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十章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2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1.了解有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懂得如何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去进行教育,怎样去发展儿童的能力,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4.知道学前教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时要以促进学前儿童个性良好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欢欢和园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长相一个样。
刚入园时,老师们都分不清哪个是欢欢,哪个是园园。
阳阳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眼里,阳阳聪明可爱,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动手能力强,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可是,有一天,阳阳妈妈来接孩子时却说:“老师,我家孩子就是好动,叫他弹琴时总是坐不住,缺乏自制力,还喜欢问东问西,不知道哪有那么多问题,喜欢在家搞破坏,一个新玩具到他受里就被他拆开成了废品。
邻居家的欢欢可乖了,琴弹得不错,画也画得好,又文静,老师,我家阳阳是不是有问题?”案例中,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家长却怀疑他是问题儿童。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
什么是个性?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发展?本章将分别讲述这些问题,着重分析学前儿童的构成个性的有关因素,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发展和培养。
但是仔细观察,发现她们在活动中表现还是不一样的,欢欢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自理能力强,胆子大,但是比较冲动,有脾气;园园文静,画画不错,喜欢安静的游戏,不爱说话,一遇到问题就哭着叫姐姐。
双胞胎之间个性尚且有如此大的差异,更何况是其他人呢?每个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将来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去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去进行教育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个性”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诸如“城市的个性”、“这个人很有个性”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指的是具有特别性,与众不同。
心理学上的个性则指的是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大一学前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背的必背的考核内容第一章绪论(一)考核要点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3.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考核要点1.了解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出现和新生儿心理的发展;2.理解关键期、最近发展区、转折期等概念;3.掌握婴儿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0-3岁婴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6岁婴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最近发展区、转折期等概念。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状况。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考核要点1.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2.理解注意的功能;3.掌握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无意后注意的概念和种类及注意分散的原因;培养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与发展;注意分散的原因;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并有效引导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考核要点1.了解感觉、知觉、观察的基本概念;感觉的基本规律及知觉的基本特征;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感觉、知觉、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知觉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难点: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情况并创设环境培养其感知觉和观察力。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记忆(一)考核要点1.了解记忆的概念、基本环节和种类;2.理解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记忆力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1.记忆的概念、基本环节和种类;2.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及培养方法;难点: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并采取应对措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主题10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主题10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一、简答与论述1.简述学前儿童自制力发展的特点。
自制力是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意志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学前儿童的自制力比较弱,大多不善于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3 岁幼儿自制力很差,行动中冲动性行动占主导地位,言语指导和诱因对自控无明显作用,常有语言与行为脱节现象的发生。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学习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4~5 岁幼儿的自制力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诱因开始具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行为的自控还很不稳定;5~6 岁的幼儿能比较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动,努力使之符合集体的行为规则和成人的各项要求,自制力得到明显发展。
5~6 岁的幼儿已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外部行动,但是还做不到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内部心理过程。
③延迟满足是学前儿童自制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延迟满足的时间也逐渐延长。
2. 简述意志活动的特征。
①意志行动有明确的目的;②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③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 简述意志、认识和情绪情感的关系。
①意志与认知:认知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意志对认知过程的影响:首先,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并需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诸如观察活动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等都离不开人的意志努力,即离不开意志过程。
其次,在认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需要意志努力来解决。
②意志与情感:情绪情感推动或阻碍意志行动的实现;意志对情绪情感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对情绪情感的直接控制。
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着的。
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同一心理活动,通常既包括认知过程又包括情绪、情感过程,同时也不能离开意志过程的参与。
二、材料分析1.案例中可以看出文文表现出缺乏意志,影响意志品质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经历等,其中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兴趣、理想、信念等。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 复习笔记一、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1.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1)普通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①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中定义的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②一般性的思维概念指的是逻辑思维,它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形成,而且它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儿童心理学的思维概念由于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更广泛,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途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2.思维发生的指标(1)思维与其他认识过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
(2)将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3.思维的发生儿童最初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实现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用动作“设计”成的。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①表意性动作的含义表意性动作是指用动作表达意愿。
11~12个月的婴儿都会用手指向成人指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指向他们想去的地方。
②表意性动作包含着儿童对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目的是拿取物体或出门玩耍,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达不到目的;成人有能力而且会帮助自己。
这时,手的动作已不仅仅是获得事物触觉信息的手段,也不仅仅是直接运用物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功能的类似语言的符号,并使得心理反映具有了初步的间接性。
表意性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高于感知和记忆的认知能力。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①工具性动作的含义工具性动作指的是按照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功用来使用物体的动作。
论述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意志是一个人自己的精神力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学前儿童阶段,意志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因为它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前儿童意志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意志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锻炼和磨砺。
2. 学前儿童意志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
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儿童对意志的表现也不同。
3. 学前儿童意志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的。
儿童的意志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在意志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儿童意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习惯都会对儿童的意志发展产生影响。
2. 教育方式。
幼儿园教育对于儿童的意志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都会对儿童的意志发展产生影响。
3.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儿童的意志发展,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都会对儿童的意志发展产生影响。
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培养方法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帮助儿童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消极情绪,提高儿童的意志水平。
2. 培养儿童的毅力和耐力。
通过培养儿童的毅力和耐力,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和挑战,提高儿童的意志素质。
3. 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通过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儿童的意志表现。
4. 培养儿童的自我激励能力。
通过培养儿童的自我激励能力,可以帮助儿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自信和坚定,提高儿童的意志素质。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关注和培养。
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意志素质,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述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是指儿童在4岁到6岁这个阶段,逐渐掌握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以及自我约束等能力的过程。
意志发展是儿童个体发展的关键,涉及精神、心理、行为等多个方面,对个体未来的人格形成、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第一步是认识自己的愿望、需求和情绪。
儿童通过与外界的交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习惯和理解能力。
2.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关键在于掌握自我控制能力,以便在冲动时延迟满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掌握自我调节能力,学会与他人协调,解决问题,并适应改变。
4.自我约束能力的增长: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掌握自我约束能力,这需要儿童理解自己的责任,管理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
总之,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共同努力,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支持,帮助儿童掌握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以
及自我约束等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