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认同体制性遗忘

改革开放以来,从东部沿海开始,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对工人和服务人员的极大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种地收入较低的现实催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却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和权利上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埋下了农民工反社会心理的隐患,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

市民化问题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2],这种表述没有囊括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无地可耕的农民),以及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因而不能直接阐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分析是基于郑杭生老师的定义,“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 Farmer 或Cultivator) 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 在向市民( citizen) 转变的进程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3]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由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过程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要充分联系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与钟祥市,四川三台县和重庆潼南县共计75名农民工,其中黄冈市14名,钟祥市25名,三台县28名,潼南县8名。前三地的农民工的情况,均为同学在自己家乡就近统计调查所得,潼南县的农民工全部是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新生代农民工。

2.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率为86.7%,问卷的调查数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在潼南县的同学,对5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期对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3基本情况

在有效的65个样本中,男性占70.2%,女性占29.8%。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总样本

中从事行业的比例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多数,其次是服务业。这与样本中的年龄分布情况较稳合,如图表

图表2

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较高,因而从事服务业和商业的比例也较高。

3、调查结果分析

3. 1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表现

3. 1. 1社会认同感低与“心理剥夺”和抵触

“心理剥夺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于1949年提出。后来社会学家默顿将它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相对状况所持的态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比较的结果,即人们以周围的人作为参照群体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处于较低的地位,那么这种相对剥夺的感觉便由此而生。”[4]从本次调查结果的数据来看,有40%的农民工表示进城市的目的大部分没有实现,更有27.7%的农民工表示完全没有实现。而他们进入城市工作的主要目的则是“城市收入比农村高”,占了70.8%。可见城乡收入的差距是刺激农民入城务工的主要因素,但就这一点,大部分农民工表示没有实现初衷。

于此同时,对于“您觉得城里人歧视农民工吗?”的问题,有9.2%的农民工表示“完全是”,76.9%的农民工表示“少数人歧视”,二者加起来的比例高达86.1%。另外还有66.1%的农民工表示“觉得城里人嫌弃他们不讲卫生、不守秩序”。56.9%的农民工表示“有过自

己是农村人的身份而受城里人看不起”的现象。社会认同感低更加剧了这种“心理剥夺”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这种感觉长期得不到缓解,很可能会发展为反社会情绪,例如“对城里人能申请限价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住房,您的感受是?”,有4.6%的农民工表示“因自己不能享受此政策而仇恨城里人”。

3. 1.2自我认同感低与“边缘人”的尴尬

自我认同感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缺乏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其核心内容包括特定的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认同和行事规则,还包括该权利、责任和忠诚存在的合法化理由。如果这些理由发生了变化,社会成员的忠诚和归属就会发生变化,一些权利、责任就会被排除在行为效法之外,人们就开始尝试新的行动规则。所有这些方面都隐含在对社会身份的认识当中,被社会成员接受、承认、效法和(对他人的行为形成)期待。”[5]作为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当下进城农民的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和地域转换。从职业上讲,他们是工人或服务人员;从地域上讲,他们是市民,但是其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一方面,他们很希望拥有城市户口,在调查中,有高达30.8%的农民工表示“没有办理任何居住证件”。在被问及“您愿意拥有城市户口吗?”有69.2%的农民工回答“是”,但当问及“如拥有城市户口,您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计划生育超生指标、农村合作医疗等待遇吗?”回答“是”的占47.7%,回答“否”的占49.2%,基本持平,可见农民工对于身份转换过程中,权利、义务、责任的转变表现出犹豫与茫然。相类似的,在被问及“您将来愿意留城市工作还是回老家工作?”,50.8%的农民工表示“留城”,49.2%的农民工表示回老家,也基本持平,这种徘徊的心态,反映了一方面安土重迁,难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又对城市生活充满羡慕的矛盾心理,加剧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

“边缘人”尴尬主要表现为在身份认同困惑的同时,已经不习惯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在被问及“如果回老家务农,您是否还习惯农活或愿意干农活?”时,有高达41.5%的农民工表示“否”,但在城市中又难以获得社会认同,因而沦为了“边缘人”。

由于在城市缺乏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农民工的社会交往人群很单一,局限于老乡和同事(80%),和社区组织的联系也很少,有27.7%的农民工表示“很少联系”,36.9%的农民工表示“没有联系”。在问及“您是否愿意与市民交往”时,有41.5%的农民工表示“愿意,但差距太大,没信心”,13.8%的农民工表示“不愿意,怕人家看不起”,更有6.2%的农民工表示“非常不愿意,市民中存在歧视现象”。

3.2 造成以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原因

3. 2.1外在的体制性遗忘或制度性歧视

“在当代中国,农民工在城市还受到种种歧视,而且关键是一种体制性歧视,也就是说,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所形成的诸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所致。从整体上来说,这些制度使农民工不能同市民那样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在这样的制度下,农民工献出青春甚至生命的城市留给农民工自己的却只有伤害和无奈的伤悲。所以,有人称这是一种体制性遗忘与制度性歧视。”[6]结合此次调查结果,这种体制或制度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社会保障不健全。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工无法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导致参保面窄,保障水平低。在调查中,对于“城市市民由政府替他们办理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您也渴望获得像城里人一样的各类保险吗?”,有81.5%的农民工表示“是”。虽然国家正在逐步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流动人群——农民工来说,他们对该项制度缺乏了解,因而在实际中的效果不明显。例如,对于“您打工期间的医疗费是如何解决的?”有高达87.7%的受访农民工表示“自费”,10.5%的农民工则表示“打工单位支付”,仅有1.5%的农民工选择了“当地政府补贴”。可见虽然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制度的落实情况由于种种原因不够理想,导致实际上社会保障不健全。

教育水平低。一方面,农民工自身在城市工作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在调查中,问及“您在城里不能的到体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有53.8%的农民工表示“文化程度不够”,在被问及“您的打工单位组织您进行业务或其他方面以提升自己的学习吗?”有50.8%的农民工表示不组织。面对这样的现实,农民工为了有活可干,他们只好自己给自己“充电”,在调查中就有73.8%的农民工表示“自己主动开展业务或其他方面提升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在调查中,有46.2%的农民工表示“进入城市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子女将来的发展”,在被问及“拥有城市户口的好处是?”,也有高达70.8%的农民工选择“孩子可接受良好的教育”,可见农民工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情况极其关注。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进入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很多是违法违规成立,为躲避查处经常搬迁;条件均比较简陋:办学地点偏僻、交通不便;校舍大多为改建或搭建,光线不足、

教室拥挤;学校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安全隐患较大。极少数享受政策进入公办学校学习,但处境大多不好。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公立学校期间处于边缘位置,他们因为家庭

的经济条件较差,买不起高档的学习和生活用具;学习上因为基础差跟不上进度、成绩不好

等各方面原因,常遭到城市同龄人的排斥、歧视。”[7]

3.2.2内在的农民工群体更迭换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辈渐渐老去,80后以及最近的90后成长为新一代的劳动力。他们的出现加剧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复杂性,根据我们小组陈小龙同学对5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走访调查,发现他们外出的主要动因是:1)从小就受教育,较少的操心农活,导致上一辈和这一辈的农业交流较少,新一代的劳动力无法正确且有效的进行农业生产;2)本身受了国家现代化发展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的影响,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等有关的经济生产,有逃离农村的想法;3)对其本身的现状不满意,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而城市的下一代教育远比农村发达。而在他们进入城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打拼后,发现城市生活远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们下班后的娱乐方式单一,76.1%的农民工选择“休息”,35.4%的农民工选择上网,7.7%的人选择去歌厅(多选题);另一方面,随迁子女的教育环境也远非他们想到那么理想。而此时他们想要回乡,在心理上又极其矛盾。在陈小龙同学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他们平时和父母疏于联系,这个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他们认为把赚得的钱寄回家就算是尽了赡养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和父母的进一步交流的重要性,造成留守老人问题。而在和其他亲戚的关系方面,虽然更多的人表示是希望和家里的亲戚有所联系,形成牢固的人脉关系,但平时很少有联系,只在过年回家时有所联系,这些导致他们既难以融入城市,又无法“体面安心”地回乡,从而成了“边缘人”加剧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复杂性。

3.3 针对以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建议

3.3.1政府加大政策性援助与宣传

基于以上的问题表现和原因分析,政府一方面,在政策层面要继续重视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救助,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户籍制度,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顺利地转变为市民,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也能有良好的退路,因而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的补助,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教育环境的优化。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教育主管部门不应一刀切地将其划为“非法”,加以取缔,而应该积极扶助和引导,改善教育状况。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制定的政策要加大宣传,组织城市志愿者将宣传队深入到一线工地和工厂。使农民工真正了解这些优惠政策。在调查中,问及“您对国家在中小城市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市户口的政策了解吗?”就有高达76.9%的农民工表示“否”。

3.3.2 农民工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在调查中,问及“您觉得要有条件的转为城市户口,农民工应该?”如图表3

图表3

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民工自身已经意识到自身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融入城市的重要性,农民工初入城市,难免带有许多农村的生活习惯于方式,曾经合理的行为习惯在城市则可能被视作不文明的表现,招来异样的眼光,这一过程是“农民工市民化”含义中已经包括的内容,农民工要想融入城市,必须主动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具备一个城市市民的基本素质。

3.3.3 市民要多一份理解与帮助

所谓的“市民”,其祖辈大部分也都曾经是从农村迁徙而来,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本身就是先有农村后有城市,因而当面对农民工某些不文明的行为时,我们应当帮助其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漠视与排斥,况且城市的一座座高楼大厦都是农民工用一滴滴血汗铸成的,我们理应对其表示敬畏而不是歧视。否则只会加剧社会矛盾。当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濒临绝境时,我们不必继续海明威那振聋发聩的提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也在为我们自身而鸣,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王冉.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R] 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2] 姜作培. 农民市民化必须突破五大障碍[ J ]. 城市规划, 2003,(12) : 68 - 71

[3] 郑杭生.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J ]. 甘肃社会科学, 2005, (4) : 4 - 8.

[4]李怀玉.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调查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1期

[5]张静. 身份认同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邓秀华.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 胡军华,杨世云,黄玉琳.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

Investigation of Migrant workers’Citizenization

Based on a Survey in Hubei,Chongqing and Sichuan province

【Abstract】The Migrant workers’Citizenization is of much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system of the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in China.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These investiga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about migrant workers in Hubei, Chongqing and Sichuan provinc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problems and try to explain why they came into being. At last some measures are recommended for these problems.

【Keywords】The Migrant workers’Citizenization social identityInstitutional forgotten 注:

本调查报告的不足之处:样本太小,无法反应社会真实状况,并且部分问卷存在缺填,漏填的情况,导致有些数据的百分比加起来不够100%;但我们收获很大,不仅熟悉了一下调查报告的写法,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做社会调查真的很不容易!做问卷好累!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一)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响应国家号召,关心“三农问题”,同时为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把大学生的热情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展示当代大学生大良好精神风貌。经过精心准备,在本暑期(7月15日-21日)在**市机加工地针对农民工工资问题通过走访、展板宣传和调研问卷的形式展开调研活动。 通过现场走访和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问题大部分方面得到较为理想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文。

1、每个月的工资在何水平?(800元以下)10%在、(800-1500元)85%、(1500-3000元)5%, 2、每个月的消费多少?(300元以下)40%、(300-500元)40%、(500-800元)20%、(800元)以上0%, 3、工作时间,(8小时)22%、(10小时)23%、(12小时)10%、(13小时)45%, 4、有无劳动保险?(有)30%、(无)70%, 5、有没有被拖欠过工资?(有)60%、(无)40%, 6、年龄?(15-19岁)5%、(20-29岁)10%、(30-39岁)10%、(40-49岁)25%、(50岁以上)50%, 7、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50%、(无)50%, 8法定假日是否有休息?(有)45%、(无)55%, 9、是否有加班?(有)10%、(无)90%, 10、对现在生活状况的看法,(很好)0%、(一般)50%、(差)5%、(很差)45%。 结果显示大部分工资在800元到1500元之间,这相对过去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仍有部分工资在800元以下,在这个物价上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这800元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更何况大部分农民工担负着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800元又能否满足一个家庭的需要?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姓名:于乾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杨文健 20070301 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狭义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 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必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对策要求必须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积极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实现其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必须加强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落实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下;必须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必须推进城市化发展,拓展农民工市民化的居留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必须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市民化观念,优化农民工市民化舆论环境。文章最后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力图通过这一典型的实证,来证明前述解决对策在突破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对策 Abstract Peasants engineering citizcns,in a narrow Sell∞,means the process for them to get the same and equal social rights and identities as urban citizens.In a broad sense, it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status,value,rights and producing and lifestyles to the urban citizens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m urban civilization.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will help to benefit the income of peasants,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improve the peasants in an all-round way,solve the present

农民工调查报告范文

农民工调查报告范文 所谓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镇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即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办公占地所产生的农转非农民工)。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处境却相当地困难,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现在,在许多城市,为了改变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农民工,把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从地位上把农民工与市民同等起来。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值得重视和探讨。笔者就目前农民工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自**年以来,大量农民拥入城市,在不同行业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但工资却最低,同时分布在建筑业,工厂,一些服务业当中,从此,农民工遍布了大江南北。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

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农村,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打工的。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 1、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2、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的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中央电视广播大学 年级:09级秋季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0914001461605 调查者:乔菲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0日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1)、调查目的和意义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这一方面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造成的,目前中国的农民人口估计约为9亿左右,其中两亿多,也就是其中四分之一为农民工,我们对这其中的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情况、就业情况等,希望我们这次的调查能加深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情况的了解。 由于农民工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有的在工厂、有的在建筑工地。在调查访问卷中发现,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不高,但对目前现状不满意,很想改变又累又脏工资低的工作,对学习技术提高自己的水平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

(2)、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0--2010年11月15日 调查方式:个人调查 经调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而这部分的农民工学历普遍较低大部分是初中、高职学历,而就职以后也是最底层的职位。而外出务工是农民工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提高农民工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劳动机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提高整个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 (一)、农民工就业情况 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 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临时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城市环卫工人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没有休息日、工作超时、没有加班补贴更是家常便饭,比比皆是。 对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合同情况的调查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现在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合同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打工的农民工身上。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有订合同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把签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经济学08-2班孙涵我国农民工问题上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即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变老,退出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悄然出现在城市舞台上,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由于第二代农民工身上反映出许多独特的新现象、新特征、新问题,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我们特别值得研究的对象,成为政府、媒体和学界近几年倍加关注的热点。 市民化问题应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因此学术界对这一研究比较集中一些。其中,武汉大学刘传江教授的研究及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等文中,对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挑战与对策等作了系统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不少论文直接探讨了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当中的一些具体性问题,如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距离、城市适应与融合问题、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定位问题。 第一,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源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基于我国城乡人口转移“先从农民到农民工”,然后“再从农民工到市民”的“中国路径”,以及经典的教科书理论上的“一步转移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城乡人口转移的“中国路径”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因此,需要我们用“农民非农化理论+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的“两步转移理论”取代传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或“农民市民化”的“一步转移理论”。从实践层面来看,“农民工

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是基于进城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他把农民工市民化界定为“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化。” 第二,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速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越来越强烈、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他们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积累到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成为“问题农民工”,进而引发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如何来评价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刘传江、徐建玲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指数定义为留城意愿率(W)与留城能力指数(A)乘积的平方根。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反映农民工市民进程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外部制度因素、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和农民工个体市民化进程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有详细的二级指标和具体的量化计算方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处于市民化的初步阶段或称之为低市民化进程阶,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之一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之 一 20__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伴随着危机进一步蔓延,对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增加,务工收入下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严峻,给我市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压力和困难,引起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为了及时了解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情况,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决策依据,近日,市统计局采取全面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及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从快速增长期转入到稳定发展期,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止20__年底全市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1.6万人,占全市农村乡村从业人员比重XX.X%。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凤台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3.7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XX.X%),潘集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8.7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XX.X%),毛集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1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XX.X%),

大通区、谢家集区、田家庵区、八公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及所占比重分别为:2.1万人、XX.X%;1.9万人、XX.X%;1.7万人、XX.X%;0.4万人、1.3%。 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建筑业。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当前农村劳务经济的影响 据调查,截止到20__年12月底,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非正常返乡人数2.1万人,仅占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XX.X%,目前尽管从数量上来看还并未形成大批民工返乡潮,但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真正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将在春节后,应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因所在单位裁员或停产、收入明显减少成为农民工非正常返乡的主要原因。 据对全市5XXX名非正常返乡人员的问卷调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2.1万非正常返乡人员中因为收入明显比金融危机发生前减少而返乡的占XX.X%,所在的公司(单位)因订单减少而裁员或停产返乡的占XX.X%,在外生活成本提高,继续外出打工不划算返乡的占XX.X%,所在公司(单位)因经营困难而破产倒闭返乡的占XX.X%,认为所处的打工环境明显不适应(包括:住宿不方便、孩子上学不方便、当地人岐视民工、工资不能足额及时兑现、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政策不配套、在当地受老板欺负等)返乡的占XX.X%,认为其它原因返乡的占XX.X%。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认同体制性遗忘 改革开放以来,从东部沿海开始,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对工人和服务人员的极大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种地收入较低的现实催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却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和权利上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埋下了农民工反社会心理的隐患,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 市民化问题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2],这种表述没有囊括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无地可耕的农民),以及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因而不能直接阐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分析是基于郑杭生老师的定义,“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 Farmer 或Cultivator) 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 在向市民( citizen) 转变的进程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3]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由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过程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要充分联系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与钟祥市,四川三台县和重庆潼南县共计75名农民工,其中黄冈市14名,钟祥市25名,三台县28名,潼南县8名。前三地的农民工的情况,均为同学在自己家乡就近统计调查所得,潼南县的农民工全部是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新生代农民工。 2.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率为86.7%,问卷的调查数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在潼南县的同学,对5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期对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3基本情况

关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偏远的农村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 调查成员:陈文均、龚学文、赖志强、曾武、黄业 实践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梅仙镇石塘村 实践时间:2011年08月19日至2011年08月25日

引言 为了发扬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等有关文部门关于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文件精神,同时让大学生真正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增加社会经验,以便以后能更好地参加工作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几个同学在我村里逐户开展问卷调查,对关于偏远的农村居民情况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践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能使调查能够进行得比较规范,我们准备了一份专门的问卷,内容如下: 1.你家现在有几口人,能为家庭创收的劳动力有几人,如 今每年还须家中花费3000元以上支出的成员有几人? 2.现今你的家庭的年收入是多少元,每年的支出是多少? 3.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于什么行业,门路,支出的方 向是什么? 4.家中田地的是否都被用于耕作,如果不是,那么现在用 于做什么? 5.家中劳动力是否有外出的,如果有,那么主要在国内哪 些省份,大中城市工作? 6.家中是否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成员,有几人? 二、实践调查的形式和调查实施的方案。 这次我们调查的对象是是个村庄,地处于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石塘村。该村是一个较偏远的山村,约有三千人口,交通条件较差,距最近的县城长途汽车站大约有二十五里,距离最近的火车站大约有一百里。当地村民主要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这次我们五人组以逐户访问,根据一准备好的问卷向其提问,最终获取答案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2010年至今,从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等沿海地区到重庆、贵阳等内陆地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出人意料地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它的背后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问题,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内涵。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03个主要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从金融危机期间的0.85大幅度回升至0.97,接近2007至2009年时期的历史最高点。“用工荒”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普遍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环境有所改善。为了引起更多的人对农民工的重视和保护,我对惠东县当地的农民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本次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工。 二、调查人员:*** 三、调查时间:*** 四、调查方法: 1.文献调查法:网上搜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 2.实地考察法:实地去观察当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作文字记录和实地 拍照记录。 3.调查问卷法: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关于农民工的调查问卷。 4.访谈调查法:采访当地农民工,村委,村民,向他们了解农民工的相关情况; 采访老师,向老师了解农民工的有关知识。 五、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查阅相关书籍及网站,搜集了解农民工产生的背景,存在的问题等,记录对调查有帮助的资料。 第二阶段:确定以惠东县城里的黄甫、吉隆为主,平海、港口等作为补充展开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 第三阶段:发放调查问卷,到吉隆、黄甫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并作记录。在学校里对栾海平校长(地理科惠州市首席教师)了解有关农民工的 有关知识。 第四阶段:整理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分析研究,以报告的形式展示成果。第五阶段: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在班级里开展关于关注农民工生活、工作的主题班会。 六、调查研究分析: 1.农民工的来源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自2000年以来,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在不同的行业从事最苦的工作,但工资却是最低的。他们分布在建筑工地、工厂以及一些服务行业中,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1) (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 (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 (三)农民市民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 二、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2) (一)户籍制度和就业政策的限制 (2) (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2)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限制 (3) (四)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3)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对策 (3) (一)放宽户籍制度 (3) (二)完善社会保障 (3) (三)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农民工新市民意识 (4) (四)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 参考文献 (4)

摘要: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农民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趋势在增强,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家产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这一趋势的出现,使农民工问题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觉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接下来主要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阶段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但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最根本原因。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阶段在乡镇企业不可能更有效吸收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这样一方面使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闲置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所以依靠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发展的出路之一。 (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又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农民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又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城镇中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只有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中来,才能实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一、主题简介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面积的拓展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同时,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面临一些基本社会问题。 二、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工学历不高,缺乏技能,所以工作辛苦劳累,每天长时间劳作,很少有休息日,常常被认为是城市中的最底层人群。 2、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负担不断加重、等问题,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3、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军城市,农民工的问题也伴随而生。农民工的劳动力是很低廉的,多数民工认为钱是谋生的基本条件,说明目前金钱在民工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起到的是基础作用,金钱、知识、技能是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工收入大工为:2800/月,小工为:2400/月,技工为:2600/月,这些都反映出农民工的收入偏低。而他们每天的工作都超过十个小时。在调查的农民工中,65%为高中学历,30%为初中学历。如此低的学历决定了民工在城市中不可能从事技术性的高薪职业,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是务工的首选行业。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由于没有很高的学历,农民工的收入都很低,他们收入中有一半用于支出,其支出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中,食物支出与住宿费用是两项比较大的开支,合计占总支出的55%,文化娱乐支出很少。民工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租房、住在集体宿舍、工作地点或临时搭建的工棚,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所以,家庭困难、经济原因是进城务工的首要原因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城市化议题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并没有产生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结果。本文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就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制约因素、改进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性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 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苏南为例”课题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06BSH022。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这个词表 明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农民”表明的是他 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

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独特结合,他们的户口在农村, 但其所从事的职业已经摆脱了农业活动,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市民化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也开始了反复的演进:对农民进城由限制到放松,于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从事的是职业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农业活动,而且长期居住在城市,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在所难免。 一、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离农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 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它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成为游离城市生活的边缘群体,其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化水平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研究 王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引入了马克思生存人性论的研究假设,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在考察中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处理农民工的相关问题。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Marx to surviv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search supposition,has provided a main body angle of view for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research.In inspects in the empirical base which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farmer resident process may the capital use for reference,proposed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deals with peasant laborer's related issue.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 Key word: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作者简介:王一(1986—),女,吉林省榆树市,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21-02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轨道,但是由此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并没有与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同速进行,从而出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规模庞大的新生社会阶层—— —农民工。作为农民,他们获得了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自主;但作为工人,他们似乎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困惑。因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了近三十年,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却与之相去甚远。因此,工作和生活地点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市民化的完成,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做支撑,只有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使之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愿性选择,才能够说农民工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市民化。 一、政策支持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到人的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大多出于四种视角:其一是现代性视角,探讨农民工从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过程;其二是农民工社会化的视角,即农民工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来适应城市生活;其三是农民工—— —城市互动视角,认为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距离正逐步加大,导致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不足;其四是社会网络的视角,主要探讨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如何进行社会网络的建设以支持其城市生活1。而这些视角最后不约而同地将制度变迁作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依据,主张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就必须进行包括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其中尤以强调户籍制度改革的观点较为突出。但是这种思路存在着没有从研究对象—— —农民工群体内部的视角去看待农民工市民化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量农民工研究先天带有一种理想化的思路,没有将农民工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难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 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对象内部出发,用“人的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问题。“人的发展”视角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的生存人性论,即:物的生产是人的生产的条件。人类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一方面通过物的生产解除了自然对人的强制,一方面也通过改革与社会变革废除了社会对人的强制。人的发展的视角认为人都是一种面向自然的社会化生存,人就是中心,人的需要的满足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农民工市民化也就是农民工、政策与市民化的有机统一,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政策,二是处理农民工自身在市民化中的政策,三是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政策,四是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矛盾的政策。对此,本文将在考察中外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论述。 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的中外启示 主要考察较为典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一)英国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人,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而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前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80%以上,而此后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农业人口骤降到总人口的25%。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主要是以圈地运动为核心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转移出去的2。 (二)日本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业,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另外,迅速发展的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产业大量吸收了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 和谐社会社会 121 --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版_3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 版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我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我们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内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

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 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一篇报导,跟5个老乡租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 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情系农民工 一、前言 二、提出问题 三、问卷调查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五、专题研究 1.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及工作环境 2.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及子女教育 3.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及解救措施 六、总结与感想 组长: 组员: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社会成员为追求更高利益从事的搬迁运动导致了农民工问题的出现。所谓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不离开家乡的农民,狭义上是指外出进入城镇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离开家乡的农民。此调查报告中所指农民工为狭义上的农民工。据相关调查,中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已达1.2亿人左右。农民工,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在为中国城市化建设挥汗如雨的同时,却面临着种种尴尬和窘境,忍受着歧视、饥饿和种种的不公,她们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将经过对中国农民工现状的分析,引发人们对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号召大家共同关注农民工。 一.提出问题 农民工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诸多贡献,但在现实社会中,却面临着以下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一是劳动安全无保障,工伤事故不依法处理。二是社会普遍缺乏善待农民工的观念,不单单是城市市民,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其人格尊严缺乏基本的尊重与保障。三是滥收费、乱摊派严重,赞助费、城乡增容费、治安费、子女入学集资等,名目繁多。四是因非城市户籍,很难在城市解决住房、婚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这种现状使农民工的社会贡献与法律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