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和二十四个女人的故事_浅析_非诚勿扰_的叙事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110.53 KB
- 文档页数:4
《非诚勿扰》栏目分析《非诚勿扰》是2022年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
由孟非主持,每周六、周日晚21点05分播出。
《非诚勿扰》是一个速配交友节目,台上有24个女生,1个男人面对24个女人,何其壮观每次见面都有奇妙的戏剧冲突,讨论现在网络上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切合实际的话题:房子、孩子、婆媳关系等等。
作为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并不是第一个,自从湖南卫视在全国首家推出了第一档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相约吧》之后,才推出来的。
此栏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的关注。
婚恋交友类的节目这个创意,其实并不算新鲜,因此它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栏目定位。
明确的对象定位:《非诚勿扰》对受众对象有明确的定位。
婚恋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要直面的生活大事。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单身人口已达1.8亿,而“剩男”、“剩女”的出现,更使婚恋问题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婚恋交友主题的电视节目无疑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性。
《非诚勿扰》的主要对象就是当今这些“剩男”、“剩女”们,《非诚勿扰》一个为剩男剩女打造的节目,以其独特的娱乐性与参与性收到了广泛的欢迎。
此节目被定位为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以婚恋为主题,针对80、90后以及其亲属。
内容定位:一个成功的栏目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非诚勿扰》也不例外。
但是这个定位似乎并没有跳出传统的婚恋栏目的定位,其实不然,这个定位只是表面与粗略的,其个性化定位还主要得益于它的深层定位。
《非诚勿扰》超越了“相亲”的界限,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这一更高境界,触及到了当代人们在爱情与现实之间的迷茫。
这不同于以往的定位,没有书面的认定却深深植根于栏目中的,考虑的是深层次的东西,我把这个叫做深层定位。
《非诚勿扰》的深层定位就是引发人们对婚恋观的思考。
不论是富二代个性内心想法的袒露,还是美女对试婚、同居、男友经济实力考核评价,都在不知不觉中探讨着当代社会生活所有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思考。
非诚勿扰节目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非诚勿扰节目分析1.节目特点《非诚勿扰》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相亲交友方式,用电视真人、网络等全新空间为平台,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
两位主持人孟飞和乐嘉,以为女嘉宾老师黄菡,主持着节目。
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24位嘉宾都是时尚靓丽的年轻人,这首先吸引到80后、90后的群体,其次的观众是“家庭主妇”和“剩男剩女”“非诚勿扰”三年打造一剑,其品牌已经形成稳定的形态体系、包装体系和品牌开发体系。
随着观众需求的水涨船高,同时“超女”面临收视率降低广告商提出索赔的种种负面新闻,变革是拉升收视率必做功课。
由于其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在2011年7月推出澳洲专场;2011年10月推出美国专场;2012年1月推出英国专场;2012年6月推出法国专场;2012年8月推出加拿大专场;2012年11月推出韩国专场。
2.吸引点《非诚勿扰》是国内收视率极高的真人秀婚恋交友节目,它不重游戏化,而重视展示个性,将每一位嘉宾的性格特点展示出来。
当今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和相亲两个难题,在闲暇时间看看《非诚勿扰》这样的相亲节目,未尝不是为自己单调生活增加乐趣的调味剂。
节目中的嘉宾表达自己对恋爱的观点,其中不乏富二代,已婚者,在校大学生等群体。
他们当中有部分人语言犀利,部分女嘉宾性格刚烈。
观众看节目的时候,不仅仅看到节目中当事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在思考、验证自己和亲朋好友的价值观,他们一边看节目,一边讨论的不仅仅是节目中那些人的观点,同时也会交流自己和身边人的观念和态度。
他们不仅仅是在配对恋人,同时也是在让所有观众探讨婚恋爱情的观念与态度。
节目不论是环境、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等,还是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已经达到了同类节目最上乘的水准,所以胜出是没有悬念的。
一个男人和二十四个女人的故事——浅析《非诚勿扰》的叙
事结构
江素珍
【期刊名称】《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10)003
【摘要】《非诚勿扰》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人们对相亲交友类娱乐节目的重新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电视人试图探讨其取得成功的背后原因.本文将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出发,从矛盾冲突、情感维度、预设话题、舞台符号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非诚勿扰》广受欢迎的原因.
【总页数】4页(P122-125)
【作者】江素珍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非诚勿扰2》一个52岁男人的爱情 [J],
2.《非诚勿扰》——贺岁片的真诚故事 [J], 曹蕙姿
3.综艺节目《非诚勿扰》的叙事结构与收视语境 [J], 桂恒姣
4.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关东农家女故事之一 [J], 王殿富;
5.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 [J], 梁天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语言学分析利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将《非诚勿扰》作为一个文本、一个文化对象和话语事件,通过对节目本身各种语言要素的分析,主要从人物角色、叙事情节、叙述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揭示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体系,即关于价值观、婚恋观及女权主义的意指系统,研究结果将从理论上透视在当今政治、经济体制作用下中国适婚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找出操纵婚恋观变化的幕后推手,为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提供一定的价值支撑。
标签:非诚勿扰;女性话语权;叙事学;婚恋观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节目赚取了高收视率,成为社会普遍热议的话题,截止到2013年3月23日,该节目已经播出了316期。
相亲交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电视相亲类节目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非诚勿扰》的成功不是一个神话,本人将以叙事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法解构《非诚勿扰》的叙事方法,以此透视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
一、《非诚勿扰》叙事语言特点《非诚勿扰》的定位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的服务性平台。
作为一个叙事文本的《非诚勿扰》,讲述的是当代社会“剩男剩女”们相亲交友的情感故事,不同个体的婚恋观在其中进行碰撞[1]。
它符合叙事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人物、有情节、有戏剧冲突,并且通过独特的电视叙述语言——声音和影像传递着文本信息。
(一)角色定位:凸显女性话语权的回归女权主义理论认为,无论是女性的性別,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公的现实给予的。
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相对男性而言,总是作为“他者”存在,在话语权中处于弱势地位。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意义并不内在于事物中,它是被构造的,被产生的意指实践,意义是被表征的系统构建出来的,是由信码构建和确定的”[2]。
因此,对女性这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由各种文化自身所共享的“信码”决定的,长期以来相对于男性“力量”、“阳光”等形象,女性被赋予“柔弱”、“阴暗”等概念图,一旦这种二元化对立形成,就被约定俗成而不易改变,使女性在社会地位及话语权中处于劣势。
目录摘要 (1)1引言 (1)2《非诚勿扰》节目内容分析 (1)2.1《非诚勿扰》节目简介 (1)2.2《非诚勿扰》节目内容 (2)2.3《非诚勿扰》节目定位 (2)3《非诚勿扰》节目特色 (3)3.1《非诚勿扰》节目整体特色 (3)3.1.1节目内容上的特色 (3)3.1.2节目形式上的特色 (4)3.2《非诚勿扰》主持人特色 (4)3.3《非诚勿扰》男女嘉宾特色 (5)4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影响 (5)4.1《非诚勿扰》对年轻人可能的影响 (5)4.2《非诚勿扰》给嘉宾带来的影响 (6)4.3《非诚勿扰》对江苏卫视的影响 (7)5节目发展建议 (8)6结语 (9)参考文献 (9)《非诚勿扰》节目分析摘要:《非诚勿扰》电视节目作为江苏卫视的一档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自播出以来,深受广大观众所热议,引起了观众广泛的关注的同时,节目也在播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但其除了赢得观众的喜爱外,也对年轻人和同类节目引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对《非诚勿扰》节目所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从节目的整体的特色、主持人特色、男女嘉宾特色,讨论其对年轻人和节目嘉宾的影响,并追求其对《江苏卫视》的电视价值。
同时也有一些建议和影响要表达。
正因为节目有其偶的价值和意义及对人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才使其如此受关注。
关键词: 《非诚勿扰》江苏卫视相亲交友类节目节目特色节目影响建议1.引言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也使带有约会和交友性质平台,继续出现,相比过去找对象的尴尬,对于找对象不敢表达,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媒介的不断发展。
各种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不断涌现,其吸引观众的手法不断完善。
然而,早在上个世纪末,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的婚恋节目火爆一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相亲类节目卷土重来,成为收视率前列节目。
2010年1月江苏卫视开播的《非诚勿扰》再次将婚恋交友节目带入大家视野,该档节目自推出之后就迎来了电视节目收视率节节攀高,在各大卫视竞争最激烈的周末晚间时段稳居第一,但到底是什么样的特点使其在柱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脱颖而出?2.《非诚勿扰》节目内容分析2.1《非诚勿扰》节目简介《非诚勿扰》是2010年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
《非诚勿扰》VCR短片的创意叙事解析【摘要】《非诚勿扰》VCR短片以其独特的创意叙事在观众中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该短片的分析,揭示了其叙事结构、角色设定、情节设计、创意元素的运用以及观众情感共鸣等方面的特点。
在叙事结构上,短片巧妙安排情节,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角色设定细致入微,人物性格生动饱满。
情节设计紧凑而又富有张力,节奏把控得当,让观众跌宕起伏、情绪激动。
创意元素的运用灵活多样,为短片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色彩。
观众情感共鸣强烈,传播效果良好。
总结来看,该短片在创意叙事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展望未来,创意叙事有望在影视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非诚勿扰》VCR短片、创意叙事、叙事结构、角色设定、人物性格、情节设计、节奏把控、创意元素、观众情感共鸣、传播效果、特点、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非诚勿扰》VCR短片《非诚勿扰》VCR短片是中国江苏卫视播出的一档相亲节目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这个环节中,嘉宾通过自我介绍和展示自己的才艺,吸引单身嘉宾的注意并获得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VCR短片通常是嘉宾展示自己生活、工作和兴趣爱好的重要窗口,也是观众对他们的第一印象。
通过VCR短片,观众可以快速了解嘉宾的背景、性格特点和魅力所在,为后续节目的发展打下基础。
《非诚勿扰》VCR短片的制作精良,画面精美,剪辑流畅,音乐配合恰到好处,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手法将嘉宾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每个嘉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们通过VCR短片展示的方式也各有千秋,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对他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VCR短片在整个节目中起到了串联各个环节、推动情节发展和增加观众的期待感的重要作用,是《非诚勿扰》成功的关键之一。
1.2 说明创意叙事的重要性创意叙事在短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决定作品质量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创意叙事能够打破传统的表现方式,通过独特的角度和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共鸣,产生情感冲击力,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2年第3期12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一个男人和二十四个女人的故事——浅析《非诚勿扰》的叙事结构江素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非诚勿扰》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人们对相亲交友类娱乐节目的重新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电视人试图探讨其取得成功的背后原因。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出发,从矛盾冲突、情感维度、预设话题、舞台符号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非诚勿扰》广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非诚勿扰》;叙事结构;矛盾冲突;情感维度;预设话题;舞台符号【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24(2012)03-0122-04On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elevision Program “Fei Cheng Wu Rao ”JIANG Su-zhe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Fujian,China )Abstract:The huge success of a TV program “Fei Cheng Wu Rao ”has called back people ’s interest in TV entertainment programs.A growing number of scholars and TV workers have trie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its success.Thu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why this program is so popular from the aspect of narrative structure,conflict,emotional dimension,default topic,and stage symbols.Key Words:“Fei Cheng Wu Rao ”;Narrative structure;Conflict;Emotional dimension;Default topic;Stage symbols第10卷第3期2012年9月Vol.10No.3Sep.201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NINGBO RADIO &TV UNIVERSITY 男女两性的话题,永远都能牵动人们最敏感的神经。
近些年来,各种相亲交友类娱乐节目在全国掀起热潮,其中《非诚勿扰》所取得的收视效果和话题效益,更是其他电视台望尘莫及。
根据央视索福瑞34城市收视率调查统计,《非诚勿扰》节目收视率最高达到 2.82%,成为全国卫视综艺娱乐节目收视冠军。
《非诚勿扰》的成功并非偶然,首先在名称上,它搭了冯小刚电影的顺风车,借助冯氏电影的号召力,噱头了一把。
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的成功,为其做了很好的“前期宣传”:一听节目名称就能将它与相亲交友联系起来;同时该名称也透露出节目的价值取向:以诚为本,诚信交友(我们暂不讨论其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坚持这一价值取向)。
名称虽直白但不俗套,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标准。
新节目流行如同创新元素传播,用罗杰斯观点来说,该元素必须具有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分性和可传播性。
[1]《非诚勿扰》显然具备了这些要素,在名目繁多相亲节目中,它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的创新性,全新的节目形式,简洁利落的环节设置,毫不拖沓的提问方式与现代社会讲求效率、注重结果、淡化过程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它在迎合受众的同时,预设了很多因素来调动受众胃口,以“诱惑”和“强化”方式来固定并扩大其受众群。
这种重口味、高效率的节目形式也成功吸引了逐渐远离电视,沉溺网络的年轻人注意力。
《非诚勿扰》对自身的节目定位是“生活服务类节目”,但其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相亲交友类节目,然而其实质上却是综艺娱乐类节目。
作为全新的节目形态,它打破了以往娱乐节目线性叙事模式,采用一种非线性的多维叙事方式,其创新的叙事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收稿日期】2012-06-04【作者简介】江素珍,女;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
123一、以激烈的矛盾冲突推进叙事整场节目中,男女嘉宾始终处于一种对抗性的情绪之中,男嘉宾想极力展现自我的优越性,以获得女嘉宾的芳心。
而女嘉宾则以揭露男嘉宾的缺点与不足为己任,以突显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
节目突破了以往相亲类节目的那种温文尔雅、友好交往的基调与节奏,将两性之间有关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摆到台面上,等待他们去揭露、去抨击、去辩解、去维护。
这种锋芒毕露的交锋状态正是观众所期待和渴望的。
一轮节目中,二十四位女嘉宾挑选一位男嘉宾,这种多对一的交往形式,使得女嘉宾之间的矛盾也凸显出来:首先是女性对于男性观点的差异,一位男士亮相后,有些女士喜欢,有些女士则讨厌,她们在维护各自审美标准时不免彼此之间会产生摩擦,这种摩擦的冲突性虽不明显,但却对推动节目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受节目规则的限制,每一回合只有一位男嘉宾上场,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使得男性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这时,就会出现二十四个女人争抢一个男人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得节目有时显得醋意横飞,与观众十分对味。
两位心理专家之间也存在冲突,首先是性别上差异产生的冲突,他们在对待感情问题时的看法不同,男性偏重外在情绪,女性则偏重内在感受,因此两人在针对同一问题时观点可能会发生偏差。
其次是性格上差异产生的冲突,乐嘉性格外显,黄菡性格内敛。
再次是职业的差异所产生的冲突:乐嘉从事性格色彩分析,黄菡从事心理研究,虽然这两种职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长期从事两种不同职业的人,其观察问题的角度与出发点也会不同。
最后是情感状况的差异带来的冲突:乐嘉单身,黄菡已婚,一个从未经历婚姻的人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肯定与已婚的人存在差异。
心理专家与嘉宾的冲突:心理专家作为旁观者和第三方以理性的思考指引嘉宾的语言和行为,但这种指引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
有时嘉宾的个性太过鲜明,自我表达的欲望太过强烈,且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表达方式已定型,与专家相对正统的思维模式之间就存在冲突,有时他们会不顾专家的告诫,依然我行我素。
主持人与心理专家的冲突:这是人为制造的冲突,也是一种假象冲突。
为了调动现场氛围,在节目陷入低潮时,主持人会人为地制造一些和心理专家的冲突,以调整节奏、活跃气氛。
主持人与嘉宾的冲突:主持人和嘉宾的冲突体现在嘉宾的行为方式破坏了节目的既定规则或模式时,主持人为了维护节目的进程,而阻止嘉宾的一些行为上。
二、以丰富的情感维度推进叙事情感维度的丰富与否决定着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
从文学角度来看,诗歌的单维情感是一种自我情愫的表达;散文的二维情感体现的则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小说三维情感或三维以上的多维错位情感,展现的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和矛盾重重的超现实生活情境。
这种多维的情感模式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升华。
以往的综艺节目大部分都只停留在“诗歌”与“散文”阶段,而一个能够真正调动受众兴趣的娱乐节目,必须做出小说的效果,以小说的叙事模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与高潮的到来。
《非诚勿扰》节目制作正是具备了小说的故事性与情节性等多的维情感因素。
首先,充分利用女性活跃节目气氛。
二十四位女嘉宾环绕着站立在舞台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相貌曾差不齐、性格十分迥异、标准也千差万别。
女性向来都充当着被欣赏与被观摩的对象,而这些女性的差异性更能吸引受众,特别是男性受众的目光。
且她们的这种“被陈列”的展示方式,更增加了她们充当“消费品”的嫌疑。
她们被男性消费、被受众消费、被社会消费。
这种十分具有争议的设置形式,更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与吸引力。
其次,不断上场、不断更换的男嘉宾像调味剂一样使节目高潮不断。
整场节目中,五位男性贯穿始终,他们各具特色,如类型标签一样供女性选择,他们有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价值观等。
但他们整体构成了男性世界的典型,他们以个体参与的形式实现了群集效应,将男性的整体面貌以一个个分裂的个体形式连续展示。
这便产生了卷轴画或连续剧的效应。
你可以通过前面展示的内容,来期待或猜测接下来的画面或情节的大致情形,但你永远都猜不出它的具体形态,直到真实的个体展现在面前,这种想象与现实的反差让期待变得有价值。
再次,两位心理专家的把关和导向作用使节目趋于理性。
语言与行动的背后总是暗藏着某种动机或潜意识,男女嘉宾无论是率真表达还是装腔作势都有其目的性,心理专家可将这些目的或动机揭示给他人看,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一种理性的参考。
同时,这种第三方的佐证效果也使节目的各方力量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有效避免了女性的群体压力对男性个体的冲击。
主持人这一维度在节目中也发挥着不小作用。
在贯穿节目内容和把握节目节奏以及作叙述性的说明外,主持人主要职责就是挑起矛盾与化解矛盾,使节目的高潮得以延续。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主持人孟非较好地履行了这一职责。
他在男女嘉宾之间、或男女嘉宾与心理专家处于焦灼不清情况下迅速地化解矛盾,又会在节目处于低潮、平淡的状况下迅速挑起男女嘉宾或心理专家与嘉宾的矛盾,使他们“混战”,以使“围观”的群众乐在其中。
一般的综艺节目中,观众这一维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然而《非诚勿扰》节目中,观众不仅仅充当简单的看客,他们在女嘉宾给男嘉宾留灯的第一环节以及男嘉宾选择哪一位女嘉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他们情感表达都是发自内心的,因此很具现场感。
三、以争议的预设话题推进叙事在节目中设置或嵌入相关话题,通过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给受众,让受众关注该节目并产生情感反应,继而向他人或群体扩散该节目。
这就是所谓的话题营销。
[2]《非一个男人和二十四个女人的故事江素珍:艺术漫步2012年第3期124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诚勿扰》正是在节目中置入很多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如现代婚恋观、房子、孩子、婆媳关系等。
这些话题一方面是与节目的主题相关的——婚恋交友不可避免会涉及与婚姻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且这些问题正是急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它们一直困扰着普通民众。
因此,受众就倾向于在节目中寻找他人对于此类问题的解答,以消除自己的困惑或寻求暂时的心理平衡。
婚恋观体现男女两性对于恋爱及婚姻的观念与看法,它们直接影响人们在恋爱及婚姻生活中的行为模式。
现在生活环境复杂化以及生活方式多元化,导致婚恋观的巨大差异。
人们不再拘泥于中国传统男婚女嫁的保守观念,而将恋爱与婚姻推向了更世俗化与商业化的境地。
这现象在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中更凸显,也更易引起人们争议。
《非诚勿扰》所引发的关于婚恋观的争议,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达到了白热化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