生产的条件。人类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一方面通过物的生产解除了自然对人的强制,一方面也通过改革与社会变革废除了社会对人的强制。人的发展的视角认为人都是一种面向自然的社会化生存,人就是中心,人的需要的满足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农民工市民化也就是农民工、政策与市民化的有机统一,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政策,二是处理农民工自身在市民化中的政策,三是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政策,四是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矛盾的政策。对此,本文将在考察中外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论述。 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的中外启示 主要考察较为典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一)英国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人,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而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前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80%以上,而此后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农业人口骤降到总人口的25%。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主要是以圈地运动为核心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转移出去的2。 (二)日本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业,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另外,迅速发展的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产业大量吸收了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 和谐社会社会 121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发表时间:2011-12-27T11:27:34.34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陈宇李艳 [导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 陈宇1 李艳2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48)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272-03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伴随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市民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其根本就是完成农民工的角色转换。本文基于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理论”,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如何实现角色转换。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分析;市民化;角色转换;社会网络视角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父母本身就在城市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第二代农民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上一辈农民工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根本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农村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他们更愿意在城里生活,因而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虽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但也面临着独特的社会问题和生存现状。因此,怎样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是目前农民工问题的新难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一)为更好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现状,寒假期间,我们在北京、河南、新疆、云南、山西、陕西、青海等城市与农村,做了问卷调查工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农民工群体结构的变化。(如表一,表二) 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明显的发现农民工群体已以80 、90后为主体,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我国2亿多农民工的主体。只有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20岁左右,大多数为初中文化水平。平均年龄二十岁左右,这是一个极为敏感和复杂的年龄阶段,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各种矛盾凸显的阶段1,这就注定他们天生就具有对社会不满的情绪,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与追求幸福和平等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矛盾,使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但缺乏相应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丰富的知识头脑与贫乏的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的问题。(三)从事的行业从传统的第二产业转向服务性行业 从表三结合表一我们可以看到,年龄在26-45岁的农民工,也就是传统的老一辈农民工有91.3%从事建筑行业,而新生代农民工有56%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认同体制性遗忘 改革开放以来,从东部沿海开始,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对工人和服务人员的极大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种地收入较低的现实催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却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和权利上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埋下了农民工反社会心理的隐患,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 市民化问题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2],这种表述没有囊括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无地可耕的农民),以及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因而不能直接阐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分析是基于郑杭生老师的定义,“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 Farmer 或Cultivator) 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 在向市民( citizen) 转变的进程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3]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由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过程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要充分联系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与钟祥市,四川三台县和重庆潼南县共计75名农民工,其中黄冈市14名,钟祥市25名,三台县28名,潼南县8名。前三地的农民工的情况,均为同学在自己家乡就近统计调查所得,潼南县的农民工全部是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新生代农民工。 2.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率为86.7%,问卷的调查数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在潼南县的同学,对5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期对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3基本情况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的新生主力军,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找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社会、经济、制度及自身身心素质等深层次障碍,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策略。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策略 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新生代农民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就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来说,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但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阻碍,由此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在城镇化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语,其实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更加不理解,第一次提出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有民二代的说法,它既不同于以前老一代的农民工,又与城市中的市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时国家提出来这个词的原因是城市中存在着大量80后、90后的农民工,目的是为了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保障他们权益,使其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进一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那么,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有着农业户口的80后、90后来到城市中务工,从事的不是农业劳动,由于他们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渴望着再进行教育和培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比如就业、公共服务,与此同时也给国家和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根据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调查的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他们进城后就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融入到城市的愿望十分强烈。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什么,又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首先,从生活地域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原来生活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来到城市中,长期居住或者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其次,从身份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来讲,他们以前是农村户口,进城之后逐渐改变成为城市户籍,就连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也在发生改变,要求享受国家规定和城市户籍的市民同等待遇;再次,从职业方面来讲,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获得家庭收入,进城后转变为非农产业为主要来源获得的收入。通过这些方面的改变,农民工逐渐向市民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研究余京津

Vol.9No.5 2012年5月 第9卷第5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12一、前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学界、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群体。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工”一词正式进入了国家政策文件,获得了政策层面上的认可,“进城务工农民被称为农民合同制工人,简称‘农民工’”(参见:1991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令第87号:《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第一章第二条)目前在城市中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亿,这一批人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了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贡献已经有结论性的共识,同时也关注到农民工在城市受到户籍制度限制、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经济生活水平偏低等多方面问题。进入21世纪,在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0%多的大背景下,城市化与市民化进程不均衡,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凸显出现,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二、文献回顾 国内最早提出农民市民化的是黄祖辉等学者,1989年他们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一文中提到这一概念。但此后研究几乎空白,形成1989、1994、1999年3个断点,从2001年开始,文献资料才逐年增多。最近几年学界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讨论较为热烈,笔者将其归纳为身份认同、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和整体市民化程度三个视角,并且这三个视角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自我认同影响社会融合水平,社会融合水平又是整体市民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了从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身份转换,因此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倾向就成为市民化程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对身份认同进行操作化时,有的学者采用的是“您现在不务农了是否还觉得自己是农民”(彭远春,2007;王春光,2001),有的学者则采用的是“你是否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来衡量(任远、乔楠,2010,人口研究)。这两个典型问题也体现了身份认同的两个向度。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任远、邬民乐, 2006)。社会融合建立在对自我身份的正确认知之上,其融合 程度又影响市民化程度。张文宏等人指出,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应该包括四个部分: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张文宏、雷开春,2008)。面对城市化研究社会整合 层面上的不足,王春光提出“半城市化”概念(王春光,2006)。任远等人则认为现有多数研究将社会融合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忽略了对流动人口感知到的城市的研究(任远、乔楠, 2010)。整体市民化程度研究视角也是本文所采用的一个视 角,目前已有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多,因为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农民市民化,这就包含了失地农民市民化、政策性移民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等多个群体,专门研究农民工整体市民化的也就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笔者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首先是缺少整体性视角,更多地停留在个体心理层面,未能从宏观程度把握,更不能以量化的形式把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显示出来;其次在研究中探寻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时,大多数还是分散的、孤立的因素列举,像提到人力资本就是简单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就是有没有城市居民朋友等,缺少系统性因素研究(其实象人力资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测量系统);最后,在前面两个不足基础上的实证定量研究,就会因为因变量的测量尺度太低和重要自变量的纳入不足,导致模型解释力不够。 三、主要概念和研究假设(一)主要概念 关于农民工的认识虽已有共识,却还没有一个严格确切的定义,由于在当下话语背景中对这一名词所包含的贬义色彩,更是有很多学者呼吁取消这一称呼。本文为了将农民工群体和“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等群体区分开来,将其定义为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这是一个广义的农民工概念,既包括了跨越本县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也包括在本县务工经商的农村户籍人员和保留农村户籍的大中专毕业生。 市民化是本文的核心概念,也是学者讨论的热点。参考有关学者的市民化观点,结合农民工的特殊状态,笔者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居住、生活并融入城市,脱离农民的职业和身份,真正实现从外在资格和内在素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农民工市民化要经过几个阶段:职业非农化、居住城镇化、生活城市化,所以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存在差异。 (二)主要研究假设 1.人力资本假设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余京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 要:本文以2009年九城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基于人 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大假设,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均有促进作用,并且探讨了每项资本的具体影响因素。因此,加快建设人力资本、培育再生性社会资本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