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发展心理学第十章[42页]
- 格式:ppt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42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一、前言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并初步掌握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四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理论60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认识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和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了解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4.了解当前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方法和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研究理论的进展。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2.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教学内容: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内化学说。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10章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10.1复习笔记成年中期,即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成年中期个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稳定与过渡并存。
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在智力、人格等多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处于人生的中段,需要瞻前顾后,要知道自己人生的前半段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更要清晰地确定人生的后半段有些什么目标,需要如何去做。
一、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一)埃里克森的观点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处于第七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1.繁衍感“繁衍感”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任何一种行为,只要能帮助其他个体发展或者有益于未来几代人生活,都可以被称为是具有繁衍感的行为,如生儿育女、履行父母的职责、积极参与竞争、为社会做出贡献等。
(1)埃里克森在比较成年期的几个发展阶段时,埃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知道你可以关心谁以及关心什么”(繁衍感),发展任务的核心不是生养子女,而是拓展自我,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体验关怀的实现。
(2)麦克亚当斯和圣奥寅麦克亚当斯和圣奥寅从文化需求、内在意愿、繁衍关注、种族信念、繁衍承诺、繁衍行为、个人叙事七个方面来描述繁衍感的特征,并编制了一套测量繁衍感的工具。
这套工具包括洛约拉繁衍感量表(LGS)、繁衍行为核查表(GBC)、生活故事访谈表(LSI),从个体是否具备繁衍动机和行为来具体测量繁衍感的水平。
2.停滞感对于长期持续拼搏的中年人而言,往往因工作超时而负担过重,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一旦感到自己不能一如既往地竞争与创造时,就逐渐进入停滞状态。
处于停滞状态的人往往感到精力枯竭、生活无趣,常常过分关注自己。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成年中期,每个人此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停滞。
因此,成年中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个体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P3 发展心理学含义答: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死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P8 霍尔复演说P10 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含义答: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型)、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和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P16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P17 包尔特斯六条基本原则答: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发展具有可塑性;发展会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P36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答:(1)口唇期:0~1岁。
此期原欲集中在口部,婴儿专注于与口有关的活动,通过吸吮、吞咽、咀嚼等与口有关的活动获得快乐和安全感.(2)肛门期:1~3岁。
此期原欲集中在肛门区,儿童关心与直肠及肛门有关的活动,愉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所带来的快感及自己对排泄的控制。
(3)前生殖器期:3~6岁。
此期原欲集中在生殖器,儿童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兴趣,并察觉到性别差异,恋慕与自己性别相异的父母,而排斥与自己性别相同的父或母,出现恋母(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此期儿童早期的性欲冲动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等各种智力和体育活动上,儿童的兴趣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外界环境,愉快感来自于对外界环境的体验,喜欢与同性别的伙伴一起游戏或活动.(5)生殖期:11岁或13岁开始。
此期原欲重新回到生殖器,注意力转向年龄接近的异性伴侣,逐渐培养独立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性心理的发展趋向成熟.P53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答: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方式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P64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答: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
⼼理学关于毕⽣发展的⼀些知识(⼉童、青少年、中年、⽼年)[原创] ⼼理学关于毕⽣发展的⼀些知识(⼉童、青少年、中年、⽼年)第⼀节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理发展的实质⼈的发展是指⼈类⾝⼼的⽣长和变化。
在⼈的整个⼀⽣中,⽆时⽆刻不在经历着发展和变化。
但是,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速度却是不同的,有时会像惊涛骇浪⼀样奔腾汹涌,⽽有时则会像涓涓溪流静静地流淌。
⼈的⼼理发展是⼈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理现象有时⾮常微妙,复杂多变⼜不易直接观察。
传统的⼼理学观点认为,⼼理的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其⼀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理的发展;其⼆是指民族⼼理的发展,即⼈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理发展,即个体从出⽣到衰⽼过程中的⼼理发展。
发展⼼理学也分为⼴义和狭义两个⽅⾯,前者包含上述三个含义,研究上述三个⽅⾯⼼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后者则主要指个体发展⼼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到衰⽼的整个过程中的⼼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的。
⼀般来说,⼼理的发展是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从这个观点来看,个体从出⽣到青年初期这⼀阶段,是⼼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这⼀阶段常常被作为研究个体⼼理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传统的⼼理发展观点认为,从婴幼⼉期到青年初期是个体的形成阶段,成年期是稳定阶段,⽼年期是衰⽼和死亡的阶段。
然⽽,实际上⼼理的发展并不是随着⽣理的成熟⽽告终结,⼼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到成年再到⽼年的持续过程。
尽管在18世纪就有⼈提出了这个观点,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理毕⽣发展的观点才被⼈们普遍接受并重视。
毕⽣发展的观点主要是:(1)⼈⽣的发展,除了⾝体在⽣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个伴随⼈的⼀⽣的过程,其⾏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期到死亡的全部⼀⽣中,⾏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的不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例如,⼈进⼈⽼年以后,⾔语能⼒往往继续加强,⽽⾝体的灵活性却减退了。
但是,对那些在不断学习和提⾼的⼈来说,当⾔语和操作结合起来时,在其⼀⽣⾏为变化中仍然呈普遍增强的趋势。
第十章1、人际交往: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2、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接受者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4、信息的转换有两个基本操作:编码和译码。
5、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根据对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含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根据人们交往的相互关系,可将人际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根据人际关系的维系程度,人际反应方式分为:稳固型、松散型、偶发型。
6、简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意义?答: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是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包括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7、人际交往的意义: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8、论述人际认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认识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际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第十章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知识与技能的划分和广义知识的分类的对应关系1、识记:知识和技能: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2、领会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1、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其输入与输出的内容相同。
2、从储存来看,前者主要以便是拭和命题网络的形式来储存,后者则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储存。
3、从激活与提到来看,前者速度慢,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4、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学习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学习速度慢,遗忘速度慢。
5、从测量角度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知识与技能的划分和广义知识的分类的对应关系:比较知识与技能的划分与广义知识分类,可以看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我国流行的与技能相对应的“知识”概念,实际上是与陈述性知识相吻合的。
因而是一个狭义的知识概念。
而与知识相对应的“技能”概念,则是与程序性知识相吻合的。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技能也被看成是知识的一种类型,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概念是广义的,不仅从一个人会说什么来判断他是否有知识,还从他会做什么来判断他是否有知识。
可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与我国流行的知识观已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二)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加涅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应关系1、识记:智慧技能:是指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的能力。
2、领会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加涅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应关系:加涅的认知学习结果分类广义知识分类1、言语信息1、陈述性知识2、智慧技能2、程序性知识(能相对自动化)3、认知策略3、程序性知识(受意识控制)(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综合应用: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广义知识学习(程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经过习得、巩固与转化、提取与应用三个阶段。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第十章成年早期和中期心理发展1.二元论阶段: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全白或全黑,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P254相对论阶段:此阶段个体通过权衡、比较不同的观点,审视各种理论,进而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
P2542.一般人的身体在20-25岁达到生理和感知能力最佳水平。
3.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 01选社会生活条件、职业、身体健康状况4.引起成年期智力改变:生物性机能的衰退是引起流体智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P2505.影响中年期身体健康的因素 P244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6.罗文格尔自我发展分为10个阶段,7个主要阶段,3个转换期 P236①前社会期或共生期②冲动期③自我保护期④自我保护――顺从期(转折期)⑤顺从期⑥自我觉察期(转换期)⑦良知期⑧个别化阶段(转换期)⑨自主期⑩整合期7.哈维赫斯特的发展任务理论:发展任务系指个体达到某一年龄段时社会期待其在某些行为发展上应该达到的程度。
所谓身心发展良好,是指个体在某一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行为符合社会对该年龄的要求,即能做好该年龄应该做的事。
P2338.皮里的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 P239 知道三个阶段的名称修正二元论阶段或前相对论时期;发与相对论;致力于发展相对论;9.周期论的代表人物――利文森哈维赫斯特10.阶段论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罗文格尔皮里11.利文森成年期发展的四个时期包括三个方面 P231生物方面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职业地位的改变。
12.成年期:通常是指个体从学校毕业或参加工作到退休或身体出现明显衰退迹象之间的一段时期。
13.更年期:进入中年期后期,个体生理和心理往往会经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医学上通常将这一时期称更年期。
14.A型性格:具有A型性格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时间紧迫感极强,行动迅速,语言坦率,精力旺盛,敌意感较高,常常对自己不满足。
简答论述1. 成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P253-255答:成年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成年期是体现思维创造性的重要时期。