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兜铃:何种中药竟导致众人患上尿毒症,以至药典将其除名?很长时间以来,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大众总会莫名其妙地得一种肾脏疾病。
但是,当地人对这种疾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直没有找到原因。
后来在1969年,当科学家们在当地大片大片麦田里调研时,一种植物吸引了他们的注意——马兜铃!这些马兜铃植物在麦田里泛滥成灾,经常会被当地农民收割时,一起被搜集,最终掺入面粉中,吃进肚子。
于是,就有学者提出当地人之所以得肾病可能与食用被马兜铃污染的面粉有关。
1991年,比利时一家诊所,给当地很多妇女开具了含有马兜铃的减肥药(马兜铃具有利尿等作用,长期以来都被认为具有减肥功能)。
结果来过这家诊所的105名妇女莫名其妙地得了非常严重的尿毒症。
于是,当地医生开始进行调查分析,最终发现马兜铃酸是其“罪魁祸首”。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马兜铃酸可导致肾病”的医学概念,快速在大众中引起恐慌。
它之所以能如此引起人们的震惊!是因为马兜铃在当时的医疗应用里实在是太过庞杂。
而且,长久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马兜铃这种植物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疗愈”良药。
01_马兜铃的历史人类应用马兜铃植物作为药物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在西方,马兜铃植物在古希腊和罗马医学文献中十分普遍,到公元前五世纪就已被广泛用作草药。
而在我国,在公元5世纪后期,它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传统医药书籍中。
而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录了23种马兜铃植物。
在古代,相比现在认识到的肾毒性,很长时间以来,它却被认为可以用来治疗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
此外,还有痛风,蛇咬,急性关节炎,水肿和其他等等各种疾病。
而且它还被认为是有效的避孕药。
此外,在许多这样的情况下,在肺结核属于绝症的年代,它成了治疗百日咳的众多药物成分中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人们知道马兜铃有毒性吗?应该是知道的!但是,那时的人们(无论中外)都坚持认为,毒药到了医生手里就不是毒药。
西方传统医学正在以希波克拉-盖伦搭建的“四液说“理论下,盲目地排泄、放血等方式来达到“排毒”来治疗一切疾病。
在鬼谷子的细心的教导下,孙膑和庞涓刻苦学习,对兵法已颇有造诣了。
一日,庞涓下山打水,听说魏国用重金诚聘贤能,担任将相,心里的火再也按耐不住了,他急忙回到山中向鬼谷子先生辞行。
但又不知下山之后能否成功,而求先生为他预测,于是鬼谷子说:“你到山中摘一只花来,我为你占上一课。
〞庞涓就到山中去采花,可六月的天,花期都过了,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只草花。
庞涓将此花连根拔起,想回去见先生,可又想草花不好,恐成不了气候,又把它扔在地上,但周围实在找不到任何花,只好又将草花拣起来,放在袖中,回去见先生说:“山里没有花,只有草花〞。
鬼谷子接过花。
看花离土时间长了,加之又晒太阳,已经半萎了。
“你知道这花的名字吗?这是马兜玲。
一开就是十二朵,正好预示了你的发迹年数,采于鬼谷〔鬼谷子先生隐居的地名〕见日而萎,你成功的地方定与“魏〞字有关,应在魏国无疑,我送你八个字,一定要记住。
〞“弟子愿意领教〞。
“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当时庞涓并不知这八个字是何意。
庞涓自从离开鬼谷子以后,一路来到了魏国。
首先,他先到了相国王错家与王错大谈兵法。
王错很感兴趣,就把他推荐给魏惠王。
庞涓入朝的时候,正赶上魏王用膳,疱人送上来一头蒸羊。
庞涓一喜,因为先生说过:遇羊而荣。
看来是该从此发迹了,果然他一路是青云直上。
后来大家都知道,庞涓被孙膑用减灶之计引入马陵道,并在深谷中设下埋伏,庞涓也死于乱箭之下正应了“遇马而瘁〞之语。
又过了一年的时间,庞涓让鬼谷子的老友墨翟捎来一封信希望孙膑能来魏国,共图大业,孙膑十分快乐,欲辞先生而投奔魏王,鬼谷子见状想给孙膑占上一课,也让他去摘一朵山花来。
而孙膑等不及到山中采花,见先生几案上供有一枚黄菊,就随手摘下一只,呈给先生看后又插入瓶中。
先生说:“此花已被折断,不为完好,必有伤残,但性耐岁寒,经霜不坏,虽有残害,不为大凶。
且喜供养瓶中,为人所爱重。
瓶乃范金而成,钟鼎之属,终当威行霜雪。
但此花一经提拔,恐一时不能得意,仍旧归瓶,你的成功之处,应还是故土,我给你改个名,把“宾〞〔孙膑原名为宾〕字改为“膑〞。
马兜铃酸的前世今生一、马兜铃酸的前世马兜铃酸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马兜铃酸的记载。
古人认为,马兜铃酸具有疏肝理气、利胆解毒的功效,可用来治疗疟疾、疮疖、疥癣等疾病。
在《本草纲目》、《本草图经》等古代医学著作中,也有对马兜铃酸的描述。
古代人们将马兜铃酸用作清热解毒的药物,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马兜铃酸被广泛用于临床。
在古代,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相对简单,很难对马兜铃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这也导致了人们对马兜铃酸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它的潜在危险性。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马兜铃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其潜在的危险性。
马兜铃酸是一种强烈的毒素,对人体具有严重的毒性。
食用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会引起中毒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长期接触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导致肝脏和肾脏等器官受损。
随着对马兜铃酸毒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马兜铃酸的危险性,开始不再将其作为药用植物使用。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含有马兜铃酸植物的监管,禁止其用于药用。
在现代,人们对马兜铃酸的认识已经完全改变,不再将其用于药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有害物质加以禁止和限制。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技术手段,人们也在不断寻找对抗马兜铃酸的方法,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三、对马兜铃酸的认识和应对对于危险的物质,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其性质和特点,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在对马兜铃酸的研究中,人们不仅发现了其毒性,还致力于寻找对抗马兜铃酸的方法,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马兜铃酸的前世与今生展现了人类对待自然毒素的认识和应对方式的变化。
通过对马兜铃酸的深入研究和寻找对抗方法,人们也在不断丰富对待自然毒素的经验,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希望在未来,人们能够继续加强对有毒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毒素的危害做出更多的努力。
龙源期刊网 当心:马兜铃家族有肾毒性作者:雷波介新来源:《大众健康》2002年第10期在我国名著《西游记》一书中,文学家吴承恩塑造了这样一个情节:孙悟空向白龙马讨到一泡马尿,要给病体沉重的国王服用。
马尿本是糟粕之物,出于白龙马却变为人间尤物,有起死回生之妙,可使国王的重病顿除。
那国王端起马尿来浅尝一口,觉得酸涩难咽、骚臭难闻,便问唐僧师徒为何种药物。
猪八戒心直口快说出了个“马”字,孙悟空觉得不妙,急忙答道:马兜铃。
国王闻得此言疑虑顿消,将马尿一饮而尽,真个儿“药”到病除。
在现实世界里,白龙马子虚乌有,马兜铃却是实实在在的药物。
马兜铃历来都有好名声。
它的果实玲珑可爱,可入药,其性寒、味苦,用于肺热咳喘、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
马兜铃的根称为青木香,性寒、味苦、微辛。
用于胃肠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病;外用治牙疼、湿疹、毒蛇咬伤。
马兜铃的植株风姿不凡,其茎叶得到了天仙藤的美名。
天仙藤味苦、性温,临床上常用来医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风湿疼痛等症。
所以人们说马兜铃一身是宝。
除马兜铃果实、根茎和茎叶入药外,有些重要的中药材还常使用马兜铃属植物作为代用品。
如马兜铃属植物关木通代替木通使用,马兜铃属植物粉防己代替防己使用。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马兜铃及该属的中药是安全有效、毒性不大的中药材,从中医药学文献上也很少见到马兜铃有不良反应的记录,所以它们是最常用的中药品种。
然而,近年来国外发现马兜铃及同类药材有很强的肾功能损害作用,严重的可引起肾衰竭,甚至死亡。
而且引起肾功能损害的主要成分也已查明,是马兜铃酸、马兜铃酰胺及结构类似的成分。
人体的肾功能有相当大的功能储备和代偿能力。
简单地说,就同军队打仗一样,有些人上了前线,还要留下二线、三线的预备部队。
患者在肾损害的初期,因为可以动用肾储备,往往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病人觉得腰酸背痛时,肾功能损害已比较明显,但其症状仍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工作劳累所致。
马兜铃酸的前世今生马兜铃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学物质,它在植物界中很常见,也是一种有毒成分。
这种有毒成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可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马兜铃酸并不总是一种有害物质,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马兜铃酸的前世马兜铃酸,又名氢氧基马兜铃酸,是一种循环内酯类化合物。
它最早被发现于广东荔浦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中。
在中国古代,马兜铃酸就已经被用于中药制剂中。
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马兜铃酸被用来治疗风湿痹痛、水肿、黄疸等病症。
在《本草纲目》中,也有大量的关于马兜铃酸的药用记录。
马兜铃酸还有被用来防蛀防霉。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马兜铃酸。
在湖北荆州洛河湖遗址的元谋文化层中,曾经发现过马兜铃酸的痕迹。
这说明马兜铃酸在古代就已被认可并应用到医药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人们对马兜铃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马兜铃酸除了药用价值之外,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毒性风险。
据了解,马兜铃酸在体内可以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导致癌症。
一些国家对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进行了禁止或限制使用。
而且,由于马兜铃酸在野生植物中的含量不稳定,加之人工繁育的困难,使得马兜铃酸的来源逐渐受到限制。
这也使得现代医药界对马兜铃酸的药用价值开始产生怀疑,并且逐渐淡出了临床。
鉴于马兜铃酸在植物中的广泛分布和数量众多的类似化合物,人们也开始尝试从其他植物中提取出类似的有效成分,以替代马兜铃酸的药用价值。
这将为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选择。
尽管马兜铃酸的毒性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但是人们也不能忽视其悠久的药用历史和潜在的药用价值。
现代科学研究不断揭示着马兜铃酸的前世今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的指导下,人们一定能够有效地利用和开发马兜铃酸这一宝贵的天然资源。
马兜铃酸的前世今生马兜铃酸,又称不知火酸,是一种富含毒性的有机酸。
它最初是由中国传统药材中提取得来的,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风湿病、肾炎、肝病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马兜铃酸的危害性,包括对肝肾的损害、促进癌症发展等。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马兜铃酸,成为了当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马兜铃酸的前身是马兜铃,一种野生植物,根茎、叶和花均可入药。
在中国古代,马兜铃就被用作中药,被认为可以清热、解毒、利尿。
然而,因为马兜铃中含有大量的马兜铃酸,长期服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后来人们开始寻求提取马兜铃酸的方法,以更加科学地利用它进行治疗。
提取马兜铃酸的方法最初是由日本科学家发明的。
在20世纪初,日本科学家安田隆生从一种名为不知火的植物中分离出了一种有机酸,经过研究发现,这种有机酸具有抗癌、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
后来,这种有机酸被命名为不知火酸。
不知火酸分子结构中含有马兜铃酸基团,因此后来人们将不知火酸和马兜铃酸视作同一物质,称之为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的利用历史并不长。
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不再重视马兜铃酸及其相关物质的药用价值。
然而,随着对中药及其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兜铃酸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它被发现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症状,被视为一种有很大潜力的药物。
为此,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降低马兜铃酸的毒性。
例如,一些科学家尝试通过改变其分子结构,使其失去毒性。
另外,也有人尝试着将马兜铃酸与其他药物组合使用,以降低其毒性并发挥其药效。
总之,马兜铃酸虽然具有很多的药用价值,但其毒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未来,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马兜铃酸,仍是一个艰巨的课题,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努力研究。
奇花异草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0年第6期巨花马兜铃巨花马兜铃学名为“Aristolochia grandiflora”。
这种植物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美丽而怪异的花朵。
花朵的主要部分只有一片,看起来好象是一个巨大的、带有纹理的兜状物,而不像普通的花朵那样拥有对称的花瓣。
观赏者千万不要太靠近它,否则它所发出的死老鼠味道会在你们身边数小时不散。
不过,巨花马兜铃虽然会发出死老鼠味道,但它们并不像巨型猪笼草那样吃老鼠,它们这种气味不过是用来吸引传粉昆虫帮助它们传粉而已。
百岁兰百岁兰学名为“Welwitschia mirabilis”,有时也叫千岁兰。
百岁兰是一种非常怪异的沙漠植物,可以忍耐极为恶劣的环境。
百岁兰的叶子是植物界寿命最长的叶子,而且只有一对。
两片叶子从短矮而粗壮的树干上端长出,不断增宽增长,形成长带状,最长可达12英尺(约合3.7米)。
百岁兰也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最长可以存活 2000年。
奇妙的动物自疗法国内外很多动物试验和跟踪观察表明,热带森林中有一种猿猴,每遇身体不适,打寒战时,就会寻找并咀嚼金鸡纳霜树皮,很快即病愈康复;乌干达森林中的一些猩猩一旦患肠道病,便食以白尖木和茜草属的一些植物自疗;野兔受伤后,会撞擦蜘蛛网上的粘性网丝止血;大象怀孕时,主动觅食紫草科小树枝叶,而这类小树枝叶经分析含有催产素成份……动物的自疗防治疾病之本领,启示人们开发研制了不少新药,例如,蛇医用半边莲解蛇毒是受了狗的启迪;而云南白药的研制则是源于一只老虎,该药的首创者民医曲焕章,在一次猎狩打中了一只老虎,抬回家后老虎竟然逃走,后经查明是吃了一种止血草,于是曲焕章便将此草采回,佐以它药,研制成了驰名天下的云南白药。
马兜铃酸的前世今生马兜铃酸,又称为乌头碱,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植物成分,主要存在于马兜铃科植物中。
在中国传统药材中,马兜铃酸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配方中,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镇痛等功效。
由于马兜铃酸本身有毒性,如果使用不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马兜铃酸的前世马兜铃酸作为有毒植物成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马兜铃酸的记载,当时就提到了其毒性和应用方法。
古代医学家认为,马兜铃酸有清热祛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疮疡溃脓等症状。
马兜铃酸在古代草药中就已经被广泛使用。
长期以来对马兜铃酸的使用缺乏科学依据,大部分是基于经验和试错积累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马兜铃酸的毒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误伤自身。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对植物成分的深入研究,马兜铃酸的毒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实验证明,马兜铃酸具有很强的毒性,能够对人体的心脏和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根据临床观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会导致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甚至出现肝功能损害。
而且,由于马兜铃酸对生物膜具有破坏作用,具有致癌作用。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严禁使用马兜铃酸作为草药成分,任何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制剂都被淘汰出了临床应用范围。
在我国现行的《中药材中毒范围和毒性简表》中,也将马兜铃酸列为极其毒性物质,明确规定不得使用。
面对马兜铃酸的毒性,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有研究表明,通过一些化学方法可以将马兜铃酸中的毒性物质去除,从而降低其毒性。
这也为未来可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些方向。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马兜铃酸中含有一些抗肿瘤活性成分,可以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这一发现也为解开马兜铃酸的秘密提供了新思路。
第六章奇异的植物陷阱植物也会设置陷阱吗?是的。
有些植物是用陷阱逮住昆虫的,不过它们捕虫而不吃虫,只是将昆虫囚禁起来,然后又打开“牢门”,把“俘虏”放走了。
它们囚住昆虫,是让这些虫子为自己传授花粉。
1. 花之囚马兜铃会巧设陷阱。
它的花儿像个小口瓶,瓶口长满细毛。
雌蕊和雄蕊都长在瓶底,只不过雌蕊要比雄蕊早熟几天。
雌蕊成熟的时候,瓶底会分泌出一种又香又甜的花蜜,把小虫子吸引过来。
小虫子饱餐一顿后想要返回时,早已身不由己,陷进“牢笼”了。
因为瓶口细毛的尖端是向下的,进去容易出来难。
小家伙心慌意乱,东闯西撞,四处碰壁,不知不觉中所带来的花粉就粘到了雌蕊上。
几个小时,雌蕊萎谢了,小虫子依然是“花之囚”。
直到两三天后,雄蕊成熟了,小虫子身上沾满了花粉,它才能重见天日。
那时,马兜铃会自动打开瓶口,瓶口的细毛也枯萎脱落了,这个贪吃的“使者”终于逃出“牢笼”。
不过,刚恢复自由的小虫子又会飞向另一朵马兜铃花,心甘情愿地继续充当“媒人”。
2.花之囚除了马兜铃,还有一些会设陷阱的植物。
有一种萝摩类的花,虫儿飞来时细脚会陷入花的缝隙中。
虫儿拼命挣扎,结果脚上沾满了花粉。
小家伙从缝中拔出脚来,便一溜烟似地跑了。
拖鞋兰的花儿是别具一格:兜状的花中,没有明显的入口处,也看不到雄蕊和雌蕊,只是中间有一道垂直的裂缝。
蜜蜂从这儿钻进去,就来到一个半透明的小天地里,脚下到处是花蜜。
蜜蜂尝了几口,刚准备离去,谁知后面已封闭起来,没有退路了。
只有上面开着一个小孔,蜜蜂只好沿着雌蕊柱头下的小道勉强穿过,这时身上的花粉被刮去了。
它再钻过布满花粉的过道,身子上沾满了花粉,这是拖鞋兰花请蜜蜂带到另一朵花中去的。
3.植物的骗术另外一些植物虽然不设陷阱,但也会欺骗动物前来为自己传授花粉。
在北美和地中海一带有一种兰科植物,就是靠对细腰蜂的欺骗。
这种植物花朵的形状很像雌细腰蜂,花瓣闪耀着金属光泽,就像阳光下雌蜂的翅膀。
有趣的是,它的花朵还能发出雌细腰蜂的气味呢。
龙源期刊网 马兜铃“拘留”昆虫作者:来源:《红蜻蜓》2014年第04期在植物世界里,许多植物对前来采花蜜的昆虫是采取欢迎态度的。
但也有些食肉植物的“手段”是残忍的,它们会用各种方式诱使昆虫上当,然后吃掉它。
可有些植物却很有意思,它们对采花蜜的昆虫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既不是热情欢迎,又不是捕食,而是将它关起来,“拘留(jū liú)”一段时间再放走。
马兜(dōu)铃便是这样的植物。
一天,一只小昆虫被马兜铃的花香和美丽的颜色吸引了过来。
它或许在想,这么香甜的花蜜,一定要好好吃一顿。
马兜铃的花长得像一个长而深的瓶子状的花被管。
小昆虫沿着花被管爬行,到达具有合蕊(ruǐ)柱的膨(pénɡ)大基部。
小昆虫在那里贪婪(tān lán)地吃着花蜜,显得十分开心。
不一会儿,它吃饱了,准备出去。
这时它才发现,通道被堵住了,出不去。
原来花被管内有向基部生长的硬毛,它们都是逆生的。
小昆虫急了,在里面拼命挣扎。
这正中了马兜铃的“计”:小昆虫把从别处采来的花粉抖落了下来,沾到了雌(cí)蕊柱头上,让它受粉了。
接受了小昆虫带来的花粉后,柱头便逐渐直立。
三天后,雄蕊也成熟了,花药才裂(liè)开,硬毛也萎缩(wěi suō)了,小昆虫终于被“释放”了,而此时的小昆虫身上又沾上了大量花粉。
如果它再去采别的马兜铃的花蜜,就又给别的花传粉了。
小昆虫为马兜铃传粉可真受了不少“委屈”呢!小昆虫也不要因此而“责怪”马兜铃噢!知识链接马兜铃主要分布于热带,少数生长在温带。
它的花柱通常联合成柱状,为虫媒花。
但雌雄蕊成熟时间不一样,一般雌蕊先成熟,花药完全为柱头所覆盖(fùɡài)。
正因为雌雄蕊不是同时成熟,才“强迫”使来采蜜的小昆虫等几天。
'恶魔之花'马兜铃马兜铃这个名字,熟悉中药的人肯定不陌生。
因为许多中药里面都会含有这一物质。
在传统医学里,马兜铃属很多物种的根都被拿来入药,但是这些植物都含有大量的马兜铃酸,会造成不可逆的肾脏损害,对人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危险。
而马兜铃酸,早在2009年被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列为1级致癌物。
更有研究显示,含马兜铃酸的有毒草药,是导致亚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是中国人容易患肝癌的罪魁祸首之一。
马兜铃全世界有500多种,大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30多种,它们大多数物种都是藤本植物,有木质藤本,也有草本,在我国,马兜铃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以及山东(蒙山)、河南(伏牛山)等地区,广东、广西常有栽培。
它生长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沟边、路旁阴湿处及山坡灌丛中,喜光,稍耐阴,喜砂质黄壤,耐寒。
适应性强。
马兜铃属的花很有特点,在野外一眼就能认得出来,它所有的花被片都合生成一个管状,在这个花被管的尽头会扩大成一个喇叭形,在不同种类的马兜铃里面,这个喇叭口有不同的形状。
这魔性的姿势,加上马兜铃酸骇人的致癌特性,说它是'恶魔之花',毫不为过。
(大花马兜铃)马兜铃是通过模拟腐肉的气味把食腐的昆虫给骗进来帮它授粉,所以马兜铃开花所散发出来的气味是发臭的。
有闻过它的小伙伴反映它的气味类似于粪便。
(巨花马兜铃)(欧洲马兜铃)由于发现有严重的致癌作用,所以我们看到在中药方里面出现马兜铃、广防己、天仙藤、青木香等等这些奇怪的名字的时候,就一定要提高警惕,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中药都不要用。
你也可以仔细看看自家药箱里的中成药,警惕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药品。
当然,最重要的是强身健体,远离疾病。
漫谈北京的马兜铃”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这句诗,来源于我国著名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
三棱子和马兜铃,这里借指唐僧的三个徒弟和白龙马,而本身这两种又是中草药名,可谓巧妙。
不说三棱子,我们这里单谈谈马兜铃吧,马兜铃是常用的中药,主要是用于清热降气,化痰止嗽。
这些年,因为马兜铃所含的马兜铃酸被认为是致癌物质,而更多被关注。
马兜铃药材北京野生的马兜铃科植物,只有北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 一种,而且分布很广,几乎北京所有的山区都有分布。
每年的早春或冬季爬北京的山,经常会看到路旁树上或灌木上,有一种状似铃铛的植物果实,这一般来说,就是北马兜铃的果实了,样子还是很可爱的。
北马兜铃成熟的果实到了植物生长季节,北马兜铃也很好识别,草质藤本,叶子为三角状或卵状心形,叶基深心状,不开花也好识别。
北马兜铃叶子北马兜铃五月底即可见花,花的形状很特别,基部球形,花冠如漏斗,一侧极不对称,颜色是淡绿色。
北马兜铃花北马兜铃的果实为球形,成熟时候裂开,也就成为我们早春冬季看到的样子。
北马兜铃未成熟果实北京中科院植物园(南植)种植了一株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位于濒危植物园的一角,不注意找,还真不易找到,特别是到了夏季,它几乎被茂盛的紫藤遮盖,早春的时候,会稍微明显一点。
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和北马兜铃相比,木通马兜铃的样子可是大气的多了,为木质藤本,叶子和花都大很多。
木通马兜铃,北京仅见南植栽培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中药木通,是指这个植物的枝条,性寒、味苦,有清热、利尿之功效。
并不是我原来印象中的木通科植物。
木通马兜铃在东北、山西、陕西等地有分布,北京则只在植物园可见。
说起马兜铃来,还有几个事情让我记忆深刻,首先就是关于寄主植物的概念,就是从马兜铃开始的。
我们在山区,常见一种丝带凤蝶,飞行很慢,非常优雅。
丝带凤蝶有一个别称,叫马兜铃凤蝶。
马兜铃:一种毒药两种对待
.
马兜铃,很多人都不认识这种植物。
主要生长在野外,其貌平平,如果简单的将它视为一种花草,那就是毒草。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植物,它就是良药。
马兜铃花朵的主要部分只有一片,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带有纹理的兜状物,而不像普通的花朵那样拥有对称的花瓣。
马兜铃不适合在家中养殖,也不能太靠近它观赏,否则它所发出的死老鼠味道会在你们身边数小时不散。
这是马兜铃花刚开的样子,是不是还粉粉嫩嫩的,可是慢慢的萼片的顶端会发黑,越长越丑。
小型马兜铃花身形想一个海马,萼片的顶端有尖尖的像花蕾一样的东西,看上去怪怪的!
马兜铃的花让人印象深刻,白色的褶皱伴随紫色的花纹,看起来色彩鲜艳而显神秘。
但快要凋谢的马兜铃花只剩下深深的紫色了!
还是喜欢不开花时候的马兜铃,没有臭臭的味道,也没有多余的花朵,仅仅是绿绿的叶片就够了!。
马兜铃,我们叫臭瓜原创2022-04-23 06:30·北辰林逸伏天里,牙疼得人心烦意乱,就到底沟里,或者到玉米地地坢上,扯一把臭瓜蔓子,煮水一喝,就会轻松许多。
一臭瓜,其实就是马兜铃。
多年生,善攀援,像打碗碗花一样,扯藤兜蔓。
老蔓子厚皮竖道,黑溜溜的,新蔓子嫩皮浅道,翠绿黄嫩,光光堂堂,逢节生叶,遇节分枝,总是一番兴旺发达的模样。
地里的被锄掉了,路坢上、格愣上的就抖了威风,一噗混一噗混的,网得人都到不了跟前。
爬得高的,吊在空中的果实,如马脖子上的铃铛,故起名马兜铃。
秋天里,热风似火,绿果摇摇晃晃,甚是趾高气扬,冬日里,冷风扑面,裂果悉悉索索,也就恓恓惶惶。
二叶子互生,新叶嫩得发黄,老叶绿得发黑,像狭长的鸡蛋,头尖腰细,尾圆如心,身材极佳,长柄托着衬着,更加苗条婀娜,浑身油光闪亮,摸上去滑滑腻腻。
花或单生或簇生,或顶生或腋生或生于老茎之上,花梗细长,托起花朵,在烈日里绽放,黄得耀眼,臭哄哄的,但不恶心人,我们就给它起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臭瓜。
花被如管如瓶,基部膨大如球如钟,中间收缩如瓶颈,常呈管状,檐部开放如圆盘如壶嘴,分裂成不整齐三个裂片,或者向一侧延伸成一两个舌片,裂片像镊子一样聚合在一起,别有韵味。
马兜铃是个很鬼的植物,不仅善于攀附,而且巧于诱惑。
凭借艳丽色彩,依靠腐臭气味,引诱蝇子给自己授粉,花被上举,檐部大张,蝇子入管,花管萎缩,花药开裂,待蝇子授粉而去,便花梗下弯,花朵下垂,管口紧闭。
三花朵萎缩,结出小瓜样子的果实,密集地吊在蔓子上,脆绿水嫩,渐渐泛白,变成墨绿,就已经成熟了。
这是最佳的采摘时机。
等到风干,臭瓜分裂成数瓣,就像吊在空里的灯碗,种子就盛在碗里,藏在海绵一样的种脊里,薄薄的,一片一片的,被丝网网着,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
这是采摘期已经过了,遗留在藤蔓上的,它只能在风里雨里哀嚎,已经不会再有人理会它了。
我小时候就知道,臭瓜是药材,它能镇咳袪痰,它能消炎止痛。
平时并不随便侵害它,只有到了成熟时间,才去采集。
【百草药园】马兜铃(244)北马兜铃别名马斗铃、铁扁担、臭瓜篓、天仙藤等,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的草质藤本,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名。
北马兜铃的茎叶称天仙藤,有利尿之效。
果称马兜铃,有清热降气、止咳平喘之效。
根称青木香,有小毒,具健胃、理气止痛之效,并有降血压作用。
天仙藤于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其味苦,性温;入肝、脾、肾经。
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脘腹刺痛,风湿痹痛等。
【功效及应用】1、治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天仙藤五两。
炒焦,为细末。
每服二钱。
腹痛,炒生姜、小便和酒调下;血气,温酒调服。
(《普济方》天仙藤散)2、治疝气作痛:天仙藤一两,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
(《孙天仁集效方》)3、治症瘕积聚及奔豚疝气:天仙藤一两(炒),乳香、没药、玄胡索(醋炒)、吴萸、干姜各二钱,小茴香五钱。
共为末,每服三钱,好酒调服。
(《本草汇言》)4、治妇人有水气而成胎,以致两腿足浮肿: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软白者、辣者,良)各五分。
为末,上每服五钱,生姜、木瓜、苏叶各三片,水煎,日三服。
(《妇人良方》天仙藤散)5、治痰注臂痛:天仙藤、羌活、白术、白芷梢各三钱;片姜黄六钱,半夏(制)半两。
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
间下千金五苓丸。
(《仁斋直指方》天仙散)6、治乳腺炎:鲜天仙藤适量。
揉软外敷,每日换药一次。
(《江西草药》)7、治毒蛇毒虫咬伤,痔疮肿痛:天仙藤鲜品捣烂敷患处。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禁忌】体虚者慎服。
龙源期刊网
马兜铃的故事
作者:袁越
来源:《大众健康》2012年第06期
新的研究表明,某些中草药的毒性很可能在停药多年之后仍然存在。
很多中医的支持者认为,中草药被人类使用了很多年,说明它们经受住了考验,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事实往往正相反,如果没有经过现代医学的检验,很多中药的毒副作用是很难被发现的。
马兜铃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这是一种遍布全世界的草药,早在公元前300年就被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学生记到了药典上,这就是马兜铃的学名Aristolochia的来历。
马兜铃的茎秆弯曲,很像女人的生殖道,因此欧洲人认为它可以加快月经血的排放,甚至还有助产的功效,这就是为什么马兜铃的通俗名字是Birthwort,字面意思为“生殖草”。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欧洲人也和古代中国人一样,喜欢凭草药的长相来臆想其疗效。
虽然马兜铃已经被使用了2000多年,但它的毒性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第一次被人发现。
原来,巴尔干半岛的多瑙河谷地有一些村庄的居民得肾病的比例一直很高,还有很多人因此而得了“上泌尿道上皮细胞癌”(简称UUC)。
起初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水污染造成的,还有人猜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但最后都被证明不是真正原因。
医生们只好发明了一个语意模糊的新词“巴尔干地方性肾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来描述这种神秘的疾病。
1969年,有位克罗地亚医生经过实地考察调查后发现,病人所在的村庄附近的麦田里都
混杂了很多马兜铃,农民在收获时很容易混入马兜铃种子,有可能是吃了这种面包后导致的中毒。
可惜的是,他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绝妙的想法由于缺乏实验证据,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下一个故事发生在1991年,这年的某一天,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诊所接待了两位女病人,年纪轻轻却都得了急性肾病(Nephropathy)。
主治医生让-路易斯·范赫维根(Jean-Louis Vanherweghem)详细询问了两人的病情,发现她俩都在近期服用了一种减肥药。
这药来自一家新开张的中药店,店主来自中国,他根据中医理论自配了一种减肥药,在当地卖得不错。
范赫维根同样没有证据证明这种草药有毒,但他记住了这件事,一直留心观察。
次年,他又发现了7例这样的病例,得病的全都是在这家药店买减肥药的年轻妇女。
这下他坐不住了,将此事写成论文,于1993年2月13日发表在著名的《柳叶刀》(Lancet)杂志上,提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